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新理念、新路径和新方法
2022-11-10余远来孙亦祥
余远来 孙亦祥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走过百年,取得了辉煌成就。一百多年来,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从未停止,对外传播党的声音的探索也从未停止。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成为国际社会关切的重大理论问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工作的历史节点、逻辑起点、推进基点均在发生变化,需要以我为主更新国际传播理念,探索创新国际传播的新路径、新方法,积极构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的对外话语体系,统筹运用外宣资源平台,全面提升国际传播质效,为塑造中国共产党形象、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推进全球治理作出卓越理论贡献。
【关键词】党的创新理论 国际传播 全球化话语叙事 中国共产党形象 内外协同
中国共产党向来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非凡的国际气度,历来重视党的理论的对外传播工作。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甫一成立,就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吸引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进步力量的广泛关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注重做好中国共产党政治纲领和主张的对外宣介,致力于建立和巩固国际统一战线,不断扩大自身政治影响力,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和广大民众支持。可以说,党的理论从诞生开始,就具备了国际化、革命化的本质属性,就有着参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对外传播本能,逐步走上了一条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国际传播之路,与党的对外工作一起成为党的工作和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创新工作。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因为带领中国取得巨大历史成就而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当前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国际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话语交锋、全球治理规则权争夺愈加激烈,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国际传播,对于掌握舆论话语权、提升形象塑造力、引领主流价值观、反制污名化宣传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中国共产党作为国际秩序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①的作用。
一、树立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的新理念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自信,始终保有对创新理论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民性的战略定力与充分自信,积极主动、坦荡大方地向世界说明自己的核心政治理念,借助不同渠道阐明自己的最新理论成果,推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形成声势、产生效果,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的理论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成果。
(一)强化主体性认知和话语叙事实践的传播自觉
党的理论创新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实践,其本身内蕴了国际传播的内涵要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②这种无产阶级宇宙观是一种理论视野,更是一种国际视野。传播的内容是基于主体性认知和话语、叙事实践的结果,是群体意识的外化与外在体现。③党的创新理论的对外传播与一般的新闻信息传播不同,必须注重从国际传播视角发掘和唤醒传播的主体性意识,强化话语叙事的理论逻辑和架构,用理论自身的魅力征服受众、赢得认同。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系统做好毛泽东著作的对外翻译宣介工作,创造了近代以来思想理论国际传播的一个高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精心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宣介,积极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著作国际传播工作,为世界读懂中国、理解中国共产党打开了思想之窗,引发了海外政党议会领袖、社会学家等的研究热情和理论认同。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理论,是“道”。基于主体性认知和话语叙事实践进行国际传播,有利于阐明党的理论蕴含的意义与价值、阐释自我的发展逻辑与世界意义。曾有外媒评论说:“中国的事情,就是世界的事情。”④当今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看好中国、关注中国、拥抱中国,同时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解读中国、研究中国、学习中国,迫切希望从中国的发展中找到理论答案、历史机遇和发展密码,这无疑为我们党主动提供公共思想产品、对外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窗口。
(二)强化用中国理论阐述中国实践的传播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⑤党的创新理论的国际传播要强化这种话语构建意识,运用理论思维、学术话语、知识逻辑来展开传播活动,多学科、多维度、系统化地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阐释党的理论的历史源流、创新特质和实践效应,切实搞好学理研究,做好学术阐发,切实纠正“言必称西方”的研究倾向。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话语权上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占据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牢牢掌握着国际话语权,一直致力于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打造成为世界文明的范本,并不断向世界推广其思想文化。⑥尽管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以“他者”视角对中国进行歪曲解读、舆论攻击,试图削弱中国话语的说服力和解释力。要强化用中国话语阐述中国实践的传播担当,组织力量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鲜活实践结合起来研究,创建一套能够准确反映、深刻揭示党的创新理论的基本精神、核心思想的话语体系,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话语转换成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术话语,在知识生产层面为全球学术界提供丰厚的理论供给,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扭转长期以来存在的中西方理论“逆差”,实现对西方中心主義话语围堵的理论突围,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思想引擎、舆论策源和热门显学。
(三)强化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政治传播的筹划设计
我们党历经百年,与其他政党相比,是理论体系成熟的政党。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为党和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同时为全人类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更好掌握全球治理理念的话语权、引领政党建设发展的风向标、提升国际社会认同的信赖度,须将创新理论对外宣传纳入党的政治传播的整体筹划,纳入国家战略传播体系一体设计,统筹好对外发声、对外说明与融通中外、共商互鉴,对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等进行精细研究、分类施策。重点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练表达中国共产党的主流价值观、执政理念、优良传统和建设成就,构建与时俱进、生动形象的话语体系;通过党的坚强领导和有力工作,统筹媒体机构、社会组织、专家智库、企业单位以及广大网民等传播主体,构建有序互动、协同参与的新型传播体系;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坚持阵地在哪里,党的理论宣传就到哪里,构建技术先进、媒态丰富的媒介传播体系;积极推动外宣外做、外宣请外国人参与做,通过政党议会外交、境外媒体宣介、国际学术交流、海外“网红”传播等形式,挖掘培养更多“新时代的斯诺”,提高党的创新理论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能见度与影响力,确保进入圈群、深入人心,持久影响、深度互动。
二、探索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工作,必须坚持政治站位、传播视角,坚持国家站位、全球视野,从国际化视域中思考传播话语、传播机制、传播方法、传播技巧、传播能力等,不断探索和拓宽国际传播的新路径,实现全方位、多平台、宽领域、广覆盖立体协同推进。
(一)构建理论与传播互融的工作体系
党的创新理论的国际传播首要的任务是阐释理论、传播理论,运用理论的知识逻辑、学术话语以及实践成果等,向外说明中國共产党“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等重大理论问题,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世界树立正确中国政党观,更加客观真实地理解中国共产党,这就需要促进理论与传播的互融互促,切实做实做新做活创新理论的国际传播。在传播力量上,要将理论专家、媒体机构、翻译人才与传播精英等统筹起来,建设一支精通理论、了解受众、善于传播的理论外宣队伍;在传播形式上,要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形象化、通俗化、可视化、国际化,做好文本语义的翻译,阐释理论背后的内在逻辑、实践规律及价值支撑等,并运用多媒态表现形式打造“头部”账号、“爆款”产品,推出一批宣介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的图书读物、专题片纪录片和新媒体产品,真正让外国受众“解渴”;在传播体制上,要构建更为灵活的外宣机制,综合运用高访外宣、媒体外宣、网络外宣、政党议会外宣、高校智库外宣、驻外机构外宣等方式,推动党的理论国际传播融入日常、保持经常。
(二)加强共识性国际议题的理论阐释
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占据话语权优势,主导着全球治理、民主政治、经济领域等方面的国际议题,并在全球广泛传播。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向马克思主义寻求破解之道,试图用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来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相较而言,中国因为当时处于全面改革开放初期,理论供给非常有限,并未深度参与系列国际议题的提出、博弈和传播。随着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加快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跃升,一方面证明了在党的正确理论指导下,中国探寻出一条成功的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之道,这条道路对未来人类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助推中国在创设国际议题方面的舆论影响力与日俱升,“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深入人心,在重振全球发展、消除绝对贫困、建立创新型社会、践行新发展理念方面为世界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中国方案。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工作,必须立足于为世界提供全球性的公共思想产品,加强对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理论剖析与理论阐释,为创设共识性国际议题发出中国声音、提供坚实支撑。当前,特别要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共同发展等重要国际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阐释内在本质、价值立场等,批判西方社会二元对立、弱肉强食的错误逻辑,阐明我们党强调命运与共、多元共存的正确理念,引导国际社会客观理性认识党的执政理念、发展逻辑、建设方向,澄清错误论调,化解外界疑虑。
(三)做好跨文化分众传播的舆论经营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⑦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既要让人听得见,还要让人听得懂、听得进,要通过一定的话语把理论讲好、讲深、讲透,不断提高其说服力和解释力。不管面对持何种信仰、何种价值观、何种文化的国外受众,都能最大限度地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这就需要注重跨文化和分众化传播的设计与经营。延安时期,毛泽东在与斯诺聊天时,曾用“执政党与在野党”幽默地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引发斯诺的会心大笑,通过巧妙的隐喻消弭了两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质效,一方面要正视意识形态鸿沟和文化壁垒问题,坚持求同存异,注重“外外有别”,考虑不同国家地区的思维习惯、文化心理、政治信仰等,自觉站在受众的视角上阐述理论本原、构建叙事范式,运用国际规则、共通情感、普遍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将理论传播融入日常化、多元化叙事,用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本土化传播;另一方面,要区分对象国、一国之内不同群体及重点人群做好理论传播的舆论经营,以我为主构建党的理论的叙事逻辑和叙事框架,分众传播提高理论外宣的针对性、到达率与认同度,运用理性的力量加强正面宣介,更加积极有效地传播我们党的人民观、发展观、安全观、世界观,有力巩固基本盘,弘扬正能量,减少消极面。
(四)加强主流媒体理论传播能力建设
媒体是我党加强对外传播的主阵地,是担纲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的主力军。早在1955年,毛泽东同志就对新华社提出“把地球管起来”“要让全世界都听到我们的声音”的要求。⑧此前,刘少奇同志1951年在《党的宣传战线上的任务》报告中就曾明确了“使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成为有最高理论水平的民族之一”的目标任务。⑨发挥主流媒体的理论传播功能,是推进理论走进群众、赢得受众的必然途径。但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场域下,媒体空间去中心化、娱乐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内在层面的理论批判力、解释力和供给力面临着全面升级的挑战,理论传播的话语符号、叙事方式、逻辑架构全新转型的要求迫在眉睫,亟须加强媒体理论传播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媒体理论部、评论部或时政部的作用,深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加强对外理论宣介的学理性、系统性和国际性,讲清楚创新理论背后的理论逻辑、历史源流、共通价值和普适规则,大力宣传党的主张及路线方针政策,阐明党的重大决策部署的科学性、必然性与现实性,深入挖掘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意义与當代价值,切实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的话语说服力、价值感召力及文化软实力。紧跟传播技术、舆论格局的变化,构建多层次、多语种、多声部的全媒体对外传播矩阵,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对外宣介,确保党的声音在国际舆论场的能见度、参与度与美誉度。注重做好议程设置,牢牢掌握主动权,统筹用好国内阵地与海外平台,将党的创新理论对外传播融入新闻报道、学术研讨、文艺演出、民间交流等各个领域,以“连接中外、沟通世界”为使命,融合各种全新要素,通过宣传片、短视频、社交网络等更具亲和力、吸引力的传播方式,使理论传播突破灌输说教、刻板严肃的传统窠臼,真正走入国外受众的内心,赢得他们的理解与认同。
三、创新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的新方法
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不仅需要在内容表达上创新,以凝聚国际共识,还需要在传播方式上创新,以深化传播效果。在传播技术日益发达、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时代,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跳出传统的以媒体宣传为主要抓手的实践范式,不断丰富党的理论国际传播的方法手段,最终实现立体造势、全景呈现、提质增效的目的。
(一)持续推进翻译推介工程
语言是传播的第一手段。国际传播离不开翻译推介。我们党历来重视翻译推介党的理论成果。1938年成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专门设立编译部,负责翻译推广马列著作。新中国成立后,又成立了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和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有力推动党的理论传播工作大踏步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之江新语》等著作的翻译出版和宣介推广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4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国外共举办习近平主席署名著作首发式、读者会30场,其中7场有外方国家元首(首脑)出席或致贺信。这些国家领导人热情称赞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对中国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表示钦佩。⑩党的创新理论翻译推介,必须强化产品思维和受众本位意识,立足于让外国受众愿意看、看得懂这个基点,尽量吸取外国专家进入,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采用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进行文本的再创造、再构建,打造一批现象级的外宣产品,包括多语种、多媒体的政治话语对外传播平台“中国关键词”和“走读中国”“感知中国”“视听中国”等系列产品等。
(二)统筹国内国际协同发声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运筹上需求“上下联动”,战术上需要“内外协同”,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多声部的立体发声格局,促进国内与国外两个舆论场的联动与互动,使党的声音能够在各个层面“破圈”出海。构建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协同发声机制,在国内,要统合好“学、研、译、传、评”的完整链条,动员社会科学研究“百万大军”的主体力量,发挥党校、高校、智库等专业机构的主体作用,搞好翻译出版,构建官方媒体、商业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多维传播矩阵,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和本土情怀的专家学者与意见领袖,善于契合国际热点事件和目标受众需求进行理论研究和传播,确保优质内容持续供给、传播平台落地发声、理论吸引力感召力不断上升。在国外,要经营好媒体关系、出海平台以及人脉朋友,充分利用外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党的声音,更多主动喂料、更多提供独家消息,更多推动我国政府官员、理论专家等在外媒发声;充分利用我国主流媒体海外平台布局建设成果,加快探索理论外宣本土化的路子,结合影视剧传播、自媒体账号推送、文化交流活动等推动声音落地;充分发挥人际传播在场、切身的理论说服力,与外国政客政要、知名学者、商界精英、编辑记者、“网红”“大V”等广交朋友,加强联系沟通,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深入持久、更富活力魅力;鼓励国家高端智库、专业机构与外国友华智库开展合作研究、委托研究,支持海外高校开展中国学研究,设立专项资助扶持海外学者进行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研究,进一步扩大党的创新理论的学术影响力、国际传播度。
(三)技术助推理论传播效能
随着5G、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传播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推动了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而且还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样式态势,以及人们触媒用媒的习惯,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会。在筹划设计上,关注和运用智能传播、计算宣传、技术赋能等新方法,重点建设智慧主导、数据驱动、界面友好的基础理论数据库,推动提高党的创新理论精准传播、泛在传播、移动传播、可视传播的热度和效度,不断提升中国话语在国际舆论场的能见度与影响力;在传播形式上,坚持让“硬”科技赋能“软”表达,运用AR、VR等技术加强沉浸式、交互式传播,借助H5动图、电子漫画、影视作品、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加强形象化、可视化传播,在脸书、推特、优兔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推动圈群化、社交化传播,不断丰富创新理论的艺术表达形式,增加理论宣传的情感联动和用户黏性;在精准传播上,利用数据挖掘和算法智能推荐,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爱好、需求以及对党的理论的认同程度进行分析,对目标人群进行精准画像,并根据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定制与推荐;在评估反馈上,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海外广泛开展民情民意调查,及时收集用户反馈,评估理论传播效果,提出存在矛盾问题,调整优化议题设置,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确保传播效果始终在线。
四、结语
总之,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工作,是一项争取人心和汇聚思想的工作。要跨越意识形态鸿沟、文化壁垒、地域差异等重重障碍,关键在于坚定自信、转变观念,以我为主构建党和国家的全球化话语叙事,逐渐克服用内宣手段搞外宣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一方面要发挥理论自身的魅力,强化用中国理论诠释中国实践的传播担当,重视对人类面临共同问题、国际共通性议题的理论阐释与回应,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中的议题共振、话语共情、理论共鸣的能力,对于国际热点事件、受众重大关切能够用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说明、有力说服,并快速形成议题同构和认同聚合;11另一方面,要发挥传播的力量,加快构建完善各部门、各领域、各战线、各行业统合在一起的内外协同发声机制,打造全媒体、宽领域、多声部的传播矩阵,加持智能传播技术,使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能够更好地精准覆盖、有效到达。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舆情风险与治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7BSH02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余远来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孙亦祥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0 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0-1471页。
③张毓强、段鹏:《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新基点、新逻辑与新路径》,《現代传播》2021年第7期,第42页。
④《外媒:十九大是中国的大事 也是全世界的大事》,央广网微信公众号,2017年10月18日。
⑤《习近平: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新华社百家号,https: / /baijiahao.baidu.com/s? id =1701351690005252206&wfr = spider&for= pc,2021 年6 月1 日。
⑥郑海友:《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丽水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第2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82页。
⑨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1页。
⑩中共中央宣传部干部局:《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20年,第233页。
11刘小燕,赵甍源:《联通中外: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传播的基轴》,《现代传播》2021年第8期,第69页。
责编: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