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创造教育“点燃”幼儿的美术活动

2022-11-16昆山开发区世茂幼儿园黄晨

家长 2022年28期
关键词:点燃创造力绘画

□昆山开发区世茂幼儿园 黄晨

幼儿生来就具有艺术的潜能,每个适龄的幼儿都喜欢涂和画。美术是一门结合形象与抽象的艺术,简单而复杂。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手段,其独特的创造力在于本身的性质。美术教育又是一种以发展形象思维为主的教学活动,既能发展幼儿的认知、观察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因此,美术活动对幼儿教育来说至关重要。艺术活动是为了提升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教师应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的发展特点和能力差异,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好指导的角色,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幼儿美术素养的培养,更应注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概述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把创造教育作为人生的真谛,将发展幼儿创造力视为教育宗旨。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儿童是具有创造能力的。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而如何将创造教育更好地渗透在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提高其创造力是每一位幼儿美术教育者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问题。美术活动在幼儿课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重视幼儿对美术知识的普及,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也能进行美术创作。在一次次的美术学习过程中,幼儿能将外在获得的信息转变为自己的内在意识,以线条、颜色、形状、色块等元素表达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创造。陶行知先生也曾肯定美术绘画的价值,它能够表现儿童的美感、发展思想、增进知识,提升幼儿的观察力和手部力量。因此,创造教育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幼儿美术活动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内容选择上注重技巧学习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绘画一般采用的是“示范—模仿”的模式,其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性,重视美术的模仿教育,把技能技巧的训练放在了首位,如灌输、示范、机械训练等。绘画内容一般都以教师为主,通过讲解,展示有关事物的特征,让幼儿临摹作画。目前许多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一般都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画,幼儿模仿。在美术活动中,有的教师担忧幼儿画得难看,不符合要求,破坏了整节活动的进度和效果,于是帮幼儿甚至替代其完成。在创作过程中,强调教师示范与幼儿模仿,注重技能的训练,幼儿往往能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少之又少,为了一个诸如“画得圆不圆”等问题,让幼儿机械地反复练习,直到画圆了为止。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被要求的幼儿反而不敢大胆表现,创作中谨小慎微,“老师,这个我不会,老师,那个我不会”也说得越来越多。这不仅束缚了幼儿的双手和大脑,禁锢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更忽略了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而没有教师要求的情况下,幼儿的绘画形式却表现得更大胆、更自由,内容呈现出更多的想法。

(二)方法运用上忽略内在的体验

通过访谈和观察,笔者得知,教师在美术活动一般以美术作品为中心,强调作品的权威性,注重对作品内容的记忆。如在一次小班绘画活动“可爱的小鸡”中,教师引导幼儿画小鸡,但是有一个幼儿从来都没有画过鸡,那是他第一次画鸡。于是教师教他:上面一个圆是鸡的头,下面一个圆是鸡的身体,加上一个三角形是鸡的嘴巴,后来幼儿学会了画鸡。但对幼儿来说,他只是记住了两个圆和一个三角形组合在一起,教师跟他说是一只鸡,他学会了这一种画鸡的方式,记住了作品的内容。尽管画出了两个圆,却没有表现出他真实的理解,因为他画的只是教师告诉他的小鸡,而不是自己通过感知体验而明白的小鸡。这样的活动,往往在方法运用上忽略了幼儿的内在感知体验,遏制了幼儿对作品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活动目标忽略美术本体感知的培养

目前,在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常常把美术技能的习得,知识的积累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把审美教育作为德育、智育的工具和手段。在美术教育的实践中,随处可见的就是知识灌输型的非审美教育模式。笔者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对话:在一次手工活动上,教师拿出了许多美丽的蓝印花布,当幼儿面对新颖的蓝印花布时,不禁说道:“真好看,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丽的轮船,遨游大海。”这时教师却说:“你仔细想清楚,布可以做成轮船吗?一碰到水不就沉下去了,会淹死的。”其实在这里,幼儿只是想表达对花布的一个美好的遐想,是被蓝印花布的白底蓝纹格调的审美特征所吸引而自发进行的一种美术想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却没有深入地理解,把审美活动当成科学认知,用科学知识的客观事实来判断正确与错误的评价。而这些与我们如今强调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四)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熟悉度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也不例外。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时,要想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必须重视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将其创作意识激发出来。幼儿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否感兴趣、是否熟悉活动的内容,也对教学开展有很大的影响。在一些案例中,笔者发现,当幼儿遇到自己感兴趣的美术内容时,往往会表现得异常兴奋。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

案例:在一次绘画活动“公主梦”中,女孩们一听到自己喜欢的公主,马上热烈地讨论起来,你一言我一句,乐此不疲。“我喜欢芭比公主,她可漂亮了,我要画这个。”“我喜欢小魔仙,她会神奇的魔法。”而男孩子们则相反,毫无兴趣。他们对公主的绘画内容了解很少。平时对这些也不感兴趣,所以大部分时间都不曾参与讨论。绘画活动结束后,明显可以看出,小女孩们画面上画得满满的,颜色鲜艳,十分漂亮。而男孩子们则画面空缺,寥寥无几。因此,整节美术活动所呈现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对自己不感兴趣或者不熟悉的内容,往往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对活动缺乏兴趣和自信。幼儿在缺乏兴趣的活动中难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五)其他客观因素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实际的客观因素条件也会影响幼儿美术活动的开展。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环境设施因素、绘画材料用具、天气环境因素等方面。有些幼儿园在绘画材料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的,例如装饰画的绘画材料要求比较多,一些教师因为准备起来比较麻烦,索性就省略掉了,而有些则是过于简单,导致幼儿觉得枯燥,无心在活动上。说到天气方面的因素,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几个案例:

案例:小班上学期进行一节美术拼贴活动“有趣的树叶”,活动一开始,让幼儿去户外捡各种树叶,观察树叶的纹理特征和外形,从而进行拼贴创作,但是正逢下雨天,因此让幼儿在教室里观看树叶图片,模仿教材书上的范画,拼贴人物造型。

综上所述,结合观察的活动和对教师的访谈,我们能得知绘画活动的开展往往也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美术活动会因为材料工具的不足而改变教学开展的形式,受天气因素的影响,教师也会为了方便省事而常采取简单易操作的形式来开展美术活动,如限制幼儿户外的探索机会,使大部分的美术创作活动在室内进行等。

三、如何有效地将创造教育思想渗透幼儿美术活动

(一)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解放幼儿的头脑

让孩子施展创造力的重要条件是要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曾经有人研究过,当一个人在很轻松的状态下,人们的思路会开阔,思绪会源源不断,解决问题迅速;当一个人心情抑郁低沉时,思绪会堵塞,操作会迟钝,毫无创造性可言。因此,对幼儿来说,在开展美术活动时能处在宽松愉悦的环境,对其尽情地发挥想象、不断创作具有渲染作用。在宽松的环境下,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其能想象、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对幼儿的信任和放手;能够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机会,让他们进行美术活动。减少规定和限制,过于详细的规划势必会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解放幼儿的头脑,鼓励幼儿大胆地思考,尊重并支持幼儿,使其成为活动的主人。在探索过程中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探求的欲望;充分尊重幼儿的表达,多听幼儿的奇思妙想,鼓励并支持幼儿的表现。

(二)注重内容的自由表达,解放幼儿的嘴巴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幼儿要有表达的自由,特别是提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言语的表达”机会,引其发问,促其增知,在发现、提问、探索、解疑等系列学习中解放幼儿的嘴巴。如在大班的美术欣赏活动“星月夜”中,教师只需简单提问:“在这幅作品中,你能看到什么?”幼儿细细观察后,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有的说:“天空中的星云光线像一个个漩涡,将云层包围起来。”有的说:“暗绿褐色的柏树像熊熊的火焰一般,在黑夜中起舞。”有的说:“金黄的明月直挂天空,天空下的一处处村庄,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有的还说:“淡蓝的画面中,给人一种舒适、自由的感觉。”……在欣赏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在快速运转,嘴巴也在不断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知不觉间,在学习中他们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创造性思维也随之提升。

(三)提供多样化的形式手段,解放幼儿的双手

在引入美术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讲故事、游戏、绘画欣赏等形式引入课题,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今天画什么,这样很难引起幼儿的兴趣。故事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形式,以多样化的表现手段和方法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其进行创作活动。反之,一味单调的操作工具,难以诱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时,可以采取丰富的形式手段,如大班版画活动“彩蝶飞”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多样的材料,蚌壳、黏土、蜡笔、扭扭棒、小刀、纸板等操作工具,主动放手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使他们解放自己的双手来创作与想象。通过有趣的形式,如开展一些趣味的手指印画,在面具、衣服、脸盆、纸箱上用手指点画进行创作。一些新奇有趣的方式往往会呈现出别样的效果,使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展。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幼儿的体验,充分肯定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动手,激发他们创造的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去发现和感知创造的乐趣。

(四)关注事物形象,注重感知感受,解放幼儿的身体

通过感知和体验美好事物的幼儿,在感官和心灵上更具有敏锐力。长期以来,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教了幼儿很多的技能技巧,却很少让他们真正地与大自然接触,去社会上感知审美体验。对幼儿来说,首先要解放幼儿的身体感官,让他们更好地感受美,在真实的情景中感知事物特征,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美术的创造,从而提高美术表现的能力。例如,在创作《下雨》时,幼儿可以观察下雨时候天空中灰蒙蒙的色调,大雨或毛毛细雨落下时的线条等,让幼儿亲自在大自然的感受下,用身体感知风吹动时,雨飘动的样子。通过身体的感知体验,积累雨天的经验,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倾听并回应,鼓励并尊重幼儿用身体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和伙伴一起分享自身的感受。

(五)科学合理地评价幼儿的作品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切忌使用“对不对”“你觉得哪一幅作品画得像”等词句来评价幼儿美术的表现与创作。因为在幼儿的作品表达中,万物都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在他们眼中,什么都是存在的,什么都是可能的,所以往往他们所画所呈现出来的大多数与现实不符。幼儿画人的时候,常常把手画得很长,不是因为他们不会画,而是他们认为画的人可以够到更远的东西。画的轮船常常带有翅膀,那是因为他们喜欢轮船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遨游天空。而这些往往都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所以,教育者要善于观察,多问问幼儿为什么,深入地了解幼儿的世界;学会拓宽幼儿的思维,开阔幼儿的视野,可能在不经意间,幼儿所展示的创造力超乎常人想象。在评价作品的同时,教师更应注重幼儿创作的过程,关注幼儿的内心情感,重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而不应该把注意点放在幼儿绘画得好不好,像不像真实。要尽可能以欣赏的态度合理、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幼儿,赞扬他们的进步,使幼儿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并感受美术的乐趣,对美术活动产生更大的创作欲望。

四、结语

总之,创造教育对幼儿的美术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真正地认识到其重要性,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发展等方面出发,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学习,鼓励其多看多说,在活动中慢慢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手脑并用,使其在不断地尝试、操作中提升创造力,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思路。幼儿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教育者必须顺应时代的需求,对其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其创造思维,为日后他们创造力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左毓红)

猜你喜欢

点燃创造力绘画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安静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等待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基辅骚乱再次“点燃”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