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022-11-11郑桂荣李金英
郑桂荣,吴 林,王 颖,李金英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长春 130118)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传统形式培养的农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农业发展需求,所以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国家培育新型的农业人才。2013年教育部等三个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农林教育改革,必须推进改革,坚持创新,强化实践。这就为我们教育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教育模式的改革不能仅限于学校上课方式的改革,我们必须依据当地农业特色,地方高校园艺专业突出优势,与社会联系,与时代接轨,以农业生产实际要求为导向,高效培养园艺专业人才。这样不仅有效的推进当地农业发展,还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建设持续不断的输入人才。
1 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如今,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即使疫情当道,我们国家仍然将乡村振兴,全民脱贫,发展农业作为工作重点,这足见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随着这种发展趋势,运用目前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发展要求了,必须培养实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所以我们必须进行课改,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用理论结合实践,指导农业发展,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走入岗位后,更好地应对解决现实问题,才能切实的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才能创新发展中国农业,才能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中,人们对知识的吸收、传递、转化的途径也越来越快,教学模式的变既是人才培养的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许多需要实践的东西,都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代替,纸上谈兵依然存在,自然教学效果就差强人意了。虽然目前高等院校的研究设备齐全,实验室条件基本完善,但学生实验成果一般仅限于实验室,很难达到成果转化,指导实践,服务农民的效果,为了更好的展示成果,促进农业发展,必须进行教育模式改革,提倡学生走进田园,转化成果,指导实践。
2 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2.1 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虽然在步入大学之前学生都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但是仍然有许多学生不明白自己的专业具体是做什么的,自己究竟应该掌握哪些专业知识才可以付诸于生产实践,所以我们安排课程需要由浅入深,必须让学生先对自己的专业课程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再进行观察实践,第三步进入科技实验,最后步入生产实践。第一步的感性认识,我们一般会把基础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大二,但这些基础的课程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灌输理论知识完成,我们需要联系实验基地,让学生走进田园,进行翻地,播种,施肥,埋土防寒等基本农活的操作,这样学生才会具体的切实的感受自己的专业,对农耕有最基础的了解。除此之外,还应该带学生参观最先进的农业设备,了解目前研究发展比较有前景的最新种质研究,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具体目标和方向。第二步观察实践,具体就是通过老师课堂放映视屏,或者学生走进实验室或者实验基地跟随研究生学姐学长,观察学习具体实验操作,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为他们自己以后走进实验室做一个基础工作,也可以规避很多实验室安全问题。第三步科技实验,这就需要学生自己走进实验室,在实验员的带领下成功的完成课程实验,学校还应该开设一间24小时开放的实验室,让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多次实验,提高其试验能力。最后一步,就应该让学生走出校园,去具体的农业园区实践学习,积累经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做协调和安全监督的工作。
2.2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农业社会实践活动
农业社会实践是一个季节性活动,所以每个季节必须举行2-3次活动。活动具体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学生自行组织设计,老师在旁督导辅助,另一种是安排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带实践,提高实践质量。这两种不同方式的实践会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学生自行组织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也可以向社会展示如今的大学生风貌,消除一些人对如今青少年的偏见,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实践的每个环节,可以让他们收获更多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带领,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老师的专业的讲解介绍,学生可以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可以将其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更加深如理解课本上出现的一些抽象名词,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系统的快速的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不管哪种活动形式,都对学生大有裨益。所有学生都必须参与,因为除了提升其个体水平外,还必须建立他们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明白,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团体意识,科学务农更加需要团队协作,需要合作意识。
2.3 预约实验室,创新完成毕业设计
学校为毕业生设立专门的实验楼,大三大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提早设计毕业实验,提前预约,避免实验室人群拥挤,出现毕业做实验的高峰。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预约时间安排实验室安全考试,预约并且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进入实验室完成其毕业设计。对于一些有想法有天赋的同学,还可以进行一些创新性的研究。而对那些基础不扎实的同学而言,也给出了她们足够的时间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而且还可以实施一对一帮扶计划,让提前做完实验的同学自发的自愿的分享自己做实验的心得,学习后期做实验同学经过长时间沉淀提出的实验计划和创新思维。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熟练的使用各种实验器材。这种预约实验室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了,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确保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
2.4 依托科创项目,培养创新型人才
园艺专业开放实践性强,学校倡导学生走进田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围绕课堂上,生产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创新实用的解决方案。在如今开放实践式的教学平台上,学生是主体,在确保完成专业目标培养的基础上,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践时间、实践方式,甚至部分实践内容,可以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加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升入大四后,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物、果树、或者蔬菜,通过“师生双选”的方式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样不仅可以衍生学生兴趣,超前完成培养计划,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一批更加优秀的园艺专业人才。
3 校企协同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3.1 开展思想讨论和调研,消除对校企协同的偏见
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学府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这种教育模式仍然受到许多争议,受传统办学模式,教育理念,管理机制,管理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际情况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再加上一些人们根深蒂固的教育改革偏见,这种教育模式自然会引起许多人的反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就会出现一个无形的“藩篱”,忽视了学校与社会本就存在的联系,学校的“墙体”就会越来越高,“大门”也会越关越紧,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导致越来越多不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出现。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人的思想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学校的管理者。所以,要改进这种教育模式,将会面对更多的更大的阻力。因此必须消除这些人们的“刻板印象”。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展思想交流大会,并通过调研数据来说服这些“思想封闭”的人,并设立校企合作试验专业,用成果转化思想。这样新型的校企协同培养方案才可以更好的实施下去,也能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
3.2 校企体制机制融合,奠定校企协同培养的制度基础
校企协同培养方式的改进中,重要的改革点之一就是机制体制的创新。国内好多学者在“2011计划”提出后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要想创想发展校企合作的模式,必须有一种新的体制出现与之匹配。这种创新的机制体制出现后,会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枷锁,深化大学与社会的有机联系,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创新建立新的体制机制,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的校企协作组织结构必须明确人才质量的培养才是我们一起为之奋斗的方向。双方的领导班子要共同创建一个领导组织并及时进行交流,在双方原有的机制体制中取长补短,确立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考核标准等,必须严格把关被培养者的质量。第二,重建人才培养的途径。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再局限于校园,要将各方的知识通道充分打开,例如企业的生产、科技部门等都应该向学生开放,这可以使他们充分理解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或许还可以激发衍生新的想法,这样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三,明确人才培养的考核制度,将基础知识的考核作为质量考核的最低门槛,分层次进行考核,如学校还应该增加实验能力,适应能力等的考核,而企业应该增加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核,只有通过这些考核的人,才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人才”。最后,建立贫困人才培养的资助体系,给予那些有能力,有上进心的贫困生同等的机会,不错失任何一个有潜力的人才。
3.3 实现校企优势资源互补的需要,构建校企共同体
传统的校企合作一般只是企业单方面对学校给予帮助,这样的合作方式缺少了利益驱动,所以企业一般不会参与学校的具体培养计划,这样的合作方式无法实现资源互补的需求。所以学校和企业必须进行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共同体。一方面,支持企业走进校园,鼓励企业与学生探讨交流学未来生的职业规划,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做一个更加合理的学习实践安排。企业也可以根据对学校的考察情况制定出可实施的培养方案,这样企业才能够看到并了解校企合作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这种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不但可以满足企业对对口人才的需求,还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学校需要根据企业的人才规划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合理制定校企协作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学校不仅可以合理安排企业所提供资源,还可以高效培养学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校企的深度合作模式出现时必然的,高等院校需要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而企业需要对口人才,只有这种共赢的方式出现,二者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3.4 合作研发和转化科技成果,扣紧校企合作培养的纽带
如今,园艺专业依然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农业研究成果转化效率低,转化速度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技术方面的不足外,还有研究队伍有限,机制不顺、路径不通、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创新改革校企协作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校企协作,可以共同建立强大的技术研究队伍,凝聚双方的技术力量,这样还可以增加成果的社会影响。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推广优势,加快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速度等,使新品种在短期内进一步实现增产、稳产的目标。从研发到成果转化推广,都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研究能力,还可以学习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河南科技学院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它与四个种子公司合作研发新品种,为社会带了极大的经济效益,2013年,他们联合研发的新品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到2016年该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到了2.6亩。他们这种合作模式,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为园艺专业的学生带了很多实习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农业人才。
4 展望
随着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之一,对人才的输出要求更为严苛,所以农业学校必须制定完善的培养园艺专业创新实用型人才的改革创新方案,培养适应社会创新能力强的“新农业人”。先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对学校原有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尤其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这样大学生毕业才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走向社会,都不会作为“残次品”被淘汰,也只有这样,学校才算完成了“教书育人”的任务。农业大学要想更好的与社会接壤,除了自我革新之外,还需要加深与社会的有机联系,这就需要一个纽带,这个纽带就是创新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走入企业岗位的,所以革新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定向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既补充了企业专业岗位的空缺,又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了满足市场对园艺专业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内好多农业院校都改革了实践教学体系,如中国农业大学构建的“三层次、模块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校企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构建“三模块”实习教学新模式等。这些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为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地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育方案,才能解决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一批新时代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