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针绣工艺特征研究
2022-11-08杨天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杨天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一、乱针绣针法之灵活性
(一)乱针绣之主要针法
乱针绣从传统苏绣之中脱胎而来,其针法上的创新可谓是乱针绣的精髓所在,“乱针绣”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在针法上并没有如传统刺绣一样有一定的规则,而是可以根据画面、绣线、面料去灵活调整针法。但是,乱针绣中的“乱”并不等同于杂乱无章,其本身还是有一定的规则。
总体来说,较常被使用的有两大类针法:基本针法与特殊针法。基本针法是乱针绣作品中会大面积被使用的针法,类似于在素描中的“排线”——线条直接穿插、交叠,在同一片区域俨然形成不同的深浅效果。创作者更可以使用粗细不等、色彩不同的绣线来进行创作,使得绣面整体变化更为丰富。
特殊针法则是在比较小的范围内运用新针法(打籽针、凹凸针、浮雕针、叠园针等)来丰富画面的细节,增强层次感。以打籽针为例,从传统针法中的打籽针是在绣线靠近绣面的一端打一个小的结,然后在反绣回去,多运用于绣制花朵的花蕊部分。而乱针绣则是对此做出了改进:打结的方式是将原来最为简单的套结改变成一些新的结法(例如,先打圈结然后勾线一圈再打一个套结或是将两个套结纵向上叠加),这使得原本的“籽”变得更加的丰满。
毫无疑问,点、线、面是大多数绣作的组成元素,而打籽针则是将点夸张化,这种夸张不仅会使得画面的立体感增强,而且会使得整体绣作风格变得粗犷,刺绣讲究的是粗犷与细致的结合,而乱针绣更是把这种粗犷运用得恰到好处。
(二)传统针法与新针法之结合
普通针法与特殊针法巧妙地结合,让整体的绣面更加的生动自然。传统苏绣的针法主要是平针和套针,针法主要是一股下套,穿过布面、然后直接一股反绣。而乱针绣除了沿用传统苏绣的平针与套针以外还创出了新式的针法,而这些新式针法,无论是凹凸针、浮雕针还是凹凸针、浮雕针、叠园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从传统针法中来,并且可以与旧针法相得益彰。以叠园针为例,它的特点就是“叠”,第二层开始就不断地叠加,最后一层与最后第二个层之间,斜插走针可以避免堆叠过多而显得太厚,这样一来原本苏绣中的堆叠针法并没有被完全的丢弃。叠园针保留了原本堆叠针法的原理,但是改变了针的走向组合(尤其是最后的两层),使得绣面不再因为堆叠过多而显得沉闷。
二、乱针绣依附材料选择之灵活性
因为乱针绣在针法上并不拘泥于传统苏绣的针法,针脚扎得更加牢固不易散开,所以在依附材料选择上,有更多的灵活性。
传统的苏绣往往是以平针为主要的针法,偶有打籽针等法,因此它所依附的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若是太硬,不仅针难以插入,底面会自然地将线脚过度地撑开,非常影响画面效果;若是太软,面料则根本无法支撑地起绣面……而乱针绣则是由多种针法不规则地叠加。它不仅可以与传统苏绣一样绣在丝绸、棉麻布料上,还可以绣于皮革、毛呢、牛仔等材料之上。
以旗袍为例,旗袍的面料可谓是它的灵魂之所在。面料直接影响到整套旗袍的质感、大体外观,如今人们对衣服质感的要求在不断增加,面料也在伴随着时代而进步,如今的旗袍已经不再是由一种纯粹的材料所制成,往往会在其中加入一种或多种人工合成材料使得其整体效果看起来更富有体积感。而多种合成材料的叠加必然会影响到刺绣工艺,传统的刺绣往往以紧密的平针顺着排列为主,这样虽然在视觉效果上看起来绣面平整光滑,但是稳定性却不是很好。而乱针绣则可以尽量规避其中的不足,以层次之间的关系为例:普通苏绣的首层出边与后面的几层之间是完全的顺接关系,而乱针绣因为针脚并不是相同的走向,出边与后几层之间是一随意交错的。这样一来,整体层次之间的关系就被完全固定,即使依附材料本身稳固性并不是很强,轮廓的边缘也会又齐又密。
除了针法的灵活之外,绣线的选择的灵活性也让其所依附的面料种类更加的丰富。乱针绣的创始人杨守玉在乱针绣的发展初期就尝试使用毛线、棉线、丝线等不同种绣线进行绣制。不同材质的绣线与不同依附材料的大胆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丝线为例,在刺绣工艺中丝线是一种常用材料,可塑性较强,而且表面的光泽可以塑造出很强的视觉效果,丝线由于较软,适合与较硬的材料结合,传统苏绣往往将其与棉麻材料结合,在乱针绣中,它与牛仔布料也可以结合,为了使针脚更加稳固,创作者们常常会加入一些麻线,两种不同材料的结合,一粗糙一细腻,为现代服装增添了一些装饰亮点。
三、乱针绣画面处理之灵活性
(一)乱针绣配色之灵活性
色彩搭配是刺绣中的重点,配色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整体的画面效果。乱针绣之“乱”并不仅仅在线条分布上,颜色的处理同样也是“乱”的。就如同在画水粉画时,我们会先铺上一层底色,然后在一层层地盖上其他颜色,乱针绣的创作也是如此:根据整体的配色,首先要铺上一层大体的底色。底色的选择也颇为讲究,一般来说不会比画稿上的颜色深。接下来是具体刻画的阶段,这个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大块铺色与局部铺色,大块面铺色主要是背景部分的铺色,要衬托的住主体物,因为在乱针绣中穿插针法用得较多,所以背景色也更好控制,局部铺色则是要考虑到相近色块之间的和谐性。最后一步是所谓的“点睛之笔”。
传统刺绣基本沿用了多年传承下来的配色模式,虽然绣的物体稍有不同,但是在配色方面是万变不离其宗,而乱针绣摒弃了传统苏绣的一些配色原则,色彩的叠加是随意的,所以会不断地出现新的颜色。创作者也可以通过穿插与叠加调整相近的几个颜色的明度与纯度,从而使得颜色之间不再那么突兀。
以作品《飞天》为例,整幅作品的背景色为蓝色调,上部为蓝色、中部为深蓝下部为蓝黑色甚至黑色,整体成由蓝色向黑色的过度,背景上配以白色祥云图案,偶以朱色飘带作为点缀。而在堆叠针法处理下的蓝色背景与云朵之间的交叉更是十分自然,最前部飞天人物的塑造更是采用了虚实乱针绣法,灵动自然。
色彩搭配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它的颜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其走针的方向多而复杂,用多种材质的相结合,在不同方向、不同种类的光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以作品《红衣男孩》为例,当有光线直射之时,这幅作品中男孩所穿着的衬衫,呈鲜艳的正红色;而当光线非直射之时,它会呈现出较深的绛红色。同一幅作品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之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是因为创作者在绣衬衫的时候,根据衣服的纹理褶皱采用了不同种走针的方向。与此同时,他们采用的绣线也并不是同一种类型的绣线,在这种变换之下,同一件红衬衫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感觉,这也是乱针绣颜色搭配中有特点的一点,巧妙利用光来营造出不一样的色彩效果,赋予了作品变化,变化即生命力。
(二)乱针绣画面层次感的构建
画面层次感的构建直接关系到整体绣面效果,层次感越为丰富多变,绣面就显得不死板、在描绘场景时纵深感也更为强烈,传统刺绣的主体为依靠绣线的深浅进行的平面表象。而乱针绣则是使用针脚的交叉、重叠、间隙的控制来塑造出物象的透视变化,物象的体量和质感。
乱针绣所运用的处理效果多来自西画,西画与中国画的差异之一便是极具讲究透视效果,透视中讲究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而乱针绣则是可以通过它的针法特点区分出虚实关系。上文曾提到,传统苏绣与乱针绣在处理最后一层与最后第二层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之处,以前顺着压边的绣法使得物体的边缘线较实而工整而新绣法则是虚化了物体的边缘线,这样一来,一虚一实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分开来,纵深感也就被强化。
有件作品以灰褐色与黄色为主要色调,远处的楼房与土地就被虚化,而近处的人物被凸显出来,即使是近处的人物也有虚实之分,最主要位置的人物(举起红旗的三人)采用压边绣法表现得很实,最前方一人半只脚踩在房顶半只脚踏于空中,为了让人物更加的稳定,踩实地面的那一只脚的部分运用了多层压边的绣法。
在传统苏绣中,只有整齐又细密的边缘才可以分得清楚前后之间的层次。而在乱针绣之中,整齐的边缘线与虚化的边缘线被结合了起来,一虚一实,空间感就被建立了起来。但是,乱针绣的走针方向又不完全是杂乱无章,走针的方向依然是顺着物体的肌理,在绣制的过程中,线条要先绣粗再绣细,从疏到密,而相邻的两个块面之间的交界线也不能够露出较为明显的线条痕迹。
四、乱针绣题材选择之灵活性
题材的选择在很多年前似乎是约定俗成。传统的民间刺绣往往是师徒传承,形成一种程式化的制作,其主要题材来自民间的神话,以及一些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有时制作者们也会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作为题材,但是很少涉及人物。乱针绣取自于西方绘画,无论是明暗效果的处理还是细节处的刻画,都可以将人物形象生动地体现。乱针绣经典作品从《钱学森》《撒切尔夫人》《红衣男孩》到《魅惑》每一幅都将人物的神态仔细地刻画出来。
乱针绣如今已经兴起一股私人定制的潮流。私人定制的字面意思是为自己量身定做,而乱针绣私人定制,则是客户提供需要定制的图片,制作方首先运用电脑制图将原图改变为适合绣作的新画样,然后再进行绣制。这一消费现象的形成一方面就是乱针绣的题材非常广泛,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风景摄影作品或是绘画作品都可表现。
五、结语
乱针绣是对传统苏绣的传承与发展。它延续了传统苏绣中的主要针法与绣制步骤,但是又在针法细节、配色、绣线选择等方面有创新。乱针绣之所以在当代受到欢迎,是因为它具有工艺上的灵活性特点。本文从针法、材料、画面效果、题材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乱针绣的灵活性,希望通过这次的分析来更深一层次地了解乱针绣。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并不一定需要完全传承一模一样的工艺,有的时候通过适当地改变反而可以起到更好的传承效果。通过对于乱针绣的分析,笔者希望可以更多地了解传统苏绣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