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赋能下猫耳FM广播剧及其网络社群特征分析

2022-11-12☉严

中国广播 2022年3期
关键词:广播剧社群听众

☉严 楚

伴随着移动互联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移动音频平台凭借便携性和休闲性克服了传统广播单向传播的缺点,开始尝试制作有声书、网络广播剧等音频节目。脱离了传统的广播电台媒介,广播剧开始从内容题材、表现形式等方面产生分野,微广播剧、网络广播剧纷纷出现。其中,网络广播剧因内容娱乐化、制作精细化、表达个性化等特质而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与追捧。

本文以猫耳FM 网络广播剧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一平台广播剧的运营情况,探讨网络广播剧崛起背后的技术逻辑、平台运营逻辑及其社群属性。

一、广播剧的转型:听觉回归

(一)广播剧的发展

听觉艺术的创造与媒介技术密不可分。在过去漫长的文字传播与印刷传播时代,人们受媒介影响普遍习惯于通过报刊、书籍、演出等视觉载体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在这段时间里视觉文化遮蔽了听觉文化。

广播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1906年费辛顿(Fessenden,Reginald Aubrey)在美国用广播播放笑话和歌曲,拉开了广播时代的序幕,1924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台广播剧《危险》。后来随着无线电的普及以及大功率发射机和电子管接收机等技术的成熟,声音可以离开原始声音,凭借技术被再创、复制、保存,从此声音的艺术娱乐价值和商业市场被打开。广播剧作为一种广播文艺样式流行开来,打破了视觉传播的垄断地位。

(二)网络广播剧的产生

网络广播剧是通过互联网制作和传播的广播剧艺术形式,它诞生之初的内容题材往往改编自网络文学作品,例如《魔道祖师》等,因此网络广播剧天然与“小众”等词捆绑在一起。网络广播剧的推广离不开配音演员们的努力,从专业程度来看,网络广播剧经历了专业化、去专业化以及再专业化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专业化。广播剧的参演人员通常是配音演员,幕后工作人员往往是广播电台工作人员。这是由于2000年之前大部分的广播剧仍需要通过广播电台播出,例如车载广播、小型收音机等单向输出设备。

第二个阶段是去专业化。2000年之后网络广播剧在我国开始兴起,这一时期网络广播剧的制作与宣发通常是“为爱发电”,即制作者出于兴趣爱好利用业余时间生产制作广播剧,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供大众免费收听。这些“为爱发电”者自发在网络上聚集组成网络配音社团,当时较有影响力的有翼之声中文配音社团、水岸聆音广播剧团等,并通过早期的社交平台(包括天涯论坛、YY 语音等)与听众讨论。该阶段“为爱发电”者与听众之间的交流已经具备了广播剧社群的形态。

第三阶段则是再专业化。即专业配音演员、专业幕后工作者重新成为制作网络广播剧的主力。这个阶段与第一阶段最大的区别在于该阶段出现了音频平台,商业运营已深入到广播剧的制作、宣发、反馈等各环节。音频平台通过整合资金、配音演员等资源,打造专业的网络广播剧平台。

(三)网络广播剧的特点

不同于传统广播剧,网络广播剧强调通过刺激听众的听觉,给予听众想象空间,将重构故事情景的权利移交给用户,因此,在作品的制作和优化方面更善于利用媒介技术。复杂精致的配音设备和精细的幕后分工允许网络广播剧在原创内容基础上,在故事叙述上注重叠加环境音、虚拟音效,并用声音处理系统调整音色、音调,从而模拟出与电影电视等视觉媒体相同的叙事体验。

此外,网络广播剧强调运用声音的表演。为了平衡声音与角色的和谐,网络广播剧摒弃了传统广播剧的旁白,选择人声皆由真人配音的方式即配音演员录下自己的声音,然后交给后期剪辑润色,或者添加音效以增加听觉的张力和层次。例如《魔道祖师》第一季就采用了29 名配音演员,利用不同声音之间的对话、互动串联故事情节,因此观众要想理解角色关系和剧情进展就必须专注听剧。可见,网络广播剧的制作对于媒介设备环境是有较高要求的,需要专业的声音处理系统和技术的帮助。

二、网络音频平台的出现

网络音频平台是网络广播剧得以良好发展的基础,由于猫耳平台的发展和整个网络广播剧的发展路径高度吻合,猫耳也一度成为网络广播剧的代名词。因此,分析猫耳平台能够更好了解当下网络广播剧。

(一)猫耳FM 成立

猫耳FM 2010年成立,猫耳建立之初便确定了平台发展的两大特色,即二次元文化和网络广播剧。当时正是网络广播剧作为小众文化萌芽时期,所以在“网络广播剧”概念兴起的时候就和动漫、戏剧、游戏、小说等二次元社群密切相关,平台一方面专注于打造ACGN(Animation 动画、Comic 漫画、Game 比赛、Novel 小说)的二次元社群,另一方面则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优质网络广播剧,从猫耳播出的作品可以看到,广播剧不仅深耕内容题材,同时还与晋江、长佩等文学网站签约,保证精品剧的内容来源,提高作品质量。

(二)猫耳的平台运营

猫耳的平台定位比较明确。2016年之后猫耳专注网络广播剧的社群运营,不断以与晋江、长佩等网络小说平台签约独家版权、购买流行IP、设置付费收听等手段维持网络广播剧收听用户的流入和忠诚度,以此巩固自己在音频市场的地位。

除目标用户定位精准之外,猫耳整个平台的运营也是围绕主体用户进行的。猫耳栏目可分为有声漫画、广播剧、音乐、声音恋人、电台、听书、铃声、放松、直播、活动以及专题等12 个类别,每个类别又会进行二次细分,精确到不同的用户群体。例如直播栏目的细分就包括情感、配音、音乐、放松、主播榜等,俨然考虑到用户的各种使用需求。猫耳还配合用户的注意力分配习惯,按照人气月榜、年度总结、主题剧目、人气热榜等分类介绍广播剧类型、内容、配音演员以及幕后团队,让用户可以快速浏览过往时间段的广播剧更新情况,减少时间成本。

此外,尽管网络广播剧具有二次元属性,但是猫耳把广播剧角色的经典片段剪辑下来供听众制作软件启动音和铃声,这项服务有利于听众的情感向现实生活渗透,满足网络广播剧粉丝社群对身份认同的渴望。

三、网络广播剧社群特征

网络社群也叫网络虚拟社群,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认同的形式再现聚合的网络共同体”。本文参考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的理解,认为网络广播剧社群是对网络广播剧及有关人物拥有共同兴趣的听众在虚拟网络中聚合,并通过网络交流互动以满足自身兴趣、想象的群体。

(一)去中心化与个性表达

社群的个性化表达特征与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属性紧密相连。以离散性、多节点为特征的互联网技术结构使“点对面”的线性传播转向“点对点”的网状传播,用户作为节点可以自由选择话语中心甚至成为中心。猫耳作为音频平台和社交平台的结合体,它为网络广播剧听众创造了积极参与、自由表达、寻求认同的机会,因此拥有共同兴趣的人在猫耳通过自我吐露而认识、聚集,从而形成社群。由于新猫耳用户本身是中心节点,即便他不了解网络广播剧或是二次元文化,也有机会在算法数据匹配下偶遇相同兴趣的用户,继而从路人转化为粉丝,最终加入广播剧粉丝社群,与之伴随的必然是社群圈层的壮大。

猫耳的特殊性在于它将流行IP、听觉艺术、小众作品等网络热点糅杂在同一个社交平台上,用户注册账号就可以登录平台,收听广播剧、发表见解。相应地,猫耳为网络广播剧社群建立起了一个与传统广播剧不同的“平行世界”,这个世界更多呈现一些个性化的内容作品,承认用户的个性和情感。

(二)情感交流与多元互动

猫耳网络广播剧社群的另一特征是社群成员基于网络广播剧进行多元互动。具体表现在广播剧听众开始自发使用圈内流行话语和社群语言进行交流,这代表网络广播剧的听众已置身于同个社群系统中思考,形成了一种文化生态。为了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听众可以在音频频道基础上重新选择广播剧类目,包括有声漫画、广播剧、声音恋人、电台等频道。同一个类目下的听众会产生接近心理,因此,他们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对本社群的维护和对平台的认可。

广播剧听众能够进行多元互动,得益于当前的猫耳不局限于单向输出广播剧,而是努力打造社群交流平台。猫耳不仅在播放页设置弹幕、评论、打赏等按钮,甚至专门开设直播功能,允许用户创建音频直播间互相交流,加强用户之间以及社群之间的互动。只有用户的表达意愿被进一步强化,不同声音才能找到以“网络广播剧”为名的归属感,最终加强对该社群圈层的黏性。打造交流平台的举措显示出猫耳对用户自我表达、个性诉求的认同和支持,以及对平台定位的清晰认知。如《将进酒》的听众不仅在猫耳弹幕区、评论区、打赏区分享自身的感受,还参与配音演员的声音直播,甚至剪辑广播剧、重新配乐并将其分享到其他社交平台,以此寻求社群身份认同。

(三)双重角色与虚拟想象

网络广播剧社群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虚拟想象。猫耳用户拥有双重身份,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网络广播剧听众,一个是虚拟广播剧社群组织中的成员。当听众转化为虚拟社群成员并基于网络广播剧人物与他人交流互动时,网络广播剧就成为听众的想象客体和情感载体。其中配音演员的存在是连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两端的桥梁,他们让听众愿意相信存在由网络广播剧构建起来的世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配音演员与社群听众交流愈频繁,听众愈加迷恋对剧中人物的想象,还会将其分享到其他社群平台,例如微博超话、小红书日记。这些分享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听众的自我想象。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听众作为现实存在,通过虚拟社群互动实际上是一种拟社会互动,即通过假想自身与角色拥有某种社会关系,从而满足自己的归属需求。这种社会互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单方面的,如果打开猫耳平台的任意网络广播剧播放页面,就可以看见听众在弹幕上表白剧中人物、称赞配音演员声音、与其他在线听众交流,实际上剧中人物不会回应。虽然配音演员偶尔会在宣推活动中与听众交流,但这也仅仅是为了满足听众对二次元角色的心理期待。事实上网络广播剧是基于听觉体验的符号概念,它承担了听众的真实情感,这也是网络广播剧近年来受到欢迎的原因。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广播剧及其社群的出现与媒介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密不可分。网络广播剧借助网络音频平台这个载体,基于用户的听觉想象,将小众化、个性化的话题和思想作为群体识别标记,用声音当作叙事和留白工具为听众创建了与现实世界平行的异空间。我国目前网络广播剧的发展形态以及广播剧社群背后所隐含的去中心化、多元性以及虚拟想象等特性,从更加多元的角度丰富了广播剧的表现形式。

注释

①朱郁岑:《网络广播剧VS 传统广播剧》,《视听界》,2013年第5 期。

②王敦:《流动在文化空间里的听觉:历史性和社会性》,《文艺研究》,2011年第5 期。

③徐伟东、刘国君:《浅析网络广播剧的艺术特征》,《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8 期。

④杜骏飞:《存在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现代传播》,2004年第1 期。

⑤韩云杰:《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网络传播基本特征与秩序建构》,《中国出版》,2020年第21 期。

⑥许婷婷、李欣童、任文肖:《后现代语境下再中心化社群传播现状》,《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第7 期。

⑦李镓、陈飞扬:《网络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群体的网络互动研究——以虚拟歌姬“洛天依”为个案》,《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6 期。

⑧熊伟科:《微博语境下听众与音乐节目主持人拟社会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16 第00 期。

猜你喜欢

广播剧社群听众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社群短命七宗罪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