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针灸大成》中的后溪穴
2022-11-15周洋黄雪赵征宇
周洋,黄雪,赵征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5
《针灸大成》[1]成书于1601年,是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了诸家理论和实践精髓编撰而成,是对我国明以前针灸学术成果的一次总结。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声誉之高,意义之大,在针灸专著中是无与伦比的。笔者通过对《针灸大成》中后溪穴相关条文的整理,总结出后溪穴的定位、刺法灸法以及临床应用特点,以期更好地发挥后溪穴的临床价值。
腧穴定位
《针灸大成》中有关后溪穴的定位记载共有四处,描述基本一致,如《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指出:“后溪二穴,小肠经。小指本节后外侧骨缝中,紧握拳尖上”。《针灸大成·穴法》云“后溪,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针灸大成·手太阳经穴考正穴法》云:“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握拳取之”。《针灸大成·百穴法歌》亦云“前谷外侧本节前,后溪节后仍外侧”。由此可见,后溪穴的定位与现代《经络腧穴学》[2]的定位基本一致,位于手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刺法灸法
《针灸大成》中后溪穴的针刺深度有一分和一寸之别,艾灸壮数为一壮。《针灸大成·手太阳经穴考正穴法》及《针灸大成·穴法》皆云“针一分,灸一壮”,《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提到“后溪二穴……针一寸,主头面项颈病,与申脉主客相应”。《针灸大成》中对后溪穴的补泻手法记载不多,《针灸大成·十二经病井荥输经合补虚泻实》云“补,用申时,后溪,为俞木。木生火,虚则补其母。”《手太阳经穴考正穴法》指出“后溪……手太阳小肠脉所注为俞木,小肠虚补之”。可见当小肠经病症为虚证时,可取后溪穴补母实子。此外,《针灸大成·玉龙歌》云“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热泻寒补”。由此可见,后溪穴的针灸补泻需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进行灵活选择,才能不犯虚虚实实之戒。
临床应用
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针灸大成·脏腑井荥输经合主治》云“体重节痛刺后溪(俞)”及“俞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体重节痛”,可见后溪穴可主治身体困重、关节疼痛等症。同时后溪穴也是通于督脉的八脉交会穴,《针灸大成·拦江赋》中云“后溪专治督脉病”,另外,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与足太阳膀胱经为同名经,因此,后溪穴也可主治督脉、心经及膀胱经的病症。《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后溪二穴,小肠经……针一寸,主头面项颈病,与申脉主客相应。治病: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项强伤寒不解,齿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针灸大成·手太阳经穴考正穴法》中补充道:“后溪:主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挛急,痂疥”。由此可见,后溪穴的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既可主治经络肢节病症,又可治疗头面五官、神志、热病、疟疾等多种病症。
1 经络肢节疾病
《针灸大成·十二经脉歌》云:“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廉出髁中,循臂骨出肘内侧。上循臑外出后廉,直过肩解绕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络心循咽嗌。”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后溪穴可起到疏通手指局部及肢体远端经络气血的作用,以此治疗肘挛肩痛等病症,如《针灸大成·胸背胁门》中治疗肩背酸疼,取后溪穴搭配风门、肩井、中渚、支沟、腕骨等穴;《针灸大成·手足腰腋门》云“肘挛:尺泽、肩髃、小海、间使、大陵、后溪、鱼际”。现代医家治疗手指拘挛、上肢功能障碍、肩周炎等疾病,多选用后溪穴联合他穴共治[3-6]。此外,后溪是临床治疗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等腰部疾患的主要用穴之一[7-9],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为同名经,同名经同气相求,故手太阳小肠经可治疗腰腿疼痛等足太阳经的病症,《针灸大成·百症赋》说道:“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针灸大成·肘后歌》亦云:“胁肋腿痛后溪妙,股膝肿起泻太冲”。 现代研究表明[10],针刺后溪穴可激活扣带回、岛叶、基底核等多个大脑区域,而这些区域所释放的多种神经递质参与了镇痛的过程,因此针刺后溪穴可以起到相应的各种治疗作用。
2 头面五官疾病
《针灸大成·标幽赋》的注解中写道:“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行风府过脑循额,至鼻入龈交,通手太阳小肠经,后溪是也”。后溪通于督脉,可疏解督脉之挛急,振奋一身之阳,治疗头颈部之拘急疼痛,如《针灸大成·通玄指要赋》:“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治疗颈项难转取后溪、合谷、承浆,《针灸大成·头面门》中治疗头痛、头强痛,皆用后溪穴配伍局部腧穴及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临床应用中,后溪常用于治疗头痛、颈椎病、落枕、痉挛性斜颈等多个疾病,且临床效果颇著[14-16]。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络循行中说道“……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手太阳小肠经是唯一一条循行同时经过目锐眦及目内眦的经络,且与耳、鼻也产生了密切联系,奠定了后溪穴治疗五官疾病的经络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病在上,取之下”的治疗原则的充分体现。《针灸大成·耳目门》云:“耳鸣:百会、听宫、听会、耳门、络却、阳溪、阳谷、前谷、后溪、腕骨、中渚、液门、商阳、肾俞”。后溪穴可治疗赤翳、目翳膜、目泪出等目疾,运用时常配伍循行同样经过眼部的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及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针灸大成·鼻口门》中治疗衄血,取后溪穴配伍本经腧穴及膀胱经、脾经、胃经腧穴。
3 心及神志疾病
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灵枢·邪客》篇中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明,统帅人体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故针刺后溪穴可起到宁心安神、协调脏腑功能的作用;另一方面,督脉上连入脑,而后溪“专治督脉病”,因此有镇静宁神之功。《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治疗心性呆痴、悲泣不已,常用后溪配伍通里、神门、大钟,治疗心中惊悸、言语错乱,常用后溪搭配少海、少府、心俞。有学者提出[17],针刺后溪、神门对提高脑外伤性痴呆的认知功能具有显著作用,罗本华[18]运用后溪穴配伍双侧心俞、脾俞治疗心脾阳虚之心悸,3次后症状全消,其效果显著。癫、狂、痫的发生多因气滞、痰结、火郁、血瘀等病理因素蒙蔽心窍或扰乱心神,导致神明失养、神志异常,《针灸大成》对本病的治疗原则为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取后溪穴治疗此神志疾病的条文颇多,其中《针灸大成·通玄指要赋》云:“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可见后溪一穴在治疗此病中的意义重大,《针灸大成·胜玉歌》中指出:“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而在《针灸大成·心邪癫狂门》中提到,治疗癫痫、癫疾、发狂、卒狂、久狂皆当取后溪穴为主穴,同时多配伍督脉、心经、心包经、膀胱经腧穴。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调整血液流动力学异常状态,从而改善脑组织细胞的营养状态,促进脑细胞的恢复[19-20]。
4 气血津液疾病
后溪穴为小肠经之输穴,为本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之处,在五行属性中属木,具有风木横行的特征,木生火,后溪为小肠经之母穴,施以泻法,使天食于子,引邪外出,故本穴具有行气活血,疏风清热解表之功效,杨继洲擅用于治疗伤寒、疟疾等疾病。伤寒多因卫表不固,腠理开泄,外邪侵袭而致,《针灸大成·伤寒》中指出身热恶寒者可独取后溪治之,汗不出者取后溪配合谷、阳池、厉兑、解溪、风池。《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明确指出,疟疾皆因脾胃虚弱,痰饮停滞,夏伤于暑,秋必成疟,疟疾有寒有热,有多有少,热多寒少者取后溪、间使、百劳、曲池,寒多热少者取后溪、百劳、曲池,因脾寒而发疟者取后溪配伍间使、大椎、合谷、膏肓等穴,因痰疟寒热者取后溪配伍合谷。《针灸大成·玉龙歌》云:“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可见治疗疟疾时还可艾灸后溪穴以驱邪除疟。此外《针灸大成·百症赋》篇中指出:“治疸消黄,谐后溪、劳宫而看……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后溪穴为小肠经腧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是主液所生病,具有泌别清浊,输布津液之功,因此还可治疗黄疸、盗汗等病[21-22]。
5 外科疾病
太阳经为一身之外藩,易受外邪侵袭,督脉为阳脉之海,后溪通于督脉,故可宣阳驱邪,使邪气由太阳而解。《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手太阳经与手少阴经互为表里经,在针刺后溪时采用“实则泻之”的刺法,可有泻心火、解热毒之效,用于治疗热毒蕴结之疮疡疾病。《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云:“左耳根肿核者,名曰惠袋疬:翳风、后溪、肘尖;右耳根肿核者,名曰蜂窝疬:翳风、颊车、后溪、合谷”。《针灸大成·小儿门》指出疥癣疮者取后溪穴配伍足太阳经、手足阳明经腧穴。针泻后溪穴可达到息风潜阳、祛风散邪、活血通络、止痒之功效[23],临床上有不少医家[24-25]独取后溪治疗急性荨麻疹,且疗效显著。
配伍规律
《针灸大成》中后溪穴的配伍规律主要有两点,其一,后溪穴即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他穴一起运用。单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项腰腿疼痛、癫痫、疟疾等疾病。配伍其他腧穴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分别是合谷、曲池、神门、间使、阳溪、前谷穴,其中后溪配合谷出现频次最高,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于大椎穴与督脉经气相贯通,原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调整合谷阴阳,可间接疏通督脉气血,与后溪穴配伍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针灸大成·八法交会八脉》中说道:“后溪二穴,夫,通督脉,申脉二穴,妻,通阳跷脉。合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针灸大成》将后溪、申脉两穴的配伍关系比喻为夫妻关系,这是因为在奇经八穴中,后溪穴为丙火小肠经腧穴,申脉穴为壬水膀胱经腧穴,水为阴,火为阳,二者配伍可共奏水火相济,阴阳相合之效。其二,后溪穴的配伍主要取阳经腧穴,其中与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的配伍频率最高,其次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及足阳明胃经。诸阳经皆汇于督脉,而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是全身循行最长、腧穴最多的经脉,又称为“巨阳”,行于督脉两旁,具有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一身之阳的作用,另外,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首尾相接,二者经气直接相通,因此,配伍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可增强后溪穴振阳之功,扩大临症范围。阴经中与后溪穴配伍较多的是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在治疗痴呆、癫、狂、痫等心神疾病时出现频率较高。以上腧穴的配伍体现了同名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等多种配伍法则,为后世医家运用后溪穴提供了配伍的理论依据。
结 语
综上所述,《针灸大成》中后溪穴的定位在手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针刺深度有一分及一寸之别,艾灸壮数多为一壮,针灸补泻需根据疾病寒热虚实的不同进行灵活选择。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也是八脉交会穴,故临床主治范围较广,其应用规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手太阳小肠经循行所经过的路线,包括手指外侧、肘、臂、肩及肩胛、耳、目、鼻等部,后溪穴均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二、“输主体重节痛”,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俞木穴,“木曰曲直”,具有舒展条达的特性,故可治疗身体困重、肢节疼痛等病症;三、后溪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因此后溪不仅可治疗本经的疾病,也可治疗与督脉相关的病症;四、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经气相通,与手少阴经互为表里,具有行气活血、疏风解表、安神定志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心及神志疾患、外科疾病等。五、后溪穴即可单独运用,也可以联合他穴使用,多配伍阳经腧穴。现代研究表明[26],后溪穴目前主要集中用于筋伤病的治疗,在其它方面的应用与研究相对甚少,用穴规律及临床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故后溪穴是个很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