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清代弹词

2022-11-11

名家名作 2022年2期

刘 欢

弹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是流行于中国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说唱音乐形式。它起源于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词话,开始出现于明中叶,至清代发展极为繁荣,是清代说唱音乐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它由说、表、弹、唱等部分组成,唱词以七言句为主,间有三言衬字。它不仅仅是一个时代音乐发展的代表,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本文将从清代弹词的社会背景、语言特色和女性色彩等方面对其展开探讨。

一、清代弹词的社会背景

首先,从音乐发展方面来看,清代弹词是在明代弹词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确切地说是在宋代民间音乐陶真的艺术形式上继承发展而来的。“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可见其应是通俗易懂、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也正是因为这种“亲民性”,所以易习得,也易发展壮大。弹词在明代虽初有名称和形式——琵琶伴奏,一人演唱,但并未完全统一,也并未形成繁荣发展的局面。第一,因为此时它的文学色彩要比音乐色彩浓烈,是作为一种讲唱技艺和文学文本的形象存在,被当作类似现代评书的“词话”看待;第二,因为此时戏曲音乐的势头正盛,大有不可撼动之势,所以习得者普遍还是“男女瞽者”。而弹词能够在清代持续发展并达到一个高峰自然与清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紧密的联系。

其次,从经济、政治方面看,经济是艺术发展的根源性因素,政治又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经济、政治的繁荣稳定为其奠定了根基。清朝初期百废待兴,统治者积极鼓励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到了乾隆时期,南方城市如苏州、扬州、杭州都已经成为极具规模的工商业城市。“人眼数千里,贾户数千家”,不仅仅是城市经济高度发达,乡镇经济也空前繁荣,温饱的解决使得百姓有大量的时间去集聚娱乐,这大大刺激了休闲文化的发展,“两岸画栏红照水,蜑船争唱木鱼歌”,“茶寮酒肆、集市码头都是弹词艺人经常出没的地方”,可见弹词在此时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从社会生活来看,需求刺激发展。“文人,富豪之家的宴会都要召集艺人弹唱。”弹词从“茶寮酒肆”到“登堂入室”,可见弹词在民间的发展愈发广泛,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文人、富豪都开始受用它,这也推进了弹词的更进一步发展。市场的需求使人们看到了商机,于是各个书坊开始大量刻印弹词书目,弹词剧本的大范围流传以及在各个场所的普及使弹词的繁荣达到空前的顶峰,其形式也开始丰富起来,伴奏由单一乐器演变成以琵琶、三弦为主,还可以加入木鱼、鼓板等乐器,人数也从一人增加到二到四人。

最后,从思想文化方面看,思想的碰撞与文化的繁荣推动了弹词的发展。弹词出现于明朝,发展到清朝,其中的思想文化必然有冲撞之处,这其中不仅仅是更朝换代所带来的冲撞,更有民族文化之间的冲撞。明代时哲学思想已有萌芽,像黄宗羲、顾炎武对“存天理,灭人欲”的驳斥,对人性解放、自由解放的呼唤,都对女性产生了重大影响,反观当时的“女教节义”“三从四德”,清朝女性对封建纲常的反抗势在必行。此时种种矛盾、反抗、不满就需要有发泄口,面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威逼利诱,种种压迫让人们奋起反抗,这时就诞生了一批可以将不满与分歧表达出来的文人,他们就是弹词脚本的书写者,又被叫作弹词文人,他们的脚本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配合弹词艺人的演绎,完美地满足了各个群体的精神需求。这也是弹词之所以能够在清代生生不息的原因。

二、清代弹词唱词的语言特色

清代弹词在语言上又有“国音”和“土音”之分,“国音”作为读本阅读的意义性更强,用北京话(现在看来是普通话)书写,在文本上是以说白为主;“土音”则更偏向说唱音乐的形式,用江浙一带的方言书写而成,其中念白较少,说唱为主,因此“土音”更符合我们研究的类型。

作为民间音乐,语言自然是通俗易懂,因此方言性较强。弹词又叫“南词”,清代的弹词主要在江浙一带盛行,像苏州、扬州、杭州这些在当时较为发达的城市,受地域的影响,清代弹词的唱词自然具有江南方言色彩,在语气词、拟声词的运用上都带有南方色彩。比如清代流传弹词剧本《绣像描金凤》中的“故个后生必定是徐惠兰哉吓”和《孝义真迹珍珠塔》中的“阿爹,我们各去收拾吓”,这里的“吓”就是南方方言吴语中的语气词,在这两处都是作叹词存在,在其他许多剧本中也都有“吓”的用法。除此之外,像盛志梅在《清代弹词研究》中所举的一段弹词唱段中的唱词“啊吓我个天地捂眼睛”“快活子半生半世”“啊吓,我个女婿大爷吓,早知道伍要杀豆么,到勿如冻殺雪里向更好吓”,这里面的“啊吓、快活子、杀豆”也都是江南方言吴语中的词汇,可见清代弹词中的唱词语言极具江南方言色彩,丰富的方言词语的运用使得声腔、声韵上也都具有婉转绵柔的江南特点。除了方言色彩,清代弹词的语言又富有通俗叙事的特征。弹词无论是用第三人称去叙事,还是用第一人称去表事,都是通俗叙事,像清代流传作品《孝义真迹珍珠塔》是描写封建家庭故事的:

“唱:哎唷,畜生吓,我自道你读书知礼义,那知你礼性全无心不明,我自道你年长智亦长,那知朽木难雕真废人。”

“表:列位,那旁听的,方老夫人此番大骂,她骂儿子就是骂姑娘。其实老夫人质地忠厚,居心坦白,并无借戈以刺,借背回拳之意,列位不要把老夫人错怪了。”

这里无论是唱还是表,唱词都在叙述老夫人骂自家孩子这件事,并无其他议论,语言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再如《再生缘》是描写才子佳人、儿女情长的:

“亥时生下裙钗女,少刻还当产一郎。忙点烛,急焚香,拜谢神明赐吉祥。未到房中观爱女,子时又产一儿郎。开绣帐,近牙床,低问夫人身可康。今日双生男共女,祖宗香火可宽肠。”

这里则是弹词典型的叙事形式,七言句中间有三字作衬词,讲述了龙凤双生这件喜事,内容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弹词不管形式如何,语言都是通俗的。

三、清代弹词的女性色彩

古代很多女性都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夫为妻纲,夫唱妇随,从一而终”等一系列封建纲常愚化女性、束缚女性,甚至要求妇为夫死,在《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的明代节妇烈女达到三万余人,这种压迫使女性丧失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这种极端终究会导致一场女性解放思潮运动的爆发。

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进步的思想在社会上出现,以李贽、俞正燮为代表的一行人写道:“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妇无二适之文固也,男亦无再娶之义。”深刻讽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剥削,并且主张男女平等。在这场思潮中,女性开始觉醒,女子的活动范围开始相对自由,才德观也发生了变化,女教的“德”开始转变为“才”,加之女性文笔细腻,此时弹词创作兴盛。女性创作者无疑为弹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吹来了一阵清新之风,弹词中女性独特的魅力为其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广为大众喜爱。而清代传本大多也为女性创作,如《玉钏缘》《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都为女性创作,辞藻华丽、文笔细腻、叙事细琐,深得大众喜爱。在清代弹词作品中大都细腻地描写女子的形象,这在此前都是不曾有的,如《再生缘》中对女子的描写:

“这小姐,芳年十五容颜美,龙凤之姿不等闲。总督若逢难办事,便教长华决疑难。不但文才堪绝世,更兼武艺可推先。一骑战马冲千阵,两柄钢刀敌万员。静处拈针兰阁下,闲时跑马草坡前。将门此女人难比,果有乘鸾跨凤缘。”

这里的“龙凤”一词以及对女子武艺的夸赞,都打破了前朝对女子的认知,《再生缘》以女主人公女扮男装征战沙场并以结得良缘为结局去刻画了女子的一生,其中蕴含了女性对自身价值的关注与强烈追求,女性色彩浓厚。清代弹词大体上都以女性为主角,去构造女子的一生,因为女性开始被关注以及女性创作者的加入,使清代弹词开始具有独特的女性色彩,清代弹词最有影响力的一点莫过于其女性意识的觉醒。

综上所述,清代弹词存在与发展是和其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语言上有着地方色彩和通俗叙事的特点,在创作上和内容上又具有女性色彩。清代弹词是中国音乐史上浓厚的一笔,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为以后的音乐学习积累学识、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