APP下载

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认识的演变

2022-11-17廉志杰姚肖雅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国际形势

廉志杰 姚肖雅

[摘要]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国家的内政和外交方针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地分析、判断和预测国际形势及其转变在任何时期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邓小平开始肩负这一重要的历史任务。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同志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看法,认为当时的国际形势之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面临的周边局势和国际环境逐渐改善,邓小平逐渐认识到可以利用有利因素延缓战争的爆发,并为之付出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改善,邓小平此时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认为和平是可以争取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从1989年开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相继发生,局势动荡人心不安,邓小平在关键时刻指出和平问题没有解决,中国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决不当头,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分析启示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对待国际形势的变化,坚决维护世界和平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利益。

[关键词]邓小平;战争与和平;国际形势;和平力量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4—0091—10

[作者简介]廉志杰,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姚肖雅,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全人类的命运始终笼罩在冷战的阴云当中。从今天来看,人类在两极对立的格局当中和平地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然而在当时看来,美苏两极对立下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战争的阴云从未远离,国际局势宛如云山雾罩,令人难以捉摸。国际局势的走向,是战争抑或是和平,对于游离在两大阵营之外却同时遭受着两大阵营压力的中国而言,这个问题是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后北部边境面临着压力,毛泽东认为和平是暂时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一段时间内的和平是可能的。1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邓小平从战略全局把握国际形势,实事求是,对国际舞台上的主要力量进行分析,高屋建瓴,洞察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对战争与和平问题2做出了科学的解答,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为我国顺应时代潮流,调整内外政策,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冠疫情肆虐之下国际局势正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重温邓小平当年对这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分析、判断、解答、认识调整的过程,对于当前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分析国际局势的变化,调整中国的对外政策和策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战争不可避免但可以延缓(1975—1984)

邓小平这一时期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深受毛泽东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迅速恶化,中国面临的周边局势和国际形势异常严峻,因此毛泽东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的建设工作一度围绕着这一认识展开。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认为在当时国际局势动荡、充满危机的年代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采取措施使之推迟或延缓。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周边局势的改善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也在不断修正和发展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但战争不可避免这个核心观点没有在根本上发生变化。

(一)战争不可避免

从当前已经公开的资料来看,这一时期邓小平最早提出有关国际形势、有关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是在1975年。1975年1月15日,邓小平在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督教社会联盟主席弗兰茨-约瑟夫·施特劳斯的谈话中指出:这个世界是不安宁的,确实存在着战争的危险,不能被现在的所谓缓和和裁军所迷惑。天天讲裁军,实际上是天天在扩军。扩军,就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就是为了准备世界战争。11975年1月19日,邓小平根据毛泽东关于军队要整顿的指示,在各大军区负责人座谈会上提出:军委只准备两项工作,第一是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其中一个大题目就是军队要整顿。第二是战备,要准备打仗,解决战略方针、装备等问题。21975年7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军委工作实际上就是两件事,第一件是“军队要整顿”,第二件是“要准备打仗”。3从上述会见外宾时的谈话内容以及工作中讲话的内容可以推断出,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邓小平的认识与毛泽东是一致的,即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军队备战是有必要的。

从这一时期起,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尤其是对战争与和平这一问题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毛泽东和所处时代的影响。一方面,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邓小平在工作当中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始终是要与毛泽东保持一致的。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打倒,在近7年的时间里失去一切职务,甚至一度被下放到江西南昌接受劳动改造长达3年之久。4这样的经历对于任何一位政治家而言,都是难以想象的苦难,但只要能够坚持下来,他一定能够在这一段经历当中收获不同于以往的感受。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在1973年复出,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始终没有消极对抗,而是用书信的方式一直与毛泽东保持着密切的聯系,在写给毛泽东的书信当中对自己所犯的“严重错误”进行了深刻检讨,并多次诚恳地表达了重新出来工作的愿望。5因此在获准复出,重新参与到党和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当中后,邓小平始终在重大问题的认识上与毛泽东保持一致。无论是会见外宾时的谈话,还是在军队整顿工作当中的讲话,邓小平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认识,势必要与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保持一致。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周边形势,“备战备荒”成为国家建设工作围绕的中心,“准备打仗”的思想自上而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主旋律,其影响重大且深远。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美国和苏联在国际上的争霸和战备竞赛逐年升级,在全球范围内明争暗斗。我国的周边形势也不容乐观,中苏关系恶化后两国边境上冲突不断,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更是在中苏边境上陈兵百万,并做好了临战准备,使得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直接的威胁,1使得“战争不可避免”“备战”等思想成为当时的共识,主导着国家的建设和走向。当时的邓小平既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又是久经考验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他对当时的国际局势和我国面临的周边形势肯定是有一定了解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他对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得出这样的认识是符合常理的。

邓小平在当时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固然深受毛泽东的影响,但并非是基于政治需要或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认为,而是他真实的看法,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证明。早在1964年,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导致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周边形势,为了应对当时恶劣的局面,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从“战备”思想出发做出了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即开展“三线建设”,逐步改变我国的工业布局,由东部地区向西南、西北进行战略调整。此时的邓小平身兼数职,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而这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共同做出的,代表着中共中央的共同意志和集体智慧。由此可见,邓小平对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是基于中国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周边形势而得出的,这一认识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仍然坚持着“战争不可避免”“战争的危险还存在”2的这种看法,这一点在邓小平多次公开讲话当中都有所体现,在下文当中笔者会详细展开论述。邓小平的这一认识直到1985年时才彻底改变,1985年9月14日,邓小平在与奥地利总统鲁道夫·基希施莱格的谈话中第一次改变了这种看法,认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3

(二)把握有利因素,延缓战争爆发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7月召开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决定恢复邓小平此前在党内和国家担任的一切职务。4从此,邓小平再次回到工作岗位,用他的话来说,是在不多的余年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点工作。5这一时期,邓小平第一次较为全面地阐发了对国际形势,尤其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这在当时对于国家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在1977年12月28日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关于国内、国际形势问题部分系统全面阐发了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邓小平讲话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立足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一认识,可以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发和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

邓小平这部分讲话的内容没有改变“战争不可避免”的看法,但有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是比较乐观的,因而充分把握住、利用好各种有利因素,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是有可能的。邓小平认为,当时国内国际有利于争取和平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我们有毛泽东同志的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和外交路线,可以搞好国际的反霸斗争。6在当时,有能力发动世界大战只有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这两个国家拥有着远超他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我国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第二世界是指处于两者之间的诸多发达国家。只要我们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联合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发展对外关系,就能有效地延缓战争的爆发。另一方面,苏联的全球战略部署还没有准备好。美国在东南亚失败后,全球战略目前是防守的,打世界大战也没有准备好。1美国和苏联当时是仅有的两个能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国家,而发动战争要提前进行战争动员、战略部署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邓小平认为,美国在此前深陷越南战争泥淖,导致其国家综合实力下降,在与苏联进行全球争霸的对抗当中属于战略防守,在当时看来并没有准备开展世界大战。苏联在与美国对抗中虽然处于攻势,但它的全球战略部署并没有准备好,相较于美国并没有取得压倒性优势,因而也不会贸然发动世界大战。因此,邓小平认为“可以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发”,即争取一段时间内的和平在当时是可能的。

邓小平在讲话当中指出:战争延缓爆发是非常可能的,但是我们不能浪费时间,要抓紧备战工作。同时,邓小平认为一方面要防备世界大战爆发的偶然性,另一方面也要防备局部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做好应对各种偶然性战争的准备。邓小平在讲话中对备战工作做出重要指示:首先,要抓紧把工事检查一下。要准备弹药……还要抓紧部队训练,提高战斗力,提高士气……要讲究技术……坚持人民战争……把装备搞上去……特别是要训练干部学会指挥现代化战争等等。2邓小平认为,霸权主义者往往有疯狂性,他们可能通过制造小摩擦进而挑起世界大战,要特别防备这种偶然性的战争。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战争可能延缓爆发,可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一方面,我们要防备被人早打、大打。因为霸权主义者有疯狂性,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制造一件小事情,就挑起战争。3我国的国境线、海岸线都比较长,邻国也比较多,考虑到局部战争爆发的偶然性,邓小平提醒参加中央军委全体会议的成员要充分考虑可能突然爆发的局部战争、有限战争,一旦遭遇要有准备、有反击方案。他在讲话当中指出:大战固然可能推迟,但是一些偶然的、局部的情况是难以完全预料的。我们应该想到,如果现在敌人打来怎么办?应该说,现在我们也能打。4在这里,邓小平指出了各种突发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并对军队的备战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指示。

邓小平在1977年12月28日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全面阐释了这一时期他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但“战争不可避免”的看法始终没有改变。在此后7年时间里,邓小平对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保持高度警觉,同时也在为延缓战争的爆发而努力着。1978年11月10日访问马来西亚期间,邓小平在与其总理达图·侯赛因·宾·奥恩的会谈中,谈到了对国际局势的看法:世界整个形势趋向紧张、不安宁。其根源是霸权主义争夺的结果。面对战争爆发的危险,各国政治家除注意提高警惕外,应找一条延缓战争爆发的方法,而不能无所作为……中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延缓这个战争的爆发。5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讲道: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八十年代可以说是非常动荡、充满危机的年代……如果反霸权主义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61980年10月15日解放军总参谋部召开的防卫作战研究班全体会议上,10月25日同胡乔木、邓力群的谈话中,邓小平再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国际形势越来越动荡,战争的危险始终存在。我们的政策是延缓这个战争的爆发……我们还是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但究竟什么时间打?现在看,再有五年或者更多时间还是打不起来,因为双方的战略部署都还没有完成。11982年8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只是提出战争的危险性。战争的因素在增长,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增长。21983年3月2日,邓小平在同胡耀邦、赵紫阳、万里、姚依林等人的谈话中指出:以前总是担心打仗,现在看,担心得过分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31984年10月10日会见联邦德国总理科尔的谈话上指出:1974年你来访问,我们曾经谈到战争的危险,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点变化。我们感到战争危险仍然存在,仍要提高警惕,但防止世界战争爆发的因素在增长。4

这一时期,随着邓小平对国际局势的深入观察和分析,他在对国际局势的判断尤其是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认识不断深化,最明显的莫过于对战争爆发时间的判断,从70年代中期的战争危险迫在眉睫到此后的模糊不定,再到可以争取比五年多一点的时间,最后到认为防止世界战争爆发的因素在增长,至少十年打不起来。在这期间,他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争取和平,从最初的备战思想,到后来在接见外宾、出国访问时积极呼吁各国联合努力、进行反对霸权主义斗争延缓战争的爆发。他不厌其烦地向其他国家介绍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景,中国的外交政策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是一支维护世界和平不可或缺的力量,世界和平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这一时期,邓小平在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时有个新的动态值得重点关注,从1982年起他开始注意到战争的因素和制止战争的因素,并对制止战争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1985年之后他对制止战争的因素进行详尽的考察和分析,从而得出了新的认识。

二、战争可以避免、和平可以争取(1985—199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所面临的周边形势和国际形势有了极大的改善,整个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这促使邓小平重新评估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性、争取和平的可能性。鄧小平对国际局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美苏两国都拥有毁灭对方的力量,互相制衡不会轻易爆发世界大战,世界和平力量不断增长进一步降低了战争的危险性,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因此得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一判断。自1989年起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相继发生,国际局势再次动荡不安,邓小平在关键时刻指出中国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决不当头,在对外政策上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使我国安稳度过了东欧和苏联动乱的年代。

(一)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国际局势尤其是战争与和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命运,各国无不对此密切关注。邓小平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对国际局势和周边形势的分析,从1975年到1985年的十年间,随着他对国际力量对比、国际局势变化等问题的理解越发深刻,他对世界走向战争还是和平问题上认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1985年9月14日与奥地利总统的谈话中,邓小平彻底改变了此前的看法,提出“我们现在的判断是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一改此前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从目前已经公开的资料来看,邓小平在这个问题认识上的根本性转变,大约从1984年10月开始,到1985年9月彻底完成,期间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邓小平在1984年10月10日与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谈话时,表示对于以往有关爆发战争可能性的看法有了一些变化。邓小平认为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爆发的因素在增长。如果说这次谈话还没有那么明显展现出邓小平看法的转变,那么1985年3月4日邓小平会见以五岛升为团长的日本商工会议所百人访华团时所发表的讲话则清晰地显示了这种变化。邓小平在谈话中指出: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战争的危险。后来我们的观点有点变化。我们感到,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1由此可见,随着邓小平对国际力量此消彼长情况分析的深入,此时他注意到了制约战争的力量在不断发展壮大。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更进一步指出当时中共中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外政策有了重要的转变。他在讲话当中指出: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认为就打世界大战来说,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一个苏联,一个美国,而且这两家都还不敢打……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2到1985年9月14日,邓小平彻底改变了战争不可避免的看法,在同奥地利总统鲁道夫·基希施莱格谈到对国际形势的看法时,通过对国际战略形势的深入分析,首次提出了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一观点。他在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对战争不可避免的看法有了变化……有这么大的维护和平的力量存在,尽管仍存在着战争的危险,但如果我们搞得好,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本世纪打不起来,下个世纪和平就更有希望了。3至此,邓小平在战争与和平这一问题上,得出了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一判断。这一判断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思想上确认战争可以避免后,国家重心更加倾向于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相关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将迎来调整。4邓小平此后也多次重申这一看法,例如1987年5月12日会见荷兰首相吕德·吕贝尔斯时,他在谈话中指出:对于总的国际形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认为西欧和东欧都是维护和平的力量,只要欧洲不绑在别人的战车上,战争就打不起来。5

(二)和平是可以争取的

邓小平关于战争可以避免的判断,是综合各种因素客观衡量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并对国际局势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之上得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积极调整外交政策,与美国、日本、欧洲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与此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在国际上处境的改善,让邓小平可以重新评估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尤其是当美国和苏联都掌握着能摧毁对方的核武器时。中国与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和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也让邓小平能对国际局势做出更客观的判断,尤其是对美苏之外其他主要政治力量进行更深刻的分析。邓小平在注意到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后,认为未来各国进行国际竞争的重点,将主要集中于经济和科技领域,客观上能起到抑制战争、促进和平的作用。因此,和平是可以争取的。

和平可以争取,首先在于有能力挑起世界大战的两个国家彼此制衡,谁都不敢率先挑起战争。这一时期处于两极对立的“冷战”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主要通过军备竞赛的方式彼此对抗,互相制衡,客观上使得整个世界处于危险的和平状态。在当时,只有美国和苏联有发动世界大战的资格和实力,但二者都具备毁灭对方的力量,世界处在恐怖的平衡之中。邓小平在讲话当中指出: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认为就打世界大战来说,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一个苏联,一个美国,而这两家都还不敢打。1美国和苏联长期以来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在世界各个地区积极进行战略部署,甚至不惜发动局部战争,但都无一例外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失败,例如美国曾参与到越南战争当中遭受失败,而苏联则在入侵阿富汗时遭受失败。邓小平指出:苏美两家都在努力进行全球战略部署,但都受到了挫折,都没有完成,因此都不敢动。2以核武器为代表的新式武器因其恐怖的杀伤力,彻底改变了有史以来人类的战争方式和战争形态,客观上维护着世界和平。人类产生争执乃至发动战争的目的在于获得利益,然而当核武器被人类掌握之后,战争的形态彻底升级,一旦核武器参与到战争当中,即使有一方能够预期取得最终胜利,他在这场战争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也远远大于损失,因而促使人类对待战争时不得不慎重。在人类拥有核武器之前的时代,武器被生产出来的功效主要是发挥杀伤力,其次则是威慑和防御,而核武器被生产出来后的主要功效是用于威慑和防御,其次才是发挥它进攻属性的杀伤力。以核武器为代表的新式武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变了以往武器被生产出来的目的,客观上维护着世界和平。邓小平指出:苏美两家原子弹多,常规武器也多,都有毁灭对手的力量,毁灭人类恐怕还办不到,但有本事把世界打得乱七八糟就是了,因此谁也不敢先动手。3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掌握着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核武器,只要有一方试图以此去毁灭对方,这个国家实际上也将自己置于被毁灭的处境。

和平可以争取,其次在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远远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邓小平认为和平的力量就是制约战争的力量,世界和平力量主要包括第三世界国家、第二世界国家和第一世界国家的人民,其中制约战争的最大力量是第三世界,欧洲是决定和平与战争的关键地区,只要努力争取,和平就能赢得。邓小平在1985年9月7日会见西班牙首相费利佩·冈萨雷斯·马克斯的谈话中指出: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发展和平的力量,即制约战争的力量。中国把自己看成是维护和平的力量,我们把整个第三世界国家看成是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力量,也把包括西欧和东欧在内的欧洲看成是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力量。4在1985年9月14日与奥地利总统鲁道夫·基希施莱格的谈话中他进一步指出:制约战争的最大力量是第三世界,这些国家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如果我们搞得好,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在战争的问题上由悲观变为乐观。当然也不能掉以轻心,和平必须争取才能赢得。5邓小平认为欧洲是和平的关键力量所在,不仅因为欧洲历史上饱受两次世界大战之苦,更因为一旦世界大战再度爆发欧洲将首当其冲。1987年5月12日,他在与荷兰首相吕德·吕贝尔斯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在分析国际状况时特别注意欧洲,欧洲是决定和平与战争的关键……现在我们根据客观判断,认为西欧与东欧都是维护和平的力量……为什么说欧洲是和平力量呢?因为欧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而战争一旦打起来,首先受害的将是欧洲。我们希望有一个联合、强大、发展的欧洲。6在邓小平的分析范畴当中,在第一世界也存在着和平的力量,就是美国人民和苏联人民。两个国家尤其是苏联的人民群众也曾饱受世界大战的灾难,他们深知和平岁月的美好,也不希望爆发世界大战。邓小平认为:美国人民、苏联人民也是不支持战争的。世界很大,复杂得很,但一分析,真正支持战争的没有多少,人民是要求和平的、反对战争的。邓小平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和整个欧洲如果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在下个世纪的中叶人类将真正消除战争的危险。

和平可以争取,因为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各个国家不得不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和科技领域当中,客观上能够起到抑制战争的作用。历史上的科学技术革命无一例外,都促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而引发人类文明的跃迁式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国势力的重新洗牌和国际格局的重大调整。因此,当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呼之欲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放过这能够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机遇,各国纷纷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和科技领域。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各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将更多地集中于经济领域尤其是可能产生突破性进展的科学技术领域,军事上的竞赛会相应减少。1邓小平在讲话当中是这样阐释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2与战争不同,新的科技革命不会带来各国无法承受的灾难,却也是一场足以扭转世界格局的革命,因此各国不得不投入更多注意力和精力,各国展开竞争的焦点转移到经济和科技领域。

(三)和平问题尚未解决

邓小平通过长期对国际局势的观察和分析,在1985年时做出了战争可以避免、和平可以争取的判断,但他也指出这并不意味着和平问题彻底解决,战争的危险完全消除。如邓小平所预料的那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相继发生,两极格局迅速瓦解,国际局势剧烈动荡,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3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不仅东欧的局势剧烈动荡,波兰、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纷纷易手,连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也轰然倒塌,各个加盟共和国先后独立,苏共失去执政地位。值此局势动荡、人心不安之时,邓小平冷静分析局势,认为大的战争打不起来,小的战争不可避免,中国要稳住阵脚,要保持警惕。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动乱的问题,邓小平指出问题不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旗帜倒不倒,而是中国的不能乱,旗帜不能倒,中国要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邓小平认为和平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对国际形势要多观察而不能消极悲观,要把握有利因素但决不当头,中国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在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国家动乱之际,邓小平再次对国际形势做出判断,认为东欧诸国和苏联的动乱不会引发世界大战,并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应该采取的措施。邓小平在1989年9月4日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国际形势有一个战争的问题。美苏两家打不起来,就没有世界战争。小的战争不可避免……中国要稳住阵脚……国际局势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动乱。东欧、苏联乱,我看不可避免……总的局势是这样,唯一的办法是我们自己不乱。4他在谈话的最后概括了应该采取的措施:总之,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对。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一件好事,我们自己的事。面对前景不可预知的国际局势,邓小平坚持以“冷静观察”作为中国在此时采取的主要措施无疑是非常恰当的。5当时的中国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综合实力依然不强,贸然参与到这场变动之中意味着极大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只要能够保持国内的安宁与稳定,国家的综合实力尤其是经济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际格局的调整,国内外对此议论纷纷,邓小平也适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际格局还在调整当中,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对于国际形势的估计不必过于悲观,我们要做的是决不当头,永不称霸,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邓小平在1990年3月3日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1关于如何看待当时的国际形势,邓小平指出:对国际形势还要继续观察,有些问题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总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21990年12月24日同江泽民、杨尚昆、李鹏的谈话中,邓小平更进一步指出,当前的国际形势异常复杂,中国在此时必须坚持决不当头的政策。他在谈话中说: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多得很,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去两霸争夺世界,现在比那个时候要复杂得多,乱得多……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3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再次重申和平问题没有解决,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我们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他在讲话中说: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4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是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所在。

三、启示

(一)分析問题要坚持实事求是

从邓小平的讲话内容当中不难发现,他是一位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的领袖人物,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大家熟知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在分析国际形势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周边形势和国际环境,北部边境有苏联陈兵百万,国际上又孤立无援,更兼当时苏联在和美国进行全球争霸的对抗中处于战略攻势,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这样的态势之下邓小平不能不对世界大战的危险保持高度警惕。20世纪70年代末,为对抗苏联的咄咄攻势,中美两国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而建立外交关系,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中国与苏联的边境上也不再像此前那样剑拔弩张,因此邓小平做出了“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和平是可以争取的”这一判断。

习近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5学习邓小平在分析和判断国际形势过程中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就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持实事求是,首先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出发,才有可能获得对待分析事物更全面的了解,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其次,要善于将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同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分析。最后,要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断所得出的认识是否正确,不是按照主观上的感觉来做出判断,而是依据客观上的实践来进行检验,主观认识要随着客观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二)正确认识和对待国际形势的变化

人类文明进入全球化时代后,没有国家能够做到“独善其身”。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及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直接关系到我国大政方针的制定以及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这是亟须回答的重大战略问题。1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国际形势进行了精辟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了战略策略方针,虽然这些内容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但是直到今天对我们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做出的判断启示我们,国际形势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必须要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分析所处的国际环境。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势必将导致以往的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国家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疫情冲击下的国际形势越发复杂,疫情结束后的国际局势很可能将面临深刻调整,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如何把握时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难题。重温邓小平在1990年前后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时的应对策略,对于指导我们迎接正在或即将面临的挑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长久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主张。邓小平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宗旨和本质的必然要求。4众所周知,邓小平理论所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将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当中,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这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前提。邓小平在讲话当中说: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5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的逻辑是:反对霸权主义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关键所在,而维护世界和平就是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

维护世界和平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20世纪是个多灾多难的世纪,人类不仅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更是在战争阴云密布的冷战当中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核武器问世之后,人类掌握了互相毁灭的武器,在核武器平衡之下,人类相对和平地生活了70多年的时间。须知,就人类个体生命而言,热爱战争的唯一原因是他不曾参加过战争,没有感受过战争的残酷。在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热爱和平,对于国家而言要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

责任编辑:张彦

猜你喜欢

国际形势
乱中有变,变中有治
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条法工作
世界经济与金融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在深刻把握世界大势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和安全环境的新变化
基于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浅谈我国外交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
我国风险投资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
论新形势下城商行的发展思路
现代化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