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以福安平讲戏为例

2022-12-05陈国华福安市文化馆

艺术品鉴 2022年27期
关键词:福安剧目戏曲

陈国华(福安市文化馆)

地方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是极具地域特色并深受人民欢迎的演剧形式。明代中期,以福安地区为中心,主要聚集在福安、闽东北、浙南等地区,当真正意义的戏台还并未出现之时,民间剧团就开始活跃于地头田间和市集坊间等地点,用福安方言说唱所演戏文,演绎出世间悲欢。由于它浅显易懂,形象逼真,贴近百姓生活,这种戏曲就被命名为“平讲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注重对古老剧种的挖掘抢救,使平讲戏重获新生。1978 年后,国家又重申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平讲戏得以恢复和发展。进入21 世纪以后,平讲戏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市场化竞争的加剧,加之平讲戏人员流失、出现断层,戏台年久失修、场地荒废等问题,可以说平讲戏的发展举步维艰,处于濒危的边缘,急需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平讲戏的保护与传承。

一、福安平讲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方水土既养育着一方人,也哺育了一域的地方文明。平讲戏和地方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休戚与共,已经形成闽东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平讲戏曾有过辉煌也有过低潮,到目前在挣扎中生存,在艰难中前行。

(一)生存环境恶劣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新兴媒体的大量普及,文艺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通俗的舞台表演形式,传统戏曲已经不是人们娱乐生活的主要活动之一,愿意走进剧院看戏剧的年轻人愈发减少。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城乡的原有娱乐方式,福安平讲戏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受众群体缩减与演出内容的流变挤压了平讲戏的发展空间,同时多元文化崛起与网络化娱乐盛行,年轻一代普遍对于平讲戏的兴致不高,这些都加剧了平讲戏的生存危机,使平讲戏面临着市场滑坡、发展无力、趋于失传等严重困境。

(二)传承严重断档

从年龄结构来看,平讲戏的老一辈艺人年事已高,纷纷淡出表演舞台。中年传承人年纪渐增,体力不支,难以全心效力,一部分人为了遵循当地风俗仅于每年传统节日固定时间表演,余暇时间则外出打工,以处理其他事务为生,也有部分人迫于家庭和经济问题而改行。而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今天,面对现实生活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年轻一代人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利润比较高的新兴职业。目前平讲戏演员主力为中老年人,年龄最小者为58 岁,最老者已达80 岁,可以说是人才严重匮乏、传承人青黄不接,面临人走艺绝、后继无人的严重危机,形势令人担忧。

(三)发展经费欠缺

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的保证,而资金则是重中之重的基础保障,不限但包括购置音响、乐器、服装等设施设备,演员的学习和生活开销,以及受到销毁的资料、剧本以及荒废的戏台,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予以修缮恢复。

近年来,在全国宏观层面制定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等文化保护政策和措施,但从微观层面上来看,无法对每个地方剧种加以考虑和兼顾,在具体实施中面临着很大的阻力,一些保护工作收效甚微。如此,福安平讲戏存在着严重的历史文化危机,对福安平讲戏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

二、福安平讲戏的抢救和保护措施

(一)平讲戏老艺人的执着坚守

1978 年,为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平讲戏重获生机,然而它仅是昙花一现。20 世纪80 年代初期,跟随着最后一家民间平讲戏业余戏班——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平讲班的解散,此后平讲戏表演在闽北地区更少有人问津,班中艺人大量转行,艺人热情逐渐熄灭,其传承之路命运多舛。

尽管如此,仍有一群平讲戏艺人怀着满腔热血奔走在复苏平讲戏的荆棘载途上。终于在1994 年,福安市成立“实验剧团”,重新开办闽剧和平讲戏兼演,保护与发展平讲戏的基础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77 岁高龄的平讲戏传承人陈爱容,她自16 岁开始便参加了穆阳民间的业余戏班学唱平讲戏,进行剧目表演,后被选入福安县平讲剧团,她对传统戏曲的热爱至今已逾越半世纪,也见证了福安平讲戏发展路的载沉载浮。多年来她不管严寒酷暑,不辞辛劳,精心准备每场排练和演出,累计培训社会艺人数十人,补充壮大了演员队伍。正是由于陈爱容等一些老演员的坚守,通过传、帮、带、学,以通俗易懂的方法,传授平讲戏相关知识以及独特的戏曲声腔和艺术特征等,带领新一代的传承学子,在复兴平讲戏的曲折道路上砥砺前进。

(二)主管部门大力支持

为了确保平讲戏后继有人,福安闽剧团在全省、宁德市、福安市党政领导及主管部门关心支持下,于2005 年改为以演平讲戏为主。2009 年恢复成立了“福安市平讲戏团”。2012 年,原福安市平讲戏团整体转隶为福安市平讲戏艺术传承中心,并定编为事业单位,配置传习基地200 平方米,每年由地方财政投入保护经费68 万余元,全方位开展平讲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福安市委市政府依据平讲戏的发展历程,以及实际情况,制订了该剧种的长远发展规划。2014 年,由福安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市老年大学等单位共同策划,先后成立了平讲戏艺术传承中心、市老年大学、坂中中心小学、富春公园等平讲戏艺术传承共建基地,每年送戏下乡不低于50 场,共培养学员上千名,为复兴平讲戏的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多年来,地方党政和主管部门不仅加大戏曲艺人资源投入,壮大演出队伍,还加强组织建设,理顺各方机制,每年向上级部门申请省文艺项目资金补助达100多万元,用于创作平讲戏剧目和演出,使这个具有福安特色的地方剧种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近年来,随着GPU可编程能力、并行处理能力以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提升和扩展,GPU已发展成为一种高度并行化、多线程、多核的处理器。GPU在并行数据运算上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特别适合作运算符相同而运算数据不同的运算。CUDA对内存的操作与一般的C程序基本相同,显存操作则需要调用CUDA API中的存储器管理函数。一旦确定好程序中的并行部分,就可以将该部分计算交给GPU。利用GPU的并行处理能力,以CPU加GPU混合加速为特征的异构并行计算系统将会成为未来高性能计算的主流。

(三)深入挖掘整理史实资料

为深入探源平讲戏的历史,在几乎没有现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工作人员辗转各级戏研机构、图书档案等有关部门,并咨询省内外资深戏曲专家,走南闯北拍摄戏台剧目题记,展开全国范围普查平讲戏历史渊源,目前搜集保存了大量历史渊源、传承谱系、剧目题记、戏曲动作、声腔及著名老艺人简传名册等资料,包括历史价值照片53 张、历史文献280 页、一批电子文档,挖掘抢救“平讲戏”传统剧目308 个、剧本85 本、曲调32 支、拓展曲调28 支,以及锣鼓经等。

同时,保有曲调乐谱32 支,拓展曲调乐谱28 支、录像带5 盒,已复排《赠金钗》《断桥》《采桑》《白云山上货郎担》《双定牌》《茶歌》《三棵树》《回春曲》《光荣人家》等13 部代表作品。尤其是2017 年,剧目《马匹卜驳妻》入选国家文化部“剧本扶持工程‘整理改编剧目’项目”,列为全国扶持的10个剧目之一。

(四)借申遗之举实施抢救保护

平讲戏传承中心组织原福安县平讲剧团老艺人,请回远在北京的林之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郭翠玉老师,及在上海的徐邦梁老师等30 多位20 世纪60 年代平讲戏老艺人进行探讨研究,搜集相关资料,共挖掘整理《十三三》《十八双》《三十六赠》《七十二杂》等300 多个传统剧目。

每个老艺术家都是平讲戏的重要载体和传承推动者,经过对这些老艺术家的深入了解,从他们的舞台艺术经验中,获取珍贵的民间艺术精髓和宝贵的历史文化记忆,并实施抢救性录音录像,建成资料档案,并由专人对新普查材料加以收集、分类、存档、重点保存,在完成平讲戏资料的挖掘、抢救、搜集、整理的基础上,把搁浅了50 余年的平讲戏逐级申遗,经过了,6 年的艰辛奋斗,在2011 年,平讲戏(福安)申报福建省级非遗工作圆满成功,更是在2014 年被国务院批复审定纳入第4 批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平讲戏“天下第一团”)。

三、福安平讲戏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举措

(一)建立完善平讲戏保护传承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规定并建立的四级遗产名录制度和传承人体系,是以制度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标志。平讲戏要实现在地保护,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资金保障机制,二是创新管理机制,三是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保护意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其次从政策层面上予以保障,将出台《平讲戏保护传承方案》,对国家专项资金补助、戏曲剧本创作、节目设置、安排表演场地、社会资助、人才培训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传承机制,不断夯实平讲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二)注重加强演艺人才的培养

校园是促进平讲戏传承发展的主阵地,让平讲戏“走”进校园就是促进传承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大力推进福安平讲戏进校园,引导扶持、组织演出团队在我市中小学校开展文艺演出,鼓励中小学生及家长走入剧场。并立足传承共建基地,每年遴选数十名爱好戏曲的中小学生,成立平讲戏表演班,每天安排两节专业课,对学生开展唱念做打基本功的培训,编排折子戏,并以平讲戏器乐及曲调唱腔传习为主,用平讲戏特色器乐演奏基本功及曲调传习,分别进行独奏、合奏、曲目演唱等。近年来,各基地校的平讲戏传习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其中,2016 年,坂中中心小学平讲戏《赠金钗》应邀参加第34 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获得节目二等奖、最佳组织奖、最佳表演奖、最佳指导奖。2015 年,穆阳中心小学平讲戏器乐班获福建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艺术表演类二等奖、精神风貌奖。

(三)借助新媒体和数字文创技术加持创新

(1)采取“短视频+直播”方式,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和层级扁平化的优势,迅速将传统文化信息传递到基层人群,特别是增强年轻群体的参与度。

(2)对地方戏曲的文创研发,或是制作传统戏曲的音像制品,地方戏曲角色的脸谱艺术品、人物贴纸、剪纸和彩塑工艺品等;或者编印一些本土地方剧种的艺术画册、明信片、挂历、书签等;也可将一些戏曲舞台上表演的小道具等作为纪念品销售。

(3)充分发挥当地博物馆、文化馆的馆藏资源优势,打造以展览为主要形式的体验空间。通过对剧种文脉的追寻,来揭示戏曲的发展历程及其表演特点。此外把本地的戏曲知识、资讯和剧目等相关内容依托微信公众号或者各种形式的网络直播平台推送给更多的群众,使之了解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从而达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目的。在展示区,不仅可以展示当地几近失传的剧目手稿、道具、服饰、乐器等文物,还可借助VR技术放映传统戏曲和现代精品戏剧的影像,让游客目睹其起源及发展历程,更可以了解到该地的历史、人文和社会生存状况,让平讲戏宣传推广实现“润物细无声”。

(四)融入展演平台,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1.积极参加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各类戏曲艺术节,拓展知名度

近年来,平讲戏参加第七届省艺术节第27 届戏剧会演获得了演出剧目二等奖、个人二等奖3 个,个人三等奖5 个的殊荣。

2020 年,平讲戏应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邀请,参加由国家文旅部主办的中国戏曲史上规模空前的“2020 年百戏(昆山)盛典”。2021 年,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展演季》节目组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在全国4 个区域选出4 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古老剧种,其中平讲戏(福安)代表华东区荣耀入选。

2.融入当地大型节庆旅游活动,活跃城乡节庆文化市场

如积极参与重要节日和大型活动的演出,创作出精品贴近群众,活跃气氛,让戏剧和民俗有机融合。如把平讲戏纳入节庆旅游项目中进行文化推介与发展,将促进平讲戏的有效传承和旅游市场的融合发展。

3.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近年来,福安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牵头,挖掘、创排了13 个剧目,开展送平讲戏下基层活动,陆续参加社区音乐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三下乡、宁德市“魅力闽东”文化惠民专场演出及福建省经典折子戏展演等,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因此,政府应针对基层观众的需求,把平讲戏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或通过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产品的方式,引导平讲戏演出队伍走向基层,到群众中去表演。

(五)打造平讲戏精品剧目

优秀剧目是剧种的门脸。在平讲戏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精彩剧目。为了响应“坚持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重要要求,要创造出一大批富有地域特点并倍受群众广泛喜欢的平讲戏精品。要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标,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戏剧作品来反映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尤其是要在声乐、唱腔、舞美等方面积极改良创新,不断提高观众的视听觉效果,激发年轻人的兴趣爱好。鼓励戏剧工作者走入群众,走入生活,捕捉福安地方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社会心理、历史变迁,融合地方文字语言,让戏剧达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的效果。

近年来,福安平讲戏传承中心在抓好历史剧、传统戏创作的同时,更加重视和关注现实题材剧目创作,切实承担起打造精品剧目的重任。截至目前,已整理挖掘出现实题材剧目。

四、结语

一部平讲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史。平讲戏作为福建省的特色非遗文化,近几年虽经艰苦努力挖掘抢救,但很多方面还亟待改进提升,如传统剧本、曲调、历史渊源、表演特征、学术研讨等亟须抢救保护,特别是在传承人培养、传习点建设及财政经费上仍存在许多短板。

平讲戏作为推动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闽东之光”的重要内容,坚持“二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工作)方向、“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扎实推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推广工作,着力打造更多平讲戏精品力作,使平讲戏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在推进平讲戏振兴发展中为“闽东之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猜你喜欢

福安剧目戏曲
舞台剧目
张福安作品
戏曲从哪里来
福安里4号
《广西戏曲》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优秀剧目进校园
“Terrorofsoul”in“TheFalloftheHouseofUs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