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环境下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
2022-11-14赵辉
赵 辉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文化旅游体育局,阜阳 236000)
引 言
当前,乡村旅游产业获得较大发展。在国家政策和当地政府的共同推进下,乡村通过增加公共设施的建设,对当地资源进行规划和开拓,逐渐实现开放和发展,提高了农民的认识,转变其传统观念,将自身的资源优势展现出来,积极创建美好的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传导进乡村旅游发展建设当中,能够有效实现乡村生活和经济模式的转变。由于乡村劳动力素质水平普遍不高,在旅游产业链系统化、智能化的应用和发展方面仍有所欠缺,因此需要在认识现有乡村旅游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更适合现代化旅游业模式,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建设。
一、乡村旅游结构的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主要将原始的自然景观、农货特产和当地的风俗文化作为重要资源,通过当地农业产业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结构主要分为自然地貌、生态农业和民俗文化三个方面。
(一)自然地貌风光
中国有丰富的地质地貌资源,不同地势的气候和温度错综复杂,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自然风光。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这些自然地貌风光分布在广大的乡村地区,随着国家交通事业的发展,地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道路的通畅为观赏自然地貌提供了交通便利。乡村地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小,尤其是山川河流、森林湖泊等自然地貌,能保持原始的自然风光,从而吸引大量的旅客参观。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乡村旅游项目以观光欣赏为主,对辅助资源的建设在乡村本身有待开发。
(二)田园生态农业
随着现代化生产对环境污染的加重,人们的饮食起居越来越重视绿色与健康。相对城市的繁华和工业化程度,乡村的田园农业更能体现生态化健康理念。少有工业污染的水资源和天然的季节性植物,让久居高楼的人们远离工作环境,投入大自然的田园景色当中,体验农家乐、农业观光园和农产品采摘。同时,农民将自家生产或制作的农产品进行销售,实现以生态农业带动旅游产业,再由旅游产业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在生态旅游产业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农业的经济潜能也得到了综合开发。
(三)民俗文化产业
乡村可依靠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古建筑、古村落进行开发,将体现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的历史背景进行呈现,建设人文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民俗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社会的风俗民情进行传承和推广,可以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民俗文化。
随着城市或外地人的旅游和观光规模的增大,人们对旅游的要求逐渐多样化,如果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跟不上,硬件设施不完善,就会影响游客的游行体验。国家和政府为乡村改造和乡村物质层面的设施提供了一定的建设和改善,初步实现了智能化和网络化,但是还应继续关注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提高乡村的旅游服务水平。
二、智慧旅游在乡村旅游环境的发展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旅游业市场也有了快速的转变。在社会生活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让各方面的资源实现了共享,人们的审美观不断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有了个性化追求。基于网络平台的智能化,乡村旅游也融入了“旅游+信息”的发展规划中,信息技术在旅游市场的渗透和演化催生了智慧旅游的理念。中国的旅游业整合乡村经济产业资源,实现了旅游地信息的连接和分享,通过各大旅行社及旅游服务平台,如去哪儿网、穷游网等的协同服务,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推广和发展。相比传统的旅游模式,智慧旅游增强了旅游地区的管理运行效率,也引入了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使乡村的旅游服务水平有了创新和转型。
(一)创新乡村旅游服务模式
乡村旅游产业原有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依靠旅游团或是组织性接待的方式实现旅游服务,经济创收的来源在于规模性。随着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旅游资源的丰富,个性需求越来越多,而智慧旅游网络平台可以满足即时性和个性化的需要。其通过网络平台对旅游资源进行汇聚和有效分类,根据个性化需求进行数据编辑和云计算,形成人工智能化分析,从而推荐和提供符合游客选择的解决方案。
(二)提高旅游信息的质量
乡村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单一依靠自身的口碑相传和旅行社的信息宣传难以实现良好的对外推广效果。智慧平台将旅游资源的海量信息汇聚在网络平台上,使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和交易渠道在平台上呈现,一方面方便了消费者对旅游地的了解、对旅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出行准备,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沟通,对旅游信息进行了补充和流量宣传,提高了旅游信息的质量。
(三)实现供需结构的快速调整
在追求自然生态的乡村旅行者中,经常面临路途行程较远的情况,在这种计划供需的模式下,在对信息掌握有偏差,或是出现信息不对称情况时,供需双方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如果是基于旅行团的团体游,还会因为组织化和团体性而难以实现个体的调整。智慧旅游的网络平台则能实现信息的对称和及时性,方便旅游者个体出行与进行自由选择。
智慧旅游是实现个性化需求的系统,是以服务游客为核心的网络平台,体现了乡村旅游业的服务性和智能化水平,可面向旅客提供客户管理、规划路线、数字化景区等旅游政务。
三、智慧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智慧旅行使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直接牵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使乡村从闭塞走向开放,凭借人文资源实现旅游经营,增加了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乡村旅游业是一项“绿色经济”产业,投入少收益快,对环境和自然的破坏小,主要是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资源。在智慧旅游公共网络平台的发展中,对资源产业和经济结构有进一步的调整。游客的出行必然是因为对当地旅游资源有一定的向往,置身其中,享受大自然景观和乡村特色,对酒店住宿的选择、行程路线的规划、民风文化的了解、当地特产的采购等一系列的旅行消费,都能拉动乡村经济收益的增长,实现营销一体的发展趋势。
(一)乡村劳动就业与村民收入的增长
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市场化经济,当地对自然景观进行规范建设,划分景区管理,应用智慧网络对景区设定门票管理,增设服务中心。景区辖区内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日常巡检和维护,包括运行网络平台的系统管理等岗位均需要增设工作管理人员,由此为当地村民的就业提供了机会。乡村居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改善,也避免了外出他乡务工的辛苦,不仅能继续发展农业生产,还在闲余时间通过旅游业实现再就业,使乡村居民的收入得到增长。
(二)农家乐经济的发展
乡村特色景观和民俗文化的发展,通过网络推广和信息的有效传播,吸引了广大外来游客前来参观。出于入乡随俗的旅游观念,游客们体验当地民俗风情的愿望在农家乐经营模式中得到了实现。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走进乡村,感受乡村的文化和农家的快乐,回归自然,与绿色景观形成休闲旅游的体验佳处。网络载体和大数据会积极向游客推荐当地的农家乐特色项目,游客可先行在网络上进行浏览选择,根据网评和大数据计算,实现人工智能化推荐,使农家乐产业得以智慧化经营。
(三)景区当地土特产的宣传和输送
当地特色在旅游市场的对外开放,改变了以前只在当地区域经营的情况,迎合时代的发展,将农产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土特产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进行宣传,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交易,订单采购和快递运输采用智能化科技服务。乡村的土特产通过网络“走出去”,成为地方特色的招牌又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实地旅游,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四、智慧旅游对乡村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环境维护的问题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的生态环境和地理地貌在一定程度上也遭到了破坏。由于规划开发,对景区进行旅游设施的增建,大量植物树木被毁损,生活污水和旅游垃圾的收集处理不及时,对景区及周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大量智能化设备安装、无线网络的接收设备、电磁波等信号源释放、管网管道的延展拉伸工程等景区娱乐消费设施建设与人文资源保护产生了不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理念相悖。因此,资源保护和乡村的旅游行业要注重保护环境,顺应自然客观性,使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二)地方特色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乡村地域的特殊风情和历史文化随着旅游环境的发展也被不断市场化、商业化。存在盲目扩大旅游资源或随意开发旅游项目,通过互联网对文化遗产过度曝光,没有对乡村当地的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只当成旅游经济发展区等问题。在建设规划中一味追求利益,将一些不该商业化的资源也进行商业化,造成了文化遗产的过度发掘和暴露,这种开发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使未来乡村的环境发展和人文资源保护受到限制和约束。
(三)市场监督管理的短板
当前,乡村旅游业发展态势迅猛,而相关部门对市场监督管理的制度和可实施设备匹配不到位,在旅游业中存在恶性竞争、哄抬物价、强买强卖等不文明现象,干扰正常的市场秩序,不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从业人员没有规范的管理体系,人身权益得不到保障,职业道德受到质疑;旅客消费信心被打击,投诉平台建设和维护不完善,旅游体验满意度不高。因此,建立市场监督管理机制,通过网络平台对参与旅游行为的双向人员进行约束,对旅游行业的恶性行为加以监督和管理将成为必要手段。
五、增强智慧旅游的乡村经济建设的措施
(一)规范旅游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对旅游区内的建设应基于自然生态原貌,避免过度人为修造,对重点历史文物或自然景观要加强防护。景区内的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休息区、餐饮接待区、交通路线途中设置便于清洁和清理的智能化环卫设施,便捷人工操作和处理旅游垃圾。将自然环境参观和体验生活区进行隔离设置,减少人为对当地生态地貌或历史文物的直接接触或破坏,根据旅游需要设置专门的体验区,环境模拟既能使游客对当地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实地体验,又能避免对真实原貌的人为破坏。
政府在发展规划上要以保护当地人文资源为前提,合理开发旅游景区,对国家级重点文物的保护措施要做到位,多以参观浏览方式开放,减少人为接触频率,未获开发许可的资源或区域要杜绝对外开放,更不能私自营业。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可促进周边产业的带动和融合,以体验生态乡村为主,通过互联网信息传播,开发有当地特色的民间工艺品或具有乡村特色的民俗产业。还可建设文化教育基地,一方面科普教育保护自然环境,丰富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使乡村的文化资源得到提升和进步,实现相互促进的双向效益。
(二)引用先进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机制,发挥政府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是新乡村建设发展的有效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乡村需要重构符合当前新乡村建设的管理机制。以旅游业发展的新乡村,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为主要功能,依托服务理念为发展智慧旅游进行资源调配,实现乡村多元化经济共享,增加乡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设计,可以根据网络信息的传送和大数据的智慧整合,调研网络需求,结合实地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乡村旅游市场的管理机制,避免盲目性和重复性工作造成资源浪费。
结 语
在政府对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当中,将智慧景区和乡村建设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思路,分析智慧旅游环境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构建适应现代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的发展依靠市场作用发挥经济价值,依靠政府作用合理规划,满足乡村游客多样化需求,实现乡村旅游业的智慧型产业和乡村人文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