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老学派探析

2022-11-08罗毓平

文教资料 2022年7期
关键词:黄老汉书黄帝

罗毓平

(百色学院 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西汉初期,朝廷实行的政策由不自觉地在很大程度上符合黄老思想,到逐渐自觉地以黄老思想为理念,使建立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这两大历史任务得以完成。同时,黄老思想鼎盛于朝野。清代著名史学家王鸣盛概括了其盛况:“汉初黄老之学极盛,君如文、景,宫阃如窦太后,宗室如刘德,将相如曹参、陈平,名臣如张良、汲黯、郑当时、直不疑、班嗣,处士如盖公、邓章、王生、黄子、杨王孙、安丘望之等,皆宗之。”特别是盖公等这些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即“处士”都“宗”黄老思想,可知汉初已形成稳定的黄老学派。那么它到底何所“宗”呢?这一问题关系到黄老学派学术地位和社会价值的评价,需进一步探讨。

一、《史记》和《汉书》关于黄老学派的重要记载

(1)《史记》《汉书》中的“黄老”一词指称的黄老思想是一个思想体系而不是两个。就传世的史籍来看,“黄老”一词首见于《史记》:“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孟子荀卿列传》)另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慎到、田骈、接子和环渊在战国中期的齐宣王时成为齐稷下学士。这说明,上述慎到等四人的学术思想属于战国中期齐国稷下学宫的“黄老”思想。后来《汉书》沿用了《史记》的这种“黄老”说法,如《汉书》讲,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司马迁传》)。像这样,《史记》《汉书》多处使用“黄老”一词,以指称黄老思想。

那么黄老思想具体是什么呢?且看《史记》之言:“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儒林列传》),“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汉景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外戚世家》)。窦太后所好的“黄老之术”出自“黄帝、老子言”,其文本是《黄帝》《老子》。可见《史记》里的“黄老”一词中的“黄”“老”分别代表黄帝、老子,黄老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黄帝、老子思想。

接下来的问题是,黄帝、老子思想是否为同一个思想体系?《史记》载:“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乐毅列传》)河上丈人→安期生→毛翕公→乐瑕公→乐臣公→盖公→曹参,司马迁列出的黄帝、老子思想这种连续七代传承的关系,是黄帝、老子思想从战国末期至汉初在齐国发展的主要脉络。从中至少可以看出,黄帝、老子思想,即黄老思想是同一个思想体系,而不是分别属于黄帝思想体系、老子思想体系的两个思想体系。

(2)《史记》《汉书》中的黄老思想体系是道家的黄老学派。《汉书》记载的道家著作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庄子》《列子》,《黄帝四经》《黄帝铭》等(《艺文志》)。

归纳前文所论,《汉书》把老子类、黄帝类著作同列入道家,表明《史记》《汉书》中的黄老思想体系是道家的黄老学派,这早在汉代已成主流观点。

道家的黄老学派定以自己的经典文本标志着它与其他学派的区别,然而《史记》《汉书》对黄老学派经典文本的记述有异。《史记·外戚世家》说:“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汉景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汉书·外戚传》却说:“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实际上掌握着朝廷大权,由于她推崇黄老思想,汉景帝以及窦氏大臣等也只得研读黄老学派的经典文本以治朝理政。问题是,黄老学派的经典文本,司马迁认为是《黄帝》《老子》两部,而班固认为是 《老子》一部。

任继愈等学者的有关说法可资解答这一问题。任继愈等学者指出,华夏民族传说中的远祖黄帝不会给后人留下言论或书籍,春秋时的哲学家老子留下了《老子》五千言而未提黄帝。“黄老之学是借黄帝之名、取老子之学,兼取各家,并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而建立起来的,它起于战国末年而盛行于汉初。”看来班固认为,黄老学派的“黄”只是借黄帝之名,黄老学派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阐发《老子》思想的,其最经典的文本就只能是《老子》一部。这样,司马迁认为的黄老学派经典文本“ 《黄帝》《老子》两部与班固认为的 《老子》一部,本质上就是一回事。

《史记》《汉书》明显记载的黄老学派自战国中期起,主要是齐国稷下学宫黄老学派。

二、出土的《黄帝四经》为黄老学派的代表作

《黄帝四经》出土前,黄老学派研究主要依据《史记》和《汉书》,有以下局限。

(1)《史记》《汉书》明确记载了自战国中期起流行于北部的黄老学派,却并未明确提及南部黄老学派的情况。事实上,北部黄老学派以稷下黄老学派为代表,是黄老学派的主流,鼎盛于汉初。南部黄老学派以《黄帝四经》为代表,它与北部黄老学派之间相互影响。

(2)《史记》《汉书》所记的黄老学派著作几近亡佚。西汉中期武帝即位的第八年,即公元前134年,武帝开始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黄老学派受到强烈排斥,其著作难以流传和保存,以致《史记》《汉书》所记的黄老学派著作几近亡佚。即使在东汉班固时,他列于《汉书·艺文志》名目达二十多种的黄帝类著作,现在看来其中不少是黄老学派著作,仅有六篇的《黄帝铭》和十八卷的《黄帝内经》残存,其他的都已亡佚。稷下黄老学派的大体思想以及黄老学派的总体思想,无从得知。

(3)《汉书》只把《老子》一书明确看作黄老学派的经典文本。由于班固之后的近两千年间,没有直接的文献来证明黄老学派的经典文本到底是什么,黄老学派研究就按照《汉书》的说法而只是本于《老子》。这种只是本于《老子》而未据《汉书》记载的黄老学派黄帝类典籍所进行的黄老学派研究,显然失之偏颇。

《黄帝四经》的出土,克服了上述局限。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批帛书中,《老子》乙本与《经法》《十六经》《称》《道原》这四篇古佚书等合为一书。这四篇古佚书,唐兰等专家考证为《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黄帝四经》。

当代学术界普遍认为该帛书是黄老学派的代表著作。主要理由有三个方面:第一,这种帛书合卷本的《黄帝四经》《老子》的版本形式说明,帛书《黄帝四经》为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第二,帛书《黄帝四经》以其思想内容表明,自己为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关于这一方面,我们将在后文专论。第三,帛书《黄帝四经》为抄写于黄老学派鼎盛时期的汉初的黄老学派重要著作。黄老学派重要著作帛书《黄帝四经》出土于汉墓,讳“邦”字而不讳“盈”字,可理解为讳汉高祖刘邦的“邦”而不讳汉惠帝刘盈的“盈”,其抄写时段当在汉初的惠帝时期至文帝初年,这也符合汉初的朝廷、处士崇尚黄老学说之思想文化潮流。因此当代学术界普遍认为,曾埋没于地下两千多年的帛书《黄帝四经》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以黄老学派著作实证《史记》和《汉书》所记史料,被视为黄老学派的代表著作。

经唐兰、李学勤、龙晦、余明光等学者考证,《黄帝四经》产生于战国早中期的楚国。据此推断,战国早中期,黄老学派就已形成。这就把《史记》《汉书》明确记载的黄老学派的活动时间由战国中期向前推至战国早中期,活动地域从北部的齐国扩大至南部的楚国,再次推进了黄老学派研究。

现在我们进一步厘清黄老学派的代表作《黄帝四经》的哲学特征,就会更加有利于真正把握黄老学派的哲学特征,从而真正把握黄老学派的特征。

三、《黄帝四经》的哲学特征

(一)“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

《黄帝四经》说:“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规(蚑)行侥(蛲)重(动),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为益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黄帝四经·道原》,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及其节名)天地万物取之于“道”而存在,“道”不会有所减少;将天地万物的存在归结为“道”的功能,“道”也不会有所增多。这说明“道”自身是恒定的、自足的,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天地万物的存在是“道”的功能。《黄帝四经》的这种本体论,将“道”与现存的天地万物之关系主要视作体用关系。

“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观之大(太)古,周其所以;索之未无,得之所以。”(《道原》)天下的统一仰仗于“道”以及分有于“道”的法度,这不仅可见之于远古以来的社会,还可证之于洪荒以来的天地万物。《黄帝四经》进一步认为,社会、自然界自孕育时起就以“道”为本体。这种本体观更多地从本体与现象关系层面阐述了“道”的本体性,而且显示出“道”的本原性,即“道”具有生成天地万物的功能。

“道之行也,繇(由)不得已。”(《十六经·本伐》。原篇名为《十大经》,后经张政烺、裘锡圭等考证为《十六经》)“道”的运行是“由不得已”的。既然“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那么“由不得已”而运行的“道”,其运行的动力或原因就只能出于“道”自身,而不可能来自“道”之外。也就是说,“道”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

“道无始而有应。其未来也,无之;其已来,如之。”(《称》)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道”的存在,“道”一直无边无际、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黄帝四经》认为,“道”遍在于宇宙,自然而然地运行,是天地万物演化、存在的本体。

(二)持守阴柔的辩证法思想

《黄帝四经》所讲的“道”中关系可解释为对立、统一两方面,这种关系产生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称》) “道”中有左右、牝牡。“左”和“右”、“牝”和“牡”分别相反,又共处于“道”中,《黄帝四经》是把“道”理解为对立统一体。《黄帝四经》进而引出了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当者有[数],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经法·四度》)“道”的功能显现为,天地万物包括人事运动到极限(“数”“极”),就会返向(“反”)原来的存在状况,如盛极便衰。我们的问题是,“道”何以显示这种功能?且看“极而反”的“极”,它归根结底只能是“道”中“左”和“右”、“牝”和“牡”之类对立统一的方面。“极而反”从根本上讲就是“道”中对立统一方面运动的“极而反”,此乃“道”自然而然的运行。或者说,“道”中的对立统一关系致使天地万物有规律地运动。

《黄帝四经》虽然将天地万物运动的主导因素归结为“道”中阳刚的一面,但主张持守阴柔的辩证法思想。《黄帝四经·称》指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天与地、春与秋、昼与夜以及大国与小国、做事与无为、君主与臣下等关系,是阳与阴的关系,显示出阳主阴从的阴阳关系思想。“诸阳者法天,天贵正;过正曰诡,[诡道者天]祭乃反。诸阴者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善予不争。此地之度而雌之节也。”(《称》)天道、地道分别规定着事物阳、阴的性质,天道以其正常的准度(“正”)维持着事物阳的性质,事物的变化若超过这个界限便是邪僻……超过了界限就会回归其反面;地道以其安静雌柔的法则确立着事物阴的性质,表现出擅长给予、不擅长争夺的特征。《黄帝四经》先显示出阳主阴从的思想,并且指出了天阳地阴,然后阐发天道、地道分别规定着事物阳、阴的性质。而这种阴阳关系归根结底是本体“道”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可见,《黄帝四经》把阳主阴从思想升华到天主地从层面,进而认为“道”中阳刚的一面主导着事物运动的总趋势。可是《黄帝四经》又说:“重柔者吉,重刚者烕(灭)。”(《经法·名理》)人事尊崇柔弱而行,就会得吉而成;追求刚强而动,必将得祸而亡。显然,这是在主张人事应当持守阴柔的辩证法思想。这一主张在《黄帝四经·十六经·雌雄节》中得到较细致的论说。“‘道’中阳主阴从”与“人事应当持守阴柔”两种看似冲突的辩证法思想何以并存呢?《黄帝四经》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十六经·姓争》)原来《黄帝四经》将“‘道’中阳主阴从”思想落实到天主地从思想,再落实到人事辩证法:既然属阴的地以其安静雌柔的法则来服从属阳的天,那么人生活在地上就属阴,就应当效法地之事天,持守阴柔方能成功。

《黄帝四经》在“‘道’中阳主阴从”的前提下主张“人事应当持守阴柔”,相应地主张治国也应当持守阴柔。“以贤下不宵(肖),[何事]不[治]。”(《经法·四度》)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以其贤能的资质虚心谦卑地从事于不及己者,自然会治理好国家。《黄帝四经》持守阴柔治国理念的直接理论前提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阳主阴从关系,并不是一味主张君主应当谦下于臣下,统治者应当谦下于被统治者。

我们已把《黄帝四经》的哲学特征归纳为两方面:“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持守阴柔的辩证法思想。《黄帝四经》是道家著作已明。

四、黄老学派的特征

(一)黄老学派的哲学特征

当代学术界已将《黄帝四经》看作黄老学派的代表著作,那我们所归纳的《黄帝四经》的哲学特征就应当是黄老学派的哲学特征。即黄老学派的哲学特征有两方面:“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持守阴柔的辩证法思想。这两方面把黄老学派定位于道家。

从上述《黄帝四经》哲学特征的具体方面可以看出,黄老学派不仅仅表明自己属于道家,而且有着自己是道家黄老学派的专项特征。

黄老学派的宇宙生成论体系,以将形而上的“道”落实于形而下的物之视角拓展了《老子》哲学的宇宙生成论思想。如《黄帝四经》讲:“……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鸟得而蜚(飞),鱼得而流(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道原》)“道”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且不断生成天地万物。《黄帝四经》侧重于从具体事物方面来阐释、展开《老子》哲学宇宙生成论思想层面“道”的功能,所显露出的这种宇宙生成论体系是黄老学派的重要理论风格。汉初黄老学派的著作《淮南子》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黄帝四经》的宇宙生成论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相对完整的宇宙生成论体系。汉初的黄老学派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它的宇宙生成论体系,奠定了中国哲学史上汉代哲学的杰出成就——阴阳五行宇宙系统论的理论基础。

黄老学派在“道”中“阳主阴从”思想的前提下所主张的持守阴柔的辩证法思想,明显地提升了《老子》哲学阴柔辩证法思想中阳刚性的地位。

(二)黄老学派的社会政治思想特征

《黄帝四经》的社会政治思想特征代表着黄老学派的社会政治思想特征。

《黄帝四经》共四篇,即《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各篇论述帝王之道的不同方面,末篇《道原》强调帝王之道的最终依据是天地万物的本体“道”。《黄帝四经》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内容,据此便知黄老学派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内容。由于先秦至汉初诸子思想的总特色是以社会政治思想为主要的思想内容,进而发挥出其形而上学根据,黄老学派社会政治思想的这项特征在诸子思想中就具有广泛的普遍性。

1.文武并重的理念

这是黄老学派社会政治思想的显著特征,是通过纳儒入道的途径形成的。如《黄帝四经》言:“ [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经法·君正》) 《黄帝四经》基于道家的根本观点,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推理出了“文武并行”即文武并重的理念。“文武并行”中的“武”即武功、刑罚、镇压或霸道,是法家主张的社会政治思想。而法家在哲学上本于道家,这从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中可以看出。韩非著作中尤其是《解老》《喻老》两篇文章,通过解读《老子》而为法家奠定了哲学基础。“文武并行”中的“文”即文治,为儒家所崇尚,儒家认为其主要内容是仁政或王道。《黄帝四经》社会政治思想的基础是道家以及归根结底属于道家的法家,在此基础上《黄帝四经》吸纳了儒家的文治思想,从而得出“文武并行”的结论。

2.清静无为的原则

这是黄老学派社会政治思想的哲学特征,反映了其道家的哲学归宿。如《黄帝四经》曰:“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殹(也),无执殹(也),无处也,无为殹(也),无私殹(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形)名声号矣。”(《经法·道法》)悟道者即圣人治理天下,不固执、不居功、不妄为、不以私意行事,结果天下名实相符,和谐安宁。这段话显然是对《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思想的展开,解读着其中清静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黄帝四经》的社会政治思想虽然纳儒入道,又并蓄诸子如阴阳家、名家、墨家等,表现出“杂”的内容特点,但从其哲学特征来看,是从道家的本体“道”的哲学根基上衍生的,是以清静无为作为基本原则的。

综上所述,黄老学派的特征体现在其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两个方面,共有七条内容。哲学上有四条:① 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② 以宇宙生成论体系拓展了《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思想;③ 主张持守阴柔的辩证法思想;④ 以“道”中阳主阴从思想为前提,明显提升了《老子》阴柔辩证法思想中阳刚性的地位。社会政治思想上有三条:① 遵循清静无为的原则;② 强调文武并重的理念;③ 以社会政治思想为主要的思想内容。

这两方面的七条内容所构成的黄老学派的特征,可以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黄老学派的重要标准。据此可知黄老学派著作甚丰,如仅在黄老学派初步发展和繁荣的战国时期,除《黄帝四经》之外,还有马王堆帛书《伊尹·九主》、《管子》中的《心术》等十二篇,《尹文子》《慎子》以及《庄子》中庄子后学所作的《天地》等篇的若干段落,《国语·越语》《文子》,子弹库帛书《宇宙》《天象》《月忌》以及《鹖冠子》等。其中《国语·越语》《文子》《黄帝四经》,子弹库帛书《宇宙》《天象》《月忌》以及《鹖冠子》,是流传于南部的楚国的黄老学派著作。能够确定北部和南部的黄老学派著作,黄老学派研究就会更加到位、有效。

五、结语

道家从春秋时代发展到战国,形成了黄老学派和老庄学派这两个主要学派,直到汉初,黄老学派和老庄学派依然是道家的主要学派。可以说,先秦至汉初的道家主要是由黄老学派和老庄学派这两个学派来体现的。相对于老庄学派、黄老学派代表着《老子》思想发展的另一方向,它抑制着《老子》思想逃世一面的发展而凸显着其入世一面的价值,这就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古今”问题,即治世之道问题或历史观问题的探讨开辟了新道路、做出了新贡献。因而,黄老学派研究对于先秦至汉初道家研究乃至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黄老汉书黄帝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爱吃大闸蟹的黄苗子老先生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我眼里的黄焕章老人
胸怀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黄帝养生园 一个直销企业的诞生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