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元御辨治温病学术特色*

2022-11-15徐程鞠少寒李崇超

河南中医 2022年8期
关键词:外感浮萍阳明

徐程,鞠少寒,李崇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温病指外感温热之邪所导致的一种急性热病[1]。温病学派认为,温病与伤寒是两大不同类型的外感疾病,故提出温病的治疗当另立新法[2],即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继承了《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对温病的认识,从六气出发,以六经论治温病,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笔者基于黄元御《四圣悬枢》《四圣心源》等著作,对其论治温病的学术特色探析如下。

1 对温病的认识

1.1 温热同病,因时异名《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3]黄元御认为,此处的“伤寒”是外感疾病的统称,外感疾病因感邪性质不同而证候各异,指出温病也属于外感疾病的一种。《素问·热论》又云:“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3]外感疾病归根到底为感受自然之六气,春季感受温邪为温病,夏季感受热邪为热病。黄元御指出:“热病即温病也,病于春者谓之温,病于夏者谓之热。”[4]温病与热病本质相同,春夏两季感受温热之邪均会导致温病的发生,只因所处时令不同,故外感时邪的种类略有差异,即“温热同病,因时异名”,在辨治的过程中应当将二者视为同一种疾病。

1.2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论》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3]黄元御受此条文启示,从六气的角度阐述温病的病因。黄元御认为,人在冬季应当顺寒水之令,闭藏阳气,阳气固密,阴精才能内守。少阴癸水与太阳壬水旺于冬季,主蛰藏之职,冬季外感寒邪,寒水蛰藏之令气受损,致使水不藏精。由于寒水不得封藏,阳气失于固密,相火上炎,耗伤津液,至春季得厥阴风木生发之气,则化木为火,渐生内热,产生温病。黄元御指出:“人于冬时,纵欲亡精,阳泄而火飞,是以变寒而为热也。”[4]冬不藏精,致使阳气泄漏,春季气候变暖,感受风热之邪,在内郁滞而发[5]。综上可知,黄元御认为,温病的发生是外感与内伤相合而致。

1.3 风寒异邪,营卫殊伤四时邪气之中,寒性收引,可使腠理闭塞,导致无汗;风性开泄,易致腠理宣张而汗出。黄元御对于温病的解释为:“风伤卫,寒伤营。”[6]肝藏营血,肺司卫气,寒邪伤营,营性升发,外乘阳位,束缚卫气,故出现卫闭而恶寒;风邪伤卫,卫性敛降,内乘阴位,逼迫营血,故导致营郁而发热[4]。黄元御认为,温病的病机为风邪伤人,内遏营血,营郁而发热,故表现为但热无寒,与《伤寒论》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7]相符。此外,黄元御从气机升降角度进一步诠释了温病的病机。脾为己土,是滋生营血的基础,风邪伤人,木火与己土受邪,木火主血,随己土而升,而风邪伤卫,则内乘阴位而逼迫营血,故热不能外达而成温病。

2 六经气化,论治温病

黄元御精通五运六气学说,将《黄帝内经》运气学说与《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融合,形成六经气化思想。正如黄元御所言:“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4]将六经气化理论运用于温病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学术特色。

2.1 太阳证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丙火化气于壬水,若丙火违令化热,则易生温病太阳证。冬不藏精,相火上炎,火旺水亏,耗伤津液,春夏复感外邪,卫气闭阻,营热郁闭,寒水之气更伤,其主要表现为:发热但不恶寒、口渴、头项强痛。温病太阳经证,卫气已闭,营郁初起,治宜开腠理,清营热,采用“凉金补水”之法,施以玄霜丹。方中浮萍辛凉透表,以开腠理,兼凉肺金。黄元御谓浮萍:“味辛,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发表出汗,泻湿清风。”[4]能发诸经之表,解“卫郁营遏”。在温病的治疗中,浮萍专为治疗卫郁而设,兼有凉血之功,适合治疗温病邪气阻络之证[8]。配伍麦冬、玄参清金益水,牡丹皮、白芍凉血润木,泻热清营,甘草、生姜、大枣顾护中土脾胃,调节中焦气机。

2.2 阳明证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戊土化气于燥金,若阳明胜则太阴化湿为燥,是为温病阳明证。温病伤于冬不藏精,相火上炎,胃津枯涸,春夏复感新邪,则“土焦金燔,燥气愈甚”[4],表现为阳明气盛之证。燥热在阳明经,则表现为目痛鼻干、身热不卧、心烦口渴。若燥热久不得泄,则胃腑积热易伤及脏阴,则难治,故治疗应在腑热未动之时,清解阳明经之热,方用素雪丹。该方在玄霜丹的基础上,去大枣,加石膏、葛根。黄元御谓葛根:“解经气之壅遏,清胃腑之燥热。”[4]谓石膏:“清金而止燥渴,泻热而除烦躁。”[4]二药合用,既能清解阳明之热,又能滋补胃之津液。若阳明热甚,耗伤肺气者,当用白虎加人参汤益气生津,清金泻热。若胃腑积热,邪从三阳经传于胃腑,则胃津耗损,腑实易作,易伤脏阴,治当泻腑热,滋脏阴,以防阳亢阴竭,用白英丹。该方以大承气汤为基础泻阳明腑热,配伍麦冬、玄参以润阳明之燥,牡丹皮、白芍以润木而熄风,甘草健运中气,调和诸药。

2.3 少阳证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若相火过亢则上逆,易刑肺金。温病以卫气闭塞,营热内郁为特征,故三阴经阴气不足而化热,表现为但热无寒而非寒热往来。足少阳经络耳循胁,故有耳聋,胁肋疼痛之状。火性炎上,且火对应五味中的苦味,故见口苦咽干。相火内郁,易刑肺金,胆木内郁,则刑胃土,易致“焦土流金”,内传阳明。治宜清凉和解,散其炎烈,用红雨丹。该方取小柴胡汤方义,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透胆经郁火,再加牡丹皮、白芍以达木郁,泻郁火,配伍玄参、石膏清金泻热,防邪传阳明,用生姜、甘草调和脾胃。

2.4 太阴证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辛金化气于湿土,故病于太阴多见湿盛之象。但由于温病寒水失藏,相火上炎,故温病传太阴,脾阴受灼,化湿为燥,再加之春夏外感温热之邪,营热愈盛,湿亦化为燥。温病传于太阴,太阴经络于咽,布于胃,故见咽干、腹满。“太阴之湿夺于阳明之燥”,治宜清散皮毛,滋太阴湿土,并泻阳明燥金,用黄酥丹。方中浮萍辛凉透表以宣散皮毛,生地黄滋太阴土湿,防土燥津枯,牡丹皮、白芍凉血润木,泻热清营,生姜、甘草顾护人体中气。

2.5 少阴证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癸水化气于君火,水五行克火,故病多为水胜火负。但由于冬不藏精,水亏火泄,春夏外感温热之邪,成火旺水虚之候,故温病少阴证能化寒为热,症见发热而渴,口燥舌干。治宜清散皮毛,泻君火而益肾水,方用紫玉丹。方中浮萍解卫郁,生地黄滋太阴湿土,知母、天冬、玄参清金而壮水,生姜、甘草健运中气。

2.6 厥阴证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相火化气于风木,病则相火内郁而生热。冬伤寒水蛰藏之气,则卫闭营郁而发热,春夏复感温热之邪则营血愈伤。营血藏于肝,故“温病实受于厥阴”。足厥阴风动,煽动手厥阴之火煎迫营阴,症见发热口渴,烦满囊缩。治宜清散皮毛,滋风木兼泻相火,方用苍霖丹。方中以浮萍解卫气闭塞,用当归、白芍、牡丹皮润木以熄厥阴之风,用生地黄滋阴熄风,用生姜、甘草健运中气。

3 用药特色

3.1 法岐伯仲景,重补阴泻阳黄元御治疗疾病以“崇阳黜阴”著称,认为人体“阴易盛而阳易衰”,故多从扶阳抑阴,补火泄水立法[9]。但对于温病,黄元御继承《黄帝内经》思想,提出“温热之病,阳强阴弱”,在治疗时重“补阴而泻阳”[4],多用滋阴泻热之法。伤寒温病同以六经为传变途径[10],黄元御将仲景“六经辨证”之法运用于温病的诊治,其所用方药多取法于仲景。因温病与伤寒性质不同,故将温燥之品如麻黄、桂枝,易为辛凉解表之浮萍,用滋阴泻火之品易大承气汤峻下之性,则温热得清,津液自复。

黄元御在温病的治疗中善用滋阴之品,注重养脏阴,其提出:“地黄泄阳助湿,至下之品,至于温病,土燥而木枯,则反为灵宝,莫佳于此矣。”[4]在温病三阴证的治疗方中,均用生地黄滋太阴湿土。同时,黄元御用麦冬润阳明之燥,用当归、白芍、牡丹皮润木而熄厥阴之风,用知母、天冬、玄参清金而壮少阴之水。

3.2 调中土脾胃,助斡旋中焦《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3]“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3]。”黄元御继承并发扬《黄帝内经》的脾胃思想,以“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立论[11],提出“脏以太阴为主”“腑以阳明为主”之说。中气轮转,太阴以湿土主令,阳明以燥金化气,黄元御谨察温病病机,认为温病多表现为“阳明之燥劫夺太阴之湿”,故在治疗中以生地黄滋太阴湿土,并用麦冬、天冬泻阳明燥金。

黄元御治疗温病,多用甘草、大枣、生姜健运中土,斡旋中焦[12]。其将甘草列于《长沙药解》之首,提出甘草具有健运中气,养育四维,交媾精神与调气和血的功能[4]。“脾胃者,精神气血之中皇,凡调剂气血,交媾精神,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可也。”[4]中土脾胃健运,则己土左升而入肝木,戊土右降而入辛金。

4 结语

黄元御对温病的认识基于《黄帝内经》,对温病的论治以伤寒六经为基本构架,形成了独特的温病六经气化辨治体系,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其以六经统领温病,又不为其拘泥,所用方药多法于仲景,并根据温病与伤寒性质的不同灵活变通。作为“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的提出者,黄元御认为温病是“阳明之燥劫夺太阴之湿”的结果,故在治疗中多泻阳明之燥,兼滋太阴之湿,并通过健运脾胃以恢复人体正常气机的枢转。

猜你喜欢

外感浮萍阳明
池上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红浮萍》中的女性诉求与空间哲学
离开你,我是一片浮萍
离开你,我是一片浮萍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