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与路径研究

2022-11-14赵伟城

活力 2022年1期
关键词:低收入者贫富差距共同富裕

赵伟城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烟台 264000)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进入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将成为党和政府要重点完成的目标。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会议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对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论述更加丰富,在202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文件中,共同富裕这个词就出现了6次,这在过去20年的规划文件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些信号都在表明,共同富裕将会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长期战略。

一、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

共同富裕这个概念的字面含义浅显易懂,但是这更多的是一种完成后的状态。要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具体的实现路径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在不断变化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共同富裕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平均分配阶段

从历史上看,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新的要求,而是马克思主义自成立以来就确立的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直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目标之一。

在这个共同富裕的目标的指引下,农业是我们党进行共同富裕改革的第一个行业。中国共产党在于1927年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正式开展土地革命。将土地分给农民,是我们党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次尝试。土地革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始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土地革命有着不同的内容,一直到1949年之后,在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让土地改革在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开展起来。土改最重要的成果是,让原本广大的无地人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共同富裕。在1953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农业就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社的道路,这可以说是向平均主义的共同富裕的第一次尝试。在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从限制富农到逐步消灭富农的道路,通过组建合作社的方式消灭了富农,让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更小了,实现了当时人们认为的共同富裕,那就是平均富裕,每个人的财富都基本相同。

在农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手工业的改造也开始了。手工业的改造原则就是合作化,从组建供销小组开始,最终形成生产合作社,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的,将我国原本掌握在资本家手中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资产,由国家出资购买后,实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通过赎买的方式,用低价购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资产,通过国家整体调节的方式,将利润从资本家手中转移到广大的人民中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通过三大改造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对于共同富裕的理解是一种“均贫富”的概念,即共同富裕就是平均分配,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如果不进行平均分配,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生活依然无法得到改善,我国也不能完成工业化建设。正是因为当时完成了三大改造,扫除了新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的障碍,奠定了我国工业的基础,所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才会有快速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丰富共同富裕的内涵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认识到,共同富裕不光有“共同”,还有“富裕”。虽然三大改造让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人民所拥有的财富差距不大,实现了共同富裕中的“共同”。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人民的生活水平仍有待提高,和共同富裕中的“富裕”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人们开始转变观念,认为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首先要实现富裕,于是就有了邓小平同志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先实现“富裕”,当蛋糕做大了、人们富裕起来了,然后再进行财富之间的差距调节,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让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社会中贫富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虽然有了“富裕”,但是没有了“共同”。针对这种情况,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开始了脱贫攻坚行动,消灭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最终实现了全面脱贫的伟大成就。在2021年2月25日,我们党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意味着我们向共同富裕的目标更近了一步,我们实现了“富裕”,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再进一步实现“共同”的目标也指日可待。

二、我国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逻辑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平稳发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国内经济内循环

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建立经济内循环、化解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只有“三驾马车”均衡发展,这样的经济才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工业化生产通过规模效应,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大规模生产也容易造成产能过剩,进而导致经济危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让我国快速融入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海量的需求,消化了当时过剩的产能,也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在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之前,出口占我国经济的比重高达64.24 %。当时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出口,因此当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国外需求减少,直接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国外需求减少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增长乏力,为了维持经济环境稳定,我国选择投资这架“马车”,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大规模的基建投资让中国的经济快速企稳回升,对于提振当时的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投资回报率存在边际递减的效应,当投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再提振经济需要的投资额就会比以往更大,所以投资这架“马车”并不是一个能够长久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因此,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当出口和投资“两驾马车”无法再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时,消费这驾“马车”就成了最终的选择。这也就是近年来高层经常提及经济内循环的深层原因。

(二)实现共同富裕,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让消费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对于我国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在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消费的提升。在2020年,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达54.3 %,为近年来的最高水平,但是和发达国家通常占比70 %~80 %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今年我国消费增速的数据持续走低,在提振消费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贫富差距是导致消费不振的重要原因。高收入者只会将收入的一小部分拿出来消费,低收入者则会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消费,而且高收入者消费的对象通常是进口产品,就比如2021年上半年汽车整车进口金额同比增长67.7 %,低收入者通常会选择消费性价比更高的国产产品。因此,扩大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对于消化国内过剩产能,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都非常重要。实现共同富裕,就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了,消费能力也就加强了,这对于提升消费对于GDP增长的比重和消化国内的工业产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且,实现共同富裕也是打通经济发展内循环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现在重视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就是为了扩大内需。

三、我国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实现共同富裕工作非常重要,这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实现共同富裕要以分配制度改革为抓手

分配制度改革并不是指重新回到平均富裕的阶段,强制性地将富裕人群的财富转移给低收入人群,而是指要继续做大“蛋糕”,但是在“分蛋糕”的过程中,重新确定分配比例,重点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从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分蛋糕”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合理的分配制度对于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初次分配是主要由市场机制主导的按要素分配方式,是指将生产经营成果分配到劳动收入、资本利润、地租、科技成果收入等形式上,是初步“分蛋糕”的过程。再分配则更多是由政府主导的分配调整,目的是“分好蛋糕”,主要方式是税收和转移支付,通过政府的强制手段直接缩小贫富差距。三次分配主要指通过企业或者个人的慈善和公益事业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方式。

虽然三种分配方式都可以自发地调整社会的贫富差距,但是在完全的市场机制下,资本会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扩大贫富差距。在初次分配中,资本会不自觉地剥削劳动者,导致资本的收益率高于劳动的收益率,造成在初次分配中,利益流向劳动者的比例越来越少。政府虽然可以通过税收这种再分配的方式调节收入差距,但是由于高收入阶层具有更多的方式来合法避税,造成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失灵,就比如巴菲特就说他交的税还不如他的秘书多。而三次分配主要靠人的自愿性,但是由于善财难舍这种人性的特点,仅仅通过道德要求有钱人多做慈善,很难取得调节整个社会贫富差距的效果,就比如欧美的慈善机构更多地成为一种避税的工具。

因此,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注重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各种分配机制,克服市场经济中三次分配制度的弊端,让低收入者可以从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收入,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二)实现共同富裕要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核心

加强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工作。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重新“分蛋糕”的过程,这必定会碰触到现有利益集团的利益,而“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利益集团的抵抗,从而对实现共同富裕产生阻碍。要想破除这些阻碍,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要加强党的领导,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形成统一战线,扫除一切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阻碍,就一定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而且突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可以克服掉分配制度中的天生缺陷。在初次分配中,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健全工资增长机制,需要和资本之间进行博弈,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保护好劳动者的利益。再分配改革需要建立现代化的财政体制,增加直接税的比重,减少间接税的比重,在这个过程中会触碰到现有集团的利益,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将改革切实地推进下去。三次分配如果处理不好,容易演变成避税的工具,就比如在美国,富豪往往将自己所有的财产都捐给自己成立的慈善机构,自己不但赢得了名声,而且规避了税收,但是慈善机构的捐款又是富豪说的算,常常是每年只有很少的资金流向慈善事业。对于这种慈善的陷阱,只有加强党的领导,让所有的慈善捐款在党的控制下,才能真正起到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

(三)实现共同富裕要以减轻人民负担为责任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让低收入者增加收入,而且还要降低低收入者的生活成本。曾经有一段时间,“躺平”一词在年轻人之间流行,很多人并不是不想努力,而是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上气来,住房、教育和医疗,被称为新时代的“三座大山”。这个说法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中低收入者的主要家庭支出方向,也正是因为家庭收入主要投入在这三大方面,挤占了其他消费的资金,导致整体的消费动力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已经开始对这“三座大山”宣战,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生活压力。在住房方面,坚持“房住不炒”,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减轻城市居民的住房压力;在教育方面,打击课外辅导行业,减轻家长的焦虑情绪,让教育重回公益;在医疗方面,通过国家集中采购的方式,大幅度地降低医药器材的价格,降低了居民的医疗负担。通过这些方式,减少了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成本,也是从另一种维度实现了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伟大而必要的,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也一定是充满困难的,但是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再创新的奇迹,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猜你喜欢

低收入者贫富差距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相对贫困治理的内生动力机制与运行逻辑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大病保险对低收入者公平性问题探索
社保缴费基数将调整低收入者到手工资有望增加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几点思考
报告
遗产、赠与和贫富差距——美国学者的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