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需求分析研究综述
2022-11-13赵光晖
赵光晖
(徐州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100084)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大学英语需求分析能够给英语教育的管理者和英语教师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回顾并梳理大学英语需求分析的理论渊源和理论框架,指出学习需求分析模式的建立是一个逐渐复杂和完善的过程。在广泛剖析国内外对此做出的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大学英语的需求分析应当同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相结合,不能一刀切,并揭示大学英语需求分析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多维理论模型建构的前瞻意义。
一、需求分析的定义和意义
需求分析( NA ) 起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它的理论背景可回溯到上世纪60 年代出现的课程开发理念, 即课程开发时须要遵循的如下三个原则:改进教学方法、针对教学群体调整教学和训练学生学习。
对于需求分析的确切定义目前还存在着争议,但是West(1994)的定义较准确地反映了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需求分析指外语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中对外语的需要程度以及学习者如何才能在培训期间掌握目标语言并达到最佳效果”(“what learners will be required to do with the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target situation, and how learners might best master the target language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ining”)。简而言之,需求分析就是发现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和需要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在需求分析中,对于“需求”的理解应当是多层次的。首先,从学习者的角度讲,需求可以了解学习者希望从这门课程中获取到什么知识,以及他们为获得这些知识需要付出哪些努力;其次,从教师的角度讲,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是教师需要面对的挑战;第三,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如何调整、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以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第四,对于社会来说,对于毕业的大学生有什么期待和要求,将是促使学校和学生做出相应改变的动力。正如王海啸(2004)所指出的,大学英语的需求分析应从大学英语的几个主要因素展开,即学生、教师、管理者和社会四个方面,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各自有着不同的需求,应该分别加以讨论。
在谈到需求分析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时,Long认为它就相当于医生在开处方前对病人所进行的诊断,“对症下药”。在当前的国际外语教学领域和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领域中把需求分析用作确定外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起点的观点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余卫华,2002)具体说来,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外语教学政策的制定、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外语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可以说,需求分析贯穿了外语教学过程的始终,为外语教学的课程实施提供了导航和保障的作用。
需求分析的差距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应该是学生目前英语水平与所要达到的目标英语水平之间的差别。要找到这种差别,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就必须首先对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可以通过入学英语测试或分级考试来进行。
教育部高教司2007 年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由于各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指导本校大学英语教学。
对于学生的英语需求分析可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展开。客观的角度指学生的年龄, 受教育背景, 学习动机, 学习水平, 期望, 语言技能的弱项, 学习方法的偏好等;主观的角度指学习目的(考试、升学或出国求学)、方言(dialect,英式或美式)、语域(register,科技或商务或医学)、文体(style,正式或非正式)、语言水平(level,初级或中高级)等。
社会赋予高校的三项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大学英语教学单位作为高校中的一个部门也同时承担着这三项任务,同时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和语言教学理论,大学英语教师对于教师应当如何教学、学生应当如何学英语,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当这种认识符合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英语学习规律时,它就会对各方面的要求起到促进作用。从大学的管理者和行政部门的角度讲,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可能与大学的地位或某种需求(如教学改革)有关,它们对于教学大纲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对大学英语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评价和招聘标准上。如有的用人单位将英语四六级证书作为录用员工的门槛条件,这样的需求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也起到反拨的作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弊端在于学校和学生急功近利、过分追求通过率,从而与《课程要求》中培养出既掌握英语实用技能、又有较高人文素质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应当认真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中各方面的需求,在课程设置和考试各环节注意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国内外需求分析研究回顾
从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外对于需求分析的研究经历了从职业英语(EOP)到学术英语(EA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最终回归到通用英语(EGP)的转向,其间出现了不同的需求分析理论模型,较有代表性的有Richterich (1972) 提出的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模式,Munby (1978) 提出的目标情景分析 (Ta rget Situation Analysis, TSA),Allwright (1982) 提出了目前情景分析模式(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 PSA),Hutchinson & Wate r 的分析模型(1987)以及Dudley-Evans & St.John 的分析模型(1998)等。随之出现了一些对于需求分析的实证性研究,下文将进行简单的回顾和评论。国内外语界对于需求分析也进行了介绍,展开了一些实证性研究,但总体规模偏小,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国外需求分析理论回顾
最早注意到外语学习中的需求分析的是Richterich (1972),他提出了语言学习中的需求模式,起初关注的是欧洲的成年人在语言学习中的需求问题,提出了一套情景模式来设定语言应用的领域和促进语言的掌握。他设计了一套全面的模式来模拟语言学习过程,主要的因素包括学习单位、学习需求、学习动机、教育目标和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等。
Munby (1978)从交际功能的角度提供了一种模式,针对不同外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供指定的大纲内容。通过对两个案例的详细分析,对于该模式在各个阶段如何起作用进行了仔细的探讨。由于该书写于ESP研究的早期阶段,所以重点放在了外语学习中的交际需求方面,提出的“目标情景分析”( 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 TSA) 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将来目标职业或学业情景下语言要求进行分析。
作为对TSA 模式的补充和完善,Allwright (1982) 提出了目前情景分析模式(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 PSA),它是指如何识别学习者目前已知的知识与在目标语运用环境中所需知识之间的欠缺,以及如何进行针对性施教的过程, 故也称欠缺分析(Deficiency Analysis)。
Hutchinson 的分析模型(1987)综合了TSA 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认为需求分析框架由目标情景分析框架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框架两部分构成。前者关注语言应用,像指南针一样引导我们达到学习的目的地;后者关注学习者的现有条件,如知识技能、学习策略等。
Dudley-Evans & St .John 的分析模型(1998)吸取了来自其它领域的理论,建立了由方法分析(means analysis)和生态路径分析(ecological approach)综合的分析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对课堂这一生态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课堂中的各要素如何相互影响,使得课程在本土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和成长的过程。它具体包括七个方面:学习者的个人信息、专业信息、语言信息、欠缺知识、学习者课程需求、交际需求和学习方法需求。
回顾学习需求分析各种模式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逐渐复杂和完善的过程。TSA 作为最初的模型,只能识别和执行局部的具体任务。随着人们对语言学习认识的深入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深入,更加复杂、涵盖面更广的需求模式被建立起来,方便了我们对需求分析的探讨和研究。
(二)国内需求分析研究回顾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外语学界对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反映在大学英语需求分析的研究上,便出现了一些以各自所在学校或行业的需求分析的实证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一些研究。
赵庆红(2009)从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视角考察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状况。他们的调查对象为武汉和北京地区12 所高校共计2500 名大学一二年级的本科生,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并结合实际,进行了具体的设计。研究发现,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大学生对英语课程设置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向。重点大学的学生和普通大学的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需求有相当大的区别,前者由于水平较高,希望开设专业英语,忽视普通英语;而后者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希望在普通英语的基础上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研究最后建议,应当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设置不同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块,如综合类、应用类、文化类、专业类等不同类型的课程供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优秀的社会栋梁。
蔡基刚对上海24 所高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的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在该领域的实证研究中较具有领先性和示范意义。作为学生英语水平较好、英语教学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上海地区的学生需求调查可以为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启示。该调查对于大学英语相关的三个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问,包括大学生(一年级新生和三四年级学生)、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调查他们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由于各自的角度不同,三个群体给出了相当迥异的意见。总体而言,学生对于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需求强烈,并对目前大学普通英语较为不满;大学英语教师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对于ESP 的理念有着较深的偏见和误解;专业教师认为专门用途英语需要较专业的英语知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师似乎还不具备这种能力。调查的结果要求在设置课程时,应摆脱那种大学英语仅仅是素质教育课程的理念,加强专业英语的内容,使学生既能受到人文素质的培养,又能得到专业知识的培训。综合以上实证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学生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还有较高的需求,如希望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主要是听说能力)、增加有关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和持续学习能力等,这就为大学英语教学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方面提出了要求。
三、需求分析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正如教育部2007 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所指出的,在设置英语课程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在一般要求教学阶段, 进行的是为了达到一般交际目标的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EGP)教学;而更高层次的教学是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针对本专业的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教学。不同的教学阶段需要能够涵盖不同特点教学的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以最好的适应大学英语教学。
在如何解决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方面,蔡基刚认为关键在于促成大学英语教学从EGP (大学通用英语) 向ESP (专门用途英语)和EAP(学术用途英语)的转向。蔡基刚(2013)反驳了一些对于ESP 的误解和偏见,并认为ESP 教学是一种共核教学方法,传授学生一些学习技能,并不一定要等到学生掌握了大量EGP 的内容之后才能进行。ESP 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整合、评价各种信息的能力,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汇报并展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实用技能对于学生今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是相当重要的基本素质。从这个角度说,大学英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外语教学评估研究范畴的一项重要内容,需求分析目前在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如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大纲设计、政策制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回顾国内外需求分析模式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这是一项实践重于理论、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的课题。实践的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参与并观察等;方法论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或是两者综合的,由研究的具体内容决定。由于需求分析是一个动态的、反复的、连续的过程,它应当在课程开始之前、课程进行之中和课程结束之后的三个阶段进行材料的收集与分析,这样才会得到最准确和完整的数据。
需求分析理论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在于大学英语的分级教学和选修课程的设置。随着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教学法的兴起,外语课程的设置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是一种以分级教学、分类指导、分级达标为主要标志的教学模式,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实施教学。它打破了以往按照学生专业划分自然班级的标准,而按照学生的英语实际语言能力教学分级教学,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都不尽相同。分级教学目标的设定及测试和评估等,都因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层次而有所不同。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大学英语后续性课程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而具有不同特色和侧重点的英语选修课程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方案。根据学生的需求,大学英语的选修课可以分为语言技能类、应用类和文化素质类三类。语言技能类的课程重点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各项技能,主要包括高级阅读、高级视听说、高级英语写作、英美报刊选读等;语言应用类的课程强调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包括科技英语、商务英语、实用翻译、法律英语等;语言文化类的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包括文学欣赏、跨文化交际、影视欣赏等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英语选修课的要求可能是不同的,要在深入的进行学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选修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07 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以“大工程观”引领应用性研究与服务地方,促进学科专业之间渗透交融,满足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各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