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中“仿拟”现象管窥

2022-11-08

文教资料 2022年7期
关键词:辞格本体语言

尹 星

(聊城大学 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网络语言以新奇、简约、表达能力强等多种因素,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参与。“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是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率或实现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而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交流方式。

在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之势,这一显著特点与各种辞格功能是紧密相连的。“修辞”的说法最早见于《易·乾·文言》“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修辞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语言艺术的魅力,从而通过特定的修辞方式,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网络平台具有极强的带入感。网络语言中运用诸多修辞手法,谐音、比喻、飞白等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其中,仿拟辞格也是竞相追捧的“宠儿”。

一、关于“仿拟”辞格的概述

仿拟,对应的英文是parody。据考证,parody起源于希腊语parodia,其意思是“嘲弄之歌”,其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被定义为:① 滑稽模仿作品(文章、音乐作品或表演的滑稽仿作等);② 拙劣的模仿,荒诞不经的事。直到20世纪30年代,仿拟作为一种修辞格,第一次出现在由中国现代修辞学奠基人——陈望道先生所著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

对仿拟辞格的界定,学者们各抒己见。陈望道先生这样定义仿拟:“为了滑稽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名叫仿拟格。”陈先生的定义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仿拟本体是仿拟者意欲模仿的一个既成的语言形式;第二,仿拟的实际目的是讽刺嘲弄某人或者某事。但该定义也存在两点不足:第一,使用“仿拟”一词定义“仿拟”,属于一语重复,相当于没有解释;第二,将英语中“滑稽”或者“嘲弄”的概念机械地局限在仿拟目的中,这与仿拟的实际效果不符。由于陈望道先生对仿拟定义存在微小瑕疵,之后的仿拟研究学者一直致力于改进该定义。王希杰说:“仿拟,就是根据交际的需要,模仿现有的格式,临时新创一种说法。”徐国珍认为,“仿拟是‘仿’照某种现成的语言形式而‘拟’创出一个临时性新的表达方式的修辞方法”。综上分析,我们认为“仿拟”就是人们在继承既定的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对局部词汇进行改造形成新的交际事件的言语行为,它可以用来实现包括讽刺或者嘲讽在内的各种各样的交际效果。例如“赔了夫人又折朋”的语境来自《围城》,被仿拟的本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是《三国演义》中的话语,表面意思是不仅将自己的夫人赔给敌方,而且也会牺牲将士的性命,其隐喻则是因试图取得某种优势而造成双倍损失,“赔了夫人又折朋”这一点与周郎的“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语境很相似。由此,仿拟生成必备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仿拟包括被仿拟话语和仿拟话语,即本体和仿体,本体和仿体二者必须存在于语言内部结构中。第二个要素,本体是仿拟的基础,仿体是本体价值的延伸,不先设定本体,无所谓仿拟。不难看出,“赔了夫人又折朋”是仿体,显然是依附其本体“赔了夫人又折兵”实现其自身价值,但在仿拟的表层结构中,本体是隐形的,即可以不出现在话语中,前提受话者对仿拟者意欲模仿的本体有一定的认知背景。第三个要素,大量实践证明,本体具有习见性,仿体具有偶发性。仿体要想初次亮相就为人们所接受,本体必须是受话者所熟知的,反之,仿拟者的言外之意很难实现。

仿拟作为一个“走红”的“辞格明星”,相关研究较多。如著作类有徐国珍的《仿拟研究》,对仿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么孝颖的《仿拟话语构建的语言整合研究》,建构了认知语用框架下仿拟话语整合网络运作机制的理论模型,并绘制了相关流程图;赵娜的《仿拟修辞的应用研究》,更进一步澄清了仿拟、戏拟和Parody的纠葛,以此来确定全书的基调和范围,并对语言学框架下的认知语用进行科学性和可行性理论分析、论证,与此同时对所采取的技术方法和语料也有所交代。期刊类有沈立新的《“仿拟”结构的二合性及其关系浅探》,强调仿拟由本体和仿体共同组成,内部结构具有二合性,并从仿体、拟体的关系入手,分为相同、相对和相类三种关系;祝晓宏的《语言风格仿拟论析》,提出语言风格仿拟通常是以名篇、“流行体”、口吻和名言等为载体,风格仿拟行为可以在语言各层级出现,还涉及风格仿拟的生成手段和影响因子,角度新颖;刘景霞、黄海瑛的《仿拟及其生成理据》,其亮点在于利用概念整合理论,结合具体实例,发现仿拟生成需经过心理空间的跨空间映射合成新空间来实现。。

二、网络语言中的仿拟现象分类

仿拟适用性极强,且方式多样。关于仿拟的具体划分,说法各异。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下面几个角度对其进行细化分类:一从语言单位来划分,一般而言,仿拟可分为仿词、仿语、仿句、仿篇四种;从仿造方法上划分,常见的大致可分为义仿、音仿、结构仿、语体仿、腔调仿等;从数量类型上划分,可分为单—单仿、单—多仿和多—多仿等。

(一)据仿拟的语言单位划分

1.仿词

仿词即在原有词语的参照下,更换词语中不符合新语义的语素。

根据被仿词和仿词在结构上的对应关系,可分为“前仿”,即替换被仿词中的前一个语素,比如“黑包”(仿红包)、“晒客”(仿播客);“后仿”,即更换后一个语素,比如“空保”(仿空姐)、“房叔”(仿房东)、“的姐”(仿的哥);“中仿”,即改被仿词中间一个语素,“局内人”(仿局外人)、“可视性”(仿可读性)、“全年候”(仿全天候);“缩略仿”,即“缩略兼仿词”,如“博士生导师”简缩为“博导”,在此基础上,仿造出“硕导”。

2.仿语

这里所谓的“语”又叫词组,是比词高一级的语言单位,它包括了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习用的短语形式。仿语以现有词组为蓝本,旨在创造新词组。

千里之行,始于“手” 下。(手机广告)本体原为“始于足下”,仿体以“手”代“足”,意义大不相同,妙趣横生。利用熟语的亲切性,使广告受众耳目一新,自然而然建构起广告语言与商品性能的联想。类似的仿语还有“野性消费”(理性消费)、“家庭煮夫”(家庭主妇)等。

3.仿句

仿句指模拟、仿造熟知的句子形式表明仿拟者的交际意图。较之传统仿句多模仿诗词名句,时下流行的仿句在赋予其特定内容的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感,通俗易懂。下面依次举例。

(1)仿诗词佳句。如“风悠悠,人悠悠,车遇大雾慢慢行”(仿自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 仿畅销书名、纪录片名及歌词。① 好妈妈胜过好医生;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好朋友胜过好恋人(仿自书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② 舌尖上的母校;舌尖上的成都;舌尖上的消费(仿自纪录片名《舌尖上的中国》)。

(3)仿经典广告语。“美好的一天从上班开始”(仿自“美好的一天从美的开始”——美的空调)。

(4)仿时尚用语。①“如果EDG(电子俱乐部)赢了,我就考上北大”(仿自“如果EDG赢了,我就××××”)②“小仙女,我们走”(仿自“皮皮虾,我们走!”)

4.仿篇

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单位的词语或句子层级,仿篇即仿造整篇文章,为原文提供的修改空间很大。

如“病不怕重,有医则安。疫不怕强,齐心则降。斯是抗疫,众志成城。武汉战火急,医护齐上岗。宅家防感染,无事不乱闯。可以通视频,默许愿。无聚众之隐患,无人马之街巷。七旬李兰娟,八旬钟南山。众人云:何惧之有?”(仿自刘禹锡《陋室铭》)仿文大致仿用原文的格式,但调换原文中不符合新语境的词汇,为我们呈现了一篇现实版的《抗疫铭》。

(二)据仿造的方法划分

1.义仿

义仿即根据本体的意义进行仿拟,本体和仿体在语义上存在多种联系。

有的存在同义关系,即本体和仿体义位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如“热区”(仿热点)、“误点”(仿误区)、“盲区”(仿盲点);有的存在类属关系,本体和仿体属于同一概念语义范畴,利用事物相关性进行类推,形成语义相关的聚合语义场。比如,“杯具”“洗具”(仿餐具),“蓝领”“灰领”“金领”(仿白领),“餐吧”“果吧”“书吧”(仿酒吧);有的存在相对关系,即本体和仿体处于相互对立的两端,但两词之间存在某种中间状态,如“好评”和“差评”,“好”与“差”相对,但二者之间存在一种中间状态,既不好评也不差评,类似的还有“宏观”和“微观”等;有的存在相反关系,即本体和仿体语义上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没有中间状态的概念存在。如“内宾”(仿外宾)、“休夫”(仿休妻)、“涉内”(仿涉外)。

2.音仿

网络流行体中的仿语更多的是采用仿音,即用音同或音近的词去替换本体中的某个成分,其语义不能通过构成成分推导出来。

(1)心理图书趁“需”而入。(仿“趁虚而入”)

(2)他的表达能力很强,在博客里“随心所语”。(仿“随心所欲”)

类似的还有“蒜你狠”(仿算你狠)、“向前葱”(仿向前冲)、“苹什么”(仿凭什么)等,这些都反映了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过大引起消费者心理的不适。谐音仿拟的确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成为构造仿拟辞格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为了遵从恰当的语境而产生的音仿通常带有较多的不稳定性,这些临时仿造的语言都依赖于特定的语境,一旦脱离了具体语境,读者很难知晓其指代的到底是什么。

3.结构仿

结构仿即按照给定的结构范式仿造拟体。运用结构仿拟时,本体和仿体音义可以毫无关联,但必须处于同一特定的结构形式中。

“×××能有什么坏心思呢”起源于微博上一个话题,“小猫咪能有什么坏心思呢”,网友用来调侃自家猫咪在做了一些捣乱和让人生气的事情后,毫无悔改之意,甚至在主人训斥时试图装可爱蒙混过关。“×××能有什么坏心思呢,只是(不过是/就是)……(罢了/而已)”这类句式火了起来。网友们纷纷将生活中的各种见闻趣事用于此陈述,“小孩能有什么坏心思,只不过拆家罢了”;“段子手能有什么坏心思,只不过想逗你玩而已”等。

4.语体仿

语体仿指仿体模仿本体的语体风格创造出新的语义内容。使用语体仿拟的网络语言都具备特定的语言风格或独特的符号特征,辨识度非常明显,诸如“淘宝体”“何以体”“甄嬛体”“秋裤体”等。如“亲,在的哦,麻烦给五星好评”;“亲,请让让路……”(淘宝体)。

5.腔调仿

腔调仿即仿体依据本体的语气、语调建构仿拟。像“韦小宝腔调仿”“小燕子腔调仿”等被模仿的现象颇多,如,当你想不出安慰人的话时,可说“呐!做人呢,最重要就是开心”;当你想发表对“996”的看法时,可说“工作这种事情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休息够不够”;还有“一家人最要紧的系整整齐齐”“嘢可以乱食,说话唔可以乱讲”等。(港剧腔调仿)

(三)据仿拟的数量类型划分

1.单—单仿

单一单仿即本体和仿体是一对一的关系,绝大多数仿拟现象适用于此。如“尽管新闻连篇累牍,版面花样翻新,但事件的过程却无多大的变化,所用的手法也没有多少差异,不同的只是人的姓名而已。于是便生出了些许感慨:总觉得‘新闻’似‘旧闻’。”“旧闻”仿自“新闻”,属于单—单仿。

2.单—多仿

换言之,一个本体可仿造出多个仿体。如由“社交恐惧症”不断类推出“社交卑微症”“社交冷漠症”等。仿体在已有语言形式的基础上不断扩展。

3.多—多仿

多一单仿也就是多个本体同时出现多个仿体,但这类仿拟现象数量较少。如“早婚”“晚婚”产生相对较早,应时代之需发展出衍生词“隐婚”“闪婚”等。

此外,还可以从其他标准对仿拟进一步分类,依据仿造中本体出现与否,可分为共现仿和隐匿仿;依据仿体生成的直接与否,可分为直接仿和间接仿。另外,还有综合仿,即仿拟和其他修辞手法共用。

三、网络语言中仿拟盛行的原因

仿拟辞格在网络语言中被广泛使用,有诸多原因,归结起来,社会因素和仿拟辞格自身因素占有较大比重。

(一)社会因素

首先,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际与思维认知的工具,它记载着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风向标。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涌现出的大量的新事物、新现象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而“全民语言”的网络流行语是衡量公众思想情绪动态、观测社会舆论变化的重要窗口。网络语言中出现的仿拟现象,正是产生于多元信息化的社会浪潮中。

其次,时下的社会现况助长了网络语言的洪流。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有8亿多网民活跃在网络时代,网民中又以年轻人居多,占据主导优势。网友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对某一现状的看法,而仿拟修辞正迎合了网友的这一心态,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借助这种戏仿与网络恶搞的方式间接地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传递出去,通过这种类推化、标签式、全民认可度高的词语来引导话语权。2020年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0十大网络流行语”,其中“打工人”位列前八。打工人,原本多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通常为外来务工人员。但在使用中逐渐被泛化,指称对象多元化,几乎成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统称。近年来,由于中国房价高、就业难、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等现象频出,“打工人”具有一种群体认同感,成为人们对现状自嘲、宣泄不满情绪的“减压阀”,但同时也是一种对平凡人生的不甘,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可视为成年人的黑色幽默。在“打工人”被不断复制与传播中,为满足新的表达需求,逐渐产生了“××人”固定格式,比如“尾款人”“工具人”“剁手人”等。仿拟这种复制能力强、含义丰富、高质量的结构,满足了年轻人思想活跃、时尚前卫、勇于反叛传统的心理特性,而受到追捧,同时也为他们的再创造提供了更大潜力。

(二)自身因素——仿拟辞格的功能

仿拟作为积极修辞的一种,正是通过仿此拟彼,在本体和仿体之间建立对话关系,从而更好地发挥语言的社会功能。仿拟辞格功能众多,可将其粗略归为经济功能和审美功能两个方面。

1.经济功能

在网络时代,为了发挥语言的最大价值,网民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而原有的表达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一现状,言语中的词汇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窘态,仿拟符合语言经济学要求也是其优势所在。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仿拟者利用既成的语言实例或者已经固化的语言单位的框架模仿,对实时语境中的交际事件进行概念化的语言表征,使得有限数量的符号能满足大量新出现客观事物的命名。再者,仿拟辞格具有造词、仿语、拟句、仿篇的功能,而且本体和仿体之间共享似曾相识的认知背景,能起到经济、凝练、含蓄的表达效果。

例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人们被迫居家,“云拜年”“云监工”“云赏春”“云复工”“云招聘”“云拥抱”等网络流行语大量涌现,“云××”词语充斥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云时代”以倒逼之势深入人心。

以上新词都是针对“云××”的格式仿造出的,“云”作为常量,“××”作为变量出现在这种结构中,“××”可反复进行模因式类推。当人们看到这些仿语时,理解并不存在困难。仿拟者深知本体是潜在受众所熟悉的,仅仅简单的三个字就能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不需要过多表达,使得语言的运用更有效率。

2.审美功能

网络仿拟修辞手法在讲究经济功能的同时,也高度注重审美功能。它根据现有的既成形式再创造词、短语、语句和篇章,可集音谐、形美、义丰于一体,凸显赏心悦目、清新活泼、明快流畅、别致风趣等特点。现分别对音谐、形美、义丰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音谐,用音同、音近的词语仿造出类似的词句段篇,创造出独特的风趣幽默的审美情趣,如“钱途无量”“蓝瘦香菇”等。

形美,仿拟多拟造出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多与排比、对偶、层递等其他辞格的兼用上,如“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仿自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仿体在仿拟中妙用了本体语言形式美的因子,同时仿体与对偶辞格兼用,语言表达匀称优美。

义丰,仿拟兼顾音谐、形美,蕴含的语义也十分丰富,令人回味无穷,融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如“只要功夫深,芙蓉瘦成针”(仿自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芙蓉姐姐再度成为网红,以“白瘦美”的新形象成为励志女神。仿体不仅具有自身语义用途,而且还在受话者感知之后产生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

四、对网络流行语“仿拟”的思考

仿拟现象是社会发展和人们高效生活的缩影,已渐趋成熟。仿拟辞格相较于其他辞格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大量拟造出的新词、新语、新句,极大地丰富了网络语言,使其大放异彩,但还是有几点值得深思。

(一)仿体和本体彼此相互关联

仿体和本体只有在词语组织、发音或词形上尽可能地保持相似,才可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人脑由关联产生联想,激发认知语境,寻求“最佳相关”。不管是对仿体的创造抑或是理解都可免去不少麻烦。目前有些仿拟现象之所以不成功,让人觉得不伦不类,往往是忽略了原型匹配问题。

(二)本体要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态

所仿本体足够新颖,方可让人眼前一亮,从而达到表达新事物、传播新思想的目的。若本体过于老套,可再创造的空间就不大。但也要把握适度原则,本体还要是人们所熟知的,否则仿体难以得到认同。

(三)切勿盲目吹捧仿拟效果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网络语言中的这些仿体需要经得住时间和人们的检验。一些仿拟现象因概括能力强、语义丰富、简洁凝练而逐渐被固定下来;而另外一些语义比较颓废,表达上极尽低俗、嘲弄之能,不符合语言表达规律,甚至阻碍语言的健康发展,则应被摒弃。

五、结语

语言是活的,是表征和构建社会的载体。网络流行语是民众凝聚广泛共识的指示器,源源不断的热点事件和社会问题被代入仿拟中,不应只将其视为一种语言现象,而是要将其置于时代大背景下,从宏观角度思考,挖掘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对于流行语中的仿拟修辞手法,要辩证看待,使其朝着更理性的方向发展,逐渐提高人们生活中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辞格本体语言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语形辞格的象似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