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现状、挑战与策略建议

2022-11-16文小勇

岭南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两岸关系大陆民众

文小勇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053)

两岸融合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2014年11月2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平潭综合实验区时首次提出“融合发展”的思路。①2016年3月5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2016年11月1日在北京会见洪秀柱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时,习近平再次重申“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1]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及中共十九大报告涉台部分相关表述由以前的“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提升为“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2]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之后,社会融合发展不仅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中日益受到重视的学术议题,而且新的融合发展政策理念也日益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笔者认为,党中央已经将两岸和平发展统一的政策理论体系与实践深化相结合,拓展到两岸人民共同的政治使命、共同的价值共识和思想文化理念的层面,也明确阐释了大陆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并比较系统地论证了要进一步探索两岸人民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岸社会在发展中融合、融合中发展的实践路径,以期最终实现两岸人民“融合式统一”的战略目标。

一、社会融合:概念、测量维度及解释

首先,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来理解,可以将社会融合的内涵定位在一国民众的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域的民众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关系之间,在通过多方面的互动交流、相互理解与沟通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程度的“共识”,从而达成某种“认同”,以实现不同地域、不同区域、不同发展水平乃至不同信仰的人群之间在“九二共识”的前提下,进一步达成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层面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深度融合与相互认同,从而消除因政治、历史因素,尤其是2016年民进党当局造成的两岸之间政治对抗、社会隔阂带来的不良政治效应。因此,也要求两岸人民要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这一宏观的大叙事的视角来把握社会融合发展的内涵。其次,从历史的维度来观察,社会融合外延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价值以及生活乃至心灵契合等各层面的相互认同与融洽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社会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概念[3],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内涵与实现融合发展的方法路径也要与时俱进,这对于观察和推进两岸社会关系的波动变化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辩证思维方法。再次,学术界认为社会融合是属于社会学的概念范畴,也因此“社会融合”一直以来“为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策分析家和政策制定者们所关注,但社会融合的定义还比较纷杂,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社会融合”本质上也是“一个综合而有挑战性的概念,而不仅仅具有一个维度或意义”。[4]为研究的需要,本文观察两岸社会融合的维度不仅仅从一个社会学概念出发,对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研究不仅为了客观量化维度上提供的便利性、参与两岸关系政策讨论的广泛性,也包括主观认知维度的个体层面和群体性心理认同和归属感,因此,本文所涉社会融合是一个具有比较宽泛的内涵与外延的概念,它涵盖经济依存、政治共识、文化思想认同、身份归属、种族与地域互动,尤其是两岸人民之间的心灵契合等多个维度与视角。

另外,关于社会融合概念的多维度理解,实际上就引出了一个需要深层次讨论的相关问题:即社会融合发展的相关测度。目前国内社会融合的理论研究中普遍接受的美国学者弥尔顿·戈登(Milton Gordon) 提出的从7 个层面来综合测量种族之间的文化适应与社会融合的理论。戈登认为美国在推进多样种族融合进程中包括文化的融合与行为的认同,不同族群间的情感交融、不同族群之间意识或身份的融合,不同地域种族间意识偏见的消除,还包括不同族群间经济、就业、教育等领域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行为的消除,以及在公共事务上的平等融合。[5]40-43因此,戈登的社会融合理论虽是用来为解释美国的复杂社会结构中种族融合问题而设计的探索性指标,但笔者认为同样可以借助这一方法来分析和观察两岸社会融合发展进程。因此,为描述的简便,在综合上述国内外对于社会融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拟借鉴这一框架思路,围绕两岸间的经济依存、政治共识、文化思想认同、身份归属、种族与地域互动、尤其是两岸人民之间的心灵契合等多个向度来分析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围绕上述分析思路,本文拟作以下研究设计:即依据上述社会融合涉及的相关要素展开,采取文献分析并以相关机构电话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既有成果为依据。这些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主要采自于台湾地区的民意调查机构,主要包括:(1)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该机构在2018年8月至2018年12月执行了一次比较有影响的民意调查,通过面访方式就两岸人民之间关系的主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获得了具有一定信度的调查数据;(2)来自台湾山水民意研究公司(Focus Survey Research)的调查数据,其以电话及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完成了1245份量化问卷,包括针对18位台湾企业领袖与专家学者就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前景和信心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的资料。(3)本文涉及引用的调查数据还有大量来自台湾联合报就两岸关系发展主题举行的长期跟踪调查成果。总体而言,本文涉及的量化受访样本包括来自台湾涵盖科技、媒体与电信业、消费民生产业、工业制造与汽车产业、健康产业、能源与公共资源以及金融服务业等不同行业与社会阶层人员,另外也包括部分在大陆经商的台商,分别占整体回收样本的46%、19%、13%、10%、8%、4%,样本分布与台湾整体产业结构相符。②概括来说,上述机构提供的相关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体现了调查对象的广泛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和相对准确地把握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现状提供了可信度,为科学解释两岸社会融合发展提供了依据。

再则,就社会融合测量维度对两岸社会融合的解释而言,笔者认为:首先,两岸经济融合是基础。经过几十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证明,大陆经济发展日益成为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正是台湾地区对大陆经济高度依存关系的存在推动了两岸经济深度融合,同时也成为两岸改善社会融合状况的关键抓手。其次,政治共识是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前提。这个政治共识首先体现的是“九二共识”,这不仅是两岸经贸往来深度依存的前提,也是促成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的根本保障。两岸政治共识也体现在两岸民众间的理性政治心理建构上,包括两岸民众间的相互认同度和接纳度的拓展,当然也要认可在共识基础上存在一定的“政治分歧”的合理性,这是观察两岸政治共识建构过程“包容性融合发展”的应有之意。第三,文化思想领域的融合是两岸社会融合的关键。不管是两岸民众的社会认同,还是两岸民众的相互包容,都要从历史文化和思想意识等深层次的渐进融合过程中得以体现,才能保证两岸社会融合的长久。这一方面需要有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共同记忆这一两岸共同拥有的主流文化意识,也要包容一定范围内“第三种文化”争论空间的自由度,两者结合起来才是观察两岸民众历史文化价值观应有的大视野。最后,心灵契合是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归宿”。两岸之间无论是政治分歧的消除,还是社会关系的改善,抑或是最终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最终的归宿都在于实现两岸人民相互之间的“心灵的通达”,只有实现心灵的通达,才能实现心灵的契合,最终在两岸民众间推进互动理解与相互认同,才能超越台湾地区狭隘的党派私利,消除因各种政治操弄造成的相互排斥和冲突。因此,围绕解释框架和借鉴前述社会融合研究提供的思路,可形成以下简要技术路线(见图1)③:

图1 社会融合研究的思路框架设计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论述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基本理路在于:以经济融合为基础,政治共识为前提,主流历史文化与思想意识为支撑,推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是实现两岸社会融合的最终归宿。笔者认为两岸融合与两岸“统一”的内在逻辑关联在于:“统一”是目的,“融合”是手段,体现了目标、过程与路径的统一,最终的目标是构建两岸民众间“心灵共同体”。

二、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现状:一个总体性判断

(一)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现状的总体判断

无论是从两岸民众的民意互动、特别是台湾地区民众总体民意的长期调查来看,还是从两岸关系历史演进的实际情境着眼,提出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战略思路都有着深厚的社会民意基础和现实根据。

首先,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现实民意基础。随着两岸经济社会关系紧密度的加深,台湾民众融入大陆经济发展乃至融入大陆社会的意愿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根据台湾地区《联合报》连年举办的“两岸关系年度大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台湾民众对于台湾前途的看法在较长时间以来主张台海“维持现状”的民意一度成为主流,但相对于2017年的年度跟踪调查,2018年、2019年,这一主流民意呈现出难得的下降趋势:由2017年占主流民意的49%分别下降到2018年和2019年的45%和38%。《联合报》的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3%以上的台湾民众愿意到大陆就业,有30%以上的调查对象向往到大陆创业,44%以上的台湾家长将来愿意让孩子赴大陆求学。尤其是主张“维持现状”的民意由近50%下降到了2019年的近40%左右。《联合报》调查结果还发现,近年来台湾民众主张“缓统”和“急统”的比例都有所增加,这反映出台湾民意在走向相对的稳定与平衡。在关于未来中国前景的看法中,调查显示超过62%的台湾民众认为中国未来要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与此同时,68%的民众认为大陆的强大有利于台湾地区,而只有27%的民众认为大陆的发展强大可能不利于台湾,而且这一民意趋势从2017年到2019年近三年没有明显变化。这些民调数据一定程度上表明④,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现实民意呈现正向发展的状态。

其次,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对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看法。根据近10年来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长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台湾中老世代群体始终是推进“西进大陆”的主力,并且呈现明显的意愿增强态势。另外,不同年龄层次的台湾民众对于西进大陆就业的意愿呈现出不断增强的势头,调查表明从2014年的25%攀升到2019年的43%,可以说达到了历史新高。前往大陆创业的台湾民众也日益增多,从2016年的20%攀升到了2019年30%。2020年,笔者专门到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做过一次访谈,访谈对象是中山大学(广州)从台湾高校引进到南方学院就业的近80位台湾本土培养、被中山大学引进到该院就业的博士毕业人员。其中超过71位来自台湾的博士告诉笔者,大陆的经济发展强劲、改革深化并日益挺进世界中心,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台湾地区能够提供的就业范围尤其是创业机遇远远被大陆甩在了身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相对于过去的发展机遇和就业创业环境等方面,台湾相对大陆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他们受访时普遍认为,将来大陆将会越来越吸引台湾年青一代来大陆就业和创业。这一趋势尽管遭遇了“太阳花学运”影响,尤其是2016年民进党当局采取的两岸社会“区隔”政策的影响,但是台湾年轻一族前往大陆就业创业的意愿不仅没降反而在增强:数字显示,愿意到大陆结业创业的比例由2017年的30%增长到2019年的50%以上。从职业结构和学历层次来看,西进大陆就业群体以“高级主管”、“白领专业”、“医疗、高等教育等高端服务业”为主,同时显现出学历越高西进意愿越强的倾向,高达50%以上高学历者愿意或者正谋划到大陆就业,即使在学的台湾大学生中也超过66%的大学生不排斥未来西进大陆就业。④这些状况说明,尽管不同年龄层的民众对于两岸融合发展的意愿有所差异,但整体而言,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并不排斥两岸间的融合进程,这是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最大信心和民意基础所在。

再次,两岸社会交往的意愿和思想舆论动态。《远见》杂志2018年公布的民调显示,面对台湾未来整体发展机会和就业瓶颈等问题,越来越多的知识和财富精英对未来的发展趋向,包括投资、工作或求学等方面的未来地域选择,有高达34.4%的调查对象是以大陆为第一选择。从年龄结构和学历来看,不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而且学历越高的人,对大陆越了解的年轻人越是对大陆发展充满着期待,其中18岁至29岁占比46.3%,30岁至39岁占比40.6%,40至49岁占比38.4%。受教育程度在大学及以上占比43%。[6]另据《联合报》调查结果显示,从2017年到2019年,多数台湾民众愿意通过两岸教育、旅游、经商、移民以及社会婚姻等方式加强两岸的交流融合。如上述调查提到的,台湾家长有意愿让孩子到大陆读大学的比例由38%增长到44%,表明大陆与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未来深度交融的重要机制逐步形成。另外,调查中还发现14%的民众有意愿移居大陆。我们曾经习惯了过去台湾经济比大陆发展得好,总能看到大陆移民去美国、去西方发达国家的现象,也对大陆移居去台湾并不感到奇怪,但是台湾民众要移居大陆则是显得新鲜。因此,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在调查中也显示有50%以上的台湾民众都曾经赴大陆探亲、访友、旅游甚至工作,他们希望两岸通过日常生活的交往增进两岸人士的社会认同,有36%的民众表示有自己和亲友与大陆存在嫁娶姻亲关系,并且随着两岸社会交往的增多,社会融合的范围将会进一步反向延伸到大陆赴台求学、工作和旅游的放大效应,今天已经成为两岸民众的新习惯。两岸社会接触尽管受到民进党当局的重重阻力,但是仍保持着58%以上的社会接触比例,④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同样预示两岸社会交往的意愿和思想舆论动态正向发展的形势。

(二)两岸社会融合的政治基础

综合上述各种调查结果来判断,2016年以来尽管民进党当局采取了“区隔”和阻滞两岸社会融合进程的种种政策,也切实让两岸关系的融合发展面临着层层阻力,但无法回避台湾民众对“统一西进”政治意愿增强的态势。对此,台湾地区陆委会前副主委、淡江大学战略所助理教授黄介正就此民调结果指出,主张“永远维持现状”的民众减少,主张“缓独”和“统一”的民众增加,这一方面是台湾公众对蔡英文当局处理两岸关系不满现状的民意投射,另一方面也是对两岸社会融合发展态势认同的一种表达。[7]为此,这里仍然以台湾联合报“两岸关系年度大调查”⑤等机构的数据来加以说明。

两岸统独议题历来都是台湾民调机构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联合报》在两岸关系的长期跟踪调查中始终关注着两岸统独议题上台湾民意的历史变动。正如台湾山水民意调查有限公司的民意调查结果反映的那样,在2010年,台湾岛内民众主张“维持现状”的占比达到了69.6%,这一比例到2019年下降到54.4%。与此同时我们看到,2010年主张“缓统”的台湾民众占比为41%,2019年上升到47.9%,而2010年主张“急统”的占比为9%,下降到了2019年的8.9%。同样,2010年主张“缓独”的比例为15.39%,下降到2019年的12.5%,主张“急独”的占比由2010年的31%下降到2019年的24%。这从岛内民众对两岸未来前途看法的调查中得以反映(见图2)。

图2 台湾民众对统独未来前途的看法

对于上述调查结果,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陈陆辉表示,偏向统一达到如此比例,事实上是2010年以来历年民调最高,这反映出2014年“太阳花运动”后民众对两岸关系的疑虑和对国民党政权过度“倾中”的不满,反而在蔡英文上台后,偏统比率上升到最高,这是台湾民众对民进党执政后两岸关系偏离轨道而平衡政府两岸政策做出的反应。[7]笔者认为,这实际上反映出两岸民众在两岸和平统一政治大局上有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和牢固的民意基础。

(三)两岸融合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

两岸社会融合发展要有坚实的互信基础,这种互信既体现在“两岸一家亲”的情感依托和心灵契合上,也以两岸实力变迁为前提。客观来说,两岸实力对比的此消彼长趋势最明显地体现在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等方面,这也是大陆推进社会融合的实力基础所在,也是两岸人民能够建立互信的基本依据之一。两岸实力对比的动态变化对台湾民意走向的影响成为考量两岸关系的关键。从2000年到2021年,台湾《联合报》一直就两岸政治影响力、军事威慑力、“外交”实力、经济实力及社会凝聚力等多维度面向台湾公众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和评估,从而成为观察两岸关系走向的重要变量。以2021年的调查结果为例,《联合报》就两岸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对比,围绕“两岸敌友量表”以1至10分为范围进行评分: 1—4分代表两岸关系友好或互利、5—6分代表关系和缓、评分7—10分代表两岸关系紧张或竞争。结果显示,两岸民间互动关系方面获得32.4%的民众的认同,43.5%认为关系和缓,18.8%感觉双方关系低迷,两岸社会关系平均得分5.3分,为五大领域中最获好评选项。而与马英九执掌台湾地区时期相比,2016年以来民进党上台以来民众对两岸政治互信、经贸、军事与“外交”关系偏向紧张或竞争的比率远高于马英九时期。⑥但是,在相对紧张的背景下,两岸不仅维持了民间交流的热度,更重要的是台湾民众中仍然有超过六成以上认为两岸不可能发生军事冲突。究其原因在于大陆综合实力的增强,这从民调结果中超过六成看好中国成为第一强国可见一斑。④一方面,台湾民众认为大陆经济实力的强大有足够的能力威慑或扼制岛内“台独”势力走向极端甚至失控的可能;另一方面,大陆也具备足够能力防范外部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因此,台湾民众认为开战的可能性低,并对两岸和平稳定大局并最终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仍然有着牢靠的社会心理基础。

(四)两岸社会交往: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的接纳度和信任度在增强

两岸社会交往中民众之间的相互接纳度和信任度是判断两岸关系融洽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以《联合报》2016年的民意调查为例,尽管遭遇了来自民进党的各种阻力,但是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的好感度上升到四成四,创七年调查新高,并且台湾民众对大陆政府的负面评价也比2015年降低了四个百分点。⑦而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的接纳度和信任度的提高,近年来反映在台湾多个民意调查的结果上,包括联合报、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山水民意调查公司以及《远见》杂志等民意研究机构。以台湾山水民意调查公司的数据为例,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的好评从2016年的43.5%攀升到了2019年的69%,这也反映了台湾民众对大陆人民印象评价和认可度有了明显的提升。2019年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对大陆不仅好感度上升,而且对于未来大陆的发展充满了预期:有超过56%的台湾家长表示将来愿意让孩子赴大陆发展。例如,中山大学2015年直接从台湾高校引进到南方学院任教的博士就达到了近百位。广东东莞一些科技研发机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大学生前来就业发展。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对大陆民众负面评价也随着整个民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台湾民众对于大陆民众在生活习惯等领域,表现出强悍霸道、炫富、自私、不卫生方面的负面评价一度高达51%[8],但是2019年这些负面评价也下降到了44%左右。这些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两岸社会交往中民众的相互接纳度和信任度的判断。

上述判断也在《远见》杂志针对“台湾民心动向”调查中得到了印证。2018年12月对18岁至29岁的台湾年轻群体调查发现,尽管占比16.8%的年轻人对大陆印象变差了,22.5%的人认为没有变化,占比11.6%的年轻人认为一样差,但是占比48.8%的调查对象对大陆整体印象变得更好了,累计超过59.7%的台湾民众对大陆印象总体是好的。至于台湾民众对大陆整体印象是变好还是变坏,有48.8%的人对大陆整体印象变好。[6]这些民意实际表明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接纳度和好感度整体在增强。这反映出两岸社会融合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预期和坚实的社会信心基础。

三、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或新动向

根据各种调查机构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2016年蔡英文上任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两岸社会融合进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肠梗阻”。民进党2016年全面操控台湾地方政治选举以来,全面否定马英九时期维持两岸和平稳定的政策主轴,公然否定“九二共识”,推进“挟美抗陆”政策,导致台独势力和台独行动日益显性化,蔡英文当局采取的系列“渐进式隐性台独”政策已经公开化,尤其在政治上制造混乱企图浑水摸鱼,加上美国的极力破坏干扰,导致了不信任度大幅提高。使得海峡两岸难得的缓和融合关系变得日益复杂,不确定变量明显增加,并且在配合美国“以台制华”的战略上有意在制造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这从近年来台湾民众对影响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中可见一斑(见表1)。

表1 台湾民众认为影响两岸融合关系的主要因素调查⑧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一直循着“由经促政”的思维逻辑推动两岸的交流合作,大陆方面希望通过两岸经济的深度交流合作,最大限度通过对台湾民众释放巨大的经济红利来促进两岸经济融合的过程中推动两岸社会层面的交往融合,以期能够加强两岸经济深度依存关系,促进社会民间“两岸一家亲”的融合发展,最终渐进实现“由经促社”、“经社双驱”路径来渐进实现两岸间的“政治弥合”进程。但是这一进程随着民进党当局2016年重新执掌台湾地区政权以来制造的种种障碍,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从台湾多个民调机构调查数据来分析,当前或者未来一段时间影响两岸社会融合发展面临的一些新的难题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值得关注。

(一)两岸经济融合:由依存到适度竞争

两岸经济合作,大陆以巨大的经济红利赋予台湾地区经济快速成长的动力,极大地推动了两岸经济的高度融合,大陆已经成为台湾地区最大贸易伙伴、出口市场以及顺差来源地,两岸经济交往和良性互动形成稳定格局。这种两岸经济合作的利好格局长期以来得到了台湾民众的认同。上述关于“影响两岸融合关系的主要因素”的民调中,综合台湾联合报、山水调查及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等机构的民调可以看出,从2010年以来到2015年,台湾民众认为“台对陆经济依赖增高时”影响关系占比分别为7.8%、9.6%、9.9%、14.4%、14.1%、1.4%,总体反映了台湾民众对两岸经贸关系抱着稳定的支持态度。但是2016年起风向发生了改变,2016年至2018年民调显示,持台湾对大陆经济依存越高越是影响两岸关系的民众态度一度走高,分别为16%、17.4%、16.1%。这一认知状态到2021年达到了新高,其中日益认为两岸经济“竞争互利”的认知比例达到了42%。出现这种认知的倾向性变化,一方面是民进党当局否定政治共识、操弄民意,企图达到一党之私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了摆脱台湾对大陆经济高度依赖带来的所谓“风险”,一味推行全球“出口营销”和新南向政策。虽然收效甚微,但对两岸民意操弄带来的变化确实是明显的,这不仅是给两岸正常经济交流带来影响,也使得2010年两岸签订ECFA协议推动构建经贸往来自由化的合作机制化平台受阻。这在两岸经济贸易关系中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新动向。

(二)两岸政治互信:由简单趋向复杂

毫无疑问,两岸政治互信始终是各种民意机构关注的风向指标。长期以来,两岸和平稳定的前提就是“九二共识”,这不仅是两岸的共识,也是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认知的两岸关系的政治前提,因此也成为了观察两岸社会融合发展评价的政治风向标。大陆方面一直以来抱持包容的政治态度:只要承认政治共识,“一切都可以谈”,也正是秉持这一原则,两岸关系处理变得简单化清晰化,遇到两岸交流障碍也能从容化解,也正是在这“九二共识”前提下举行了两岸领导人在狮城的历史性会谈。但是这一政治互信的民意格局随着民进党2016年的重掌权力后,制造出越来越复杂的政治障碍,已经成为当前乃至未来两岸融合关系的最大障碍。首先,从受访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政治障碍的民调看,认为“台独”是两岸关系正常发展的最大危险,持这一看法的民众占比都是历年最高,从2010年27.3%上升到2018年的近30%。说明民进党的台独行径所带来的两岸冲突风险日渐升高,引发民众的极大担忧。其次,从“九二共识”的政治前提着眼,应该说马英九时期的这一两岸政治共识前提已经不是问题:民调显示从2011年到2018年,认为“九二共识”影响两岸关系的民众占比均稳定保持在2.7%—6%之间。但是从2016年到2018年这一比例骤然提高到17.5%、18.3%、21.3%,到2021年提升到40%以上。这也导致了台湾民众感觉两岸官方处于低迷状态的比例由21%增加到36%,是历次调查数据占比最高⑨。再次,从影响两岸关系的交流政策看,蔡英文当局改变了过去两岸“外交休兵”的默契以求台湾所谓的“国际生存空间”,并从各方面抹黑大陆外交政策的同时,大力配合美国与大陆展开所谓的“外交竞争”。从民调看,外交层面、军事层面以及外部势力介入台海等因素日益成为民众担忧两岸政治互信的重要阻力,相关风险也从2016年开始大增。2018年《联合报》台湾民调认为两岸交往处于高度竞争状态的比例高达57.4%,认为两岸军事关系处于紧张状态的比例剧升为42.7%⑩。这些状况说明,民进党日益将两岸本来简单的政治共识默契变为深度陷入政经、“外交”、地缘政治和国际势力相互胶合的复杂化的两岸关系局面。

(三)两岸社会交往:由积极“西进”到全域性区隔

从两岸开放民间交流到“三通”的实施,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岸融合发展以后,两岸交流领域逐渐拓展、规模渐次扩大、层级不断提高,两岸民众生活联系日益紧密,从经商、旅游、教育、就业、家庭婚姻等逐步步入了两岸社会间的全域性融合发展阶段。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两岸关系改善为社会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的情感在加深、中华文化认同在强化、心灵契合日显,“两岸一家亲”已经成为两岸社会关系的主轴。但是,随着2016年以后,民进党当局在政治上拒绝“九二共识”,其在社会层面制造两岸冲突,从经商、投资、旅游直接到教育、就业意愿等方面,蔡英文当局实行全民的社会“物理”区隔政策,加码阻碍两岸的社会正常交往,并且有意制造两岸社会排斥情绪,同时对大陆人员赴台严加限制,甚至对移居大陆的台湾同胞实施经济处罚、政治打压、就业与社会保障限制等一系列措施,乃至不惜制造政治恐怖与心理恫吓,阻碍台湾民众向大陆的积极西进进程,造成了实质上的两岸社会领域的全面区隔。正如表1民调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5年,两岸社会交流根本不是问题,但是从2016年开始到2018年,日益为两岸交流存在的障碍甚至中断的风险感到担忧的台湾民众的比例分别提高到33.6%、42.1%、41.7%。

(四)两岸文化融合:由中华文化趋向“第三种”文化

一般而言,文化多元性会导致文化价值认同的冲突,这是正常现象。因此,有研究机构曾对移居大陆的台胞进行“文化认同”的调查中发现其中存在的“文化双重认同”现象着实比较普遍。比如占比相当高的居陆台胞既认同中华文化,也认同台湾的本土文化,同时也表示在文化身份的选择上秉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态度。这本来属于正常的理性文化认知倾向,因为这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经成为外来的“他者”顺利融入相应社会并成为社会“自我”的一个自然过程。但是,这样的正常的两岸文化认知和身份辨识的惯常举动,却成为民进党打压积极西进的台湾同胞的“口实”和“根据”,进而也成为了民进党当局推行文化台独的缘由。民进党在极力制造“台湾人文化”身份的同时,为了掩人耳目,并为文化台独大行其便,借助一度时兴的所谓“第三文化”蛊惑台湾民心混淆是非,企图引导台湾民众弱化中华主流文化认同的同时,大势制造所谓的“第三种文化”外衣,鼓吹“台湾人文化”,导致大量台湾青少年群体和社会公众对于长期固守的中华文化产生“混沌”认知,制造两岸文化区隔,这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另一个极其隐蔽的动向。上述民调显示,2010年到2015年,两岸在中华文化上的认同已经不是两岸关系的羁绊,但是2016年到2018年台湾民众对此感到担忧的比例分别上升到21.6%、23.1%、23.4%。

(五)两岸身份政治:由同质化趋向异质化

2016年民进党当局大势操弄民意以来,台湾民众所感受到的两岸身份政治辨识日益出现“异质化”倾向,民众意识中所体现出的“群体身份认同”方面中“台湾认同”愈发强烈。这充分反映出两岸身份政治辨识层面日益由同质化趋向异质化,这集中体现在台湾民众对两岸政治身份差异辨识的看法上:

图3 岛内民众对两岸政治认同差异的看法

上述反映的事实是,在身份政治的辨识度上,超过26%受访同胞维持两岸身份认同的倾向,11%的民众持强化台湾认同倾向,超过7%的民众认为应该弱化国家政治身份认同,还有2.8%的民众主张两岸身份对等。可以说,这几个民调数字加起来近50%台湾民众并不认同大陆主流身份。这种倾向显然不利于两岸社会融合与积极正面的交流互动。

简言之,从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现状来看,既有值得两岸民众积极乐观自信的一面,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从民调显示的结果看,其既与民进党当局政治操弄推动台独政策有关,也与外部势力介入有关,同时我们在对台工作方面也有值得检讨的方面,需要从战略和策略等方面思考因应之策。

四、简要的建议

综上所述,从对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现状考察来看,两岸民众有理由相信两岸融合发展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最佳选择;但同时也应意识到2016年民进党上台以来导致的台湾政治生态的恶化给两岸融合发展进程带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挑战。我们寄望通过两岸的融合发展达至两岸人民的政治共识和社会认同的多元化融合过程以最终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因此,在乐观看待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前景的同时,也要关注到两岸社会融合进程中的新问题,并做出战略性思考和策略性因应思考。为此,提出几点简要的策略建议:

一是针对当前民进党当局推行的“政治台独”和全域性社会区隔阻碍西进的政策,以及制造两岸社会冲突的惯用做法,大陆要坚持两岸社会融合发展战略,打破台湾当局否定“九二共识”的政治台独行径和全域社会区隔的企图,持之以恒坚持以经济融合为主轴,分步实施、阶段推进两岸社会深度融合的策略模式,坚定不移地推进“由经促社”、“经社双驱”以渐进实现两岸间的“政治弥合”进程,继续推进经济优先战略,发挥大陆经济的优势,分布推进社会融合进程,强调“两岸中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国家荣耀。

二是针对当前两岸社会融合发展面临形势的复杂化,以及包括外部势力介入的风险性等,需要从自身对台政策方面做全面检视,扎实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的完善和评估测量体系构建,特别是要构建我们自身对外部势力介入台海关系的风险评估机制。首先,两岸融合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需要在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其次两岸融合发展可以被看成一个既有量的体现、又有质的要求的政策过程。但囿于现实情况,目前我们只能侧重于台湾经济和广大台胞融入到大陆社会中来,这无疑是一种单向度的融合,今后要着眼推进双向融合并拟议相关政策和科学评估制度。

三是针对民进党推行的文化台独和身份政治围墙,我们要充分发挥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的优势,强化从“官方”台湾转向“群众”台湾,以“群众路线”为路径全力做好规划并实践好台湾民心工程。对台工作既要面对“选票决定政治”的常态化台湾生态,也要正视台湾这样一个利益多元、政党整合能力不济的政治现况。因此,对台工作的重心必须聚焦在台湾广大民众方面,放手发动台湾群众,全力争取台湾民心。在这方面,其实“金马供水模式”和平潭特区尝试已经展露出成功效应。

四是针对大陆民众存在的“自我优越感”情绪,我们需要提高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包容性,要注重吸纳台胞优点、谨防大陆沙文主义。台湾的经济社会有其优点,特别是台湾同胞在公共文明素质和社会自治能力等方面,确实有很多值得祖国大陆学习参考的地方。台胞来大陆旅行、就读、就业、创业、生活等,在公共文明方面与大陆社会既有的某些习俗可能产生暂时摩擦和碰撞。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处理这类情况,将不利于广大台胞融入大陆社会,对两岸融合发展也将产生负面作用。大陆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大陆民众的文明素质教育,谨防大陆沙文主义,要虚心学习台湾同胞的优点,实现在融合发展中共同提升,在共同提升中促进两岸包容性发展。

注释:

①平潭综合实验区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是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地区,也是中央首次赋予一个地区独有的对台优惠政策,目前拥有台资企业超过260多家,试验区实行“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模式,成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一个有益尝试。考察中习近平强调“实验区是全国独创,要继续探索”,“大陆改革开放,两岸合作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多作贡献”,为此,习近平与台商企业交流时强调:“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发展、融合发展。”参见《习近平在福建平潭考察》,新华网2014年11月02日。

②本研究涉及的电话访谈调查任务,是笔者借助台湾山水民意调查公司、台湾《联合报》调查中心、台湾开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调查中心、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台湾科技大学学工部帮助完成的,这里特别感谢他们给予的大力支持,并提供了相关的调查数据和研究成果,使得本次研究任务能够得以完成。注:山水民意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中国台湾第一家专注于民意调查、选情探测的私人企业,为台湾地区少数横跨“选举民调”及“企业项目”的调查研究公司。

③本文采用的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和技术路线综合借鉴了国内学者的社会融合测量维度,比如朱力提出的经济、社会和心理或文化层面的融合;风笑天提出的经济、心理、环境、生活等4 个维度( 杨菊华的总结)以及家庭经济、日常生活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生产劳动、社区认同等5个维度( 张文宏等的总结);杨菊花提出的经济、文化、行为、身份(具体的测量指标);郭良春提出的价值观适应、社会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等维度,等等,在此特作说明。

④调查数据来源《联合报》从2016年8月31日至2019年9月9日间进行的跟踪调查报告。

⑤《联合报》“两岸关系年度大调查”自2010年开始,每年定期追踪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关系的看法。这次调查数据来源于《联合报》从2016年8月31日至2019年9月9日间进行的跟踪调查报告,该报调查机构通过前后三年时间成功访问了3608位成年人,另有801人拒访;保持在95%信心水平下,抽样误差±3.1%。调查是以台湾地区住宅电话为母本作尾数两位随机抽样,调查结果依台湾地区20岁以上人口之性别、年龄及县市结构进行加权处理得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⑥参见《联合报2021年两岸关系年度大调查》,参见知乎网:https://zhuanlan.zhihu.com/p/422933809。

⑦台湾民调:台湾对大陆民众好感度调查台湾民意调查,转引自观察者网:https://www.guancha.cn/local/2016_09_19_374753.shtml,2016-09-19.

⑧论文中仍然采纳的是台湾联合报调查中心2021年两岸关系大调查的设计指标和表格,2010年—2015年的数据来源于联合报年度调查报告,2016年—2018年的数据由台湾开南大学学工部提供,2019年、2020 年数据来自台湾山水调查公司,在此一并说明。

⑨数据来自中国台湾网。

⑩数据来自2018年《联合报》两岸关系年度大调查。

猜你喜欢

两岸关系大陆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冰之大陆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