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文学翻译对不同文化的意象处理方法研究

2022-11-11彭纯芳

名家名作 2022年2期

彭纯芳

一、中英文学翻译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探究

文学作品的翻译效果与译者的文化背景有紧密的关联。翻译人员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要基于语言的文化背景,从而使译作能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实现文化上的沟通交融。但是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处理好文学作品的翻译存在许多现实困难,因为文化因素会给翻译工作带来许多限制,造成翻译效果不尽如人意。

文化因素的不同造成认知语境的不同,而认知语境的差异导致读者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述习惯。如果文学翻译时没有充分考虑读者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和语境现实,那么译作可能完全不符合读者的语言阅读习惯,读者也会觉得晦涩拗口,从而失去阅读兴趣,这与文学作品翻译的初衷是相悖的。文学作品中英文翻译是为了实现文化传播,让优秀的文化理念被更多人认识。因此,文学作品在进行翻译创作时,一方面要保持原著的文学特色和精神价值,另一方面要推动跨文化领域的认知交流与互动,从文化背景出发实现翻译的重要意义。

二、中英文学翻译对不同文化的意象处理模式

(一)翻译的认知语境

对于中西方不同文化意象的翻译,认知语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种认知语境的形成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的。例如,许多英语文学作品会涉及寓言故事,译者就需要对寓言、童话等意象所蕴含的深意及文化传统做到全面了解,只有充分理解其内涵才能实现向汉语语言文化意境的内容转换。这种转换不仅要考虑文学作品诞生的民族、宗教、风俗等背景,还要充分考虑作品背后的政治与社会发展因素。译者需要纵横分析,多角度了解。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对中西方不同意象的处理方式会导致作品价值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认知语境。

(二)翻译的文化差异

中英文化存在差异,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处理一些文化意象时也会不同。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元素,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生活习惯、民俗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中具有权威、高贵、神通广大的特征和祥瑞之意,中华民族世代以“龙的传人”自称,表达了对龙的敬仰之意。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却有着浓厚的黑暗色彩,代表着恶、掠夺与灾难。信仰上的差异使得同一种意象在不同背景的文学作品中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情感。此时,翻译工作者需要站在读者立场,充分考虑译著受众的文化素养与宗教信仰背景,基于信仰自由的原则做好翻译。好的翻译作品不是对词汇进行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要充分考虑双方文化信仰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综合衡量后进行翻译。

(三)翻译的表达方式

文学翻译在面临中西方不同意象时,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具有关键作用,决定了意象能否将其隐藏的文化内涵与思想观念传递给读者。文学翻译的目的在于促进文化传播,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译者能否采取最佳的表达方式。对于翻译工作来说,虽然遵循的翻译规则基本相同,但是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翻译技能以及翻译习惯存在差异,导致作品的翻译效果不尽相同。

(四)译者的心理差异性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而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的工作者,面对文学作品翻译会产生不同的认知,也必然形成了心理差异。长期的翻译工作不仅是专业技能提升的过程,也是不断做选择的过程。例如,在积累了一定的翻译经验后,译者发现自己更适合欧洲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或者其译作风格更贴合美国的文学作品等。在不断积累经验以及自我反思中逐渐产生明显差异,进而体现在其翻译的作品中。中英文学作品翻译的出发点是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统一,找到中英文化共鸣的地方,进而推动文学作品的交流。

三、中英文学翻译中对不同文化意象处理重点

(一)文化认知的根本存在差距

处理意象时,首先要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在英文文学作品翻译中,以开放的姿态接受西方文化,认知差异并不意味着排斥差异,而是在客观认识差异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及其蕴含的文化特点,丰富自身文化,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从这个角度理解,翻译是实现不同文化交融的桥梁。例如,近代大量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让更多中国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西方文化,构建基本认知框架。认知差异的重点在于寻找共性,翻译后的中英文学作品可以让两个民族展开更亲密的对话,实现充分的交流互动。

(二)翻译文化资本的融合创作

在英语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该坚持翻译伦理和翻译实践,促进不同译本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促进翻译文化资本的有效融合。在不同的认知背景下,文化资本的模式和结果是不同的。文化资本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发展积累过程。促进不同翻译文化资本的融合与创造是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尽管在文化资本整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冲突,但交际将为解决以后的翻译冲突奠定基础。英语文学翻译不是以简单的文学取代中国文学,而是两种文学互动互补的再创造过程。这是一次深刻的创新和融合。因此,在英语文学翻译中,译者要遵循本土文化资本的运作模式,从差异出发,促进多个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交流背景,支持文化资本的互补创造。文化资本是中西文化形象加工的关键。译者可以借助英语文学翻译消除文化资本运营的负面影响,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播,从而提高本土文化资本的运营水平。

(三)构建合文化的翻译心理

文化翻译心理的建构是中英翻译的基础。换言之,译者不能拥有文化偏见或文化歧视心理,要掌握主流价值观,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合作。翻译心理学要求翻译不仅要关注翻译的全过程,还要对读者的语境接受和情境感受进行客观分析。一些研究者认为,翻译的心理背景主要是不同跨文化群体在交际中的互动过程,即不同主体的个性、情感和意图。“合”心理的形成需要通过英语文学翻译的表达机制来分析,结合本土化的民族心理,通过获取、存储和处理信息方法来重构。从根本上说,有效地掌握翻译心理是必要的。同时,一些学者认为,中英文学翻译是一个心理选择的过程,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实现理性翻译,译者需要在不同的文学心理下实现理性对话。为了建构一种文化翻译心理,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译者要结合自己的文化心理,理性地选择自己能够控制和喜爱的主题,最大限度地满足翻译心理。译者只有从主观和心理层面接受它,才能减少未来翻译的障碍。

四、结语

中英文学翻译中,在处理不同文化的意象时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翻译时,译者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意象的区别,对认知语境、翻译模式、译者个体差异等有基本认识,并且在文学作品翻译的实际操作中,能够巧妙处理差异性并寻求共通性,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客观看待翻译的认知差异,寻求“合”的处理渠道,最终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与文学作品的平等对话。文学作品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文化性、可读性,还要考虑其政治因素、社会经济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作品,推动不同文化和谐交融,促进文化的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