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世界史观与中国故事
2022-11-10戈丽霞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正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有待继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中国人了解西方多,西方人了解中国少;中国人阅读着西方人写的世界史,西方人很少阅读中国人写的中国史。世界史观正深刻影响着国际话语权的底层逻辑。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权格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迫切需要从中国视角阐发世界史观,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底层逻辑。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话语权 讲好中国故事 世界历史 世界史观
历史叙事在国际关系、国际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存在反差,中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存在落差。一直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普遍存在“中国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较为全面深入,西方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则十分粗浅片面”的情况。我们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而故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历史叙事。如何借鉴西方在文化传播方面的经验,发挥历史叙事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塑造中国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是建构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课题。
一、世界史观与国际话语权的建构
1、世界历史书写和交流是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世作品《人类群星闪耀时》畅销了近100年,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通俗历史作品。这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从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到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等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但是,其中没有一个瞬间是关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的。
在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图书销售平台当当网上,历史类书籍销售排行榜前10名中,唯一一部非中国史著作是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该书获得了奥巴马、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多位西方名人推荐,还获得了我国第十届文津图书奖。这部书摒弃了“人类中心论”“民族国家中心论”等传统的世界历史理论体系和叙事思路,以全新视角叙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但是,在该书“认识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章节脉络中,“亚当夏娃”“金字塔”等西方文明历史叙述仍旧占据了大部分篇幅,有关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的篇幅屈指可数。
当当网的历史书籍类销售排行榜以及上述两部世界史著作在中国的畅销说明了三方面的情况:一是中国人更关注本国历史;二是中国人对于世界历史的了解是基于西方文化叙述体系写就的历史学著作;三是世界历史的书写和世界史观的构建主要由西方文明主导,其中对中国的关注和介绍十分稀少。这恰好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国际传播“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以及“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①情况,也体现出世界史观文化输出和交流形成了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世界历史的书写交流构建了国际话语权的底层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②国际传播话语权是一国在参与跨国界信息传播时所拥有的话语表达的权力、话语触达的权力和话语产生影响的权力。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以及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也并非是孤立的、静止的、单方面的,要联系历史、联系多方、联系世界去理解。
国际话语权主要涉及话语施行者、话语内容、话语对象、话语平台和话语反馈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话语施行者的文化背景、语言基础、历史学识等对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底层逻辑产生重要影响。不难想象,欧洲学生百年来通过基本未提到中国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会如何看待人类发展历史和逻辑以及中国在世界发展史上作出的贡献和地位;更不难想象,当代西方人通过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会如何从西方认识论、科学观的角度去审视人类发展,审视东方文明和中国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及未来。这些历史类著作构建了他们以西方为中心、以西方普世价值观为核心的世界史观,形成了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一方面,当认同世界发展是“零和游戏”、世界发展史是竞争和对抗的他们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成为国际话语施行者和话语内容制作者,自然就不可能轻易理解中国所提出的“和为贵”“美美与共”,更不能理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非是“中国要一统天下”,设置的国际话语议题自然也难以对中国有利。另一方面,从西方史学著作中学习世界史的中國人,几乎全盘接受了政治领域西式民主、自由、人权等语言体系,接受了外交领域地缘政治、人道主义灾难等说法,接受了哲学领域存在主义、非理性主义、后现代、“文明的冲突”等概念,用这些舶来概念和词汇与产生该语言体系的西方争夺话语权,自然容易陷入对方的话术圈套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③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历史教育深刻塑造着人类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世界历史的书写传播对构建国际话语权底层逻辑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二十四史”的编修都基于中华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史记》作者司马迁、《汉书》作者班固、《隋书》作者魏征等等,无一不是“为往圣继绝学”的大儒。传统中国士大夫通过《史记》《汉书》等中国古代“二十四史”确立了爱国忠诚、仁义礼智的道德追求,并通过诸葛亮的《出师表》等文章作品将这种理念追求扩散至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基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第三世界发展历史,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并被写进国际政治教科书中影响至今,中国的反殖、反帝、反霸主张在第三世界得到普遍响应。
二、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的世界史观
1、从中国角度重构世界历史叙事体系迫在眉睫
欧美国家对世界历史的书写传播为构建其国际话语权发挥了重大影响力,而我国目前在该领域却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从中国角度重构世界历史叙事体系迫在眉睫。何为从“中国角度”呢?如果只是用中文书写,却仍旧以西方认识论、科学观的角度去进行历史叙事,必然不是“中国角度”。所谓“中国角度”,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构世界历史叙事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新塑造世界历史的价值判断,为世界深入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价值观念、文化语义夯实基础,为构建同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奠定底层逻辑。
毛泽东同志在其哲学著作《实践论》中提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树立正确角色观,要把从中国看世界与从世界看中国两种视角统筹起来。就具体方面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⑤可见,成功的国际传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在受众群体的感性层面因地制宜、因群而异地激发起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在认知、情感或行为上的反应。西方国家也深谙此道。享誉美国的经典传播学教材《初识传播学》中提到,“传播是建立和阐释可激发回应的信息的关系过程”“不管是什么原因,如果信息未能激发任何认知上、情感上或行为上的反应,它就不能被称为传播”。⑥这要求我们从国际传播受众群体出发,考虑其所需所想,满足其所思所望,为其正本清源、答疑解惑。
2、以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作为思想理论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应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它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深入思考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高瞻远瞩提出的理念,是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核心。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中国故事融入各国及世界历史中,重构世界历史,让世界各国人民深入领会和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内涵,为各国及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无疑是符合传播学规律、贴近受众群体需求的可靠国际传播手段之一。
具体来说,世界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揭示了世界范围内客观存在的人类生存要义,彰显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多元一体的价值追求,有着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重新构建世界历史叙事体系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开放包容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性,也是世界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明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⑦中华文明未曾断裂而延续至今,其开放包容的鲜明特性功不可没。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当拥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时,总会迎来盛世;当采取闭关锁国的措施时,总会走向衰败。而在世界历史上,开放包容曾让古希腊文明众星闪耀,宗教势力的强力管控则令欧洲陷入了黑暗的中世纪。以开放包容的价值取向重构世界历史,有利于消除世界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
共建共享是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的内在要求。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合作共赢、坚持交流互鉴、坚持绿色低碳”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⑦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每一次盛世都是一次各民族实现交流交融、共建共享的过程,并向整个东亚大陆辐射其和平稳定的影响力。世界和平发展依赖于各国各民族的共同建设,世界文明辉煌依赖于各国各民族的知识共享。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所以辉煌的古希腊文明源于各城邦间的合作交流,而毁于强势城邦的独霸野心;所以欧亚大陆因丝绸之路交流互鉴而涌现出璀璨的文明,非洲及美洲大陆因沙漠大海的相互隔绝而默默无闻。以共建共享精神为盛衰脉络重构世界历史,论证一种文明只有交流互鉴才能充满生命力,有利于为世界塑造爱好和平、崇尚团结的文明观文化观,在国际上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也是全球化浪潮的趋势表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为“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⑧从中华文明到希腊文明,从印度文明到玛雅文明,世界文明本身就是多元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多元化的文明交流互鉴形成一体时,往往迎来世界范围内的文明盛世。青铜器和铁器技术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塑造了农业文明,蒸汽机和电器的广泛应用塑造了近代工业文明。以多元一体的价值追求重构世界历史叙事体系,论证世界文明因多元而更加多彩、多元文明因交流互鉴一体化发展而更加璀璨,有利于消除“冷戰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塑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的价值观。
以彰显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多元一体价值追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重构世界历史,有利于通过新的世界史观影响并塑造中国国际话语权底层逻辑,讲好中国故事。
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史观助力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上,大多数人没有动力也没有渠道直接获得关于中国的直接经验,但可以通过对包含其本国本地发展历史在内的世界历史文化的学习了解,获得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间接经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重构世界历史,不仅能在学术范围内拓展影响,也能在文化推广方面发挥作用。
寓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史观于各类历史研究之中,拓展中国影响。世界历史架构庞大、包罗万象,经济学、美学、法学、科技等细分领域都有其各自特殊的发展脉络,每一部细分历史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其专业受众。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史观梳理这些脉络,将中国在各领域的发展成就嵌入世界细分历史之中,有助于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华文明在各个细分领域的影响力。以广受各阶层喜好的美学领域为例,意大利美学家翁贝托·艾柯所著《美的历史》已被翻译成28种语言畅销世界,但这部美学著作所述皆是西方社会所认为的美的事物。中国哲学家李泽厚先生也有一部美学代表作《美的历程》,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呈现给读者,但因为主要介绍中国美学,其畅销程度必然逊色于标榜为世界美学史的《美的历史》。即便如此,2010年2月,李泽厚先生的《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式层与原始积淀”仍是进入了美国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首位中国学人。如果我们能以中国美学观重构世界美学史,相信其影响力必将更加深远。
寓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史观于文艺作品之中,講好中国故事。世界史观直接影响着文艺作品的创作,并通过文化产品扩散其影响力。从西方文化传播经验来看,英国广播公司(BBC)、国家地理等国际知名媒体通过拍摄地球起源、物种演变、艺术史、战争史等热门题材领域的纪录片,潜移默化地将其在竞争、自由、环保等方面的价值追求植入人心。例如,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纪录片《地球脉动》堪称难以超越的经典纪录片,荣获34项国际大奖。这部纪录片中,制作方从南极到北极,从赤道到寒带,从非洲草原到热带雨林,再从荒凉峰顶到深邃大海,将难以数计的生物以极其绝美的身姿呈现在世人面前。通过如“豹的命运说明了自然生命传续的脆弱性”的叙述,给世人带来美感震撼的同时也塑造了受众对于自然和生命的观感;期间还采用美国军方发明的空中摄影机拍摄,带给受众先进科技力量的震撼。中国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史观开展文艺作品特别是非虚构类文化产品的创作制作,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中国故事嵌入相应的世界历史叙事中,必将有助于中国故事的大众化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⑩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便拥有世界胸怀,倡导“天下大同”而非“中国大同”。古代中华文明也通过其“天下”世界观塑造了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脉络,并扩散其影响,形成了东亚的儒家文化圈。进入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胸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重构世界历史,对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外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为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戈丽霞系中宣部办公厅预算和项目管理处干部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网,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0222/ c117092-28138907.html,2016年2月22日。
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第1 版。
③习近平:《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求是》2021年第12期,第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1页。
⑤《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第1版。
⑥[美]埃姆·格里芬:《初识传播学》,展江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6月第1版,第7-8页。
⑦《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政府网,http://www. gov.cn/xinwen/2019-09/27/content_5434113.htm,2019年9月27日。
⑧《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xinwen/2021-01/01/content_5576082.htm,2021年1月1日。
⑨同⑦。
⑩同⑧。
责编:霍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