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电子音乐在创作理念空间上的异同
——基于电影音乐作品角度
2022-11-12刘源雪
刘源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电子音乐属于新的音乐语言形式,在影视音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计算机算法的支持下,电子音乐快速发展并推动了影视行业的发展。而中西方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不同,在创作理念空间中也具有一定的相似与不同之处,需加以对比分析。
一、电子音乐的基本概述
电子音乐指的是利用电子乐器与电子音乐技术制作的音乐。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电子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制作的声音区别电子音乐。当前,利用电子机械制造声音的设备有电吉他、汉门式电风琴与电传簧风琴,而电子声音制造设备有电脑、声音合成器以及特雷门琴等。之前,电子音乐一直与西方的音乐连结,后来我国逐渐开始接触电子音乐,发展相对较快。可以将电子音乐划分为法国具体音乐、德国电子音乐、日本电子音乐、美国电子音乐、随机音乐等类型。电子音乐在影视音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刻画人物形象、烘托电影氛围等作用。
二、中国电子音乐发展历程及创作特征
我国电子音乐起步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相比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这主要是由历史与社会等因素造成的。有学者认为造成我国电子音乐起步晚的因素有三:第一,当法国具体音乐出现时,我国解放战争才刚刚进入三大战役阶段;第二,当磁带音乐在世界流行时,我国正处于文革时期;第三,当计算机音乐与电子声学音乐快速发展时,我国刚开始改革开放。因此,我国电子音乐错过了法国具体音乐以及磁带音乐这两个发展阶段,而这两个阶段又为电子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电子音乐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在短暂时间内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曲家,推动了电子音乐的发展。从短短的几十年发展来看,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84-1993 年属于我国电子音乐的起步探索阶段;1994-2003 年属于我国电子音乐的开拓与积累阶段;2004 年至今属于我国电子音乐的全面发展阶段。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电子音乐首先突破了技术障碍,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融入电子音乐当中,创造出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作品。
三、电子音乐制作技术与创作理念在电影音乐作品中的呈现
当前,很多电影音乐作品当中都有电子音乐,有效展现出了电子音乐的制作技术与创作理念,本文将对以下几部作品进行分析。第一,《南极物语》电子音乐分析。《南极物语》这一作品主要讲述在南极驻扎的科学家探险队为了寻找神秘陨石而进行南极探险之旅的故事,配乐工作是由希腊作曲家范吉利斯完成的,采用了抽象与具体的声音材料,增强了声音材料的多样性,且对声音材料进行了Loop 技术处理,增强了音乐的节奏性。第二,《警察日记》电子音乐分析。这一影片讲述了一名公安局局长生前的英雄事迹,配乐工作是由刘思军教授完成的,灵活应用了Flanger、Delay、Reverse 等声音效果器,有效渲染了影片的氛围,且应用了蒙古长调声部,增强了音乐的民族气息。
四、中西方电子音乐在创作理念空间上的异同
(一)共性
中西方电子音乐在创作理念空间上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声音材料的具象化与抽象化、声音为剧情服务以及创作思维。
1.声音材料的具象化与抽象化
电影音乐本身就是为了电影情节的发展而存在的,而电子音乐是影视音乐的关键形式之一,在人物刻画以及剧情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曲家可以将声音表现方式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作曲家根据生活实际,利用硬件设备录制环境以及动作的声音,从而得到具体声音,使观众通过声音感受时空变换。第二,部分剧情较为虚幻,需要的声音较为特别,作曲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音色处理,扩大电子音乐的想象空间。丰富的音色可以丰富作曲家的声音设计,丰富音色组合形式,增强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作曲家可以将电子模拟音色、乐器采样音色、电子合成铺垫音色以及自然界音色结合起来,增强剧情的表现力,丰富观众的听觉体验。中西方作曲家都十分注重声音材料的具象化与抽象化,且中西方的电子音乐差距越来越小。
2.声音为剧情服务
中西方作曲家都坚持声音为剧情服务这一原则。首先,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电子音乐片段以及电子音效可有效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大多数影视作品都会利用音乐进行人物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人物的心理变化。电影音乐的音调、旋律以及节奏会随着剧情的改变而改变。例如,《赎罪》这一影片当中,利用了打字机这一特定的音效展示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因此,观众可以根据电子音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其次,电子音乐具有优化电影音乐主题的作用。电影音乐主题可以通过任务矛盾展现出来,观众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判断影片的主题内容。而电影配乐在电影主题的突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的作曲家都会根据影片主题进行音乐设计。此外,电子音乐可以烘托电影的画面气氛。中西方文化有较大的差异,作曲家在电子音乐中所用的语汇也不同,但是中西方的作曲家设计电子音乐都是为了突出民族性或地方色彩,烘托影片的氛围。
3.创作思维的共性
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的影视作品,电子音乐在创作思维这一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中西方电子音乐都是在彰显民族精神的同时紧跟潮流、顺应时代发展。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电子音乐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持。作为新型音乐,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截然不同,在很多作品当中都可以看到电子音乐语汇。第一,传统乐队与电子音乐的融合。一般情况下,影视音乐当中的电子音乐都不是以独立音乐的形式存在的,基本都是与传统乐队相结合,可以实现二者的互补。中西方电子音乐在影视音乐的创作当中都考虑到了这一点。传统乐队的乐队编制较为清晰明确,而电子音乐更加追求新声音。在好莱坞影片当中,电子音乐具有重要作用。在应用过程中,作曲家会先录制真实声音,之后处理录制声音,从而形成新的音乐语汇,即电子音乐。在影视音乐当中,作曲家会先设计声音,之后试放音效效果,但是此时的电子音乐会显得较为突兀,这时加入传统乐队就可以进行音乐情绪基础的铺垫,电子音乐可以锦上添花。第二,复调思维的体现。影视作品当中的电子音乐需要复调思维的支持。电子音乐当中的复调思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乐队与电子音乐的复调,二是电子音乐各个声部的复调。传统乐队和电子音乐之间是互补的,且传统乐队与电子音乐的复调思维不同,利用复调思维可以优化音乐效果。在电子音乐内部各个声部当中应用复调思维可以增强电子音乐的独特性与层次性,将音乐结构划分为和声层、低音层与旋律层。
(二)差异性
中西方的发展历程不同,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中西方电子音乐具有一定的差异。
1.音乐空间思维不同
中西方作曲家在声音效果的设计以及创作理念的整体布局等方面不太一样。电子音乐在艺术创造领域当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影视作品对电子音乐有特定的需求。我国作曲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电子音乐的设计就会更契合剧情的发展,而西方作曲家受文艺复兴的影响较深,其音乐设计理念更加自由奔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音乐的民族色彩较为浓厚,各种民族乐器当中也含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而西方音乐起源于教堂,其音乐内容与音乐形式较为成熟。在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艺术发展较快,其音乐的浪漫主义色彩与抽象意义较为浓厚,与我国音乐不同。我国音乐起源于战争,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音乐内容与表现形式较为落后。西方影视作品当中的电子音乐常出现生活化语汇,可以有效展现生活故事,丰富观众的听觉体验,也常出现噪音化语汇,而我国的电子音乐很少出现生活化语汇与噪音化语汇。
2.民族性电子音乐语汇设计理念不同
我国电子音乐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曲家,这些作曲家逐渐接触电子音乐并学习西方技术,将音乐理念与先进技术融入电子音乐作品当中,增强了作品的民族气息与时代感。在长期发展中,中西方电子音乐在民族性语汇设计理念当中出现了较大的差别。中方音乐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注重起承转合这一结构特点,这与中方传统文化的艺术审美特点有较大的关系,且从创作手法来看,中方作曲家更愿意从简单的模式转变到复杂的模式。在选择音乐题材时,中方作曲家更倾向于古典特色音乐,希望观众能够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神韵。而西方作曲家更擅长利用电子音乐打造虚拟场景或生活事物,展现出了不同时代与地域的特点,有较强的虚幻缥缈的感觉。
五、结束语
科学技术是电子音乐的发展动力,而电子音乐可以创造出一些独特的音色,从而烘托某些特定的场面或情节。中西方电子音乐在声音材料的具象化与抽象化处理、创作思维以及声音为剧情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在音乐空间思维与民族性电子音乐语汇设计理念等方面存在异性,而这些异同增强了中西方电子音乐的完善性,促进了世界电子音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