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红外眼动仪精确评估针刺治疗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研究

2022-11-17邱梅华李川雄周双明

大理大学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斜视眼动眼球

邱梅华,李川雄,周 莹,周双明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昆明 650021)

眼肌麻痹-眼球运动障碍是临床常见眼疾之一,主要因控制眼球的运动神经或肌肉损伤所致,临床上主要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1〕。共同性斜视一般由双眼视轴不对称发育造成〔2〕;而麻痹性斜视则是因颅脑外伤、感染、肿瘤、代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眼动系统受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3-4〕。眼动系统受损及麻痹性斜视造成的双眼视物异常、复视、头晕、恶心、行动受限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严重阻碍患者康复进程〔5〕。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长期临床观察发现,针刺治疗对眼肌麻痹患者有明显疗效,故本研究采取针刺治疗的方法对眼肌麻痹患者进行治疗,利用红外眼动检测技术精确评估针刺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收治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的患者30例,所有患者症状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眼科病证的诊断标准〔6〕。纳入标准:①病情符合《实用眼科诊疗手册》〔7〕者;②年龄18~70岁者;③符合眼肌麻痹的诊断标准者;④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心、脑、肾并发症者;⑤愿意参与本次研究者,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心、脑、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者,或有严重的精神类疾病者;②有严重肿瘤或感染者;③妊娠期妇女;④眼部患有先天性眼肌麻痹者。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治疗组: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30.31±11.38)岁;平均病程(4.20±4.70)个月。观察组:男6例,女9例;平均年龄(31.13±12.60)岁;平均病程(4.37±4.1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设备眼动设备由红外摄像头及计算机软硬件组成,用于采集眼动数据及完成眼动训练任务。红外眼动仪(加拿大SR Research公司,型号:Eyelink1000);软件平台(美国NI公司,版本号:Labview2010);显示屏(长虹公司,型号:ITV58928F);计算机(富士康公司,型号:超狐TSAA806;Thermaltake公司,型号:LANBOX Lite)。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进行相应治疗及眼动检测。治疗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参照文献〔8〕中欧阳应颐主任长期积累的治疗眼肌麻痹患者经验进行取穴,若患者内直肌麻痹可取四白、攒竹、合谷及安眠穴;若患者外直肌麻痹可取瞳子髎、太阳及安眠、合谷穴;上直肌麻痹患者取阳白、攒竹、安眠及合谷穴;下直肌麻痹患者取穴的主穴为四白、安眠配合谷穴;上斜肌麻痹患者取穴的主穴为攒竹、合谷配合安眠穴;下斜肌麻痹患者取穴的主穴为四白、瞳子髎、安眠配合谷穴。采用华佗牌0.25 mm×40 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主要手法为快速进针、平补平泻,行针1次间隔15 min。观察组给予眼动康复训练,利用红外眼动仪作为眼动康复训练器械,患者利用头部固定托固定于眼动仪屏幕前约1 m位置,屏幕出现亮点后患者患眼跟随亮点运动,注视亮点时不能随意眨眼,头部固定不能随意移动,屏幕中心位置出现一个光亮0点后患眼注视,0点熄灭用时5 s,另一光点即S点出现在屏幕周边,S点出现在0点消失之后,令患者立即从0点向S点行眼球扫视运动,患眼注视点移动到S点。0点和S点在屏幕上依次出现,患者在任务诱导下完成从0点到S点的眼球扫视运动(S点在屏幕的位置随机,0点在X轴、Y轴坐标不变)。眼动训练任务是诱导患者眼球进行快速扫视的任务,即为0-S任务,其中患者注视从0点移动到S点,在患者患眼注视S点时,不可以眨眼,S点消失后0点出现前才可瞬目。0-S任务中,0点处于屏幕正中,坐标为(0,0)。S点坐标分别为(0,22),(0,-22),(-14,0),(14,0),(-16,10),(16,10),(-16,-10),(16,-10),即“直上、直下、水平左、水平右、左斜上、右斜上、左斜下、右斜下”。包括0点共9个眼位,每日进行1次眼动训练,每次训练20 min。

1.4 观察指标和统计分析在针刺治疗及眼动训练前后,分别使用红外眼动仪记录两组患者整个患眼运动轨迹5 min,并提取5项眼动数据,比较治疗前后眼动扫视轨迹数据。眼动数据指标分别为:①X分量幅度差;②X分量峰速度差;③Y分量幅度差;④Y分量峰速度差;⑤时间差。以上述5项参数作为观察指标,选择每个方位25~30次的眼动扫视数据,剔除非完整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观察指标数据,利用t检验计算组间差异获得概率P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康复评分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患者眼球运动功能的恢复状态,本研究引入康复评分这一概念。对“1.4”项取得的P值,取以10为底的对数,对所得对数取绝对值即为康复评分,康复评分越高说明治疗前后差距越大,表明治疗前后功能变化程度越大。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及康复评分比较发现,经过针刺治疗或眼动训练后,眼肌麻痹患者眼球在运动幅度、速度和时间方面有一定改善,且针刺治疗眼肌麻痹患者康复评分高于眼动训练患者康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治疗眼肌麻痹患者急性效应方面优于观察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及康复评分情况

3 讨论

据统计,我国大约有300万~400万〔9〕眼肌麻痹患者。祖国医学认为,“双目通睛、风牵偏视及对眼”属于眼肌麻痹范畴,该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与先天不足、风寒湿邪侵袭、外伤、气滞血瘀及肝风内动有关,与五脏中的肝、肾关系紧密,其病在眼〔10〕,邪气上攻于目,机体因正气虚弱、外邪侵袭,脉络闭阻所致〔11〕,治疗该病应“标本兼顾,补其虚而养其本”〔12〕,以治“心、肝、肾、脾、肺”为主〔13〕。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结合传统中医针刺对眼肌麻痹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14〕,但由于缺乏随机对照试验等循证医学数据支持,加上针刺治疗的机理尚不清楚,阻碍了该治疗方法的应用和推广。

西医认为,脑干运动控制核团、眼动控制相关神经、眼外肌及其附属结缔组织病变或其他损伤等外因都有可能引起患者出现麻痹性斜视〔15〕。青少年眼肌麻痹患者中,病因多见于颅脑外伤,而中老年患者中,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和高血压为主要病因〔16-17〕。高血压引起的眼肌麻痹可能是由于脑干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或供应神经干或者神经核的血管发生阻塞,还可能是硬化血管的压迫作用使动眼、滑车或外展神经麻痹〔18〕。糖尿病所导致的麻痹性斜视,其真正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研究清楚〔19〕,较为可能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解释为高血糖和多种因素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另一种解释为出血或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影响〔20〕。眼肌麻痹的病因较为复杂,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治疗作为大部分眼肌麻痹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虽可纠正眼球外观,但不能根本改善眼球的运动功能〔21〕,因此,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治疗缺陷,眼肌麻痹治疗仍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此外,在临床疗效评价方面,目前临床上检查斜视患者的方法虽然很多,如复像检查法、角膜映光法、三棱镜法、同视机检查法等〔22-23〕,但以上检查斜视患者的方法比较主观,检查者通过肉眼观察,其结果很容易受患者认知能力和视力状况等因素干扰,系统误差明显。静止眼位及斜视角进行检查是上述检查方法的主要特点,存在一定检查偏差,无法客观评价患者眼球运动功能。因此,若能准确、客观地检测眼球运动,对于眼肌麻痹患者的定位诊断、病情变化评估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红外眼动仪是红外眼动检测技术产品,该仪器能跟踪测量眼球的注视位置,实时记录眼球运动及相关信息,对眼球的注视时间、位置、方向、瞳孔直径及眼动幅度等多项眼球运动指标进行客观测量。红外眼动检测技术结合摄像及图像处理技术能快速绘制眼动轨迹图,从而更加直观、全面地反映眼动的空间特征,具有高精确性和高灵敏度等优点〔24-25〕。

本研究首次运用红外眼动仪为眼肌麻痹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康复建立一套客观、精确的评价系统,借助该系统对眼肌麻痹患者治疗前后眼动轨迹进行研究,精确、客观地评价眼球运动功能,从而为临床工作者在选取治疗方案时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数据。通过建立“红外眼动仪-眼肌麻痹康复”评价系统,为眼肌麻痹患者的治疗、康复等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客观、精确的研究方法。

猜你喜欢

斜视眼动眼球
抓人眼球
抓人眼球
基于眼动的驾驶员危险认知
基于ssVEP与眼动追踪的混合型并行脑机接口研究
发现斜视后应该如何治疗,你知道吗?
海豹的睡眠:只有一半大脑在睡觉
“上帝”视角回顾2017年:8张照片震撼眼球
静止眼动和动作表现关系的心理学机制
斜视手术后如何防复发
眼球经济(yǎn qiú jīng jì)[目玉経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