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本土化运用
2022-11-07闫长娟
闫长娟
(合肥市跃进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1)
卡尔·奥尔夫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创立至今已有几十多年历史,经过我国音乐教育专家、学者们的不懈努力和研究,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就我国普遍的音乐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很适合运用于我国的本土化小学音乐课堂。那么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如何在我国小学音乐课堂进行本土化运用呢?
一、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
“原本性”是这一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那么什么是“原本性”呢?
(一)音乐教育的“原本性”——以人为本
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音乐是教育人的手段,音乐教育的主体是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真正的音乐教育不只是聆听,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参与其中,主动地去体验和感受音乐。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这种教育并不是灌输,而是通过主体的参与,真切地、自然地体验和感受,这样才能让音乐走进内心世界。音乐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音乐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二)舞蹈的“原本性”——自然天性
原本性的舞蹈不是指专业的舞蹈,而是指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通过本性驱使或通过模仿进行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等。除了基本的活动动作还有其他动作,如旋转、弹跳、踮脚跳、摇晃身体、摆手臂等。人天生具备节奏感,对音乐有天生的灵敏性。教师基于受教育者在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和动作能力进行引导,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舞蹈性,让他们自然律动。遵循受教育者的发展天性和已获得的生活经验,这样的舞蹈与律动更容易使其掌握。
(三)音乐的“原本性”——基础节奏
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进行教学。他认为,节奏是音乐最基础的元素,节奏比旋律还要重要。旋律虽然是音乐的灵魂,但是离开了节奏就没有了生命,而节奏离开了旋律依旧能够奏出和谐的声音。奥尔夫还认为,人们要亲自参与其中才能通过体验感受到音乐的“知识”,所以以最简单的节奏或固定节奏型来进行声势或者打击乐的教学,并且反复地练习,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造潜能能够得到很好的激发。而原本性的奏乐就是即兴演奏,这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性、节奏感、律动性等都有很好的成效。
二、小学音乐课堂本土化运用的相关理论
(一)本土化的概念
本土化也可理解为民族化、地方化、本国化,指的是适应本民族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外来新事物加以融合吸收和借鉴,重新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事物。在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中,民族性音乐是音乐教育的精神所在,是所谓原本性纯正的自然音乐本身,也是世界音乐百花齐放的根本。
(二)本土化音乐课程内容
我国有全国同一版本的音乐教材,也有地方音乐教材。以人民音乐出版社普及型音乐教材版本为例,其中涉及丰富多样的音乐体裁。从本土化音乐角度来看,音乐课程教材中每个年级都涉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其中代表作品有民乐合奏《三个和尚》(人音版 一年级)、唢呐独奏《百鸟朝凤》(人音版 二年级)、二胡《空山鸟语》(人音版 三年级)、江苏民歌《杨柳青》(人音版 四年级)等等。在每册音乐书的最后一个单元还有本土化音乐作品,比如在安徽地区音乐教材中,本土化音乐包括黄梅戏《对花》选段、六安民间小调《十把小扇》等。
(三)小学本土化音乐课堂
我国的音乐课有规范、系统的学段安排标准。小学阶段分为两个学段:1~2年级和3~6年级。教学组以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制,按班级进行课程教学,一节课40分钟,每个班级人数不超过45人。普通小学教室面积是50~60平方米,每个学生平均活动空间约1.3平方米。对于资源配置优越的小学来说,其拥有丰富的音乐教育教学资源和活动空间较大的专门音乐教室,有足够的条件供小学生进行音乐课堂实践活动。而对于教育条件稍微薄弱的小学来说,其各方面的音乐教育资源都有限。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学校属于郊区小学,教育资源和场地都有限,每个班级人数也远远超出规定人数范围,音乐教室空间小,要想上一节能自由活动起来的音乐课是很难的,只能设计有“动”,但非“大动”的实践活动。音乐基本教学用具也很缺乏。为此,可以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自制乐器和制作各种相关情境道具,发挥各种创造性思维来提高音乐课堂效率。山区或偏远地区的小学虽然音乐教育教学资源也很有限,但是临近大自然和原生态的资源,除了自制打击乐器,还可以通过大自然和地方民族文化等本土条件优势为音乐课堂教学增添纯正的本土音乐特色。这样的原生特色体现了“音乐源于自然和生活,又回归自然和生活”。不同的本土化音乐课堂都可以引入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使各种资源优势充分得到发挥。
三、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本土化运用的可行性
(一)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角度看
小学生是未成熟的个体,他们处于塑造身心的最好阶段。小学生充满灵气,他们能够用天真、浪漫的童趣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学段,他们依然充满着浪漫的童真。著名音乐教育家卢梭的儿童观告诉我们,“在成人之前,孩子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这个次序,就会导致一些孩子心理的早熟”。孩子的天性就是“动”和“玩”,为此奥尔夫特别提倡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在“玩中学,做中学”。
例如,打击乐《鸭子拌嘴》是于1982年由安志顺编写的一首打击乐曲,取材于西安鼓乐和陕西民间打击乐。这首乐曲是由2/4拍和散板两种节奏构成的。主角形象是鸭子,戏剧故事是拌嘴。那么如何拌嘴?拌嘴的情境是怎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想象和模仿演绎,天生具有模仿力的小学生自然很乐意参与其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乐曲编创打击乐,模仿鸭子拌嘴的音效进行配乐演绎。在乐曲中加入打击乐和戏剧性演绎等,通过参与、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乐曲,并融入音乐情境中,在乐曲中边学边玩,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
(二)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来看
在少数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更具有现代化和前沿化特征。而一些薄弱地区的小学没有好的资源条件,容易出现传统、刻板的“灌输式”课堂教学现象,学生参与性低。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能够启发音乐教育者采取开放式、平等式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例如,乐器创造方面,可以用纸盒代替鼓,用棍子代替鼓棒,将沙子、小颗粒石子放入塑料容器中自制沙锤,等等。活动实践方面,根据学生特点编制舞蹈、律动、打击乐等。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具有启发性的引导,结合适应全体学生参与的难度,这样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肯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从本土化音乐教学价值的角度看
本土化音乐的大众喜爱程度不够,而且小学生对于有一定深度的中国传统音乐在认知和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让小学生们喜爱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地方音乐,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例如,安徽宿州民歌《划旱船》,音乐素材取自宿州民歌《大鼓镲》。教师可以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进行课堂教学,抓住几个设计要素:(1)创设划旱船的情境氛围,抓住2拍子的强弱特点做划旱船动作,感受歌曲的节拍。(2)针对“大镲鼓”这种歌舞表演形式,感受“秧歌步”“咯噔步”等基本步伐。(3)编创打击乐,加入大鼓和大镲,鼓励自制打击乐。(4)根据歌词内容进行综合性情景表演,将学生分为乐器组、舞蹈组、换船组、表演组等,进行合作表演。借鉴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挖掘本土化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通过音乐了解本土文化,让中国本土化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得以延续和流传。
(四)从小学课程多学科相互渗透的角度看
我国小学实施的是具有综合性的普及型义务教育,每个年级都涉及多种不同类别的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美术等。我国新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了音乐教学内容涉及多种学科类别,音乐课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学科。奥尔夫认为,音乐教学不单单涉及音乐,而且要融合律动、舞蹈、诗歌、美术、戏剧、劳动生活等。综合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特色之一。
例如,在美术方面,根据音乐旋律高低起伏画出相关的图形谱,根据音乐线条描绘简笔画,用美术手段将音乐直观化、形象化。在戏剧方面,将本民族的民谣、童话、民间故事与音乐相结合,形成生动、富有剧情的音乐剧。在生活方面,将音乐与大自然、生活的实际情景结合,营造浓郁的情景氛围。而这一切都是由学生们自己设计编创出来的,学生在这样具有魅力的音乐课堂氛围中充分得到发展。
四、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本土化运用的建议
(1)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性,正确引导,大胆放手。
(2)以最简单、易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如核心节奏或固定音型,简单的舞蹈律动或声势,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
(3)注重器乐的教学与实践创作,提倡自制打击乐。
(4)营造情境,根据音乐创设清晰的主体情节,鼓励学生勇于想象和表现自我。
(5)抓住本土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还原“原本性”音乐,呈现本土化音乐作品的多元化魅力。
(6)注重各门类艺术与相关艺术的相互结合、相互借鉴。
(7)将音乐教育与生活、大自然相结合。
(8)培养个体创造性,培育团队合作精神,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综上所述,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对于本土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本土化音乐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音乐文化精髓和智慧,需要与更多新的教育思想进行碰撞,让其以新的面貌重新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我国国情、本土音乐和本土音乐课堂实际,借鉴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奥尔夫音乐课堂,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