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决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认知的建构*
2022-11-17齐卫平
齐卫平
【内容提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历史决议,为正确建构历史认知提供了权威性文献。一部完整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为我们正确构建历史认知奠定了基础,为全社会形成历史认知的共识指明了方向。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干成了什么样的大事,中国为世界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是正确建构历史认知的重要内容,形成了认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知识体系。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历史认知构成历史的集体记忆,是社会的共同财富,必须百倍珍惜和加强维护。历史认知的建构意义在于筑牢历史记忆,历史记忆的价值在于为现实的奋斗提供历史解释。历史自信的增强依赖历史认知的正确建构,历史认知的基础越牢固,历史自信的程度就越加深。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须以建构正确历史认知为基础,坚定历史自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以丰富的思想含量、知识含量体现了重大的政治性、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价值。在建党百年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对自身奋斗实践进行全面检视和科学总结,聚焦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呈现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发展史最恢宏史诗的历史风采,具有建构正确历史认知的重要意义。形成什么样的历史认知以及建构正确的历史认知,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需要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本文拟从《历史决议》与历史认知建构的关系进行思考和阐述,以期对更好地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有所裨益。
一、建构近现代中国历史认知的权威文献
从2020年下半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多个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及我们将迎来建党百年的重要时刻,这是全党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21年3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成立文件起草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多次对《历史决议》草案文本进行研究讨论和做出重要指示。7月1日,党中央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做出简练而精辟的概述,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结论为全面总结历史作了准备。在此基础上,11月8-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历史决议》,这个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正确建构历史认知的权威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9-80页。这段重要论述,是建构正确历史认知的思想指南。
历史是客观的存在,留存在人们记忆之中而永不磨灭。“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②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4日,第2版。但是,历史作为凝固的史实又不可能原版复制成为人们的标准认知。历史是过往的记录,是社会记忆的存储。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也形成相应的历史情结。所谓历史认知,就是客观的历史形成人们认识过往的知识构成。因为认识的主观性与历史的客观性存在矛盾,历史认知会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正确建构历史认知以主观与客观相一致为前提,凡是错误的历史认知都表现为以主观论断否定和扭曲历史的客观性。正确认知历史给人们以积极进取的奋斗能量,错误认知历史给人们带来瓦解意志的消极后果。
历史认知不能自然建构起来,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历史的困难性。如何认知历史虽然是人为主体的行为,但受很多外在因素的干扰。首先,历史认知建构的决定性因素是认知主体的立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事实描述、价值判断、结论评价出现差异、争议甚至截然对立的观点,归根到底是立场不同造成的。第二,思维方法对建构历史认知有重要影响,片面的、机械的形而上学方法建构历史认知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第三,历史认知的建构能力受知识基础的制约,丰富的知识有助于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历史。第四,社会阅历深浅也会影响历史认知的建构,涉世不深的青年尤其容易受错误历史观影响而妨碍正确历史认知的建构。这些干扰因素的存在,凸显出正确建构历史认知的重要性,必须加以严肃对待。
习近平指出:“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③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97页。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的时间沉淀,使人们“更加清晰地看清楚我们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与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相比,《历史决议》的特点,是历史延伸的时间维度更长,历史实践的空间维度更宽。一部完整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为我们正确构建历史认知奠定了基础,为全社会形成历史认知的共识指明了方向。历史认知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历史决议》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发展时期为历史线索,对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做出全景式的历史叙事,揭示出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辛探索、付出心血、苦难辉煌、勇毅前行的心路历程。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为正确建构历史认知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素材。作为党中央郑重、全面、权威的科学总结,《历史决议》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形成全社会历史认知的建构共识。
二、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的历史认知建构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华儿女置身这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之中,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中华民族的盛衰强弱紧密相关。民族认知在历史认知建构中具有重要地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建构正确的民族认知是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为人类进步和世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大民族。毛泽东在论述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时首先就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认知说起,他指出:“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典籍。”“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2-623页。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民族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也经历过各种深重的苦难和进行过付出巨大代价的、坚忍不拔的斗争。”①《邓小平年谱》第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2页。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②《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页。中华民族在世界古代历史上领先发展的水平得到公认,中华文明受到普遍赞誉。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民族。“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页。从曾经长期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民族一下子跌进黑暗深渊,落后挨打的遭遇让中国人民品尝到了耻辱的苦涩。在备受欺凌和压迫的年代,中华民族被羞辱为“东亚病夫”,先后有英、法、德、俄、日、葡萄牙、美等十几个国家踏入中国国门,侵略者们在中华大地上横行霸道。国家主权丧失,社会凋敝凄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经历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上是罕见的,不幸的遭遇令中国人民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41页。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仁人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掀起各种反抗侵略的斗争,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不倦地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各种政治力量试图通过改良和革命的道路改变民族受欺遭难的命运,在蹒跚而行中期盼着光明。虽然这些抗争都以失败告终,但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则彪炳史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紧紧依靠人民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以伟大成就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以顽强意志和卓越奋斗证明了自己强大的能力,以铸就辉煌和创造奇迹彰显了自己非凡的成就。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的福祸吉凶在绵延不绝的历史发展中同感受、共担当,齐心协力克时艰,患难与共战风险。国家灾难会降临到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头上,民族兴盛造福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①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57页。正确认识自己归属于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是每个中国人筑牢安身立命基础必须具有的历史认知。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从180多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演变史,从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从70多年来的新中国建设史,从4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史,从1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造史,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历史品性,是正确建构历史认知的基础。《历史决议》通过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提供了历史样本。
三、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的历史认知建构
近代中国社会嬗变的历史逻辑表明,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必须有先进政党强有力的领导。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政党选择史,中国社会政治舞台上各式各样的政党正是在历史检验中接受人民的选择。哪个政党顺应世界大势、体现历史意志、满足人民期待,才具有引领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领导资格。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只有50多名党员,在它诞生前中国已经产生了300多个具有政党性质的团体组织,人民最后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我们党刚刚诞生时,可能很少有人预想到能够成就今天这样的历史伟业。”②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第8页。这种“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的现象发生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绝非偶然,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主心骨,体现了历史的意志,是时代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的前景。“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页。这个主题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使命型政党,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历史托付。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的历史实践中,以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前进步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扭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用科学理论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践在正确道路上勇往直前。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一次次飞跃。确立毛泽东思想,确立邓小平理论,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科学发展观,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奠定了深厚基础。
中国共产党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第一次在历史上创造了政党与人民相结合的实践场景。中国是个大国,人多的数量优势只有在高度统一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强大力量。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下,四分五裂的国情,争权夺利的纷争,军阀混战的乱象,使中国长时期处于人心涣散之中。即使一些进步力量的抗争也没有把人民组织起来。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以强大的组织力、号召力、领导力,把几亿、十多亿人民凝聚成为一股绳,伟大政党和伟大人民相结合迸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诠释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思想精髓,也是回答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的立场坚守。“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6页。“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页。中国共产党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正是因为始终贯彻执行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至上,心里有人民,眼中有群众。
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形成革命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8页。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伟大建党精神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的情操、崇高的追求、顽强的意志、坚韧的品质、非凡的毅力、赤诚的衷心、无私的胸怀,聚集着巨大精神能量。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形成,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全部实践过程中,塑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形象。
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弘扬传统,赓续血脉,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以红色基因打造先进政党,注重革命性淬炼,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加强管党治党,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实践特征。“一百年来,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④“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1月19日,第1版。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
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人民从历史经验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中国人民对党的拥护,是经过反复比较,经过无数事实和考验形成的。中国人民一旦认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曾改变过。”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2页。怎样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历史认知正确建构的重要内容。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关键要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历史认知上达成共识。
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干成了什么样的大事的历史认知建构
人民创造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和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干成了许多被认为不可能办成的大事,创造了令各国惊叹和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实践创造出无比辉煌的成就,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人民见证了100年里中国社会惊天动地的巨变,感受到中华民族蒸蒸日上的腾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1-22页。这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干成大事的总体面相,纵观世界,像中国人民这样从强盛到衰落再重新崛起的事例是独一无二的,像中华民族这样从落后世界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崛起是举世罕见的。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干成了很多很多的事,党的历史文献和党中央领导人曾从各个方面做出过全面概括,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概括,就是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这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之前党中央对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伟大成就的标识性概括。
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建党7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为社会的进步,做了许多事情。总起来说,就是三件大事:第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第二,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件事情还正在做。”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31页。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33页。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围绕三件大事论述“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伟大历史贡献”,集中表现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二十八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43页。
《历史决议》以党的百年奋斗全景式检视,对党团结带领人民干成的大事做出新的概括。第一,以“四个伟大成就”的概括,对党团结带领人民干成的大事做出叙事,即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第二,以“四个伟大飞跃”的概括,对党团结带领人民干成的大事做出提炼,即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第三,以“两大奇迹”的概括,对党团结带领人民干成的大事做出揭示,即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第四,用“两个创造”的概括,对党团结带领人民干成的大事做出评价,即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新概括体现了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实践形成的新认识,为全面认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干成了什么样的大事提供了更加宽阔、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历史视角。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干成了什么样的大事的新叙事,传递出非常丰富的内容,从中可以获取许多重要信息。其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干成的大事是紧紧依靠人民而取得的成就,表明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人民立场。其二,中国共产党干成的大事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人民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以及中国的形象和地位因为这些大事的成功干成而发生了根本改变。其三,中国共产党干成的大事顺应历史潮流,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党团结带领人民干成的大事谱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的恢宏史诗。深刻认识党团结带领人民干成的大事,对于历史认知的正确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五、中国为世界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的历史认知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24-525页。世界是一个整体,各国发展都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我们也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36页。中国始终秉持大国的世界担当,努力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落后世界到大踏步赶上时代,中国的世界形象、地位和角色在党团结带领人民百年奋斗实践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遭受外国欺凌的岁月里,中国被阻隔在世界先进潮流之外,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处境使中国被外国瞧不起。尽管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努力追赶世界,力争使中华民族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一直被外国踩在脚下,衰败凋敝的现实使中国根本不具有为世界做贡献的能力和条件。对于曾经为世界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来说,这是历史造成的遗憾。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大势而诞生,它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国革命与世界潮流相联系,对改变世界发展格局和趋势产生深刻影响。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革命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实行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英勇作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中国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虽然国家财力物力状况造成能力上的限制,但党中央领导人始终坚持胸怀天下,表达为世界做贡献的愿望。1956年毛泽东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要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赶上世界上发达国家,“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将来这种状况会改变”。“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9、124、156-157页。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上逐步实现富裕的道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共产党为人类做贡献的世界担当意识日益增强。邓小平指出:“中国近代以来没有对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这首先同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侵略有关,也与历代反动政府的腐败有关。”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9页。1985年3月25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新闻界人士组成的“重访中国团”成员时说,“我们有个雄心壮志,从八十年代起,到本世纪末,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小康社会”,那时“中国就可以对人类做出更多一点贡献。如果再花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的贡献就更大一些。我们有信心做好这件事情。”②《邓小平年谱》第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332-333页。他在会见外宾时反复指出:“我们不仅从中国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也从国际战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考虑问题。”“中国把自己的发展看作是对人类贡献的问题,是保证世界和平的问题。我们要为人类做贡献要靠自己努力。”③《邓小平年谱》第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337、53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志存高远、敢于担当,着眼本国和世界、着眼全局和长远,自觉担当起时代使命”,抱着“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愿望。他表示,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做贡献。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35-437页。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强对外工作顶层设计,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做出战略谋划,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在气候变化、减贫、反恐、网络安全和维护地区安全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在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发起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向众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物资援助、医疗支持、疫苗援助与合作上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经过持续努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1页。
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是《历史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实践揭示的五个方面历史意义之一。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贡献,使我国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是世界的一分子,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在场,中国的发展处于世界场域。作为世界大国,中国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发挥出的积极作用,成为人们历史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正确建构历史认知必须深刻认识中国为世界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六、以正确的历史认知为基础坚定历史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②“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9日,第1版。这个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历史认知建构的极端重要性。怎样正确建构历史认知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党中央要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首先要以正确的历史认知为基础,坚定历史自信,从而让历史照亮未来,用历史提振自信。
2021年1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这次全会《决议》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向党内外、国内外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自觉。”③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第8页。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又强调:“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①“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1月12日,第1版。研读和领会《历史决议》,要以正确建构历史认知为基础,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
历史认知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要从全面建构上下功夫。《历史决议》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循序渐进的四个发展时期做出历史叙事,构成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艰辛探索、付出心血、苦难辉煌、勇毅前行的心路历程。《历史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突出新时代党中央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展现中国人民创造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非凡奇迹的历史风采。《历史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揭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成功、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密钥,演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思想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历史决议》深刻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即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这五个方面的历史意义彰显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实践的总体价值。这些丰富内容构成了历史认知正确建构的整体架构。
历史认知的建构意义在于筑牢历史记忆,历史记忆的价值在于为现实的奋斗提供历史解释。现实是历史的延伸,今天是昨天的继续,人们可以从过往的历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很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51页。历史认知构成历史的集体记忆,是社会的共同财富,必须百倍珍惜和加强集体维护。《历史决议》存储了许多重要的记忆信息,存储着党的百年奋斗创造非凡奇迹的信息,存储着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获得成功的信息,存储着中国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恢宏史诗、绘就人类发展史上壮美画卷的信息。这些记忆信息是构成历史认知的单元,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支撑。
需要指出的是,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正确建构历史认知面临着冲击性的破坏危险。长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泛起严重挑战正确历史认知的建构。以肢解式、碎片化、孤立性、夸张法的解读方式,扭曲、否定、妖魔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混淆视听,误导人们的历史认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保持着高度警觉,要求全党全社会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进行坚决抵制、批判和斗争。以正确的历史认知为基础坚定历史自信,“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第16页。使历史认知建构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
历史认知之所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因为认识历史构成的知识是人们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历史可以告诉人们自己民族的古往今来,告诉人们在奋斗中遭遇了什么以及是怎样走过来的,告诉人们应如何去规避风险和赢得胜利。怎样对待历史和认知历史,是一个民族理性思维的衡量尺度,也是一个民族成熟程度的检验标尺。如果一个国家的历史认知不能为人民提供坚定历史自信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凝聚人心的力量,这个国家的民族和人民就失去了齐心合力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因此,历史自信的增强依赖历史认知的正确建构,历史认知的基础越牢固,历史自信的程度就越加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②“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9日,第1版。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伟大事业是一场承前启后的传棒接力跑,历史在交接中发展,对历史的自信决定着现实的自信和未来的自信。历史自信是对百年奋斗走过的路充满底气,表现继往开来的志气,彰显勇往直前的勇气。新的赶考之路充满荆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党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的使命艰巨,任重道远。坚定历史自信事关能不能凝聚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磅礴力量。14亿多中国人民形成齐心合力、团结一致的奋斗局面,需要以共同的历史认知为思想基础,以正确的历史认知坚定历史自信,巩固和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