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文学传承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2022-11-11卓玛草

名家名作 2022年2期

卓玛草

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沉淀,是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及生活片段的通俗化总结。民间文学出自民众之中,它由人民所创造,也有自己的一套传播方式。但是在目前,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民间耕耘方式与传统节日活动都变得精简,民间文学的传承环境受到了很大冲击,其发展前景也堪忧。民间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和保护,我们也要通过真正了解民间文学传承的问题源头来探索解决该问题的策略。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和意义

民间文学是传统社会中民众寄托情感的载体,它通过民众之间口语化的流传,将内容传播到某一领域的生活环境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区域化特征。民间文学的内容通常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些会介绍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农民的耕耘内容、民间音乐的传唱形式、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等。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戏曲文化等很多种类,其本质都是民众在生活中文化的传播及说辞艺术,它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等明显特征。总的来说,民间文学是以口头传播的形式来表现出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期盼和美好的希望,部分内容还会体现出民众对统治者的批判情绪。另外,一些与保家卫国有关的民间故事,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家喻户晓,也成为许多人爱国精神的启蒙。因此,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民间文学的文化内涵,理解民间文学传承的意义,将中国人民多元化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加以保留,促进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二、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

(一)物质传承

传统民间文学的物质传承可分为文字传承、符号传承两个方面,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中还融入了网络载体的传承方式。民间文学只有通过文字记录的形式才能得以保存,供给后代学习和流传。正是通过文字这一载体,民间文学才被称作“文学”,也更加规范和具体。文字能够减少语言、时间等因素带来的失传情况,弥补民间文学作品在传承方面的不足。

符号传承分为象征符号、纪念符号和服饰标志几大类。笔者所提到的符号指的是能够作为代表的、具有指代意义的事物。如在古代诗歌中,折柳的意思通常代表着送别;葫芦的读音通“福禄”,通常用以象征吉祥。纪念符号的表现通常有庙、碑、塔、壁画等多种形式,古代人民通过这些方式来纪念某件事情或某个人物,也可以是描绘某种风俗习惯、神话传说。例如大理的蛇骨塔就与白族英雄斩蟒的传说紧密相关。除此以外,服饰也能够代表某一地区人民生活的姿态和习惯。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而言,其服饰还有着“百里不同装”的特色。由于独特的地形影响,当地人民在长久的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服饰样式,居住在高原牧区人们大部分会以便于起居的藏袍为主,而迭部县、卓尼县等农区会用氆氇制衣用以保暖,城镇居民的穿着更接近于现代化。不同的服饰与当地的文化习俗、地理特征、生活方式有很大联系,也代表着某一地区的民间文化。通过这些物质载体,民间文学才能够以具体形式代代相传。

(二)非物质传承

非物质传承通常是以较为抽象的形式来将民间文学进行传播。通常,民间一些比较特殊的技艺或技能,会通过亲缘关系,以子承父业、名师收徒或其他形式来进行传承。地区人民在生活方面的一些行为,也是民间文学非物质传承的方式。例如,在传统节日中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另外,非物质的传承方式还有思想维度的传承,例如一些民间文学出自人民集体,也就以人的思维来进行交流和传播。

三、民间文学在传承中所遇到的困难

(一)传承形式落后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被快餐式的信息包围,越来越多娱乐化的新闻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相对而言,民间文学的传承更需要脚踏实地地进行。传统的民间文学传承方式过于落后,它对人们既没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又脱离了信息时代的发展,很难适应快节奏的生活。

(二)文化遭受冲击

中国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国家,我们对其他国家的文化通常是取之精华。中国古代民间有许多具有民族特性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或英雄人物故事,这些都是以往幼儿思想的启蒙。但近年来,外来文化中的童话故事在中国占据了很大市场,我们自己所传承的民间文学遭受到了冲击,民间文学发展和传承的空间被大大压缩,这也容易导致民间文学的衰落。

(三)传播环境改变

民间文学发源于人民本身,也需要人来传承。在现代教育的推进下,大部分的青年学生都有学业任务,中年人则需要养家糊口。现代社会少了集体劳作,也缺少了民间文学广泛传播与热烈讨论的环境。“传播”需要有人去传承,更需要有人作为听众,听众的消失使民间文学的传承出现断裂,这也是民间文学在传承中的困境。

(四)传承载体破坏

笔者在前文也提到过,民间文学传承的载体有很多种形式,它通过一些具体的物象表现出来。但经过一次次历史的沉淀,一些具有区域化特征的地标建筑、代表着民族文化的壁画、纪念英雄人物的雕像等,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被破坏甚至消失殆尽。大多数民间文学都只存在于老一辈的思想中,由于传承载体被破坏,许多文学的表达没有了物象,其内容也会慢慢减少,民间文学的传承会更加困难。

(五)传承受众太少

就甘南藏族自治州而言,真正了解和愿意传承民间文学的人群很少,其中年龄在60~80岁的人占绝大多数。甘南藏族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形成和流传于甘肃省甘南藏族地区的民歌形式,但如今真正能够演唱的人越来越少,面临着失传的困境。民间文学的传承人群普遍老龄化,由于地区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和传播程度都不够,新的娱乐方式对民间文化也有了很大冲击,年轻人的兴趣下降导致民间文学传承受众太少,这也是民间文学走向衰落的原因。

四、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的策略

(一)保护民间文学的传承空间及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保留最原始的味道,所以当地政府应当更注重还原而不是创新。对民间文学而言,只有在特定的环境和空间中才能尽量保持其完整性。例如一些宗庙祠堂、名人故居、事迹遗址等,要加强对它们的保护措施,引导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体会旧时代民间文学中的情感和特色。地区要减少因旅游开发而对民间文学载体造成的破坏,从根本上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

(二)加大对传承人的鼓励力度

民间文学中所沉淀下来的文化精神需要有传承人来代代相传,而“文学”与“手艺”的不同在于精神上的寄托,很少能够用以谋取生计,所以这给传承人的生活带来了影响,也是很少有人愿意自觉成为传承人的原因所在。传承人不仅需要民间文学的精神支撑,还需要稳定的物质基础用以生活,所以应当加大对传承人的鼓励力度,增设民间文学传承人的经济基金,对传承人的生活予以补助。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民间文学,也能减少民间文学传承中所遇到的经济阻碍。

(三)改变民间文学的传播方式

传统的民间文学只是局限于某一地区,还需要特定的人选来加以传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来为民间文学提供发展的舞台,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例如近几年出现的电影《白蛇传》《姜子牙》《大鱼海棠》等,就以这种新的形式将民间文学带入大众视野。通过网络的传达,人们能够更快地了解民间文学的内容,扩大民间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交融。根据年轻人的娱乐习惯,还可以通过电视、手机等媒介,创作一些与民间文学相关的节目,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来突破地区和时间的限制。

(四)呼吁民众自觉保护文化

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们应当自觉保护和传承。我们要提高对民间文学的重视程度,发自内心地感受民间文学的内涵,切不可以经济价值作为衡量民间文学重要性的标准。冯骥才先生曾说,文化的传承应当通过全民文化自觉来实现。

民间文学起源于人民,也需要人民来传承。现阶段,民间文学逐渐走向衰落与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发生改变息息相关,为了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我们要采取各种新的方法和手段,从国家、社会、人民等方面,着手于民间文学的发展。在民间文学传承中所出现的一系列困境,我们都要从源头寻找解决方式,从而保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