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导尿在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应用与护理干预有效性分析

2022-11-12赵燕艳孟晓燕安文芬朱香玲

健康之友 2022年16期
关键词:导尿管源性尿量

赵燕艳 孟晓燕 安文芬 朱香玲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 白银 730900)

机体排尿过程需要中枢神经、神经源以及泌尿系统等脏器组织联合作用,可将尿液排出体外,临床上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多存在脊髓损伤,严重损伤神经源或中枢神经,可导致患者损伤平面以下出现功能障碍,比如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排尿困难、感染等,无法正常排尿,引起机体泌尿系统功能障碍及肾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1]。脑卒中疾病发生后极易增加神经源性膀胱发病率,若不能及时干预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引起肾积水、膀胱输尿管反流、尿道感染等,最终延误患者排尿功能最佳恢复时间,影响疾病的康复进程[2-3]。临床上常规治疗方式包括留置导尿管和尿不湿,但愈后效果不佳,极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影响膀胱级排尿功能的重建[4]。间歇性导尿术是近几年来临床上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疾病的主要手段,通过监测膀胱充盈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导尿管,每隔3-4h进行一次无菌导尿[5]。本文主要就间歇导尿对于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应用价值以及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探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抽取2019年12月-2020年11月期间在本医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关于神经源性膀胱疾病的诊断标准[6];②均知情同意后自愿纳入,且治疗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①合并尿路感染、尿路阻塞患者;②排除合并有其他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对照组34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范围(53.8±7.4)岁,病程:12-36d,平均病程值(24.2±6.52)d,体质量48-92kg,平均体质量(70.2±15.4)kg;研究组患者34例,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范围(54.5±7.4)岁,病程:13-36d,平均病程值(24.5±6.52)d,体质量49-93kg,平均体质量(55.2±15.7)kg。各组患者基本数据检测显示,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治疗,具体内容如下,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置于膀胱内进行留置导尿,引出尿液,每周及时更换导尿管,并对膀胱容量进行测量,且每日清洁消毒留置在体外的导尿管、及尿道口,预防尿路感染,并指导患者每日控制饮水量在2000-4000ml之间,每间隔2小时放尿一次,同时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积极配合治疗,以及开展健康知识宣教,让患者多认识和了解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7]。

研究组则给予间歇导尿干预治疗,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对患者膀胱容量及压力进行测量,评估患者膀胱类型及功能情况,根据每位患者不同情况,制定无菌间歇性导尿计划,做好基础物品准备:量杯、10号和12号导尿管、集尿器、润滑剂、外科手套、消毒液等,然后患者取仰卧位,将会阴部位完全充分暴露,依次对尿道口、外阴皮肤进行清洁消毒,再利用润滑剂润滑导尿管,若是男性患者在操作中保持阴茎与腹部呈60度,一手握住阴茎,一手将导尿管插入尿道,直到流出尿液,固定导尿管,待排空膀胱尿液后,再次将尿管插入1-2cm,并挤压膀胱,可以最大程度的将膀胱内尿液排出,每间隔3-4h进行一次[8]。

间歇性导尿的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和心理干预:脑卒中患者在病情逐渐好转阶段,基础性排尿功能尚未恢复,极易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甚至自卑情绪,护理人员多注意观察患者情绪,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讲述疾病进展,以及开展导尿的相关注意事项和必要性,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发展的认识,,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导尿,利于自主排尿功能的重建,充分调动患者治疗疾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增强治疗疾病信心。(2)导尿前护理:指导患者控制饮水量,将各个时段饮水量进行分批控制,如每日早、中、晚时间嘱患者进水400ml左右,在两餐时间段可摄入饮水量200ml,以便确保膀胱充盈有规律,且叮嘱患者在入睡前尽量避免食用利尿性食物和饮品,最大程度上确保患者膀胱内尿液平衡,并做好导尿管前会阴部位的清洁和消毒工作。(3)导尿中护理:根据护理操作流程插入导尿管,并进行固定,尽量避免挪动导尿管,定时监测患者残余尿量,根据患者残余尿量情况进行无菌导尿频率计划,不断调整导尿间隔时间,导尿初期若患者一天没有自主排尿,可间隔时间在4-6小时左右导尿一次,随着排尿功能恢复情况,尿量在400ml左右,有自主排尿患者间隔时间控制在6-8小时[3]。若患者残余尿量低于100ml,说明膀胱功能已经恢复平衡,排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立即停止导尿[9-10]。(4)导尿后干预:根据患者每日饮水量、排尿量、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等,定期监测患者肾功能及尿液细菌监测,若出现感染现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插管后指导患者保持会阴部位清洁干燥,让患者着宽松舒适衣服。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经不同干预方式后,各组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并发症(尿路感染、肾积水等)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分析。临床效果评定标准:显效:患者恢复自主排尿、且经超声检查显示膀胱尿量不足50ml;有效:患者尚未完全恢复自主排尿,时有漏尿现象,且经超声检查显示膀胱尿量在100-200ml;无效:患者尿潴留等情况无变化,甚至并发尿路感染,加重病情程度。总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组间统计膀胱容量与残余尿量对比分析

治疗后各组患者膀胱容量与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容量明显较对照组增多,残余尿量与对照组相比较少,具有明显统计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表1 组间统计膀胱容量与残余尿量对比分析

2.2 并发症发生几率统计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94%较对照组并发症率26.47%明显降低,数据统计有明显差异性(P<0.05)。如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几率统计

2.3 对比各组患者临床效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效率为97.05%较对照组67.64%明显升高,统计数据具有差异性(P<0.0536)。如表3.

表3 对比各组患者临床效果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疾病是脑卒中频发并发症之一,该疾病又可根据疾病特点,分为尿潴留类型、失禁类型以及潴留伴失禁类型[11]。神经源性膀胱多以潴留类型最常见,与排尿中枢异常及传出神经支受损等引起排尿反射弧消失不见,从而导致排尿功能甚至泌尿系统障碍,若长期得不到良好治疗,增加病情程度,患者甚至出现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肾衰竭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2]。临床上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疾病常见给予留置导尿引流干预方式,可减缓患者膀胱尿量压力,改善症状,但长期留置尿管治疗,容易破坏泌尿系统防御机制,对机体尿道及膀胱组织内壁菌落造成脱落,从而增加尿路感染几率,甚至引起肾积水,不利于患者自主排尿功能恢复,延迟疾病康复进程,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健康[13]。间歇性导尿护理干预,可避免留置导尿对机体组织的损伤,指导鼓励患者实现自主排尿,能够有效减缓膀胱压力,促进排尿功能恢复,在恢复膀胱功能的同时降低了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几率,具有一定安全性和可行性,对加速疾病恢复具有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推广应用价值极高。通过指导患者饮水规律,可有节律的充盈膀胱,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排尿反射,同时保护正常的膀胱功能,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导尿护理干预后,效果较显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几率,安全性较高,快速缓解临床体征,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导尿管源性尿量
中南大学发现治疗雄性激素源性脱发新方法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危重症患者导尿管留置与拔除情况调查分析
集束化护理在预防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综合ICU护士非必要性导尿管留置的知信行现状的调查分析*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