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深处的召唤
——读徐则臣《露天电影》

2022-11-11

名家名作 2022年2期

田 雨

徐则臣是70后最有代表性的学院派作家,其作品被认为“标识出了一位青年作家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词),他也被认为是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大家》)。“现实感”“细节真实”“70后代际意识”是学界对徐则臣创作的共识。夏元明评徐则臣的小说“有两个突出的感觉,一是流动感,二是直刺生活本质”。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使得他的小说既贴近生活,同时也能引发人的哲学深思。

徐则臣秉持“修辞立其诚”的写作态度,坚持“用形象说话”,他的小说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再生产和重建。徐则臣自己曾言:“对一个作家来说,文学就是历史,历史也就是文学,只要其中穿插一个作为独特个体的‘我’。”在《露天电影》中,这个独特的个体“我”就是秦山原,秦山原由于不经意的一瞥而打开了15年前尘封的那段历史,毅然改变自己的轨迹,从秦山原毫不犹豫背着背包下车走进扎下,那段历史记忆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一、扎下人的历史记忆——尊重与热情

小说中的主人公秦山原因为下车小便看见了自己15年前在扎下写下的界碑,毅然决然下车,下车意味着旅途的改变,同时也预示着人生轨迹的改变。这篇小说的前四章都极其平常,如同一篇怀旧散文,秦山原来到扎下,先是遇到从来没看过露天电影的小孩臭蛋,因为没看过露天电影,所以这为秦山原去孙伯让家再次遇到臭蛋埋下了伏笔。秦山原走进扎下的村子,街上人家的房子门挨着门,门对着门,只是这门里面的人不知道还记得他吗?直到遇见三里的父亲,一场故人重逢的场面就此展开了。寒暄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时过境迁,大家都还是那么尊敬这个15年前带来稀罕电影的秦老师。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后,秦山原感觉仿佛这和在学校时年轻学生尊敬他一样。

秦山原的突然到来,瞬间把扎下人的记忆带回15年前,他们围着秦山原说起露天电影那个时代。三里对15年前的记忆是跟在秦山原的自行车后面跑;三里父亲对15年前的记忆是秦山原机智地把小边送到扎花厂……15年后,这里的乡亲还是那么热情,都不约而同地聚在三里家,大家一起喝酒,一起“想当年”。夸赞不爱露面的老方做饭的手艺,想起秦山原为村里人写春联、念新婚祝词、酒后写界碑,用一台放映机给村里的人带来一个新鲜又稀奇的世界。秦山原在这里受到大家的尊重与敬爱,老人小孩都尊敬地叫他一声秦老师。这些往事由村里乡亲们的口中说出,显得无比自然,怀旧之情像潺潺流水一样自由地流淌出来。这也是徐则臣小说语言的一大特色,杨春雪评价道:“徐则臣小说的语言风格是从容沉稳、真切细腻的,同时表现出强烈的感觉性。”扎下乡村的历史记忆,每一个扎下的大人都不陌生,只有像臭蛋这样大的孩子,对于露天电影那个时代没有亲身经历,所以对露天电影充满了好奇。

扎下15年前是贫穷的,物质上的贫乏限制了人们对外面世界的想象,面对露天电影这种“高科技”的东西,他们充满了好奇。能够机智应对村里突发情况的知识分子秦山原,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他们眼里厉害的人物。所以即使阔别15年,突然听到秦放映员来了,乡亲们都放下手里的活来看看。在那个不能去外面看看,只讲求吃饱的年代,秦山原给这个乡村带来了精彩,这个小乡村的生活似乎也因此而变得有趣起来。

二、秦山原的历史记忆——模糊又深刻

秦山原对扎下乡村的历史记忆是无比深刻的,但让他深刻的仅是当年的那种感觉,“秦山原满意地笑了,多少年前他就想象过这样一种黑白潮湿和温润的生活”。他无比怀念那段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但又无比美好的日子,这是他毅然决然下车的原因。他在扎下住了四年,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老方的菜以及他与那些年轻美好女子的野合。“秦山原记得那会儿最愿去的村子就是扎下,老方的菜是原因之一”,至于那些和他野合的女人,村里来看望他的人,他都记不住名字了。“可是秦山原不认识他们,一个都不认识。在他们脸上他几乎看不到一点十五年前的痕迹”。孙伯让问他,土墙还记得吗?拉拉秧还记得吗?他对这些记忆都是模糊的,只能含糊地回答孙伯让。就连初次见到孙伯让,他都没有认出来,正如小说所说,15年太长了,足以把一个人头发熬白。当初来到扎下的秦山原差不多是人生的而立之年,现在的他发根已经发白,不知不觉已到了知天命之年。

秦山原记得和年轻女人野合的感觉,唯独忘记了她们的名字,可悲的是那些女子都记得他、爱慕他,孙伯让的妻子为了他还和姓丁的放映员私奔。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放映员这个职位是多少农村人所羡慕的,他们不仅工作体面,而且有文化、见识多,村里不知道的事他们都知道,他们在农村人看来是多么渊博。能够和这样的知识分子发生点浪漫的事情,是那些年轻的姑娘多么梦寐以求的事,这也体现出物质贫乏、精神文明落后的时代人们对经济充实的渴求,对外面广阔天地的向往。但和那么多姑娘野合,毕竟是不道德的事,秦山原只能在夜晚和众多姑娘中的一个去合欢树下或者拉拉秧中。这些记忆是他一个人的,也是不能说出来的秘密,他的秘密只有老孙知道。老孙的复仇是让秦山原为自己的秘密付出代价,给自己那些痛苦的记忆做一个了结。

在扎下的四年,秦山原给乡亲们提供了许多帮助,面对乡亲们的称赞与尊敬,秦山原“感觉很好,是那种受尊崇和拥戴的感觉”。所以即使乡亲们因为岁月改变了容颜,但这里的一切都还是那么熟悉。唯一感到有隔阂的就是那些女人,但秦山原对她们的记忆是深刻的,甚至离开多年以后都还会想起和她们野合时的感觉,这些记忆刻进他的脑海里,让他再次回到了扎下,也使自己卷进了一场复仇风波中。小说的基调也在这场复仇中发生了变化,前四章还是令人轻松的怀旧氛围,从第五章秦山原去孙伯让家留宿后,一场紧张的复仇由此拉开了序幕。也由于这突如其来的复仇,让这篇小说不仅仅是怀旧小说,而成了对时代的一种反映。被乡亲们赞不绝口的秦山原一夜之间沦为孙伯让的“阶下囚”,这样的突转也让整篇小说的情节变得跌宕、饱满起来。

三、无处不在但又不可追寻的时代记忆

小说的结尾,臭蛋缠着孙伯让给他放电影,可是在那个时代白天怎么能看到电影?太阳光太强,屏幕上的人物都不清晰,臭蛋失望极了。臭蛋看不了露天电影,这也说明属于露天电影的时代彻底过去了,时代已经翻篇,属于秦山原的时代也不存在了,村妇女主任就说过露天电影“早没了。有钱的在家看影碟机,穷点儿的就看电视”。历史向前发展,那些旧事物总有一天会消失,作者对露天电影的消失并没有表现出惋惜,反而让人觉得这是顺其自然的事。这和肖江虹的《百鸟朝凤》不同,肖江虹的《百鸟朝凤》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小说对乡村传统文化吹唢呐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中消逝的无奈与惋惜。而徐则臣的《露天电影》则是借一场复仇,娓娓讲述露天电影时代的故事,正如江飞评论70后这一代作家所说“他们所关心的其实并非历史本身,而是讲述历史的时代和方式”。露天电影放映员的时代终将结束,他给孙伯让留下的痛苦,最终也只能自己偿还。孙伯让的复仇也让那段历史遗留下来的伤痛翻篇了。

整篇小说以秦山原撒尿为开端和结尾,因为撒尿必须找个没人的地方,秦山原无意中看到了扎下的界碑,由此改变了他旅途的轨迹,踏上了另一条暗藏危险的道路,这条道路最终也让他充满了悔恨。“孙伯让指指白墙上的人影。秦山原明白那个倒霉蛋的厄运马上就要降临了,他开始后悔看到界碑,继而后悔躲到草垛后撒尿”。对于秦山原来说,当着别人面撒尿是他万万做不出来的,孙伯让最终没有杀掉他,但让秦山原做了自己感到极其羞辱的事——拉尿在裤子里,这样的报复方式比直接杀掉他还让人感到有意味。

秦山原在看到扎下界碑后,仿佛是寻找到自己一直挂念的宝物一般,转头就毫不犹豫地背上行李包踏进扎下,想急切地在这个村子重温当年那些宝贵的记忆。但是来到扎下受到村民招待的秦山原,对村民们却那么陌生,唯独对那些女子,他有说不出的感觉,那种感觉很神秘。他感觉那些场景好像还在,但又无处追寻。臭蛋是小说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是扎下村最先看到秦山原的人,他没有看过露天电影说明他和秦山原已经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臭蛋最终没看到心心念念的露天电影,很自然地宣告了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时代记忆还在,但你已经无法再去找寻了,你唯有一直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