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路径
2022-11-16王海娟
王海娟
摘 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健康心理,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具有一定适应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也就意味着在教学活动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本文对语文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探究融合的原则,根据原则提出渗透策略和路径,为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心理教育;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22-0019-03
Exploring the penetration path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WANG Haijuan (Binjiang Middle School, Wudu District, Longnan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he healthy psychology formed by student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tudents to have certain adaptability in future life, which means tha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explores the principles of integration, and proposes infiltration strategies and path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Keywords】Chines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path
在學生步入初中阶段后,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改变,在学习和人际交往等各种有关生活的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使心理健康教育地位十分突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的教育学科,这其中包含较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能促使学生形成更为健康的心理和观念。
1.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教材所包含的内容都是较为优质的,本身就能作为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程。许多语文的教学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也包含各种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正确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语文教材的特点,将心理健康与语文进行融合,使初中语文教学具有更健康教育的意义。
(1)能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我国的教育已经步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这种信息化的生活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为便利的条件。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多的问题,在网络中,由于信息的爆炸传播,学生会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含了不良信息,这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吸收了许多不利的价值观念。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广大社会人员所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我国社会能否进步的主要前提。因此,需要在初中的教学活动中加入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学生能形成更加正确的世界观,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并且能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来帮助学生改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向更正确的道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以及个人品质。
(2)能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具备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教育性等几大功能,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只注重语文自身工具性的特征,但并没有对人文教育性进行发展和弘扬,这也就导致过去的语文教学显得尤为单调。但是在语文教育时渗透相关的心理教育,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反思和精心设计,也能丰富语文教学自身所存在的内容,使语文教学的开展更具有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成果。
(3)能有效促进教学改革
在当前语文教育活动中,提出最多的两个字便是“改革”,也就意味着教育的核心围绕着改革展开,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让教学的重心和相关的改革内容有所展现。初中语文教学需要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糅合,这能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并且能结合语文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更为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品质,这也能帮助学生提升对语文知识的吸收能力。意味着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也能转变,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
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在当前的教育中,主要强调教学要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健康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有关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特征。并且也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反思,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能力。
(2)人人平等的教学原则
在开展语文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开展时遵循人人平等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要平等地看待每一名学生,师生之间能形成互相尊重与认可的氛围。这能提高课堂教学气氛,使课堂更加活跃和轻松。这种课堂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更具有创新和创造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尊重个性的发展原则
在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发展特点,鼓励学生对个性进行展现。在开展与语文教学活动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身的见解,使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到“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能有不同的结果”。
3.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渗透的阻力
教学路径的探索建立在解决育人问题的前提下,只有教师明晰育人阻力及成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措施,否则教学活动将失去育人的意义并降低教学质量。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路径探索应建立在育人阻力的分析上,保障基于心理教育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1)教师主控力度过大并忽视学生心理动态
心理教育在语文课上的渗透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策划,确保问题、场景等方面的设计科学高效。因为部分教师执教多年,对语文课堂的掌控能力极强,虽然这利于提升育人水平,但学生却很难与教师互动,在教师的“气场”笼罩下学生似乎只能听之任之,怯于围绕阅读理解等方面的问题与教师交流,盲目认可教师的观点。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不自信、内心封闭,认为只要在回到问题的过程中给出教师认可的答案即可,内心情感压抑,不善于沟通,不利于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基于此,语文教师在课上应改变授课习惯,用包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的看法,鼓励学生质疑,大胆说出想法,为学生抒发内心情感提供渠道,继而为语文教师的心理教育铺平道路。
(2)语文知识与心理教育的融合性欠佳
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可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助其关注人的价值,珍视主观感受,思考人与人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健全人格、三观塑造、良好习惯培育给予支持,继而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将语文知识与心理教育融合起来,在阅读理解、写作等育人模块渗透心理教育,依托“四季美景”“至爱亲情”等单元主题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深挖语文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潜力。然而,当前有些初中语文课并未与心理健康融合在一起,学生无法在课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关注自身写作能力、阅读理解等能力的发展,将获取高分视为语文学习的唯一动力,这阻碍了语文知识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加之教师点拨不到位,心理教育、语文教育未能并轨,降低了初中语文心理教育渗透的有效性。
(3)心理教育与学生生活未能贯通
初中生压力来源较多,如家庭作业、生活环境、交友、成长发育等。为使初中语文心理教育范围更广且可以被学生所接受,教师要把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用学生有共鸣、能理解的案例或话题启发思考、引导讨论、纾解压力,有效培育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心理教育、学生生活贯通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存在家校联动低效的突出问题,未能与家长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沟通,不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使教师对学生心理压力的判断过于片面,同时无法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纾解压力,学生情绪熔断的概率随之上涨。还有些教师未能引导家长为学生减压,虽然教师布置的作业总量减少了,但家長还给学生安排各类其他活动,徒增学生学习压力,甚至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初中语文心理教育成效。
(4)教学评价不利于心理教育
在语文课上,教师经常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在指出学生的不足时存在评价用语不当的问题,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加之初中生处于叛逆期,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评价是“看不起自己”“不喜欢自己”,干脆在语文课上“消失”,不再回答教师的问题,或用“不知道”“不理解”应付了事,教学评价失去了引导育人的作用,有碍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路径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意识,也能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活动实践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相关问题并且进行解决。教师在将语文知识与心理健康融合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此促使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例如,在教学完有关“挚爱亲情”的这一单元后,可以开展相关的测试,并在测试的过程中采用自主监督的教学方式,在考试时只列出考试的题目,但并不维持考场的纪律,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之间的监督,并在考试结束后让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帮助学生总结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发现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总结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进行反思,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优势,能逐步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
(2)注重语文学科知识的应用
在促使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有机融合的活动时,教师要注重语文知识的应用。语文学科所存在的知识内容较为繁杂,并且体系十分庞大,内容也是丰富多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语文科学知识的优势,帮助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时能提高自身的健康程度。
(3)与实际生活的衔接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语文知识、心理健康和实际生活进行关联,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全面认识。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这一课时,教师要将课文中的人物精神与实际生活进行串联,结合文中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社会研究。可以开展有关“如何提出建议”等课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思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可以对邹忌的精神进行分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感受邹忌在纳谏过程中的优秀品质,并且能结合自身进行反思,进而促使心理健康发展。
(4)采用激励性评价
语文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能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人文情怀,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将愉悦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其他事物上,并能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不仅能提高学生成绩,更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增强学习信心,让学生体会到自我价值。激励性评价通过发掘学生潜力,让学生从多角度评价自身,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
综上所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当中结合心理健康的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有许多,但是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要与学生建立更加平等的师生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与语文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以教育为基础,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获得更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松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现代交际,2020(08).
[2]赵小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