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康复锻炼与电刺激生物反馈联用对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影响
2022-11-14彭翠翠叶银婷曾秋茹李书琴
彭翠翠 叶银婷 曾秋茹 李书琴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 518028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一组由于盆腔支持结构缺陷或退化、损伤或功能受损引起的疾病,主要涵盖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1〕。子宫切除术是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效手段之一,国内约有15%~20%的女性因各种疾病接受子宫切除术治疗〔2〕。实施子宫切除术治疗疾病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切断盆底中心部位的子宫主韧带以及骶韧带,同时会下推膀胱以及直肠,进一步对两者的神经支配造成影响,从而改变盆底整体结构以及生理状态,继而影响盆底功能〔3〕。临床可表现为阴道前壁合并膀胱、输尿管脱出以及阴道后壁合并直肠、乙状结肠脱垂等,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由于阴道顶端的神经被切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术后性功能〔4〕。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术后康复方案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生物反馈以及电刺激疗法等已被广泛应用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中,且均获得较理想的效果〔5〕。本文通过研究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康复锻炼与电刺激生物反馈联用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从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子宫切除术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9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联用组和对照组(n=45)。联用组年龄33~69岁,平均(47.12±4.95)岁;体重指数19~31 kg/m2,平均(25.22±4.25)kg/m2;分娩次数1~4次,平均(2.01±0.34)次;初次分娩方式:剖宫产10例,自然分娩35例。对照组年龄32~71岁,平均(47.19±4.98)岁;体重指数19~32 kg/m2,平均(25.26±4.27)kg/m2;分娩次数1~5次,平均(2.02±0.35)次;初次分娩方式:剖宫产11例,自然分娩34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6〕:①所有患者均因子宫良性疾病接受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治疗,②年龄≥18周岁,③入院前尚未接受相关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泌尿生殖器或恶性肿瘤者,②既往接受过盆底功能锻炼或(和)盆底电刺激治疗,③伴有严重内分泌代谢紊乱或心脑血管疾病者,④存在生殖系统畸形或(和)会阴体阴道裂伤者,⑤意识障碍或伴有精神疾病。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获批于医院伦理委员会。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盆底康复锻炼,即凯格尔(Kegel)训练:指导患者收缩盆底肌肉5s,随后放松5 s,重复持续20 min,2次/d。联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用电刺激生物反馈干预,具体方式如下:采用Phenix U4神经肌肉治疗仪完成治疗,2次/w,30 min/次,共15次,频率设置为8~80 Hz,脉宽设置为20~740 μs。具体操作方式:要求患者接受干预前排空大小便,取半卧位,于阴道内置入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仪电极,按照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差异性频率和脉宽的电刺激以及生物反馈,涵盖A3反射、场景反射、松弛反射等。两组均连续干预6个月。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两组盆底肌力情况、术后盆底电生理指标、术后生命质量以及性生活质量、手术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盆底肌力评估方式如下〔7〕:要求所有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术者将中指和食指轻轻放入阴道内,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阴道收缩,获取盆底肌肉收缩力,并按照收缩质量、收缩次数、收缩时间分成0~5级,等级越高说明患者盆底肌力越佳。盆底电生理指标包括Ⅰ类肌疲劳度、Ⅱ类肌疲劳度以及阴道压力,于Phenix U4神经肌肉治疗仪上直接完成测定。术后生命质量以及性生活质量分别采用盆底障碍影响问卷-7(PFIQ-7)以及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72)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命质量以及性生活质量越佳〔8〕。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两组盆底肌力情况对比
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盆底肌力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用组术后6个月的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两组盆底肌力情况对比
2.2 术后两组盆底电生理指标对比
术后6个月联用组Ⅰ类肌疲劳度、Ⅱ类肌疲劳度以及阴道压力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术后两组盆底电生理指标对比
2.3 术后两组PFIQ-7以及PISQ-12评分对比
术后6个月联用组PFIQ-7以及PISQ-12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3 术后两组PFIQ-7以及PISQ-12评分对比(分,
2.4 手术前后两组血清TGF-β1、IGF-1水平对比
术后6个月联用组血清TGF-β1、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4。
表4 手术前后两组血清TGF-β1、IGF-1水平对比
3 讨论
子宫全切术是目前妇产科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种手术方式,主要是通过将患者的子宫体以及子宫颈进行部分或完全切除,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9-10〕。由于该治疗术式的切除范围普遍较广,因此会引起患者的盆底解剖结构出现改变,进一步对患者的盆底功能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引发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1-12〕。盆底肌纤维主要分为Ⅰ类纤维与Ⅱ类纤维,前者收缩持续时间较长,不易疲劳,后者收缩迅速,可为机体提供快速反射性保护,易疲劳〔13-14〕。Kegel训练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盆底肌力受损患者的一种盆底康复锻炼方式,其主要作用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以及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继而促进代谢,维持以及恢复运动器官的形态、功能,进一步促进代偿机制的形成与发展〔15-1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健康理念的日益增强,常规盆底康复锻炼已无法满足子宫切除术患者的需求。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术后康复方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结果发现,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盆底肌力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联用组术后6个月时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这和陆兰英等〔17〕的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原因,笔者认为生物反馈与电刺激联合治疗主要是通过放置于患者脑内的电极,予以脉冲管电流刺激,从而促使盆底肌被动收缩,唤醒肌肉本体感受器,患者肌肉收缩所产生的肌电位或压力传输至计算机控制系统,再以模拟的图像、声音等信号反馈给患者,促使其了解盆底肌肉活动状态,有助于指导其正确的锻炼,最终发挥改善盆底肌功能的目的。此外,术后6个月联用组Ⅰ类肌疲劳度、Ⅱ类肌疲劳度以及阴道压力均高于对照组,这在王海清等〔18〕的研究结果中也得以证实。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电刺激生物反馈不仅有效增强患者的控尿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膀胱顺应性以及储尿能力,从而有效改善盆底电生理指标水平。另外,术后6个月联用组PFIQ-7以及PISQ-12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提示盆底康复锻炼与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应用在提高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生命质量以及性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明显。其中主要原因在于:电刺激生物反馈可有效锻炼盆底肌肉弹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肌肉疲劳度,从而增加了肌肉的自我收缩调控,进一步达到增强阴道收缩功能,改善性能力,增加性快感的目的。本文结果还表明,术后6个月联用组血清TGF-β1、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TGF-β1属于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于间质蛋白转录、翻译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蛋白质稳定的重要成分,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长以及弹性蛋白原表达,在盆底结构的稳定性维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GF-1具有调节肌肉组织生长的作用,其分泌量的增加会刺激肌细胞增殖、生长〔19〕。因此,笔者推测联用组干预方式改善患者盆底肌力的可能机制与提高TGF-β1、IGF-1表达水平有关。
综上所述,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康复锻炼与电刺激生物反馈联用在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子宫切除术后盆底肌力、盆底电生理指标、生命质量以及性生活质量方面效果较好。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