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人”催生养老新变
2022-11-08郭庆
文/郭庆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史上最大的“退休潮”即将来临—60 后将陆续退休,迎来他们人生的后半段。与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相比,60 后群体呈现出新的特征: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开放、财富拥有程度高;他们身体健康、心态年轻、生活时尚、爱好广泛,乐于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他们不甘于平淡,渴望享受生活,发挥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他们给自己擦亮了一个新标签—“新老人”。
“新老人”一词最早是由日本长寿老人日野原重明提出的,指经济上自给自足、业余活动丰富、人生价值观从“为他人而活”转向“为自己而活”的老年人群体。“新老人”群体的出现促进了对文化养老的现实需求。如何使“新老人”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数、身心健康得到更大的改善,成为值得探究的养老模式新课题。
率性“新老人”偏爱“发自己的光”
“新老人”是我国年轻老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退而不休,不仅不会因为离开岗位而孤寂,反而更加向往外面多彩的世界,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憧憬。与传统老人相比,“新老人”更有知识、更时尚、更富有、更爱玩;他们与时俱进,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心态,强烈渴望“发自己的光”是他们最突出的特征。
●身体健康、思想开放
“新老人”成长于中国经济腾飞时代,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他们进入职场和社会的生活轨迹几乎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因此其价值标准和消费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与人们印象中的老年人不同,“新老人”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对退休生活有着更多的规划。时尚、健身、美容等项目,“新老人”甚至比年轻人还“玩得转”。而且他们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较高,可以熟练使用各种上网技能。移动智能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也是“新老人”的交流主场,自拍更成为他们对生活表达热爱的方式。
●资产富足、消费力强
“新老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与上一代相比,他们的工资收入普遍较高,养老金和退休金几乎逐年上涨,实现了经济独立和自给自足。而且大部分“新老人”注重优生优育,子女较少,基本完成了住房、育儿、用车等繁重支出,退休后,“新老人”的经济基础普遍雄厚。产业信息网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 年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竞争现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7 年,40 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占据了社会财富的62%。“新老人”拥有最多的资产和最大的消费潜力。
“新老人”群体具有强烈的消费意愿、充足的消费底气和强劲的消费能力,其消费能力与中青年并无显著差异,且其消费模式正从生存型到享受型转变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他们懂数码科技,会时尚穿搭,很多人喜欢重温年轻时的理想玩法,以此弥补青春时期物质匮乏的遗憾。
●独立自主、为自己而活
“新老人”在年轻时就对独立有深刻的体验,退休后,独立也是他们非常宝贵和独特的品质。他们不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子女成年后的成功和赡养上。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节奏,一般不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想保留个人空间。“新老人”注重生活质量,没有了成天围着儿孙转从而获取存在感的想法,而是将自己的闲余时间用于健身、美容、学习、旅游等,提升晚年生活品质。
在许多传统老年人因为使用智能技术困难而发愁的时候,“新老人”早就主动融入互联网大潮,拥有了主动权。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50 岁及以上用户占比达到26.8%。越来越多的“新老人”跨越了数字鸿沟,能够熟练操作一些智能设备,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
●生活丰富多彩、精神需求多元
大数据显示,“新老人”主要分布在中部以及东部地区的一、二线城市,这些城市整体经济水平较为发达;且大城市与小城市“新老人”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相比于男性,女性在社交、接触新事物和参与活动上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在消费行为上也有较强的多样性。
老年人力资源是社会潜在优势,“新老人”虽然从岗位上退休,但他们仍然在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半径。他们以文会友、才艺交流、体育健身,热衷于插花、弹奏乐器、摄影、做瑜伽、学外语、做短视频主播、骑行等热门项目。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新老人”都具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性,展现了崭新的精神风貌。
复合型养老模式向好向优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社会养老、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等类型。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所以业界纷纷提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同时,“互联网+”与养老模式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和推广社区智慧养老模式。此外,相较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自我养老也是一种值得提倡和重视的养老选择。
“新老人”经历过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住房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重大事件,享受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因此,“新老人”与传统老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养老需求日益多元化,这就催生了复合型养老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以社会养老为保障
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的“社会养老”是兼具日常照料、医疗护理、文娱体育、信息咨询等服务的统一体,具有公共性和浓厚的福利色彩以及再分配功能,比如养老院、福利院等特殊机构等。此后,各种公立和私立养老机构的发展涵盖了救济、福利、商业、慈善等领域,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降低老年人对子女的经济依赖,同时也通过调节退休金差距来促进公共福利的实现。
但由于我国现行社保体系尚不完善,社会养老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各种生活、医疗需求。“新老人”的可支配收入较高,早已不再把社会养老作为唯一的养老方式,对社会养老的依赖程度较低。因此,社会养老只能是“新老人”的养老底线与保障。
●以自我养老为主
“新老人”不依靠子女的赡养,甚至不愿意与子女同住。他们大多拒绝“隔代抚养”,选择让子女找育儿嫂,自己提供经济和物质支持,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新老人”的第一保障来自自身,其次是家庭,最后才是社会。新老人从成年后开始储备养老资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早已有了自我养老意识,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践行。
积极的自我养老模式既能满足“新老人”的生存需求,又能适应其发展需求。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越强,对生活的满意度就越高。自我养老不仅是一种模式,还是展现人类自身养老潜能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的扩展和升华,使“新老人”在精神上保持自强与坚韧,做到有备而老、养老而不是等老。
●以家庭养老为辅
受我国“孝”文化和“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年长的父母普遍对成年子女的孝心具有较高期望,家庭成为老年人的天然养老单位,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是基础和先决条件,是整个养老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一种稳定的代际纽带。但“新老人”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经济独立和治理能力强,以自我养老为主,不再把家庭养老作为生活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养老对于“新老人”而言只是发挥了一种辅助作用。部分“新老人”不但不需要家庭的支持,反而还会在经济、物质、教育等方面给予下一代支持。
●以其他养老模式为补充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养老需求和服务的不断升级,出现了许多新型养老模式,比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旅居养老、智慧养老、以劳养老等。拿以劳养老为例,大批“新老人”退休后愿意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参与希望工程等公益事业;有的“新老人”退休后重新进入人才市场发挥余热,如银龄教师、银龄医生、科研工作者等,同样受到市场欢迎;有的“新老人”出于兴趣爱好,组建乐队、合唱团、舞蹈团等,展现活力;也有的“新老人”选择回乡,将新思想、新资源、新人脉、新技术等带回农村,担当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可见,新型养老模式作为“社会—家庭—自我”养老模式的补充,满足了“新老人”更多的精神需求。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压力日益增大。但“新老人”群体的出现,不仅为老年人激活了新标签,更为社会养老模式的转型与发展出了一道新考题,催生了以社会养老为保障、以自我养老为主、以家庭养老为辅以及以其他多种模式作为补充的复合型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