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26例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病因分析

2024-01-25肖婷婷汪彬徐琰瑛蒋英屈晓勇欧阳君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2期
关键词:后天性肌麻痹源性

肖婷婷,汪彬,徐琰瑛,蒋英,屈晓勇,欧阳君

江西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九江 332000

在临床上后天性眼外肌麻痹常作为眼科首诊,其病因涉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等多个科室,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斜视、复视、上睑下垂及视物模糊等。对于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的病因分析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226 例眼外肌麻痹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因分布情况,为提高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我院2017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收治的226 例256 眼后天性眼外肌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均为后天性眼外肌麻痹;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先天性眼外肌麻痹患者;过敏体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危重患者;资料不全者。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伦理编号:JJFPH2023226)。

1.2 临床资料收集 收集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

1.3 评价指标 分析眼外肌麻痹的病因种类(如神经源性、血管性、肌源性、机械性、全身免疫性、不明原因、其他);不同病因类别中的具体疾病分布;神经源性疾病中受累神经分布。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描述数据。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和构成比(%)表示。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纳入226 例后天性眼外肌麻痹患者,共256 眼。其中男148 例(65.49%),患眼外肌麻痹共167 眼(65.23%),年龄范围6~84 岁,平均年龄(55.31±16.15)岁。

2.2 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病因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前三位病因,第一位是神经源性眼外肌麻痹121 例(53.5%),其次分别为血管性疾病性眼外肌麻痹42 例(18.6%),肌源性眼外肌麻痹26 例(11.5%)。其他分别为机械性眼外肌麻痹13 例(6.2%),全身免疫性眼外肌麻痹6 例(2.7%)和原因不明17 例(7.5%),见表1。

表1 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病因类别分布

2.3 后天性眼外肌麻痹具体病因 神经源性后天性眼外肌麻痹121 例患者中,具体病因包括糖尿病、颅脑损伤、痛性眼肌麻痹、动脉瘤、颅内转移癌、颅内肿瘤及炎症,最常见的为糖尿病58 例(47.9%),痛性眼肌麻痹18 例(14.9%),颅脑损伤16 例(13.2%),见表2。

表2 神经源性眼外肌麻痹具体病因分布

血管性疾病眼外肌麻痹42 例中包括脑梗死21 例(50%),脑出血5 例(11.9%)和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所致动脉缺血16 例(38.1%),见表3。

表3 血管性疾病眼外肌麻痹具体病因分布

肌源性眼外肌麻痹26 例患者中甲状腺疾病19 例(73.1%),眼眶肌炎7 例(26.9%)。另外机械性眼外肌麻痹具体病因为眼外伤14 例,全身免疫性眼外肌麻痹为重症肌无力6 例。

2.4 神经源性眼外肌麻痹受累神经 在神经源性眼外肌麻痹121 例患者中以动眼神经受累最多99 例(43.8%),其次为外展神经70 例(30%),复合神经49 例(21.7%),滑车神经受累最少8 例(3.5%)。

3 讨论

眼外肌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病因复杂,从眼外肌至大脑皮质路径中任何一处病变都会导致该疾病发生[1]。眼外肌麻痹以神经源性眼外肌麻痹最为多见,且以动眼神经最易受累,其次为外展神经,可能与其解剖特点相关。动眼神经由中脑动眼神经核发出,在脑脚间窝下外侧硬脑膜,进入海绵窦外侧壁,与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第一支共同经眶上裂入眶。动眼神经走行过程中受大脑后动脉、眼动脉分支及硬脑膜下垂体动脉供血,侧支循环欠丰富,易缺血缺氧而受损。外展神经在颅底行程最长,受损机会也较多,局部直接或远处间接的病变均可引起外展神经麻痹[2-5]。本研究中眼外肌麻痹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居多,可能与老年人往往合并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病率较高有关。

本研究发现神经源性眼外肌麻痹前三位病因中糖尿病性居首位58 例(47.9%),这与冯丽等[6]对121 例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病因分析及曹宪勇等[7]眼外肌麻痹126 例病因分析研究结果一致。随着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逐年提高,致使其导致的眼外肌麻痹比例也随之增加,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组织缺血和缺氧,最终导致神经变性,此外糖尿病患者体内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与果糖,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神经脱髓鞘改变,尤其在眼部的末梢循环神经损伤更加严重,最终导致神经源性眼外肌麻痹。既往研究发现滑车神经损伤较少。李何欢等[8]在对120 例糖尿病性眼外肌麻痹相关危险因素研究中发现其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高血压情况相关,其中年龄≥45 岁,男性,糖尿病病程≥10 年,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化血红蛋白>7%是糖尿病眼肌麻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合并高血压时,会明显促进糖尿病在眼外肌麻痹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外展神经影响最大[9-10]。

在神经源性眼外肌麻痹中痛性眼肌麻痹18 例(14.9%),痛性眼肌麻痹由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炎症可使海绵窦内产生压力,并使海绵窦内的结构出现继发性功能障碍,包括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的第1、2 支。炎症不仅累及海绵窦、颅神经,同时累及海绵窦血管,从而压迫邻近的颅神经[11]。颅脑损伤致动眼神经麻痹多为神经核区域的损伤,而神经干损伤以外展神经麻痹最多见。本研究有16 例(13.2%)重大颅脑损伤导致的眼外肌麻痹,主要是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损伤为主,这与冯丽等[6]在对74 例神经源性眼外肌麻痹病因分析中颅脑损伤有11 例和曹宪勇等[7]126 例眼外肌麻痹分析中有16 例颅脑损伤患者结果相似。

脑血管疾病也是眼外肌麻痹致病原因之一。血管性疾病所致眼外肌麻痹患者往往伴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以老年人居多,脑梗死以腔隙性脑梗死多见,而眼球运动神经核及内侧束均位于脑干,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可造成神经纤维的缺血缺氧性变性,导致神经传导障碍,最终导致眼球运动障碍[12-13]。蔺雪梅等[13]在对56 例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分析中发现有23.2%由脑卒中引起,刘金粉等[2]在对31 例眼外肌麻痹分析中发现有10 例血管源性眼外肌麻痹患者均脑干梗死。阎旭[14]在对73 例首诊以眼外肌麻痹为临床特点患者中发现有脑干梗死13 例。本研究中患者行头颅磁共振发现脑梗死21 例(50.0%),另有脑出血5 例(11.9%),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行头颈部血管CTA 发现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狭窄和闭塞,血流不畅16 例(38.1%)。

本研究中后天性眼外肌麻痹中病因位居第三位的是肌源性眼外肌麻痹,共26 例(11.5%),其中甲状腺疾病是主要病因19 例(73.1%),甲状腺疾病在眼外肌改变上呈梭形肥厚、炎细胞浸润,眼外肌膜上结合的甲状腺球蛋白与眼、甲状腺的共同抗原发生反应而导致本病。

除以上病因外,动脉瘤、颅内转移癌(如鼻咽癌、肺癌、乳腺癌)、颅内肿瘤、炎症、眼眶肌炎、眼外伤、重症肌无力致眼外肌麻痹相对少见,且有17 例(7.5%)在完善头颅磁共振、头颈部CTA、血糖等检查后仍不能明确病因,这些病例比例虽然不高,但对身体健康有潜在威胁,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仍需要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眼外肌麻痹病因复杂,临床上以中老年男性居多,糖尿病、脑梗死、甲状腺疾病、痛性眼肌麻痹和颅脑损伤较为多见;神经源性眼外肌麻痹受累神经分布,其中以动眼神经麻痹最多,外展神经次之,滑车神经最少累及。因眼外肌麻痹多首诊于眼科,常由全身疾病引起,临床工作中应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积极完善血糖、血压、头颅磁共振和头颈部CTA 等辅助检查,必要时并行多学科会诊协助诊治,避免发生漏诊或误诊。

猜你喜欢

后天性肌麻痹源性
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发生眼肌麻痹的相关因素研究
后天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前后心脏功能和心肌相关指标变化及与预后关系分析*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眼外肌麻痹的临床观察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
眼肌麻痹病因及其临床特点分析
眼肌麻痹86例
独生子女病残儿医学鉴定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