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幕布下的时代印记
——读《露天电影》
2022-11-11刘娇
刘 娇
读这篇小说之前,我对徐则臣这个作家并不算了解,是这篇小说让我认识到这位独特的小说家,或许只要我们搜索“徐则臣”这个关键词,就会有“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等词条的出现,还可以看到他的作品被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达到的灵魂眼界”。这些词条是对他及其作品的升华,能让我们了解他的为人,但却不能将我们带入他的独特的小说世界中。要想真正理解这些词条赋予他的赞赏,还需走进他的小说世界去切身体会。虽说徐则臣的为人与写作姿态都较为低调,但他的作品带来的反响却不低调,如《如果大雪封门》《耶路撒冷》《北上》等代表作品为他赢得了一批又一批的赞赏与肯定,他曾获得过老舍文学奖、春天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因此吸引了当代文坛大量的目光。评论家们说他是我们谈及青年作家时绕不过去的优秀人物。的确,不低调的作品为低调的他带来许多称赞,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这样评价徐则臣的作品:“构思精巧,内容充实,文笔从容而冷静。”在《露天电影》这部短篇小说中我似乎也感受到他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小说的思想内容极具现实魅力,在起伏且令人激动的故事情节中,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激昂话语,反而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娓娓道来,平静得令人匪夷所思。所以,徐则臣的作品取得成功与他内容的构思选择以及熟练的语言驾驭能力是分不开的,没有几个作家会将如此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通过冷静从容的话语娓娓道来,这也正是我读《露天电影》时最惊讶也让我为之敬佩的,大概也是读这部作品最真实也最深刻的感受了。
一、平凡故事留下时代的印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似乎没有比看露天电影更让人值得兴奋的事了,在那个时候,人们几乎除了劳作就是家长里短,文娱生活十分匮乏。因此,对于他们而言,能在夏天的晚上看上一场热闹非凡的露天电影,是一种最合适不过的消遣。小说以“白幕布”为主的时代作为写作背景,以电影放映员秦山原十五年前在扎下放露天电影的故事为主线来展开叙述,为我们讲述了20世纪白幕布下的时代故事。小说的开篇是秦山原在一次偶然中看到曾亲自用秃毛笔为扎下这个村子写下的界碑,并在界碑上再次写下扎下这两个字,时过境迁,却发现与十五年前的字迹已经不像了,白幕布下的精彩故事由此拉开了序幕,跟随着秦山原的步伐走进了扎下这个村子。在他的视角里,他看到现在的扎下和十五年前的扎下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似乎和十五年前不一样了,但又还有点儿之前的模样,眼前的一切既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他似乎只记得他曾经在这里受到村民们的拥护和爱戴,村民们拥护他的满腹才情,爱戴他的平易近人,感谢他为大部队和粮食加工厂撰写春联,如何在领导面前据理力争,给扎下送来了乡亲们都爱看的电影,欣赏他总能说出别人没听过的东西。而他掌控着一台他们弄不懂的机器,将一个陌生的世界展现在他们面前。这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美好,这种平静且惬意的美好不仅让村民、小孩欣赏仰慕他,年轻女孩也会追随爱戴他,追随他所带来的新事物。这个新事物或是白幕布下从未见过的世界,抑或是与众不同、放电影的他。然而这种平静的美好下演绎着同白幕布下的电影一样的情节,既吸引人眼球又让人惊讶。白幕布下的电影情节大多会因为新与旧之间的碰撞,而产生出一些不一样的火花,而这个火花就是秦山原同孙伯让老婆以及当时一些年轻女孩之间的风流往事,这在当时如同电影情节一样引起了大家热议。在我看来,这既是小说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外的一个情节,以秦山原作为电影放映员在扎下受到欢迎为故事的开端,故事就像电影一样,吸引人的眼球,让人感到很温馨,以孙伯让邀请秦山原到家里观看露天电影为由而报仇的故事结尾,这是小说转折的高潮部分,刚好在“看”的过程中又觉得故事好像没有那么平淡,在没有报仇这条线之前,小说就像一部回忆片一样,向我们展示着那个时代的生活,幕布一挂、机器一架,搬着板凳的男女老少蜂拥而至,没多久就将空地围个水泄不通。对于辛苦了一整天的人们而言,观看露天电影无疑是他们最轻松惬意的时刻。露天电影是当时农村生活的一种放松方式,白幕布下的繁华都市、浪漫爱情与乡村生活的质朴、充实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在简单纯粹的乡村生活中看到别样的都市风貌,不仅“她们”,甚至“他们”都对此充满了幻想和憧憬。只不过“她们”将这种幻想与期待寄托在了“独特”的电影放映员身上。当时的电影放映员与年轻女孩之间的风流韵事同白幕布下的电影情节一样,是那个时代的热议话题,这是全文的一条主要线索,也是小说的主要内容,然而作者只是想让我们把其当作一个“故事片”来看吗?看一些涉世未深的女孩对薄情寡义的男子的追随吗?如果只是单纯地想看这种故事的话,作者也不会大费周章来写文章了。
是谁害了当时年轻的女孩们?我想答案也不必多说,可她们仅仅只是因为迷恋电影放映员吗?我想大概也不是,或许她们迷恋的是放映员自身的浪漫与才情,又或许迷恋的是白幕布下那个别样的精彩世界。感受到放映员的潇洒浪漫、认识到白幕布下的都市文明后,女孩们不惜放弃一切而随电影放映员私奔,这都是因为出生在那个特殊时代的她们,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对这个世界没有更深层的认识,以为白幕布中的美好与浪漫是触手可及的,于是将自己对爱情的期待和对未来的憧憬都寄托在“与众不同”的放映员身上,“她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浪漫与理想,所以最终造成这样的结局。这是小说的主线,也是时代所留下的印记,同时也代表着现代都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碰撞而产生的火花,这种结果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它始终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似乎离我们很远,作者只能通过这个平凡的故事向我们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可在作者的叙说中,故事真实得就像昨天才发生的一样。所以我们说徐则臣的小说内容颇具魅力,我们可以从他平凡的故事中了解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社会现实、不一样的时代特征,这正好也是我们创作时需要学习的创作技巧。
二、平静话语述说起伏的情节
徐则臣的文笔是从容冷静的,在他的小说中,我们总能透过从容冷静的笔触,进入他所描绘的世界,他总能将我们带入一个更鲜活、更生动的世界里。在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比较深的感悟就是小说的语言极具表现力,这种表现力也突出了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露天电影》全篇小说的语言都是沉稳冷静的,即使是最后孙伯让反转复仇时的高潮部分,语言的表达并没有和前文产生巨大的反差,在不慌不忙中向我们道来秦山原与扎下这个村子的恩怨情仇,通过语言来控制小说的节奏,在平静如水的对话中,我们不能说这样的表达是无力的,这样的表达张力看似平淡,实则有一种很强的吸引力,把故事情节描绘得那么细致,却没有一丝枯燥乏味。小说中简单且细致的描写、从容的笔触,表现了一种“慢”,一种从容冷静的慢,使我们感受到语言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秦山原决定在扎下下车这一段的描写就将这种不骄不躁的感觉表现得很出彩。“他一路甩着鞋子上的泥,来到界碑下,蹲下用手指在泥地上写下扎下两个字,然后和碑上的字比较,已经不像了,他扳着手指头算了算,十五年,如此漫长,足够把头发一根根熬白。他叼着没点上的烟往村庄里面看,先看见一只鸡沉重地穿过空街面,羽毛被雨打湿,然后是一个挺着肚子的小孩,他看见秦山原的花伞,接着才看见伞下的人。”这一片段是对秦山原回到扎下前的描写,这一段的叙述从容不迫,节奏也很缓慢,在到达以后不是急忙地进入村子里,而是再次写下扎下两个字,和十五年前的字迹相比,感慨时光流逝,怎会一成不变,看着村庄里的人和物,我们再跟随秦山原不紧不慢的步伐走进扎下这个村子。这娓娓道来的一切,使我们的思绪、动作都和秦山原一样慢下来。从他的语言中可以感受到文字的流动如缓缓的河水,看似波澜不惊,却又意味深长。老村长孙伯让邀请秦山原到自己家中叙旧并一起观看了“露天电影”,其实是为了向其报仇,这个转折推动故事情节达到全篇的高潮,本以为等了十五年的复仇计划会多么激动人心,可在整个复仇过程中,小说的言语始终是平稳冷静的。文中是这样描写的:“孙伯让去了一趟厕所,回来兴致勃勃地看着秦山原继续流汗,秦山原的声音越来越小,大一点就疼一下,他觉得原始社会进化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花的时间也比现在快,时间让他痛不欲生。又有一批鸡开始打鸣,孙伯让开始打鸣,孙伯让有点儿犯困,找了一瓶酒,持熟肉抹辣椒酱,丝拉丝拉也是一头的汗。”作者平和地写出了秦山原此时内心的焦急、无奈,他继续流着汗,声音越来越小,实则内心已急不可耐,看似很简单的形容,但秦山原早已是度日如年,而我们也透过这个冷静的笔触将他内心的恐惧一览无余,甚至还有一点讽刺的意味。对另一位主人公孙伯让的一举一动的描写更是从容不迫,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位冷静得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复仇者,看到这里我都有点儿惊讶了,他竟有点儿犯困,找了一瓶酒,配了一点小菜,就这样以不动用任何酷刑的方式来复仇,或许这就是徐则臣小说的独特之处。在孙伯让的整个“报仇”过程中,从喜笑颜开地邀请秦山原到家里观看露天电影到小树林里勾起秦山原曾经的“回忆”,再到两人一同到家后观看电影《夜歌》,直到最后秦山原被孙伯让绑在椅子上两人关于“过去”的交谈都是从容不迫进行的,词句并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在作者的叙述下,我们始终没有看到他用很有张力的语言来叙写其中的高潮情节。虽说全文语言朴实平淡,可我们也能体会到小说中人物的情绪变化,感受到秦山原由开心甚至有点骄傲到不安直至崩溃的心理变化过程,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不紧不慢的生活方式,品味到其深刻的内涵和不同的韵味。这种不疾不徐的叙说展现了作者在语言运用方式上的独特魅力,这就是徐则臣小说的独特气质。
三、真实情境塑造典型的人物
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且生动的人物形象。毫无疑问,徐则臣为我们塑造了有血有肉的秦山原和孙伯让这两位典型的人物形象,这样具体的典型人物形象并不是简单的描写就能塑造出来的。小说从主人公的对话、行动和心理描写等,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秦山原再次回到扎下的时候,在同一圈人寒暄的过程中,秦山原说过这样两句话:“是啊,我是秦山原。谢谢你们来看我。”在此之前,作者塑造的秦山原都是受到尊重且才华横溢的电影放映员,自始至终展现给我们的都是一个才华横溢但又有点幽默的知识分子形象。与此同时,孙伯让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热情好客的老村长形象,在秦山原忘记自己的时候,举起酒杯对着他说:“秦老师贵人多忘事,我帮你看过放映机,那年我二十六。”饭后坦然地邀请其到家里住,其实是为了复仇这一等待多年的谋划。随着故事的转折,两人的矛盾冲突也使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秦山原在孙伯让的“折磨”下,害怕自己和《夜歌》中的主人公一样的下场,在当时的尴尬境地下的惶恐不安,与刚回到扎下时受人爱戴的谦谦君子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秦山原没有了刚到来时的风采,害怕、恐惧中带有一点懊悔。在此情节之前孙伯让是一个朴实、热情、好客的老村长,开玩笑地说着:“老婆和放电影的跑了,跟秦老师没关系,你之后的放映员,姓丁,那狗日的。”这句话很幽默却表达着无奈,与到他家之后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复仇时,孙伯让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在面对秦山原时不再那么喜笑颜开,将内心的憎恨、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年来的隐忍和不甘在这一刻都释放了出来,同之前的老实、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此之外,孙伯让的老婆以及年轻女孩们在当时也是典型的人物形象。她们想要追求美好但却将这种美好寄托在放映员身上,最终导致了悲剧的产生。这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秦山原、孙伯让等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典型人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秦山原,而是以他为典型的电影放映员,以及以孙伯让的老婆为代表的年轻女孩们。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人物,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是白幕布留给我们的时代印记,不可磨灭,也磨灭不了。
《露天电影》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白幕布里那精彩纷呈的繁华世界,还看到了白幕布下真实平凡的社会生活,白幕布下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时代的印记,也是徐则臣为我们创作的时代经典。能经得起反复阅读的小说才是好的小说。每一次读这部作品,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感受到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艺术、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思想主题的升华。徐则臣的小说以独特的气质征服了无数的读者,他对语言艺术性的讲究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那巧妙的构思、充实的内容以及从容冷静的文笔彰显了小说的独特魅力。我想他的作品要反复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独特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