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在预防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2020-12-02何丽
何 丽
(湖北省麻城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湖北 麻城 438300)
留置导尿管是外科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但该操作可对患者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并可导致其发生尿路感染[1]。如何有效地降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成为临床护理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2017 年4 月至2017 年5 月期间在麻城市人民医院就诊期间留置导尿管的284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这类患者发生尿路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4 月至2017 年5 月期间在麻城市人民医院就诊期间留置导尿管的284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42 例患者。观察组患者中有男95 例,女47 例;其年龄为52 ~90 岁,平均年龄(71.4±3.5)岁。对照组患者中有男96 例,女46 例;其年龄为51 ~90 岁,平均年龄(70.42±6.4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是:1)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保持其病房内温湿度的适宜。2)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3)指导患者科学地安排饮食、保持正确的体位,并对其进行必要的体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及护理部的指导下,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的护理经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进行防护的措施及核查该措施落实情况的表格。由责任护士每日对照核查表中的内容逐项进行落实,并记录落实的情况。对于不能落实的防护措施,需注明未落实的原因。具体的护理方法包括:1)护理人员每日评估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指征,明确其留置导尿管的原因。2)在对患者进行导尿管维护时,严格执行手卫生相关的规定。3)为患者使用密闭式抗反流引流袋,并妥善固定好其引流袋。避免使患者的导尿管出现打折或弯曲,避免牵拉其导尿管,将其导尿管放置在低于膀胱的水平面。尽量避免使患者引流袋的出口接触尿液收集容器的内壁及地面等,防止其发生逆行感染。4)尽量保持尿液引流装置的完整、密闭和通畅。在搬运患者或患者自行活动时,需夹闭其引流管,防止其尿液发生逆流。5)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及时清空其集尿袋中的尿液。确保尿液收集容器为专人专用容器。6)不使用含抗菌药物的溶液或消毒剂对患者进行常规膀胱灌注或冲洗,以免导致其泌尿系统中的菌群失调,引发尿路感染。7)每日为患者冲洗或擦洗尿道口,保持其尿道口的清洁。对于大便失禁的患者,在为其清洁尿道口后,还应对其尿道口进行消毒。8)患者若发生导尿管和集尿袋分离、导尿管被污染或尿液渗漏等情况,应立即为其更换导尿管和集尿袋。9)患者若发生尿路感染,应及时为其更换导尿管及引流装置,并留取其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在为患者留取尿液标本时,应先对其导尿管的远端进行消毒,然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适量的尿液标本。10)患者若发生导尿管阻塞、脱出的现象,或其导尿管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应立即为其更换导尿管及引流装置。11)不宜为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频繁更换导尿管。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在为其拔除导尿管后,应对其进行系统的膀胱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
治护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及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 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护,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时间较短,其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低,P<0.05。详见表1。
表1 治护后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对比
3 讨论
留置导尿管在外科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不过,该操作属于侵入性操作,可破坏患者正常的排尿过程,易使其发生尿路感染,从而可影响其康复。研究发现,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可有效地保障其导尿管的清洁度,并可对其导尿管进行正确的安置和处置[2]。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可显著降低其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缩短其留置导尿管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