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助力红色文化育人实践
——以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为例
2022-11-16管晓蓉
管晓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以习近平总书记“托起明天的太阳”的殷殷嘱托为办学理念,用信息技术赋能红色文化铸魂育人,谱写红色文化育人华章,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
一、打造智慧环境,奠基红色文化育人
校园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文化场,每一个场域、每一面墙壁、每一个廊道、每一尊雕塑、每一处景观无不体现着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学校深挖地方红色资源,整合红色文化育人元素,努力打造红色文化育人高地。结合学校红色微缩景观等各类场域,以“互联网+红色文化”的方式,利用5G、虚拟现实等技术,搭建“红色基因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切实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的智慧环境,为红色文化育人奠基。
(一)以智能化驱动开辟红色文化育人新阵地
学校是江苏省革命传统文化课程基地,建有恩来园、长征园、民防国防园、周恩来精神智慧展馆等红色教育阵地。每个园、馆都配有触屏一体机,以数字化手段使红色历史故事活化,通过3D成像、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远程红色场景的再现。学生进入园馆,可随时点开需要了解的内容进行相关资料查阅、视频展播和互动益智游戏。三维动画、3D成像、VR等技术让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直观地了解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让红色精神“看得见、摸得着”。
周恩来精神智慧展馆配有导览机器人、球幕电影播放系统、三维立体成像设备、电子签名留言设备、知识抢答竞赛系统。先进的信息系统配合小讲解员的讲解,使这里成为学校对外开放且深受学生喜爱的学习周恩来精神的重要基地。
民防国防教育园有运-20模拟驾驶系统、真人CS实战演练系统、少年军校教学系统等,学生利用这些系统进行生动的国防教育实践,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油然而生。
学校每年接待到民防国防教育园、周恩来精神智慧展馆进行教育实践的全国各地中小学生达上万人,这些场地成为学校红色教育对外辐射的重要窗口。
(二)以信息化引擎打造红色文化育人新空间
智慧设备与红色文化育人结合才能更好地彰显红色文化育人效应。智慧教室将现代新型信息技术设备、集控系统融于教室建设之中,配备先进的纳米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和环保微粒子书写板,实现千兆光纤到班级;通过配置中心机房核心交换机、无线AP控制系统,实现班班互联互通。智慧教室建设为红色文化与课程相结合提供了保障。
基于互联网的数据电子屏、电子白板、实物展台以及即时反馈评测、录制系统可随时切入教学过程。在智慧教室上课,教学变得更为智能高效,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渠道。
智慧教室为实现红色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提供了智能化保障。基于智慧教室的课堂教学让上课形式更加丰富,还能及时链接各种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即时生成整合红色文化的教学场景。智慧教室的智慧录制可以分享生成的教学视频,使学生课后随时进行复习,使教师对教学进行有效反思、查漏补缺,实现教学与育人效益的提升。学校将红色文化育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道德与法治、语文等学科重点渗透,在科学、数学等学科有机渗透,在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适时渗透。
二、开展智慧实践,赋能学生多元成长
学校加强智慧校园系统应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助力学生全方位主动发展。
(一)多维探索:学习方式个性化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可能。在互联网等技术的帮助下,学生的学习、交流、思考、实践等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主动,有利于学习过程的整合或跨越。
学校关注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开设“WER机器人”“3D打印”“Scratch游戏编程”等创客教育课程。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课程,其中WER机器人是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除了日常的学习,教师还会帮助学生在网上寻找一些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或者帮助学生在网上寻找知识社区、兴趣社群,让学生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交流。学生在自主体验过程中,不仅对电学、力学、机械原理等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还掌握了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提升了创新力和协作力。每年的“创客嘉年华”既是学生体验新科技、开拓眼界的契机,又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制作一系列红色主题动漫、游戏等作品,充分凸显信息技术对红色文化育人的助推作用。
学校积极推进“移动数字阅读”活动,建设了数字图书馆,便于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在校园随时阅读。“共建+共享”模式使阅读课程实践成果丰硕,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利用智慧课堂系统和红军娃电视台录制的“小学生大讲堂”,实现智慧学习1~6年级全覆盖。学生利用智慧教室录播平台录制数学小游戏之“玩转数学”并在学校公众号推送,有效地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了综合素养。
(二)智慧展示:呈现方式多元化
智慧校园建设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学习平台、更加广阔的展示舞台。学校利用红军娃电视台,每周讲红色故事、诵红色经典、播红色影片、展学生风采。开展重大活动时,学校还进行实况直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红军娃电视台成为学生素质展示和共享互学的重要阵地。
学生依托智慧校园系统,自行组织录制红军娃“自主锻炼”“自主研究”“好书推介”“英文歌曲演唱”“英语配音秀”“手眼运动操”等视频并通过公众号播放。学校牵手省内外联盟学校开展云上微队课、云上微课堂活动,通过网络视频录制及多渠道直播广泛地传播了红色文化育人和教学改革的成果。
三、实施智慧联动,拓展红色教育空间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信息技术应用,为红色教育赋能,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红色课堂”,拓展红色文化育人空间。
(一)实境课堂:线下丰富育人路径
实境课堂打造“浸润式”育人空间,构筑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式空间,使红色教育与数智赋能融为一体,掀起“红色”学习热潮,让红色文化育人“动”起来。
共读一本书。红色朗读亭集朗读、录制、演讲等功能于一体,邀请红军娃共读一本书,让党史“声”入人心。该系统还可根据学生的读音水准评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红军娃可借助前沿科技随时随地学习红色文化,借助新媒体跟党说说心里话。
共绘一幅图。学生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沉浸式体验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事件,360度体验爬雪山、飞夺泸定桥等生动场景;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以及交流分享等方式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再通过电脑设计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思维导图来加深对党的认识。
共赏一部剧。球幕电影放映室轮播红色电影,并设有儿童数字阅读区。此外,学生只要拨通按钮式电话机上相应年份的数字,即可听到对应年份的红色故事。红军娃们了解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用英语为红色电影《长津湖》配音,走进革命战士的内心世界,深刻体会峥嵘岁月里深沉、热烈的爱国情。
共答一组题。通过智能导览机器人讲解英雄事迹与时事政治,以不同群体视角展现的红色经典为主线,将传统与科技相结合,打造了可听、可看、可体验的红色故事分享会。创作以长征为背景的编程作品,通过互动知识竞赛帮助红军娃们学习党史、革命精神,了解红色文化。
(二)云端课堂:线上传递红色力量
“云微课+党史教育”实现思政大课堂辐射。学校利用新媒体突破时空限制,从“点”切入,助力思政课“活”起来,彰显时代感,从声、文、色、形四方面打造优质高效的思政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目标,打通思想认知,关注学生的情感启蒙和情感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红军娃自编自导课本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红色团体操《薪火相传》,红军娃电视台摄制的《飞夺泸定桥》《血染湘江》等党史微课进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广受好评。
“云队会+学思讲堂”扩大红色教育影响。思政课不能局限于“点”上着力,还需要“面”上开花。在内容选择和组织形式上,注重家校社一体化协同发展,考虑整体性、层次性的协同推进,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性认知,形成价值认同,化为自觉行动。线上开学第一课、苏鄂两地红军娃云端携手抗疫等主题活动亮相央视频道。
学校红色文化学习新空间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播下红色种子、传承红色基因。
四、加强智慧研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学校依托智慧校园平台,落实智慧研训,扎实推进传承红色文化的红烛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红烛教师培育“四大工程”:青蓝结对培育工程、骨干教师成长工程、精英教师提升工程、科研名师引领工程。学校通过数字化视域下的云端教研、课程思政等,扎实提升教师的数字胜任力,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一)资源开发,共建、共享、共成长
学校积极推进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为教师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学校红烛教师队伍的建设构筑了优质平台。学校利用学乐云平台组织教师进行红色文化融入学科的备课研讨,共建年级学科组共享的电子教案和教学多媒体课件,并在网络终端发布。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资源云平台系统进行二次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各备课组录制了大量红色文化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优质微课,经过分类、整合上传到微课资源库,通过自建、引进、共享等多种方式为教师和学生配备丰富的学习资源。搭建互联网环境下的录播教室、校园电视台视频资源平台,所有教育教学精品视频资源全部开放,学生可以在班级空间中看到相关视频。红色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二)云端教研,高速、高效、高品质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师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红色文化融合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良好的硬件投入为教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们开展云端教研,内研教育教学理论,外修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创新意识。
学校还积极通过微课制作培训、一体机操作竞赛、课件制作比赛、红色微课堂教学比赛等形式提升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水平。学乐云、微信、QQ、钉钉等网络平台的智慧互联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教师网络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的时效性,有效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发展,增强了学校红色文化育人实效。
(三)融合应用,精心、精准、精细化
学校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数字资源的同时,依托鸿合资源库、学科网等校外资源平台,为每位教师、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分享应用电子课本、精品微课、试题等学习资源,实现内外部资源融通,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资源推送。教师备课时,上网搜索相关文字、图片、视频,制作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更为精细,更加生动、有效。学校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创新红色文化育人的做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