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愿景与路径

2022-11-08冯清

大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办学高质量

冯清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为切入点,以实现教育公平为价值取向,在满足高校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向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一步,要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补短板、强弱项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发展质量,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学生人生发展、学校自身发展的协同并进。

一、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一)创新理念挖掘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潜力

创新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凸显高校办学特色、打造优质教育氛围的必要前提。高校应以创新为导向,构建以培养创新能力、创造思维、创业技能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敢想敢干,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实现自我价值;以创新为导向,通过学科交叉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在专业特长领域施展抱负;以创新为导向,构建翻转课堂、项目教学等多样化的课程教学体系,让课堂教学始终对学生保持吸引力,激发学习主动性。深化创新理念,挖掘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才能让高等教育获得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

(二)协调理念释放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协调发展理念强调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补短板、强弱项,增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效能。基于协调理念的高等教育改革,重点要解决三对矛盾。第一是协调发展规模与发展质量的关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以扩大招生规模来维持办学“红利”的时代将会成为过去式。高校要想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从追求生源数量向提升生源质量转变。始终保证办学规模与校内硬件设施、师资力量配备相适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才能实现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第二是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教学为主,教学与科研并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高校应鼓励教师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参与科研项目研究,保证教学与科研两不误。第三是协调高校与市场的关系。高校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办学方向,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用人单位需求,在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达到“共赢”。

(三)绿色理念转变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式

推行绿色教育是面向2035 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高校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和深化改革的基本目标。无论是在办学理念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应融入绿色发展的生态思想,为高等教育全面化、持续化发展奠定基础。高校应在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前提下,深入学生群体开展调研,了解广大学子的现实诉求,充分尊重其个体性、主体性发展意愿,维护好学生的基本权益,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态度转变,用高质量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在校内环境建设方面,也要坚持绿色生态理念,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为师生提供愉悦身心的自然景色。除了外部生态外,高校也要积极打造良好的学科内部生态,为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提供更加宽松、友好的氛围,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互补,依托生态友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带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将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等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引导高校学生逐步树立热爱自然、维护生态的意识。

(四)开放理念优化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格局

新时期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开放观念、秉持包容心态,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知名高校办学经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积极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合作,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建设国际校区的方式,拓展海外办学的广度和深度,对外输出中国教育资源;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优化发展格局,实现良性互动。坚持开放理念,还要主动培养高校学生的国际化思维和国际化能力。例如将国际化的信息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教学、学术研究、实践活动中。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帮助高校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能力得到提升,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应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契机,在国与国合作背景下为高校学生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以留学生培养为载体,促使高校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习俗等有更进一步地了解。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在切实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能为我国今后参与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储备更多优秀人才。

(五)共享理念巩固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并非局限于少数几所顶尖高校,而是要力争实现所有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这就意味着必须做到教育公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深化共享理念,普惠发展成果,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实现更加公平、更加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首先,要完善“筑梦计划”,在招生、资助政策上继续向落后地区生源倾斜,特别是对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要保证他们有更多机会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其次,加强高校之间的联合,依托互联网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并利用MOOC 等在线课堂等形式,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都能共享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推进教育公平。最后,立足本校实际,创新收入分配机制,缩小校内收入差距,解决教师实际困难,确保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愿景

(一)满足国家创新发展重大战略需求

在2016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目前已经完成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正朝向“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目标努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储备足够丰富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为了支撑国家创新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高等院校也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向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例如以往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侧重于照本宣科地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养成和创造能力的提升。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教育理念的革新,高校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双创”教育的全面普及,让高校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有大幅度提升,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储备了更多可用之才。

(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不确定性要求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也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这种不确定性,高等教育必须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通过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来应对复杂变换的社会环境。例如当今社会用人单位更加青睐技能应用型人才,而纯理论型人才则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开展实训、实习,通过增加实操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对技能的应用水平,从而在求职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当然,高等教育要想适应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关键还在于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确保未来社会需要哪种人才,学校方面就培养哪种人才,一方面更好地彰显高等院校“人才摇篮”的价值,另一方面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三)破解自身发展困境的现实性诉求

高等教育追求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升高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生源数量逐年递增,还应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为破解粗放式发展困境,必须寻求更加实用的高质量发展策略。高校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硬实力”,通过增加投入完善校内教学基础设施,以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双重诉求。例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培养理论与实操一体化人才,必须加大投资构建规模更大、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保证在课内理论教学完毕后,立即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上机实操,趁热打铁将理论与实操融会贯通。另一方面,高校要增强自身的“软实力”,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致力于为高校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利用良好的环境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人才培养效果。通过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破解发展困境,实现高水平办学和高质量发展。

三、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一)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始终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一切行动的落脚点,是办好高水平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质量人才确立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向社会各界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才能彰显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培养高质量人才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其一是专业技能方面,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统一起来,使高校学生熟练运用专业技能、积累较为丰富的实习经验,为将来参与求职竞争和实现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其二是个人素养方面,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优良道德品质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其三是创新创业方面,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高等教育中应增加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学校、社会机构、政府部门等举办的创业竞赛,并为其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将培养高质量人才作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二)以打造特色课程体系为载体

课程体系建设也是高校深化改革与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以往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理论课时多,实训机会少;常规课程多,特色课程少”的问题,虽然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用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高校应以打造高质量、特色化课程为目标,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以此为契机推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依托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打造产教融合课程,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保证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样经过两年理论学习、一年顶岗实习后,应届毕业生基本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要求,从而直接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解决就业难题。在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上也要突出特色,例如要紧跟行业、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不断将最新技术添加到教学内容中,让高校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始终与行业发展接轨,这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保持岗位胜任力的关键。

(三)以构建高效教学模式为基础

高等教育追求高质量发展,除了要求高校在硬件设施、师资配置上提供保障外,还要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和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只有选择当代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才能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进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在“互联网+高等教育”深度融合背景下,推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线下教学中,高校应致力于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鼓励高校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围绕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平衡好线下教学中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的比例,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反复的训练中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为其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线上教学时,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资源共享方面的价值,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满足其个性化学习诉求;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将高校学生的课后时间利用起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工具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应用MOOC、微课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更加丰富、完整的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始终对高校学生产生吸引力,这也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四)以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保障

“双师型”教师既熟练掌握教育理论、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又能指导高效学生进行专业实训和社会实践,甚至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学生创业等方面也能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新时代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也成为决定高等教育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一支综合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方面,高校要利用校企合作的良好契机,为本校专职教师搭建实习实践的平台,并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机会,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岗位参观体验、观摩学习,通过与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交流、探讨以及亲自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有机融合。这样在今后开展专业教学时,教师不仅能向学生传授理论,也能解答学生在实训、实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从企业方面了解最新的招聘信息、用人需求,把握人才培养方向,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学,紧跟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通过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提高综合教学实力,在本职岗位上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办学高质量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