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心雕龙》文体论的“某者,某也”句式浅析

2022-11-11段培越

名家名作 2022年2期

段培越

刘勰在《文心雕龙》文体论部分解释文体名称时大量使用“某者,某也”这一句式,“某者”之“某”为具体的文体名称,“某也”之“某”为解释对应文体名称的释词。综合这一部分的此类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统一句式下文体名称与对应释词之间的不同联系。下文首先对此部分完全统计后的62条“某者,某也”句式进行大致分类并做简要分析。此外,刘勰所释文体名称与对应释词之间的匹配关系大多已见诸前人著作,本文将根据其具体内容寻找部分条目的对应先例,所列条目下至少各举一例,以呈现刘勰对前贤著作中释名方法以及内容的吸收、借鉴与阐发,从而对刘勰文体阐释中的征圣宗经思想形成更加具象的认识。

一、文体论“某者,某也”句式所体现的释名方法

《文心雕龙》文体论部分共运用62条“某者,某也”句式,它们是刘勰在《序志》中所陈述的作文纲领之一——“释名以章义”的直接体现,不仅能够说明各类文体的名称和意义,也在很大程度上流露出刘勰对这些文体的认识和看法。刘勰“笃志好学”“博通经论”,在吸收和借鉴前贤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关于古今文体的认识体系,并由此孕育出创作论、作家论、鉴赏论、作家品德论等方面的理论成果,文体论无疑是整部《文心雕龙》的重中之重。而在对各类文体的阐释过程中,解释文体名称这一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囿别区分”各类文体,使其意义显明的关键。刘勰把“某者,某也”作为解释文体名称的基本形式,但在其中所使用的方法却并不如其形式那样统一,下文将对62条释名句展开进一步的归类,以期梳理刘勰文体释名单一形式背后具有多样性特征的方法体系。

(一)释词与被释词存在语音关联

此部分“某者,某也”句式中的释词与被释词语音相同、相近或相关,刘勰借此推求词义的来源,解释文体名称。这是此部分条目的共同特征,但其中仍存在内部差异,可进一步分类。

1.被释词与释词声符相同或互为声符

(1)声符相同

“诗者,持也。”:《说文解字》有:“诗,志也。从言,寺声。”“持,握也。从手,寺声。”二者声符都为“寺”。

“碑者,埤也。”:《说文解字》有:“碑,竖石也。从石,卑声。”“埤,增也。从土,卑声。”二者声符都为“卑”。

“传者,转也。”:《说文解字》有:“传,遽也。从人,专声。”“转,运也。从车,专声。”二者声符都为“专”。

“论者,伦也。”:《说文解字》有:“论,议也。从言,仑声。”“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二者声符都为“仑”。

“檄者,皦也。”:《说文解字》有:“檄,二尺书。从木,敫声。”“皦,玉石之白也。从白,敫声。”二者声符都为“敫”。

“牒者,叶也。”:《说文解字》有:“牒,札也。从片,枼声。”“叶,艹木之叶也。从艹,枼声。”二者声符都为“枼”。

“箴者,针也。”:《说文解字》有:“箴,缀衣箴也。从竹,咸声。”“鍼,所以缝也。从金,咸声。”二者声符都为“咸”。“鍼”俗作“针”。

(2)释词是被释词的声符

“铭者,名也。”:《说文解字》有:“铭,记也。从金,名声。”

“谱者,普也。”:《说文解字》有:“谱,籍录也。从言,普声。”

“谐之言皆也。”:《说文解字》有:“谐,詥也。从言,皆声。”此条严格意义上并不符合“某者,某也”句式,但其确为对文体名称的训释,形式不同,性质相符,因此也被列入讨论范围。

(3)被释词是释词的声符

“占者,觇也。”:“觇,窥也。从见,占声。”

“讔者,隐也。”:《集韵》中“讔”为“倚谨切,音隐”;隐在《说文解字》中为“于谨切”。据此,可知“隐”作为构成形声字“讔”字的一个部件,起表音作用,二者声韵皆同。

2.释词与被释词有语音关联且有除声符以外的字形关联

(1)释词与被释词有相同部件(非形符)

“盟者,明也。”:二者在《说文解字》中皆为“武兵切”, 声韵皆同,且“盟”字“古文从明”,“明”为会意字“盟”的构字部件。

“说者,悦也。”:二者有相同的构字部件“兑”,和其他部件组合构成会意字表达字义。“说”据《说文解字》可以为“弋雪切”,“悦”据《广韵》也为“弋雪切”,二者声韵皆同。

“教者,效也。”分别为“从攴,从孝,古孝切”“从攴,交声,胡教切”,“孝”又为“呼教切”,故“教”“效”叠韵,“攴”既是会意字“教”的部件之一,又是形声字“效”的形符。

“籍者,借也。”分别为“秦昔切”“资昔切”,反切下字相同,韵同;“簿者,圃也。”分别为“裴古切”“博古切”,韵同;“史者,使也。”都为“疏士切”,声同韵同。且根据小篆字形,每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都有相同的构字部件。

(2)释词与被释词形符相同

“记之言志”:此条同前“谐之言皆”,也被列入讨论范围。“记”“志”分别为“从言,己声,居吏切”“从言,志声,职吏切”,形符都为“言”且韵同。

3.释词与被释词有语音关联无字形关联

“表者,标也。”分别为“陂矫切”“敷沼切”,据《说文解字注》,反切下字“矫”和“沼”上古音同属二部,故“表”“标”韵同。

“移者,易也。”分别为“弋支切”“羊益切”,“支”“益”古音同属十六部,“弋”“羊”分别为“与职切”“与章切”,反切上字都为“与”,故“移”“易”声韵皆有关联。

“诔者,累也。”分别为“力轨切”“力追切”,反切上字同,声母同;“书者,舒也。”分别为“商鱼切”“伤鱼切”,声韵皆同;“符者,孚也。”分别为“防无切”“芳无切”,声韵皆同。

“议之言宜”:此条同前“谐之言皆”“记之言志”,也被列入讨论范围。“议”与“宜”分别为“宜寄切”“鱼羁切”,上古音同属于十七部,且“议”的反切上字即为“宜”,故二者声韵皆有关联。

“赋者,铺也。”分别为“从贝,武声,方遇切”“从金,甫声,普胡切”,“赋”的声符“武”为“文甫切”,反切下字“甫”为“铺”的声符,故二字存在语音关联。

“敕者,正也。”分别为“耻力切”“之盛切”,“敕”和“正”的反切上字“耻”和“之”古音同属一部,故二者的声母存在语音关联。

“颂者,容也。”“容”和籀文“颂”都为“余封切”。

“哀者,依也。”上古音同属十五部;“令者,命也。”上古音同属十二部;“疏者,布也。”上古音同属五部;“章者,明也。”上古音同属十部。

“录者,领也。”分别为“力玉切”“良郢切”,“良”为“吕张切”,“吕”为“力举切”,据此,“录”与“领”声母同。

“启者,开也。”分别为“康礼切”“苦哀切”,“苦”为“康杜切”,据此,“启”与“开”声母同。

“诏者,告也。”分别为“之绍切”“古奥切”,“绍”为“市沼切”,“奥”为“乌到切”,“沼”和“到”上古音同属二部,据此,“诏”与“告”存在语音关系。

“奏者,进也。”分别为“则候切”“即刃切”,“则”为“子德切”,“子”为“即里切”,据此,“奏”和“进”声母有语音关系。

(二)释词与被释词非语音关联

此部分“某者,某也”句式的释词与被释词之间无明显语音关系。

1.构字部件相同

“策者,简也。”分别为“从竹,朿声”“从竹,间声”,二者形符都为“竹”;“关者,闭也。”都“从門”。

2.无字形关联

“戒者,慎也。”“驳者,杂也。”“方者,隅也。”“式者,则也。”“刺者,达也。”“解者,释也。”“状者,貌也。”“列者,陈也。”“律者,中也。”“法者,象也。”“券者,束也。”“吊者,至也。”“制者,裁也。”“命者,使也。”“笺者,表也。”“术者,路也。”“契者,结也。”“赞者,明也,助也。”即为刘勰着眼于词义的相同、近似或包含、相交等关系对文体名称作出的解释,许多匹配关系或可见于前贤典籍,体现出刘勰的博通经史以及他在继承基础上的进一步阐发,部分先例可见于本文第二部分。

“谚者,直语也。”“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谠者,正偏也。”“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在形态角度上并不完全符合“某者,某也”句式,但其使用内容有关联的词组或短句阐释文体名称,且形式大致相似,故简略提及。

上文所列文体论部分的62组文体名称与释词,有语音关联者约为38条,占比较高,善用语音关联进行释名是《文心雕龙》文体论部分的一大特点,但在具体释名过程中其方法并不单一,利用语音的同时兼及字形的情况亦不鲜见。刘勰对文体名称的阐释服务于其原道、征圣、宗经的理念,与此同时,其释名方法呈现了许多字词间的语音、字形、语义等方面的关联,具有一定的语言学价值。

二、文体论“某者,某也”句式内容先例举隅

1.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古微书》引《诗》纬《含神雾》文。”

《诗纬集证·含神雾》:“诗者,持也。在于敦厚之教,自持其心。讽刺之道,可以扶持邦家者也。”

2.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郑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3.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释名》:“颂,容也,序说其成功之形容也。”

4.赞者,明也,助也。昔虞舜之祀,乐正重赞,盖唱发之辞也。

《尚书·皋陶谟》:“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郑玄注:“赞,明也。”

《周礼·地官·充人》:“硕牲则赞。”郑玄注:“赞,助也。”

5.盟者,明也。骍毛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于神明者也。

《释名》:“盟,明也,告其事于神明也。”

6.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

《释名》:“铭,名也,记名其功也。”“铭,名也,述其功美,使可称名也。”

7.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

《释名》:“诔,累也,累列其事而称之也。”

8.哀者,依也,悲实依心,故曰哀也。

《毛诗·周颂·载芟》:“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郑玄笺:“依之言爱也。”

《释名》:“哀,爱也,爱乃思念之也。”

“哀”和“依”都曾训为“爱”,在此意义上,“哀”“依”或可互训。

9.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

《释名》:“传,转也,转移所在执以为信也。”

10.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

《释名》:“论,伦也,有伦理也。”

11.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资悦怿。

《毛诗·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郑玄笺:“说怿当作说释。赤管炜炜然,女史以之说释妃妾之德,美之。说,本又作悦。”

《说文解字》:“说,说释也。”

12.策者,简也。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郑玄注:“策,简也。”

13.敕者,正也。

《吕氏春秋·举难》:“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高诱注:“饰,读曰敕。敕,正也。”

《释名》:“勑,饰也,使自警饰不敢废慢也。”

14.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

《释名》:“教,傚也,下所法傚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15.章者,明也。《诗》云“为章于天”,谓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

《尚书·尧典》:“辩章百姓。”郑玄注:“章,明也。”

16.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

《说文解字》:“奏,进也。”

17.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

《孝经援神契》:“书者,如也,舒也,纪也。”

18.记之言志,进己志也。

《周礼·春官·外史》:“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郑玄注:“志,记也。”

19.籍者,借也。岁借民力,条之于版;春秋司籍,即其事也。

《国语·周语》:“宣王即位,不籍千亩。”韦昭注:“籍,借也,借民力以为之。”

20.令者,命也。出命申禁,有若自天。管仲下令如流水,使民从也。

《周礼·夏官·大司马》:“犯令陵政,则杜之。”郑玄注:“令,犹命也。”

21.法者,象也。兵谋无方,而奇正有象,故曰法也。

《吕氏春秋》:“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高诱注:“法,象也。”

22.符者,孚也。徵召防伪,事资中孚。

《说文解字》:“符,信也。”

《说文解字》:“孚,卵孚也,从爪从子,一曰信也。”

《尔雅》:“允、孚、亶、展、谌、诚、亮、询,信也。”

《毛诗·大雅·下武》:“永言配命,成王之孚。”郑玄笺:“孚,信也。”

“符”和“孚”都曾训为“信”,在此意义上,“符”“孚”或可互训。

23.契者,结也。上古纯质,结绳执契;今羌胡徵数,负贩记缗,其遗风欤?

《说文解字》:“契,大约也。”

《战国策》:“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高诱注:“约,结也。”

“契”训为“约”,“约”训为“结”,故“契”“结”或可互训。

24.券者,束也。明白约束,以备情伪,字形半分,故周称“判书”。

《说文解字》:“券,契也。”

《说文解字》:“契,大约也。”

《说文解字》:“约,缠束也。”

“券”训为“契”,“契”训为“约”,“约”训为“束”,故“券”“束”或可互训。

25.疏者,布也。布置物类,撮题近意,故小券短书,号为疏也。

《楚辞章句疏证》:“疏石兰兮为芳。王逸注:‘疏,布陈也。’案《初学记》卷二七《宝器部》第一《兰》‘叙事’、《御览》卷九九四《百卉部》一《石兰》同引王逸注:‘疏,布也。’据此,陈,羡也。”

26.吊者,至也。诗云:“神之吊矣。”言神至也。

《尔雅》:“迄、臻、极、到、赴、来、吊、艐、格、戾、怀、摧、詹,至也。”

27.制者,裁也。制者,裁也。上行于下,如匠之制器也。

《说文解字》:“制,裁也。”

28.命者,使也。

《说文解字》:“命,使也。”

29.诏者,告也。

《说文解字》:“诏,告也。”

30.启者,开也。高宗云,“启乃心,沃朕心”,取其义也。

《说文解字》:“启,开也。”

31.笺者,表也,表识其情也。

《字林》:“笺,表也,识也。表识书也。”

《说文解字》:“笺,表识书也。”

32.术者,路也。算历极数,见路乃明。

《说文解字》:“术,邑中道也。”

《说文解字》:“路,道也。”

“术”和“路”都曾训为“道”,在此意义上,“术”“路”或可互训。

33.箴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

《说文解字》:“箴,缀衣箴也。”

《说文解字》:“鍼,所以缝也。”

“箴”同“鍼”,原或指不同材质的同类物品。

34.戒者,慎也。禹称“戒之用休”。

《尔雅》:“兢兢、绳绳,戒也。”

《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郑玄笺:“绳绳,戒慎也。”

“戒”和“戒慎”都曾训为“绳绳”,在此意义上,“戒”“慎”或为同义词。

35.移者,易也,移风易俗,令往而民随者也。

《吕氏春秋·荡兵》:“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高诱注:“移,易。”

36.驳者,杂也;杂议不纯,故曰驳也。

《说文解字》:“驳,马色不纯。”

由“马色不纯”引申至“杂议不纯”。

37.录者,领也。古史《世本》,编以简策,领其名数,故曰录也。

《文选》中有刘公干《杂诗》:“沉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李善注中有:“司马彪《庄子注》曰:‘领,录也。’”

38.方者,隅也。医药攻病,各有所主,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

《太玄经》:“次二,植中枢,周无隅。”范望注:“隅,方也。”

39.占者,觇也。星辰飞伏,伺候乃见,登观云书,故曰占也。

《说文解字》:“占,视兆问也。”

《说文解字》:“窥,小视也。”

《说文解字》:“觇,窥也。”

“觇”训为“窥”,“窥”与“占”皆有“视”义,故“觇”和“占”或可互训。

40.式者,则也。阴阳盈虚,五行消息,变虽不常,而稽之有则也。

《诗经·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郑玄笺:“则,法也。”

《说文解字》:“式,法也。”

“则”和“式”都曾训为“法”,在此意义上,“则”“式”或可互训。

41.关者,闭也。出入由门,关闭当审;庶务在政,通塞应详。

《释名》:“棺,关也;关,闭也。”

42.解者,释也。解释结滞,徵事以对也。

《说文解字》:“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43.状者,貌也。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状之大者也。

《战国策》:“王后悦其状。”高诱云:“状,皃。”

《说文解字》:“籀文皃,从豹省。”

44.列者,陈也。陈列事情,昭然可见也。

《九歌·东皇太一》:“陈竽瑟兮浩倡。”王逸注:“陈,列也。”

45.议之言宜,审事宜也。

《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

《说文解字》:“议,语也。从言,义声。”

“议”之声符为“义”,“义”又训为“宜”,此处或通过语音联系,将“议”与“宜”进行语义关联。

46.谠者,正偏也。

《汉书·叙传》:“上乃喟然叹曰:‘吾久不见班生,今日复闻谠言!’”师古曰:“谠言,善言也,音党。”

“谠”训为“善”,“善”与“正偏”义近。

47.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尚书·虞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碑者,埤也。上古帝王,纪号封禅,树石埤岳,故曰碑也。”“谱者,普也。”“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簿者,圃也。”“牒者,叶也。”“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讔者,隐也;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表者,标也。”学力所限,以上几组未查到明确的对应先例,其或为刘勰遍读经史之所见,或为其根据彼此的形音义关系加以阐发后的创新。

“律者,中也。”“刺者,达也。”“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谚者,直语也。”“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以上几项亦未查询到明确的对应先例,释词与被释词之间无音、形关系,可能为刘勰亲见,也可能是其根据实际应用需要和双方的语义所重新建立的匹配关系。

统观所列举的先例,《文心雕龙》文体论“某者,某也”所承载的内容在先于其的“六经”、史传、字书、纬书、诸子、《楚辞》等多个种类的著作中皆有所呈现,遍及四部中的经典之作,此即为刘勰“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结语

“某者,某也”虽然是一种简洁的术语,但其所体现的释名方法和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表面统一的句式承载了多样化的方法,通过对释词与被释文体名称的关系进行梳理,可以大致了解刘勰释名方法体系中的一些内部差异,从而辅助对其内容的理解。

“某者,某也”这一形式所承载的内容是刘勰对先贤著作尤其是经书进行吸收、融汇和创新的结果,通过搜集与之相关的先例,进行梳理和对照,能够初步了解刘勰在阐释各类文体过程中对文体意义的认识,以及他出于“章义”的需要而进行的创造,进而可对其征圣宗经思想和语言文字学方面的成就形成更加具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