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路径分析

2022-11-08邓丽琴

大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理论党员信息化

邓丽琴

(韶关学院 党委组织部,广东 韶关 5120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党建工作中,既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明确提出要“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更为便捷高效的网络学习阵地”。高校只有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中自觉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高校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意义

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其创生的视听感等多维教育空间,也构建了交互性、沉浸式的教育场域,在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同时,能有效影响受众的情感、认知和态度,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提供了有益选择。

(一)打破旧壁垒,拓宽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渠道

运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网络信息技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传播,能有效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很多高校先后探索建立了党建类网站、微信公众号、移动App、线上教育培训等载体平台,建立了“云课堂”“指尖课堂”,使传统的“面对面”的理论学习与现代化的“点对点”“点对面”或者是“键对键”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和同频共振,有力推进了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现代化。

(二)整合多要素,激发内生动力,提高教育实效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优势之一,便在于其“对理论文本进行大众化‘转译’”,综合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符号元素,把理论性强的内容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转化,实现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转变,更好地满足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让受众在动态多维的感官体验中学习,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刻骨铭心进头脑。

(三)占领新高地,引导师生员工坚定理论自信

重视并善于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工作,以主流价值为导向科学进行议程设置,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网络“飞入寻常百姓家”,潜移默化地让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在随看随听中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有利于进一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占领理论学习教育的信息高地,让互联网释放“最大正能量”,引导网络生态,促进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理论自信和政治坚定。

二、高校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主要做法

(一)聚焦便捷高效,构建“全天候”“无死角”学习教育平台

一些高校利用PC 端或移动端口,建立专门学习教育网站、App 等,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深学细悟笃行提供便利。如华南师范大学通过“5G+全息互动课堂”技术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政课,“首次在华南地区实现了跨校区远程全息互动直播教学”;韶关学院上线了学习强国号,开设“党建思政”“华南研学”“在线课堂”等栏目,在企业微信嵌入“复兴壹号”智慧党建云程序,设置专门的理论学习板块,为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学习教育构建了有效的移动阵地;湖南女子学院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共建网络党校,根据党员个性化特点和多样化需求,开展“点单式”教育培训,提高了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二)坚持多媒融合,增强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一些高校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融合成生动活泼的新媒体产品,在网络空间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系统化的呈现展示和深层次的阐释解读,为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营造了浸润式的学习情境,有效激发了其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如复旦大学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推出融媒体系列视频党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在专家学者的理论讲授中融入了大量视频素材、历史镜头和动画、渲染等技术,让师生在观看“大片”的体验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度与高度;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开辟VR 党建活动室,配备VR 党建学习一体机,打造VR 新时代新成就、VR 中国共产党党史、VR 革命遗址等系列内容,将传统的平面显示立体化、全息化,“构筑起虚拟、动态且声像兼具的教育场域”,让师生沉浸在特定的视听空间内,感悟党的光辉历程。

(三)突出知行合一,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心走实

一些高校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理论武装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实现途径,注重构建拓展网络学习教育平台的功能,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建立网络信息化考评体系等,推动以考促学、以学促干。如北京科技大学自主研发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网上学习与考试系统和大学生党员网络述责测评系统,促进了学生党员的学习自觉和行为自觉;西安交通大学“党建学习平台”不仅具有在线视频学习、网上考试等功能,还能利用大数据分析统计每个党员的学习情况,将其作为考核依据,提升了党员学习动能。还有一些高校将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与学科特色、教育教学等有效融合,推动学习成果转化,有效提升学习成效。如中国传媒大学注重发挥学科专业特长和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和新华社北京分社合作,通过短视频、微信SVG 交互产品、微博话题等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融媒体实践实训,运用智慧化、数字化、互动化的方式推出展示伟大建党精神的交互界面书信、H5+音频,在图书馆、传媒博物馆、校史馆搭起集党史诵读、声音展示于一体的“党建留声墙”,制作有声书《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不仅锻炼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为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了“红色”力量。

三、高校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顶层设计谋划不足

当前,仍有部分高校对信息化时代赋予党员教育的重大机遇把握不准,对创新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深刻,对新形势下党员教育信息化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思考不深、研究不够,缺乏数字化工作思维,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不到位,还未真正把智慧党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二)制度机制不够顺畅,基础建设投入有限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需要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凝聚各基层党组织和组织、信息技术、财务、资产、招投标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力量加以协同推进。但实际上,各单位对相关形势任务和政策要求的理解把握不到位、责任体系不够清晰、分工不够明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效工作合力的形成和人财物等要素资源的有效整合,导致信息化程度不高。

(三)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学科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不够多元化,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有所欠缺,网络媒介素养和学网、懂网、用网、管网的能力不高,缺乏既精通党建工作又熟悉网络信息技术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四)传统优势与网络信息技术未达到深度融合

虽然很多高校建立了“互联网+”平台,但有些只是简单地把理论文献或其他主流媒体网站上的内容直接搬到自己的平台,新的平台仍被旧的表达所占据。此外,远程教育站点在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监督方面,相较传统的教育方式来说,还存在一定短板,学习培训记录、评价结果与实际学习情况有所出入,部分学员存在挂机、代学、代考等流于形式和弄虚作假的现象,如何将传统教学管理的优势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融合,还有待做出进一步探索。

(五)网络空间还未实现理论传播全覆盖

目前,高校通过微博、微信、内网建立理论教育传播平台的情况较多,但由于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维护成本较高,自主或共建研发移动端App、网站等平台的不多,对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特别是大学生使用度较高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及哔哩哔哩等网站的理论渗透和教育延伸还不够充分。

(六)网络信息平台的政治功能需进一步增强

“中国社会正进行着社会转型和政治的现代化转型,当自上而下的改革逻辑遭遇社会逻辑而产生裂痕和对立,可依赖的路径除了坚持制度创新之外,重视并培育网络社群也是应有之义。”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面向活跃在网络上的师生“网民”,在依托网络建立党组织、将党员纳入网络党组织的有效教育管理方面做出的可借鉴、可复制的探索办法还不多。

四、高校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路径选择

网络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巨大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影响力”,高校应牢牢把握网络传播规律,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存在的问题,畅通信息渠道。

(一)更新思想观念,加强顶层设计

高校要积极打破思想藩篱,切实转变传统思维观念,充分认识新时代推进理论教育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立足全校“一盘棋”进行整体谋划部署。高校应建立统筹管理、分工协调、职责分明的工作机制,构建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指标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将理论教育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内容,通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不断提高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应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正确对待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有效激发干部担当作为,使其主动站在前线,发挥敢闯敢干的精神,创新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教育。

(二)加大资源投入,夯实基础保障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网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特别是对5G、VR、全息等、全景等前沿技术的运用更需要在资金分配合使用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高校应建立专项经费或适当增加党建工作经费用于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技术的引进研发。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在短期内,可考虑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银校合作等方式获得设备、技术和服务支持,或向技术比较成熟、开发比较完善的供应商购买软硬件和技术服务。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媒介素养

高素质专业化的网络党建人才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信息化建设中显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要坚持“内培外引”“引育结合”,大力拓宽人才引进和干部选拔渠道,把此类复合型的优秀人才聚集起来、用活起来,充分发挥其优势;对现有党务干部队伍也要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媒介传播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其媒介素养以及对互联网规律、网络舆论引导、网络安全保障等的掌握处置能力,使其对多媒体互动融合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善用互联网思维,打破内容和形式界限,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精准地转化和生动直观地展现。

(四)打造优质内容,促进有效监督

针对网络学习培训教管分离监督难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应下大功夫打造优质精品的网络课程资源,提升吸引力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可完善设备技术配置,在学员进行网络学习培训时,通过随机弹窗答题、随机弹窗摄像等方式,杜绝挂机、代学、代考等现象的发生。此外,高校还可通过完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如实施“线上培训+线下研讨”“线上培训+线下考试”,对学员的学习培训情况进行通报,将学习培训结果与党员评星定级及其所在单位考评、干部选拔任用、个人评优评先等挂钩的方式,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五)拓宽教育渠道,实现全媒体传播

高校应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动,坚持导向为魂,大力推动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高校师生特点,运用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等新手段,提升优质内容产能,形成“内容+科技”双向驱动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同步延伸到报、刊、网、端、微、屏等多种载体,进行多媒体、多渠道、多平台发布;注重用好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当下流行的新兴媒体,“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六)完善组织体系,突出政治功能

高校应进一步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设置,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把支部建在网上、把党员连在线上;针对高校党员分布广和教学、科研、行政、教辅人员及学生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实行实名注册管理,通过网络及时推送、线上实时直播等方式,组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学习研讨等;特别是能有效保证校外教职工党员、离退休老党员、出国(境)交换生党员和党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党员等群体实行同步学习教育,实现有效管理;还可将部分党务工作转移到网络上,在增加党员在线时间的同时,也为其网上理论学习创造了契机和条件,从而在更好地担负起直接教育党员的职责的同时,有效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

猜你喜欢

理论党员信息化
我是党员向我看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党员之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514.8万 北京市党员总数:240.8万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