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五年制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
2022-11-16殷小芬
殷小芬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完善课程教材体系、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与“三教”改革的要求一致。
五年制高职是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形式,前两年按照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开设4门思政必修课,后3年按照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开设4门思政必修课,其思政课程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8门思政必修课教材内容存在重复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等方面不加以侧重,同一知识内容的重复出现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二是教材的理论性强,与职业学校的适切性不够,特别是高职阶段的4门必修课程,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思政课程的内容更新快,而教材的更新有时间跨度,当下社会生活中需要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不能在教材中及时体现。[1]四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集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于一体的思政课程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如何构建,教师如何教,如何提高思政课的铸魂育人效果,是五年制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赋能”教师以提升素养能力
思政课程育人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获得感。因此,从全局和战略角度来看,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工程,是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一)立足政治大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党对思政课程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教师队伍,积极为这支队伍的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这就要求五年制高职学校党组织要加强对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切实强化主体责任,将思政课程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党组织日常工作。同时学校要抓好思政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五年制高职校办学优势,树立新时代师德师风榜样和典型,发挥“名师”示范作用和德育专家的优势,构建完善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二)加强师资培训,夯实队伍建设基础
教师个体能力和素养提升是夯实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当前,无论是国家还是省市层面,对思政教师都有专门培训,五年制高职学校要充分把握好各级各类培训机会,建立长效的校级培训体系。
首先,根据培训对象,实施分类培训。重点对新入职教师开展基础能力培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扩大对骨干教师和名师的培训深度。思政课程教师团队内可实行“以老带新”的师徒结对方式,为青年教师一对一答疑解惑,助力他们快速成长。
其次,细化培训内容,优化专题培训。通过精读经典原著、理论大讲堂、读书会等形式,持续加强教师“四史”、马克思主义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知识的积累。通过研习教学案例、专家示范等形式,加强教学内容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再次,加强实践培训,创新教学方式。根据思政课程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及时融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紧贴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实际,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用体验和参与的方法加强理想信念、意志品质教育,用实践模拟的方法开展素质能力教育;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和学习体验活动,对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深化团队协同,提升教育教学效能
优秀教学创新团队是保证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系统性、时效性和政策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发挥团队的协同效应。
通过团队专题协同的方式发挥集聚优势,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对五年制高职思政课进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和一体化评价,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配置最优秀的教师,形成协同作战、集中攻关的优秀思政教师创新团队,实现整体教学效果最优化。
有机整合各方力量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使思政教师团队与专业课程团队有效融合,强化思政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的有机结合,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
(四)完善考核评价,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考核评价和职务评聘制度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价值,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良好的制度有利于进一步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突出教师为本,健全考核制度。要坚持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在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位晋升、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等考核中严格执行师德师风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制。坚持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坚持考核与激励并举,做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让制度深入人心。
其次,开展多元评价,增强考核效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设立专项督导评课、学生评教、同行互评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考核评价成为促进思政教师能力和素质提升的有效手段。比如,笔者所在学校从师德与劳动纪律、教学常规工作、教学质量与效果、教科研及各类获奖、服务与管理等方面设计考核内容,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多主体、全方位评价。
再次,完善教师考核机制,促进其全面发展。学校应建立“态度、能力、实效”三维一体的评价机制,设立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等指标,使教师通过评价找出问题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真正实现考核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二、“升级”内容以推动教材改革
教材是思政课的载体,教学内容是提高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基础。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吃透教材,开展一体化研究,针对教材使用中的不足开发适合学生的教辅,并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提高思政课教材的实效性。
(一)吃透教材,开展课程一体化研究
五年制高职思政必修课采用国家统编教材,思政教师要吃准吃透教材,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开展思政课程教材一体化研究。
第一,加强对教材的基础研究,包括对思政课教材建设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重大问题、不同学段及同一学段各门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对教材文献资料、学术话语、表述方式、呈现形式进行研究,以及对思政课与教材、教学评价之间的互动进行研究,促进思政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与针对性、生动性有机结合。
第二,加强思政课程群建设。为了避免相同教学内容重复出现、教学案例重复使用给学生带来的审美疲劳以及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不利影响,有必要开展思政课程群建设。教师应明确进行课程群建设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牢牢把握“思政”这条主线,不同课程的同一内容既保持相似性,又要有所不同,做到相互补充。[2]这样还有助于改变中高职各门课程各自为战、内容重复、效果不佳的状态,将各门思政课的内容进行融合和整体规划,区分主次,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
(二)开发教辅,打造思政课程数字化资源
五年制高职的中职阶段思政课统编教材不能针对全部专业,缺乏实践性,而高职阶段思政课所使用的普通高校教材理论性强,不能满足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围绕思政课教材拓展教学资源。
第一,开发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思政课教辅。开发与教材相配套、适合五年制高职学情的思政课教辅,包括教学、学习参考辅导图书、课件、案例习题集等出版物或校本资料,[3]为教材内容提供必要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统编教材内容,这也是思政课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通过信息技术及时补充、更新课程内容。利用企业微信或学校新媒体平台等及时推进党的重大理论、重大方针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内容上保持与时俱进。通过建立在线题库、数字资源库等,在教学内容方面持续供给相关资源,让学生获取最新的教学辅助工具,通过网络平台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拓展阅读。
(三)校企融合,丰富思政课程“活”的教材
思政课不仅是理论课,更是实践课,五年制高职思政课也必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因此,五年制高职思政课教学要与专业内容相融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第一,教学资源的研发需要校企共同参与。企业需要培养生产者的创新精神,体现在思政课的教学上,则是教材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职业学校思政课程教学围绕企业的发展和需求,就需要企业一线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者参与思政教学资源的建设,形成教、产、学、研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
第二,思政课教学须建立企业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建立思政课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将企业文化、行业发展态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规范等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激活”教法以增强教学实效
教法的改革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其核心是教学模式改革。思政课要改革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推广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一)打造活动型与培养高阶思维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基于课程和学情,中高职思政课教学侧重点不同,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侧重。
其一,“活动型”是2020年中职新课程标准的亮点,呼应了课程改革的特有形态,以核心素养为主导,顺应了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而深度教学可以防止学科知识点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是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一个突出表现。当前既能体现活动型课程,又能进行深度教学的方法当属议题式教学法。议题式教学对结构化的学科内容以序列化活动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素养为培育目标,在活动中启动学科内容的学习,并贯穿教学过程,在应对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
其二,五年制高职的思政课程可以通过问题引领,创新使用问题链等各种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不断对话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高阶思维,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知行合一。
(二)构建“四位一体”学生实践教学模式
五年制高职学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而思政课实践教学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整合校内外各项教学资源,积极构建课堂、校园、实践基地、网络“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4]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各门思政课的实践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并将“四史”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其次,校内实践教学是在课程基础上的有效延伸,是学生课堂实践以外的最直接的实践形式。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内学生社团活动有机融合,需要思政课教学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所在系部等相互合作。学校还可以依托学生社团平台,开展与课程相关的校内实践活动,如朗诵、辩论、文艺表演、校内服务、校内调研、校史故事等,通过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践教学的结合以及各部门的相互合作,促进教学内容实现知行合一。
再次,要让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深入社会进行实践调研,帮助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学校可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可充分利用学校各专业教学资源,打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界限,将符合思政课教学要求的专业实践基地同时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专业实习实训中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实践体验。
最后,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突破思政课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通过开展网络阅读、网络慕课、网上讨论、网络红色资源参观等活动开展话题讨论,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有效延伸,确保实践教学满足学生兴趣与成长步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专题体验中心,比如结合“四史”教育建立VR情境体验中心,让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三)实行过程性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结合实践教学的开展,思政课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倡导多元评价主体,构建“网络考核+课堂考核+实践考核”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5]如过程性考核中涉及的内容(课堂上的听课状态、作业完成情况)要与网络课堂上的互动、测试以及实践教学成果、期末考试等结合起来,更全面精准地反映学生的实际状态和学习效果。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实践活动、作业完成等表现纳入过程性考核评价内容中,使考核贯穿学习全过程,实现思政课考核方式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延续性。
在成绩组成上,突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出勤、课堂回答问题和课后作业),以及实践学习成绩(小论文、小测验、演讲、辩论等各种展示活动的表现以及学习态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真正体现思政教育贯穿学生学习与生活日常的全过程。
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评价为主,实行教师、学生个体、同伴、专业教师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全方位、全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