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文学制图法
——《老人与海》中海洋地理空间之构建

2022-11-11张静仪

名家名作 2022年2期

张静仪

一、新型文学制图法

新型文学制图法,即借用制图工具对地图进行绘制,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可视的地理意象。“文学地图的艺术性恰恰是其优势所在,它介于客观真实和艺术虚构之间,既可以发挥地图直观的导向功能,也有利于展示文学虚构的独特价值。”

ArcGIS软件是新型计算机地理信息处理系统之一。通过高科技数字模板,可提供绘图、制图、修图等不同服务。用户既可以导入母版进行加工,也可以绘制全新图画,加入图例、比例尺、图标、文字、定位等,成品精良、实用且美观。以ArcGIS为代表的文学制图技术突破了以往地图空间研究的障碍。长期以来,研究者受到没有便于操作的软件的限制,只能运用图片编辑工具对已有地图进行绘制,操作难度大、结果不精确,成为文学作品地理空间研究的瓶颈。本文将使用ArcGIS软件,按照地图母本选取、数据收集与分析、定位表征、收尾调试四个步骤对《老人与海》中的海洋空间进行地图绘制与分析。

二、《老人与海》中的地理空间

“特有的地理空间建构,对作家在特定作品里的主题表达、人物塑造、艺术框架与审美方式,往往起着基础性与制约性作用。”由此可见,地理空间的建构对作品主题表达、人物形象塑造、叙事结构与策略都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文本分析与现有研究,可以推断出《老人与海》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古巴。一方面,文本表述可证明这一故事的背景设定。例如,开篇“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在那里等冷藏车来把他们运往哈瓦那的市场”;以及老人自述:“人在海上是绝不会迷路的,何况这是个长长的岛屿。”译者吴劳在此处加以注释:“指古巴这个东西向的大岛。”哈瓦那、湾流等地理名词为古巴特有。另一方面,已有研究也可作为依据。譬如,刘瀛璐在《海明威与他的“第二故乡”:没有哈瓦那,就没有〈老人与海〉》一文中写道:“‘老人’圣地亚哥是来自古巴首都哈瓦那东部柯西马尔村的渔夫,冲进湾流捕鱼是他的日常。欧内斯特·海明威笔下《老人与海》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讲起。”这一文献明确点出了《老人与海》的背景设定。

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古巴,海明威无疑十分了解,这一点从他在古巴的经历中可见一斑。“海明威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古巴哈瓦那度过的。”此外,有学者认为故事背景的设定也与作品原型息息相关。譬如,杨植在分析中追根溯源,指出:“这一赋有灵魂的硬汉无疑得益于其原型人物——富恩特斯所给与作者的灵感。”作品原型富恩特斯是一名古巴的渔夫,因此将故事设定在真实人物熟悉的生活背景里要更加真实。古巴临海,渔业资源丰富,故书中地理叙事包含了地面地理与海洋地理。其中,地面地理在文本中出现次数少,仅出现在开头与结尾,却服务于海洋空间的构建,故需简单分析。相较而言,大篇幅情节发生在海上,由于海洋本身的广阔性与无对照性,阅读过程中读者遇到地理名词时易困惑,导致误读、漏读或跳读。

三、空间构建

(一)选取地图母本

由于着重进行路线绘制与分析,故在ArcGIS软件中可直接导入母本,无须对古巴进行重新绘制。选取母本时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其一,时效性。原著中并未出现年份表述,故需从创作背景进行推断。作品创作于1950—1951年,背景设定与其时间大致一致。因此,在寻找地图作为母本时,要注意时间的合理。譬如,选取20世纪70年代确定的古巴行政区划图就没有意义。其二,适配性。选取母本需将文本中有关地理的词汇收集并整理,决定选取哪一种地图。本文有大量对海拔、地势的描述,因此选取地形图匹配度最高。适配性高的地图可以大大减少后期编辑的工作量,同时提高精准度。其三,简便性。母本选取应考虑创作者的可操作性与读者的可接受性。本研究的受众为大众读者,考虑到作品传播之广泛,研究者不应追求艰深晦涩的地图作为母本,而应做到客观、易懂、美观。

故本文选取古巴地形图作为母本,其时效性长、匹配性高、干扰因素少,是研究《老人与海》的最佳对象。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1.数据收集

数据制图的基础在于数据收集,在文学制图领域特指对研究对象的文本表述、出现次数与出现位置。

据统计,在《老人与海》中,共出现了44次与地理相关的表述。真实语境中,与地面地理相关的共6处,与海洋地理相关的共31处。本文研究虽侧重海洋,但地面数据对这一空间构建同样重要。由地面数据才能推出老人旅程的起始点,进而展开后续分析。梦境与回忆共7处,譬如非洲的黄金沙滩、卡萨布兰卡掰手腕等,因无法直接为本文要研究的海洋地理空间提供借鉴,故忽略这一部分地理概念。综上,共保留37项数据。

2.数据分析

书中37处海洋数据需进一步分类,使数据更清晰,为制图打好基础。匹亚提研究团队按功能将文本空间结构分成五类相应的空间单位:背景、行为区域、映射空间、标识、路线。

具体到《老人与海》,这一分类并不完全适用。首先,故事背景中的行为发生地,譬如房屋或村庄对海洋地理空间建构并不重要,因为老人住在哪座小破茅草屋并没有研究价值,而老人行为区域,即具体出港位置更为重要。故拟将第一项背景去掉,将第二项行为区域作为场景设定。其次,由于文本中的映射空间特指老人梦中的地点,与分析本次出海路线无关,故原理论第三项可去掉。同理,标识虽出现多次,譬如对马尾藻、水母、金枪鱼的描写,而与空间建构无必然联系。最后,路线一项作为研究重点,可拆分为方向与路线,方向特指老人辨认航行方向,如借助的自然工具、东南西北等表述。路线特指出航与返航路线绘制,即通过对方向的描述,推断文本隐含的内容,可尝试绘制出海路线。这一路线与叙事及情节息息相关,故而应加入叙事空间一项,与情节相结合,可细分为出海、与大鱼斗争、与鲨鱼搏斗、返程四个阶段。

综上,本文信息可分为:行为区域(场景设定)、方向(海上方向辨认)、路线(出航与返航路线)、叙事空间(人物与情节)。

(三)定位表征

数据收集与分类完成后,接下来正式进入绘制阶段。

1.定位

第一步确定出发点,即老人出海之地。海明威并没有明确指出圣地亚哥出发的具体地点,读者无法直接从文本中获取这一信息,这就要求研究者从其他信息中获取线索,推理得出一个大致位置,既不会降低精准度,又有助于读者理解。

书中对出发地点的描述有:“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这里的湾流特指墨西哥湾暖流,沿古巴岛的湾流可分为南北两条,北侧狭窄的地形使得北侧湾流更为强劲且对近陆影响更大,而南侧湾流因距古巴岛距离远,故对陆地影响小,可以大胆猜测故事设定在古巴岛北侧,而非南侧;再由“当天打鱼得手的渔夫……摇摇晃晃地送到收鱼站,在那里等冷藏车来把它们运往哈瓦那的市场”,结合19世纪交通运输水平可知:归港地与哈瓦那并不远。对鲨鱼工厂的描述亦可进一步缩小范围,“逮到鲨鱼的人们已把它们送到海湾另一边的鲨鱼加工厂去”,“刮东风的时候,鲨鱼加工厂隔着海湾送来一股腥味”。海湾,特指三面环陆,一面为海,有U形或圆弧形,可在哈瓦那附近定位,发现距离哈瓦那东侧不远即为一天然港湾,可知老人出发地应在海湾西侧,鲨鱼场位于东侧。由此可以推断出发地。在此借助卫星地图高清、可放大的优势来进行放大版绘制,在Text String Label Field中选择name,在Text Symbol中设置字体、大小、颜色等,图示中可标为“harbor”。

2.绘制

确定出发地点后,接下来可利用图形表征中的方向、路线并结合故事情节对地理路线进行分析。启动ArcMAP,选择新建空白地图,导入地理地势地图,可绘制出老人出海的路径。

首先,老人借助洋流,“他正让海流帮他干三分之一的活儿”。此处指墨西哥暖流,流经出港位置时为自西向东,沿古巴岛地势行进,可在图中用箭头绘制。老人出海后由西南向东北航行,这一方向一直持续到大鱼咬钩,可在ArcMAP中使用白色短线绘制,命名为线路①。在此处,“三分之一”这一形容值得特别关注。地理学中对墨西哥暖流平均流速的测定为约2.05米/秒,老人出海顺流而行,三分之一靠洋流,即可推断老人此时航行速度为6.15米/秒,进而可得出静流航行速度为4.10米/秒,逆水航行速度为2.05米/秒。由于无法推断老人航行时长,故无法计算具体距离,但依据比例尺可大致推断。

大马林鱼咬钩,老人与大鱼斗争的路径发生变化,可依据大鱼体力分为三个阶段。其一,“他攥住了……而小船呢,不停地朝西北方驶去”, 结合情节,大鱼体力出乎老人意料,上钩后整整一天一夜不知疲惫,拖着船向西北方向行进。老人的心理活动:“但愿它会随着海流拐弯,这样可以说明它越来越疲乏了。”侧面反映出西北方向的推断是正确的,逆洋流而上的鱼与向东的暖流背道而驰。其二,大鱼体力渐渐下降,拖着船由西北转向了北,这一方向可由老人内心独白“它在朝北走啊”得出。其三,两天两夜后,在洋流的巨大作用下, “鱼几乎是朝正东方走的,他想。这表明它疲乏了,随着潮流走”。 大鱼拖着船顺着洋流向东游去。故线路②整体走向为先西北,后向北,最后向东。

最后一个阶段是老人在返程途中与鲨鱼的搏斗。征服了大鱼,老人“半躺在船梢,向西南方驶去”。第一只鲨鱼就是从这时开始尾随。搏斗中,“老人系紧帆脚索,卡住了舵柄”。在强劲洋流的作用下,没有动力的船会随波逐流,故此时应向东漂了一点。后文中:“然后他摸到了帆脚索,帆鼓起来了,他把小船顺着原来的航线走。”侧面说明前文中推测方向合理。斗争结束后,老人向西南返程,即线路③应为西南→东→西南,其中向东漂流的距离应非常短。至此,老人航行路线图绘制完毕。

(四)收尾调试

路径分析结束后,需进行最后的收尾调试工作。由于比例尺不同,故将两幅地图在不同的比例尺上分别编辑,最终整合,并加入标题:《老人与海》出海路线图。文学制图要兼顾美观、突出重点信息,并注重区分标识。故可将洋流颜色定为蓝色,航行路线为白色。最后进行微调,使形式与文本达成统一,做到美观醒目,点击File中Export Map输出。

四、文学地理绘图的意义

首先,从叙事层面而言,文学地图将叙事结构以立体图形展现出来。其可将复杂的叙事手段和结构简单化,将故事情节展现在一张地图上,将人物行动轨迹或事件发生位置具体化、直观化。例如,有关“出海太远”共出现4次,读者就老人到底出海有多远难以形成具象认知,而文学地图便可以使人对老人的出海范围有更加直接的视觉化认识。正如唐伟胜指出的地理概念的作用:“海明威的地理书写通过对地方以及地方中的物的描写,突出了人物与地方的亲密感,同时突出了地理的物质性和主体性,从而将抽象的‘空间’转化成了具有记忆价值的、可感的‘地方’。”

其次,有利于人物形象和主旨塑造。譬如,“他不需要罗盘来告诉他西南方在哪里”。读者不禁会对为何是西南方向产生疑问。而借助地图,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指回程方向。这不但塑造了航海经验与技术丰富的人物形象,也打消了读者的阅读疑问。主旨塑造方面,“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结合路线图,老人的英雄主义主旨更加突出。

最后,空间架构有助于文本解读。其一,读者往往会选择性略过地理空间词汇,然而作品中出现的地理性表述至关重要。配一幅地图,方便读者做好读前准备工作、读中辅助理解,树立全局观。其二,这一方法为忠实解读原著提供了思路。海明威在1952年9月致伯纳德·贝瑞孙的信中表明,自己创作的《老人与海》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较于现阶段解读,文学制图分析法为更为忠实地研究作品提供了借鉴。

五、结语

以ArcGIS软件为代表的新型文学制图工具区别于传统文学批评手段,引入跨学科思维,对文学作品的地理数据化、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思路。对文本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分类,将平面拓展成为立体,使意向条理连贯,形成主人公行动路线或故事主线,绘制成地图,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分析《老人与海》这部有原型作为创作灵感的小说时,可以构建起符合自然存在及故事情节的地理空间。文学制图并不仅限于纪实性文学作品,在半纪实半虚构、纯虚构的文学作品中可大有突破。而本研究局限性亦可作为突破口,譬如在角度、速度、距离的限制下,设计的路线一定达不到精准,而对某些有详细数据且可查证的文本则可力求精确分析。

文学作品空间架构,在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加深读者理解、忠实解读原文等方面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综上所述,新型文学制图法为文学作品分析开辟了新角度,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