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天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研究
——基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解读*
2022-11-17崔雯怡童珊
崔雯怡 童珊
【内容提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总结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具体路径,可以归纳为: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制度基础,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地发展,引领全球热点问题与公共问题的政治解决以及扩大全球人道主义行动中的中国参与。在全球治理中,中国坚持拥护联合国的权威与核心地位,坚持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以防止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伪多边主义对国际秩序的挑战。中国通过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引领全球和地区问题的政治解决以及扩大在全球人道主义行动中的参与,分别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层面实现了全球责任担当。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进一步统筹中国-全球层面的安全和发展关系,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助于破解全球治理的困境,是实现人类共同进步的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主要成就与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其中,在外交工作中,重点强调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实践经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体现。正确理解全会所阐释的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具体路径、行动与意义,不仅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国对全球治理做出的贡献,而且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实现人类共同进步的中国方案的实际表达。
一、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制度基础
冷战后,作为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美国频频挑战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相关国际法、国际规则。美国主要是以它们与自身利益的契合度为标准,以判断其是否值得遵守。当它们与美国利益发生冲突时,美国倾向选择绕开甚至违背现有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例如美国长期无视《联合国宪章》中不干涉他国内政、禁止非法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准则,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策动“颜色革命”;甚至悍然对他国使用武力,损害他国主权安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年美国以莫须有的罪名,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发动伊拉克战争,严重破坏国际秩序的稳定。
与美国公然蔑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相反,中国一贯倡导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制度基础。联合国一直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展开了不懈努力。尽管受到美国重重阻挠,但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在1971年10月25日终于获得了成功,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自此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框架下为全球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国致力于通过联合国的平台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积极支持联合国的改革,主张加强联合国对经济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与话语权。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等,助力发展中国家的和平与发展。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成为捍卫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中国自1988年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至今,已向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中国还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和重要出兵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兵最多的国家。①《中国联合国合作立场文件(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1年10月22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10/22/content_5644384.htm在联合国维和行动面临资金有限、维和人员数量不足、授权不清晰、救灾防灾物资不足等严峻挑战的情况下,中国始终不改初心,积极支持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参与,始终坚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及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0页。,并不触动原有体系和秩序的“内核”。中国始终认为联合国是多边主义的旗帜,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急需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呼吁“应该坚决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对联合国,世界各国都应该秉持尊重的态度,爱护好、守护好这个大家庭,决不能合则利用、不合则弃之,让联合国在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③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8页。在未来的全球治理中,中国会继续拥护联合国作为维护当今世界和平、地区安全和全球发展的核心地位,并始终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作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行动依据。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疫情等多重挑战,中国也将继续呼吁各国在联合国平台上加强团结合作,携手应对全球威胁和挑战,把以维护联合国为核心的制度基础作为参与并推动全球治理的首要原则。
二、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多边主义已然成为促进世界发展的主旋律。从普遍意义上看,多边主义为两个以上的国家提供了就某一议题共同交换意见、并以民主的形式找到解决方案的平台,这一原则在国际舞台获得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但是,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世纪疫情叠加的背景下,多边主义面临着各种挑战。
一是多边主义受到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挑战,导致多边主义进程受阻,甚至出现开倒车的现象。美国不断阻挠世贸组织功能的履行、退出《开放天空条约》等行为都对多边主义产生严重威胁。二是多边主义的诸多实践往往鱼龙混杂,存在不少伪多边主义和形式多边主义,一些国家常常打着多边主义的旗号实现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目的。一些国家构建的多边主义是“有选择的多边主义”,将其他国家排除在外。还有一些国家并没有真正践行多边主义的理念。这些形形色色的“多边主义”实践阻碍了真正多边主义原则的实施,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隐患。因此,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时,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以及伪多边主义,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中国积极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理念,其与伪多边主义理念有着本质不同。首先,真正的多边主义是平等的多边主义。中国坚持的多边主义是多极世界的多边主义,追求不同国家间国际地位的平等。它需要尊重每一个成员的主体地位,其设置的规则应该是公平正义的,不对国家进行等级的区别和划分,不为某些国家的具体利益服务,反映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内涵。
其次,真正的多边主义应该是和平的多边主义。实施多边主义旨在为世界上的不同国家提供一个化解纠纷、弥合分歧、管控冲突的平台,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而不是将多边主义作为敌视、对抗甚至分裂他国的工具,从而加剧地缘政治冲突,破坏全球社会稳定。
再次,真正的多边主义是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真正的多边主义不会以意识形态、国家制度作为划分标准,不会一味地拉帮结派、搞小院高墙、平行体系,不会封闭排他、故步自封,而是能够依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以应对全球社会日益复杂的挑战。
最后,真正的多边主义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多边主义。“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①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5页。只有共同协商,共同探讨,才可能反映不同成员的利益诉求,寻找出不同成员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也只有这样,多边主义才能得到大多数国家的遵守,多边主义的有效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其成果才能为各成员所分享。
中国在全球舞台不断阐释和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国际场合,如第76届联大、G20第16次峰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等,均反复强调真正多边主义的重要性,有利于提振国际社会对多边主义的信心。同时,中国敦促和支持国际组织如G20、欧盟等带头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言行一致,充分实践真正的多边主义理念。中国认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必须要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遵守现有国际法,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因此中国将上述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制度基础作为重中之重。除此之外,中国还发起创立中非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中阿合作论坛、金砖国家组织、中拉论坛等多边主义平台,与相关国家在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地区发展的问题上共同发声,合作共助。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威胁,中国利用各种多边平台,助力全球抗疫。中国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协调全球抗疫合作中的领导作用,其发起创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成立应急基金,为成员提供紧急融资进行国内抗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中国,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盛赞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①“中国堪称‘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7月8日,第11版。。
三、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中国强调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性,致力于“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1页。。中国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受益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谋求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成为亚洲开发银行的会员国,不断加大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以及同国际组织的经济合作。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严格遵守世贸规则,充分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中国也接受许多发达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享受了全球经济治理的有益成果。
虽然经济全球化旨在通过在国际层面降低开展业务的成本,实现各国商品、劳动和资本的国际化,以期使各国资源得到更好流动与有效利用,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资本、技术的优势,在产业分工中垄断了高附加值的产业,不断在全球体系中收割发展中国家廉价资源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同时,发展中国家优质的人力资源不断流入发达国家,进一步抑制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享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成果,世界经济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剧。许多国家的外向型经济也非常脆弱,无法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原有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排他分化的,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惠、平衡和共赢。这些都证明西方国家推行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存在着弊端,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颇为讽刺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的红利不断下降,美国越来越频繁地举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旗,甚至公开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重重设卡。然而,在经济全球化面临诸多困境之时,中国勇于担当,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中国主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导向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一带一路”自建设之初,便充分贯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截至2022年1月,中国已与147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①“我国已与147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2年1月19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01/19/con tent_5669215.htm许多国家也开始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第三方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中国还与一些国家签署了经济合作文件,助力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设立“一带一路”相关项目基金,这些行动均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硬件环境,使得世界各国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自由贸易受阻的背景下,中国没有停下自贸区建设的脚步,已经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①“我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2020年12月31日,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rcep/rcepgfgd/202012/44121_1.html中国一直致力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为推动RCEP的最终签署贡献力量,并筹划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中国对自由贸易的积极参与,为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中国同时致力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当世贸组织面临美国阻挠上诉机构法官遴选、使其争端解决功能陷于停滞、个别成员滥用世贸规则中的安全例外条款等困境时,中国坚定支持世贸组织,并提出一系列改革意见,希望能够通过改革使世贸组织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国还发起一系列金融治理与改革的倡议和实践。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对金融治理规则进行创新,更加能够反映全体成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全球金融治理与改革提供了新的样本。中国还借助G20和金砖机制推动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改革。②李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外交的逻辑”,《当代世界》,2018年第6期,第25页。2016年,G20杭州峰会开创性地制定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以及《2016年二十国集团创新行动计划》等文件,“为充分挖掘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做出了重要贡献”③王毅:“为世界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16年9月20日,第7版。。
在国内层面,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创新性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念,积极引导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同,加强促进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着力减少发展鸿沟,推动实现所有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治理行动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心,倡导各国和国际经济金融机构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全球疫情危机的惊涛骇浪,防范全球经济的系统性风险,为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四、致力于全球和地区公共问题的政治解决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悬而未决的全球性问题和地区性问题更加凸显,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愈发威胁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全球社会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安全问题的外溢性、相互依赖性和复杂性不断加强。因而,更加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41页。。
中华民族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悠久传统,“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大宝贵历史经验。《决议》指出:“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8页。这就在理念层面上为全球公共安全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中国历来倡导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对热点问题进行协调斡旋,以避免热点问题的恶性升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中国创新性地提出了包括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共同体意识加强国际反恐合作、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等在内的中国方案,为全球非传统安全和地区安全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实践层面,中国积极推动全球与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中国专门派出一批特使、代表,直接参与热点问题的协调和斡旋。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先后派出中东问题特使、非洲事务特别代表、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亚洲事务特使、阿富汗问题特使、叙利亚问题特使等,在推动巴以问题、伊朗核问题、也门危机、利比亚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南北苏丹冲突、南苏丹冲突、朝鲜半岛核问题、缅甸北部问题、罗兴亚人难民问题、阿富汗问题和叙利亚问题等地区热点的政治解决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③崔小涛:“论中国热点外交的新发展”,《学术探索》,2020年第9期,第23页。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设立的外交斡旋机制,并努力构建多边对话机制,为各方协调热点问题提供平台。例如中国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框架下的解决机制为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建言献策。在朝核问题紧张的局面下,中国还创造性地促成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一度缓解了朝核问题的恶化。
在维护非传统安全和地区安全方面,中国既是参与者,又是引领者。中国努力落实《巴黎协定》关于碳排放的中国目标,推动绿色丝绸之路的建设,通过精准扶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长期致力于参加国际反恐合作和关于地区安全的多边对话机制,为维护全球综合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中国通过创设新的机制与规则,促使全球和地区安全问题得到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解决,如发起建立了“基础四国”部长级会议、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等多边磋商机制,协调各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分歧;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提出“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并提交至联合国,为建立各国在全球信息空间的行为准则提供参考,以期促进各国共同应对信息空间的挑战与威胁;启动澜湄合作进程,推动澜湄合作机制的建设,促进澜湄地区的政治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堪称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典范。
五、扩大参与全球人道主义行动
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时,不断扩大参与全球人道主义行动。人道主义的本质是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权利。①张贵洪、余姣:“新冠肺炎疫情、人道主义与全球卫生治理”,《理论月刊》,2020年第12期,第34页。人道主义行动的主要对象是受到伤害威胁的弱势群体,这类弱势群体分布在全球各地特别是不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如极端天气频现、地缘政治冲突升级、新冠疫情暴发等,弱势群体受到的影响最为强烈。根据联合国《2022年全球人道主义概览》预测,2022年需要人道主义援助和保护的人数高达2.74亿,比2019年人道主义报告预计的人数翻了一番多。②“Global Humanitarian Overview (introduction) 2022”, https://reliefweb.int/sites/reliefweb.int/files/resources/人道主义灾难成为威胁全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来就有人道主义援助传统,且不断推进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从2000年起,在非发展援助委员会成员的国家中,中国的人道主义援助规模一直处于前五位。①“Issue Brief: China’s Humanitarian Aid”, June 30, 2015, https://issuu.com/undp-china/doc s/china_s_humanitarian_aid2001年以来,中国逐渐加大了对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体系的参与度,积极参与联合国机构主导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活动,援助规模逐年扩大。2004年以来,累计提供国际人道主义援助300余次,年均增长率为29.4%。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8年12月12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8-12/12/content_5347961.htm2010-2012年间,相继向30余个国家提供了价值约1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4年7月10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4-07/10/content_271546 7.htm2018年中国成立了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CIDCA),旨在协调对外援助,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便是进行对外人道主义援助。
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源于西方。然而,冷战后西方国家在实施人道主义援助时,却经常以人道主义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将其当作维护大国“霸权主义”的政治工具。这成了许多地区人道主义危机的导火索,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动荡。中国以政府为主体对全球人道主义行动的参与,则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在参与全球人道主义行动时,中国秉持传统的“仁爱思想”和“贵生(重生)”理念,爱天下人,努力保护和爱惜世人的生命,并始终坚持“中国之义”,“绝不在朋友落难时袖手旁观,绝不在伸出援手时夹杂私利”④“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值得加倍珍视(和音)——抗击疫情离不开命运共同体意识”,《人民日报》,2020年4月7日,第3版。。这种施以援手而不干扰他国的做法,是对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真正践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际社会屡屡出现互相扯皮、分而治之等现象,严重危害全球抗疫努力,威胁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建议,各国需要坚持“人民至上、科学施策、同舟共济、公平合理、标本兼治”等原则。⑤“习近平在全球健康峰会上的讲话(全文)”,新华网,2021年5月21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5/21/c_1127476371.htm中国的方案是以人道主义作为抗疫之“心”,以科学合作作为抗疫之“器”,以公平合理作为抗疫之“尺”,以完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作为抗疫之“根”,以实现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为抗疫之“魂”,为各国携手抗疫、化解全球紧急人道主义危机提供良策。
中国充分践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其实施的对外人道主义援助对国际社会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一道启动了联合抗疫的大型公益筹款项目,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签署协议,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中国已为受疫情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抗疫以及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20亿美元援助,并将中国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陆续向全球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①“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自愿陈述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1年6月,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dnzt_674981/qtzt/2030kcxf zyc_686343/zw/202107/P020210912807817369012.pdf中国还承诺“将在未来3年内再提供3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②“习近平在全球健康峰会上的讲话(全文)”,新华网,2021年5月21日。。这些做法与一些国家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普遍缩减援助规模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2022年1月,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表示,中国已经通过“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向49个国家和地区送去了超过1.8亿剂科兴和国药疫苗,占该计划已分发疫苗总量的近20%,充分肯定了中国疫苗对提高全球免疫力和拯救人类生命的重要作用。③“世卫组织:中国疫苗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新华网,2022年1月7日,http://www.news.cn/2022-01/07/c_1128241287.htm中国的人道主义行动体现了对世界人民基本健康权利的尊重,是为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幸福贡献的中国力量,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在社会层面交出的答卷。
六、结语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全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体现。
(一)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能
2015年10月12日,在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问题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①“习近平: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 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人民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2015年10月14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14/c64094-27694665.html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9页。
实现中国梦,需要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各国国内安全问题蔓延与升级为地区或国际性问题的可能,以及美国在科技、全球价值链等方面对中国的围堵打压,中国需要更加智慧地统筹多维空间的安全和发展关系,才能保证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有利于协调中国-全球层面的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断疏通国外循环存在的“梗阻”,促进各国外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因经济动荡引起地区和国家安全问题。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制度基础,坚持主权国家的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引领全球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以保护全球空间的综合安全,预防全球安全对国内安全的干扰,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推动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实现。
实现中国梦,还需要实现民族振兴。民族振兴意味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中国需要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正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不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慷慨援助,还是改革开放后积极遵守国际经贸规则,再到十八大后不断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引领全球治理新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审时度势,根据对自身实力的判断,提升对全球治理的参与度,在全球治理中做到言而有信、尽力而为、行之有效,充分确保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信用和效率。为创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正是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始终将世界人民的幸福置于心中,才能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融合,彰显了中国梦蕴含的世界含义。
(二)通过破解全球治理困境助力人类进步
目前,全球治理面临原有治理理念的部分失灵、全球公共产品的缺失、全球治理主体的失调等重重困境,导致全球治理生态空间的混乱。冷战结束后,由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进程实际上是将西方的国家治理观推广至全球的过程。在全球治理中,西方国家常常通过与经济援助相捆绑的方式推行其民主理念,甚至公然采取干预主义推动其他国家内部的“民主化”进程,并利用所谓的普世性规则和价值观来处理利益纠纷。这种全球治理观并没有尊重各个国家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无法适应各个国家的内部特征和全球社会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随着国际格局“东升西降”的局面进一步明显,美国维护其全球霸权的根本目标与原有治理体系之间存在冲突。美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行动和投入不断缩减,削弱了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加剧了国家主体在全球治理中的分裂,抑制了各国推进全球治理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全球治理的步伐。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行动有利于修复“伤痕累累”的全球治理空间。中国不断对全球治理理念进行创新,基于当今世界发展形势,系统形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强调“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理念,并明确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这些理念为各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对原有西方强调的所谓“普世价值”进行纠偏,真正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能够激发各国人民参与全球治理的热情,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了新范式。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有利于解决现有全球公共产品缺失的难题。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发起建立的各种多边机制,无不是对全球和区域公共产品的补充,弥补了全球治理机制有效性不足的缺陷,保障各国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能够继续享受全球治理的成果。中国的全球治理实践,超越了单纯以民族国家或者以国际组织为中心的全球治理模式,致力于实现各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与合作,包括坚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等合作,坚持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和谐统一,不断协调全球治理主体的分歧和纷争,有助于增强全球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性。
(三)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决议》指出,“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4页。文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全球社会而言,全人类的进步主要体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文明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冷战结束后,不同国家文明之间的差异性成为国际冲突的重要诱因,不同文明之间的敌意和分歧弥漫在国际舆论空间,国家之间围绕文明问题的纠葛层出不穷,严重威胁国家和地区安全。其次,从人类文明整体来看。在物质文明层面,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因为保守主义、单边主义以及大国竞争加剧等因素放缓。新冠疫情又一度使全球经济几近瘫痪。在精神文明层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民众陷入后真相的迷雾中。在政治目的和利益的裹挟下,全球社会中以具体文明为对象的污名化现象也急剧增加,极大地威胁了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时,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机制性保障”②“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2日,第9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亚洲文明大会上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68页。,为解决当今不同文明间的紧张关系指明了道路。中国推动各国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交流共鉴的方式促进不同文明和发展模式的交流和对话,在交流和理解中共同发展。中国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以期为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各国人民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树立同舟共济、命运与共的意识,并将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和衷共济、和合而生的思想注入全球社会,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