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不藏神论治失眠

2022-11-15范垂祥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心神安神病机

范垂祥,裴 媛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 110032)

失眠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多种身体和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其特点是难以启动或维持睡眠,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等症状[1]。据估计全世界30%的人口有一种或多种失眠症状[2]。目前失眠的治疗方式多样,但药物治疗被认为是必须的,催眠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处方药之一[3]。虽然催眠类药物起效迅速、适用人群广,但长期服用此类药存在药物依赖、戒断综合征等副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4]。中医药在失眠的治疗上,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疗效较为可观且副作用小。故本文从中医心与失眠的角度探讨其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提高生活质量。

1 理论基础-失眠与心神

失眠属于祖国医学“不寐”范畴,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表现在睡眠时间、深度不足,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难寐,甚或彻夜不寐[5]。不寐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作为病症最早记载于《难经》:“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黄帝内经》中也有此类病的相关记载,如目不瞑、卧不安、不得卧等,并对失眠的病因病机作出较多论述,为后世医家对失眠的认识与治疗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以气、血、津、精、液为物质基础的脏腑功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反映出人体生命活动;狭义之神多指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6]。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在心化赤生血,心推动血液运行濡养全身。心主血脉是心藏神的物质基础,也是正常神志活动的保证。《灵枢·平人绝谷》言:“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心血充足保证心藏神功能正常,人的精神情志、思维活动正常。反之,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心不藏神,则反应迟缓、精神不振,甚或出现神志不安、失眠多梦、神昏谵语等神志疾病。古人认为,神创造万物,至高无上,中医中的“神”也具有主宰作用。《类经·梦寐》言:“盖心为君主之官,神之舍也。神动于心,则五脏之神皆应之,故心之所至即神也,神之所至即心也。”内经提出“五神脏”概念,将神、魂、魄、意、志五神,分属于五脏,而心起主导作用。人体的形体官窍、四肢百骸、五脏六腑都有其不同的功能,但它们都是在心神的主宰下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心所藏之神,既包含主宰人生命活动、协调脏腑功能的广义之神,也包括对人生理和心理活动起一定影响的狭义之神。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不寐》有言“寐主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所以人的正常睡眠由心神所主,因神不安舍于心所致不寐较为多见。

2 心不藏神的病因病机

不寐病因病机虽复杂,但究其根本属五神不安于五脏,心统领五脏,尤以神不安于心导致不寐为主[7]。《景岳全书·不寐》曰:“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指出不寐从邪正两方面入手则可尽知其病因病机。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邪盛,阳气盛,扰动心神,心神不安于舍则不寐;无邪不寐营气虚,营主血,血虚无以养心则神不守舍。

2.1 心气血虚无以养神

心血亏虚则心神失于血液濡养,引发心悸失眠[8]。《景岳全书·不寐》曰:“凡劳倦思虑……总属其阴精血不足,神不安其室耳。”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激烈,晚睡者众多,不寐者亦多。《血证论》有言:“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若阳浮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肝为罢极之本”,熬夜日久或劳倦太过损耗肝血,肝为心之母,肝血不足则心得不到充足的供养,心神失养不安于舍则不寐;李东垣曾说:“心主荣,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则伤及脾胃,脾气虚弱,不思饮食、运化不健,化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致使心神失养,心神不安而不寐。此外,亦有“精血同源”理论。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精充足可促进脾胃等脏腑功能化生血液,血液化生有源。因此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血液生成减少,心神得不到濡养可见不寐[6]。

心虚胆怯亦可致不寐的发生。《素问》曰:“胆者,决断出焉”。胆主决断功能具有主勇怯,防御突发精神刺激,维持气血正常运行及脏腑气机协调平衡的作用。“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胆气实,志勇,遇突发刺激承受能力强,遇事沉着冷静,能较快恢复;胆气虚,怯懦,遇刺激调节能力差,易惊悸不安,引起疾病发生。胆经“贯心”,胆气通于心,心主宰精神活动,胆起决断作用,在神志上二者相辅相成,主辅配合。心胆气虚,无以护持心神,人的精神变得脆弱,易受到刺激惊扰,使意志不坚,精神恍惚,失眠多梦。

2.2 邪热扰心无以安神

张景岳曾言:“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皆外邪深入之扰也”。诸邪犯心扰动心神,心神不安,神不藏于心,不能寐,临证以痰、火、瘀最为多见,痰与火又常常交互出现[9]。因思虑过度导致气机不畅而郁结,郁结日久化热,煎液为痰,痰火上扰,心神不宁,心神妄动而不寐;喜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宿食积滞损伤脾胃,壅滞中焦,酿生痰热,痰热上扰,胃失和降,心神不安;情志不遂,如怒伤肝,肝疏泄不利,气机郁滞胸中,血液运行不畅,瘀阻于心,瘀久化热,内生瞀闷,瘀热扰心,神魂不安而见不寐;肾阴上济于心以防心火过盛,若房劳太过或素体阴虚,阴伤于下,肾水无以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火邪扰动心神,心肾失交而心神不安。明·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指出:“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亦不得眠”。清·陈士铎亦在《辨证录》论述:“有人昼夜不能寐,心甚烦躁,此心肾不交也,盖日不能寐者,乃肾不交于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今日夜俱不寐,乃心肾两不相交耳”[10]。

3 辨证论治

不寐的病因病机复杂,临床表现不同,治疗方法多样,其中以心不藏神为病机较为常见,病因多为心神失养或邪扰心神,故治疗虚则补,实则泻兼以安神。

3.1 心胆气虚

心气虚神不内守,胆气虚则少阳失于升发,决断无权,肝郁脾虚内生痰浊,故触事易惊扰动心神,神魂不安而不寐。清代医家陈士铎认为:胆气虚之不寐,恐鬼祟来侵,夜卧辗转反侧,或少睡而即惊醒,或再睡而恍如捉拿[11]。临证见:不寐,胆怯,多噩梦,夜间易惊醒,终日惊惕,心悸气短,疲倦乏力自汗出,舌淡,脉弦细。治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之法。程国彭在《医学心悟》里写“有惊恐不安卧者,其人梦中惊跳怵惕是也,安神定志丸主之。”方中人参、茯苓益心胆之气,茯神益心脾宁心,石菖蒲化痰开心窍。临床亦有黄氏[12]等应用加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胆气虚型失眠总有效率达88.23%。

3.2 心脾两虚

劳心耗神,损伤心脾,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精微物质缺乏,无以上奉于心所生不寐。临证可见:不寐,多梦,头晕健忘,四肢乏力,食少腹胀,大便溏薄,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而无力,故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医学心悟·不得卧》云:“有心血空虚卧不安者,皆由思虑太过,神不藏也,归脾汤主之。”方中参、芪、术、草、当归等健脾益气补血,枣仁、龙眼肉、远志、茯神亦有健脾安神之功效。刘氏[13]运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50 例,总有效率为94.0%;马氏[14]等运用归脾汤加减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疗效较好,有效率达97.44%。

3.3 心阴不足

思虑劳神过度,心阴血亏虚,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扰心神,心神失养,神志不宁而生不寐。临证可见: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烦躁不安,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可用天王补心丹加减以滋阴养血安神[15]。本方用生地,一则滋阴制火,一则入血以养血;天冬、麦冬、玄参甘寒滋润以清虚热;当归、丹参补血活血,补而不滞;人参、茯苓益气宁心安神;柏子仁、远志养心安神,朱砂镇心以安神;枣仁、五味子酸收敛阴,以养心神;桔梗作为载药上行之舟楫,使药力上达于心。本方一补阴血之不足,一治虚烦而少寐,两相配伍,标本同治,诸症并除。

3.4 心肾不交

久病虚劳或房事不节,耗伤肾阴,肾水亏损,水火不济,不能上养心阴,心火亢盛,扰动心神,故见心烦不寐。临证可见:入睡困难,多梦心悸,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津少口干,男子失精,女子月经失调,舌红少苔,脉细数。仲景在《伤寒论》提出以黄连阿胶汤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滋阴降火,交通心肾[16]。方中黄连、黄芩苦寒直折,清泻心火,阳有余则以苦除之,阿胶、芍药、鸡子黄滋补肾阴,阴不足则以甘补之,诸药合用,清心火,滋肾阴,水火既济。支氏[17]运用引火归元的治疗方法,以交泰丸治疗失眠50例,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3.5 肝火扰心

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郁化火,上扰心神,神魂不安故不寐。症状可见:不寐,多梦,甚或彻夜不眠,急躁易怒,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耳鸣,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治以疏肝泻火,镇心安神的龙胆泻肝汤加减[18]。方中龙胆草性苦寒,上清肝胆实火,下可利肝经湿热,黄芩、栀子苦寒泻火,加强龙胆草之功效,木通、泽泻、车前子导湿热下行,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使祛邪而不伤血,甘草调和诸药,和中护胃。

3.6 痰热扰心

脾胃失健,湿食生痰,郁痰生热,热扰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临床见:心烦不寐,头重目眩,脘腹痞满,泛酸嗳气,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用黄连温胆汤加减以清化痰热,和中安神[19]。方中黄连竹茹清热除烦,半夏化浊降逆和胃,配以黄连、竹茹凉去热,苦降下,宁神开郁,枳实破气消积散结,陈皮燥湿化痰和胃,茯苓健脾和中,甘草调和诸药,和中护胃,加龙齿、珍珠母、磁石以镇心安神。

临床上要根据痰重还是热重亦或是痰热并重选择温胆汤、礞石滚痰丸还是黄连温胆汤[20]。

4 结语

失眠作为人体异常状态,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失调均能导致其发生。使心神得安是最根本治疗方案,临床需要结合病人的生活环境、习惯,人体脏腑功能等因素,给出综合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失眠效果虽好但见效较慢,若能结合现代医学先进的检测技术,从微观层面分析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机制,将安全高效稳定地治疗失眠。

猜你喜欢

心神安神病机
百合 润燥安神
酸枣仁汤心肝同治虚烦失眠临证心得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庄子德论的内在理路
安神补脑和补脑安神,不是一家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苏木泡脚养血安神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