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服饰描写研究综述
2022-11-11冯竹萱
冯竹萱
一、铸就汉赋辉煌的重要一环
服饰即人的冠服与配饰,汉刘熙《释名》有言:“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将“服饰”一词的意思再进行延伸,则可作为冠、履、服、饰的总称。我国的服饰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就有“服周冕”之语,由此可见我国的服制历史之悠久。服饰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多的时候,服饰作为一种社会共识,能够展现出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在不同场合的外显形象,通过这种以礼为法的方式来区别尊卑,可以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可以说,服饰和饮食起居一样,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此重要的内容,自然也会在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展现。
古代冠服有定式,用以表示人的尊卑等级,是彰显礼乐的生动符号。汉代是礼乐兴盛的时代,作为汉一代文学之代表的汉赋,其中有很多关于服饰文学描写的内容。这些服饰描写构建了汉赋中的种种场景,反映了汉代人民的社会生活及汉代礼乐制度的建设,同时也是作者思想情感和汉赋主题思想传达的有效载体。
汉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体裁。赋讲究文采,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赋是一种综合性的新文体,它兼容诗歌和散文的表现手法,结合楚辞、纵横之文、史传文学等先秦文体之所长,展现出宏伟博大的内涵与强大的表现力。“赋者,敷也,敷布其意谓之赋。”赋这种文体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先秦诸子散文,具有“不歌而诵”的特点。到了汉代,赋的体制正式形成,赋在汉代走向极盛,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由此可见,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刘勰《文心雕龙》中指出:“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即描写外物,是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汉赋就像是反映汉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叙了大汉风貌,虽有夸张虚构的艺术创造,但本质上仍然立足于汉代人民真实的物质文化生活。汉赋所“体”之种类纷繁,山水、草木、器用等无所不包,冕服配饰自然也是汉赋所描绘的一类物象。在数量多、覆盖面广的基础上,汉赋对所“体”之物的描写还十分细致。汉赋的描绘性极强,对物象的各处细节都展开描写,并进行了极为充分的铺展,呈现出“写物图貌,蔚似雕画”的特点。由此可见,汉赋中存在大量关于服饰描写的内容,并且对这些内容做了具体细致的描写,这是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因此,对汉赋中的服饰描写进行梳理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贯穿古今的汉赋服饰描写研究
(一)古代汉赋分类编录与名物考中散见的服饰描写研究
自汉赋产生以来,学者就开始了对它的研究。从汉至清,虽用力程度不同且各有侧重,但古人对汉赋的研究一直未曾断绝,由此也能看出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对汉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编录与注释上,此举无疑对汉赋的保存与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后世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也从侧面体现出汉赋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在这种分类辑录与做注解句中,也渗透了关于赋体来源、汉赋书写的题材及内容、各赋家创作风格等问题的关注与讨论。其中与汉赋中的服饰描写相关的内容,也散见于对汉赋进行分门别类和对汉赋中所涉及的各种名物的考释之中。
两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对汉赋的研究,汉人辑录汉赋、为其作注,为后世的汉赋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活跃于西汉初期的贾谊、司马相如等汉赋家的生平事迹,同时也在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汉赋,并加以评价,展现了司马迁本人的汉赋观。《太史公自序》中有对汉赋“靡丽多夸”“其指风谏”的评价,体现出司马迁对汉赋讽谏的重视,同时也指出了汉赋华丽夸饰的特点。司马迁的观点后来被扬雄所继承并发挥到极致,扬雄将重讽谏汉赋观应用在自己的文学写作中,同时,他还在《法言》中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的观点,说明汉赋的理想标准是华丽语言与实用性内容并重。刘向、刘歆父子搜集整理了大量汉赋文献资料并进行分类,将233篇杂赋划分为12家。班固总其精要,并在其所撰的《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得到体现。可以看出,两汉时期的汉赋研究在辑录之余,还渗透了辑录者本人的赋学观。这一时期的文人在研究汉赋时,更加注重赋文讽谏功能的实现,与此同时,汉赋铺陈夸张的艺术手法也受到关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赋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汉赋的源流演变与艺术特色。他将赋按体制规模分为“京殿苑猎、述行序志”与“草区禽族、庶品杂类”两种,赋文所“体”之物包括京殿、苑猎、述行、序志、草木、禽兽、庶品等数类,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赋之大体”在于明雅与巧丽。刘勰说明赋的特点在于“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后世关于汉赋所摹写的物象研究奠定了基础。南朝昭明太子萧统组织编纂的《文选》又对汉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分类整理,收15家共29篇汉赋,并将其按书写的内容分为十类,体现出汉赋所涉题材之完备。萧统在《文选序》中指出赋“纪一事,咏一物”,对汉赋铺陈咏物的特点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到了唐宋元时期,有关汉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类文学作品对汉赋作注和分类保存两方面。在唐代,李善在《文选注》中对汉赋进行注释,既考辨了赋中的各类名物,又对相关语句进行了解析,其中就涉及有关服饰描写的部分。而到了宋元时期,这种对汉赋中的冕服器用之名的考证,在继承《文选注》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细致深入。这些资料主要表现在宋代的笔记及诗话中,尽管零散,却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分类辑录方面,以《艺文类聚》为代表的各大类书继承《文选》之旨,依照汉赋中所描写的题材,对汉赋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与辑录。在涉及服饰描写的方面,《艺文类聚》分出衣冠、仪饰、服饰、宝玉、布帛诸部,下列所涉的赋文章句颇为细致。
明清时期对汉赋的研究更加深入,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指出汉赋具有“恢之而弥广”的创作特征,即汉赋能够通过体物来展现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体现了汉赋所表现的内容之广泛。陈元龙在其所辑的《历代赋汇》中将历代之赋分为38类,其中玉帛、服饰等类别与赋体文学中的服饰描写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汉赋的研究从汉代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几个阶段,由萌芽走向兴盛与深化,历代文人对汉赋的研究一直延续到清末,历时两千余年,未曾断绝。我国古代对汉赋的研究可以概括为评论、辑录、注释三个主要方面。这三方面的研究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综合性地出现在各家的著作之中,历代文人对汉赋进行搜集、保存与作注释义,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渗透了辑录者本人以及当时主流社会的赋学观。古代学者在汉赋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作为“一代之文学”的汉赋,在我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重视经世致用的文学研究中,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汉赋研究的各类资料都零散分布于经史子集之中,缺乏专门性的著作,而涉及汉赋中服饰描写的研究则更是碎片式的,散见于各类以名物释词考辨为主的集子里,缺乏系统与深入的研究。
(二)近现代汉代服饰描写专门性研究
在服饰描写研究方面,那真真的《汉赋中的服饰描写研究》结合汉赋文本,按照场合将汉赋中的服饰描写分为祭、朝、猎、舞等类,从文学角度对汉赋服饰描写的表现手段及文学意义进行了细致阐述。万婷婷的《汉代服饰文化对汉赋的影响》立足于汉赋中服饰描写的篇章,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段、审美特点、创作观念四个方面论述了汉代服饰文化对汉赋的影响,同时对汉赋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赋体文学的变革及其对其他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也有所涉及。高正琴的《论汉赋中的女性服饰描写特征及其意义》结合汉代女性服饰材质多、类型全、纹饰美的特征,论述了女性服饰描写折射出的汉代社会礼仪、经济、审美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孟汇荣的《浅析汉代文学的服饰形象》将汉赋作为一个重要的文献依据,对其中的服饰形象进行分析,进而探究了汉代人的审美趣味,指出汉赋服饰描写具有繁复华美的特征。许珊的《汉赋用色特征研究》指出汉赋中有红色系颜色词的服饰与装扮描写,这些红色系服饰具有凸显武者勇猛、衬托女性美艳的作用,展现了阳刚与柔美互见的审美趣味。
除此之外,彭雪琴的《六朝诗歌中的服饰意象》从诗歌本位入手,阐述了服饰意象的运用对六朝诗歌的缘情倾向及华美、轻艳风格的影响,从新的角度更深入地揭示了六朝诗歌的特点,还深入分析了“罗衣、罗裳”“长袖、广袖”“金钗、玉钗”“香衣、熏衣”等服饰意象群,揭示了六朝服饰意象的华美与轻艳对六朝华艳之风的影响。王春婧的《宋代宫词研究》在论证宋代宫词描写内容时,指出了宫词描写的内容包括帝王、妃子、宫女的起居,游乐,服饰,礼俗等,其中丰富华美的意象多采用“赋”的手法,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是汉赋“体物”之风的继承。以上两篇论文将汉赋以外的文学作品作为文字材料进行服饰研究,从文学的角度入手,指出后世文学对汉赋服饰描写的继承,因此对于汉赋服饰描写研究具有方法上的借鉴意义。
服饰作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这些文学描写与社会风俗是密不可分的。正因如此,研究文学与社会风俗的论文,探讨了文学与其所处时代各方面社会风俗的关系,其中就涉及对服饰描写的研究。
昝风华的《汉代风俗文化与汉代文学》以汉代风俗文化为切入点来研究汉代文学,汉赋的题材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汉代的风俗文化。在“汉代风俗与汉赋”一章,系统地论述了汉代的风俗文化在汉赋“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题材内容和靡丽尚奇的艺术特质两方面所带来的影响,说明汉赋铺陈夸张的手法、闳富奇丽的风格都与汉代风俗关系密切。魏玮的《汉赋与汉代风俗》中,物质风俗相关章节就涉及对汉代服饰相关的制度与风俗的研究。论文结合了汉代的历史背景,对汉代的物质风俗进行了概述,指出贵族崇尚凸显个性的华丽服饰,不同阶层人民的服饰存在差异,但汉代的生产技术发达,社会富足安定,汉代普通人民的服饰质量与前代相比也有所提升。论文以汉赋为文本材料,对汉赋中的汉代风俗描写进行研究,探讨了汉赋与汉代风俗的关系,指出汉代的风俗具有崇奢、重礼、迷信三重特征。
三、结语
汉赋的研究历史相当悠久,贯穿古今,经历了由综合到专门的演变。关于汉赋中服饰描写的研究也从散见于古籍各处转变为诸多具体的、注重细节的论著的出现,对汉赋的专门性论著也关注了汉赋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汉赋的研究。尤其是21世纪以来,跨视角、跨学科研究成为显著趋势,汉代服饰相关的研究开始应用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等学科的诸多新理论、新视角、新领域。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有助于加深对汉赋艺术成就的认识和理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也有助于汉赋服饰描写研究的深入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