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国神话与印度神话中神祗形象的对比研究

2016-11-11彭蕊伍生纯

人间 2016年27期
关键词:本土化神话泰国

彭蕊++伍生纯

摘要:泰国文化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多元文化,其中的印度文化渗透到了泰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泰国的神话故事中有很多神祇都是从印度文化中借鉴而来的,本文以泰国解释闪电打雷现象的神话故事《咩卡拉与腩玛舜》为基础,通过其中的各主要神祇与印度文化中相似神祇的对比分析,浅谈印度文化在泰国本土化的表现及原因。

关键词:泰国;神话;神祇;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I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44-03

泰国与印度作为亚洲文化宝库中的两颗明珠,两国在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脉相传却又各有千秋。印度神话作为经典在亚洲地区广为流传,泰国作为深受印度神话影响的国家之一,在汲取了印度神话中丰富多彩的神祗形象之后又将其进行了本土化的艺术加工,再创造的神祗形象极具泰国本土特色。

一、研究背景

(一)汇聚多彩文化的泰国。

泰国,是一个地处中南半岛中心地带的国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通商贸易在这里繁荣发展。傣泰民族①自北向南迁徙到了这片热土之上,他们与孟族、高棉族和谐地共同生活下来。随着民间商贸往来、官方政治交往甚至战争等发生,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西方文化先后聚集到了泰国这个地区。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侣、商人、传教士纷纷从各自的国家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本国文化。傣泰民族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欣赏他们的文学艺术,甚至能够接受他们原始的鬼神崇拜,多种文化在这片热土上相互融合,多元融合成了泰国这个地区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二)印度文化影响下的泰国民间文学。

作为构成多元文化之一的印度文化以庞杂的宗教文化著称,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往来中传入了泰国。印度文化影响下的泰国神话中有很多来自婆罗门教的神话,从创世神话到宗教神话,都闪现着印度文化的踪迹。

但是泰国并没有全盘接收这所有的缤纷文化,而是在本民族的审美习惯下经过筛选过滤形成了符合本民族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文学。笔者在阅读泰国神话《咩卡拉和腩玛舜》时发现,故事中的帕英神、腩玛舜、帕拉弧神等形象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某些神祗形象有相似之处,但是却没有按照印度神话中的神祇那样完全照搬过来,特别是神祇的神力和功能,都出现了一些不同之处。正是这样一种从影响到选择性接受的改编过程体现了泰国独特的本土文化背景。

二、印、泰文化中的神祗形象

印度文化随着宗教经典传入泰国,但是印度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融入的泰国本土文化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在泰国家喻户晓的解释闪电打雷现象的神话故事《咩卡拉与腩玛舜》中就有这么一些神祇来源于印度教神话,却总是被人们忽略。

这篇故事大概讲的是:“龙王的女儿咩卡拉嫁给了帕英神,但是贪玩的她总喜欢拿着一颗宝石出去玩,不愿返回天庭。这件事被夜叉腩玛舜知道了,便想抓住咩卡拉来讨好帕英神以救回自己的朋友帕拉弧神。”故事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咩卡拉(Mekhala)、腩玛舜(Ramasun)和帕英神(Indra),另外还有龙王和帕拉弧神(Phra Rahu)。首先我们来看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与印度神话中的神祇有何区别和联系。

(一) 泰国文化背景下的各神祇。

1.闪电女神——咩卡拉(Mekhala)。

主人公咩卡拉是龙王的女儿,是一个相貌美丽的仙女。她长大后被龙王连同一颗宝石送给了帕英神。故事中说:“咩卡拉生性顽皮,曾有一次偷走了帕英神的宝石,到处游玩”时遇到了夜叉腩玛舜,才因这颗闪耀的宝石引起了争夺之战。还有另一个较常见的版本说到“咩卡拉的父亲给了她一颗宝石,但是她生性顽皮,所以帕英神任命她为护海女神,专门搭救那些心地善的落水之人。”在泰国《拉玛坚》中讲到咩卡拉是护海女神,白皮肤,有一颗法力无边的宝石。虽然各个版本中的咩卡拉都有所区别,但是“她有一颗强大法力的耀眼宝石”这一细节是始终不变的。

这个细节成为了《咩卡拉和腩玛舜》中发生争斗的导火线。咩卡拉和腩玛舜打斗过程的过程中,咩卡拉为了躲闪腩玛舜,利用这颗宝石晃他的眼睛,所以腩玛舜一直抓不到咩卡拉。宝石的光辉闪耀无比,穿透云层,因此“每到天空闪电时,老人们会说那是咩卡拉的宝石光辉在晃腩玛舜的眼睛”,初民们由此来解释闪电的来源。通过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咩卡拉除了上述细节中的特点外,她利用手中的宝石,还有发起闪电的能力,也就是说泰国人把咩卡拉看成了闪电的代表,泰国人也叫她“闪电女神”。

2.打雷夜叉——腩玛舜(Ramasun)。

腩玛舜这一神祇在《拉玛坚》是这样记叙的:罗摩遇到腩玛舜来挡路,罗摩的父亲十车王让他让路,他不让,却还要跟罗摩决斗。罗摩赢得了对抗,腩玛舜就把他的箭给了罗摩。罗摩把这箭寄存在了雨神那里,等以后要决斗的时候来拿。腩玛舜是一个阿修罗,是一个夜叉,在天界有自己的天宫。由于在他苦行修炼过程中唯独剩下梵天这一最高境界没有达到,于是他极易发怒,因此得绰号:邪恶,又叫做腩玛舜。

腩玛舜是帕拉弧也就是天王星神罗睺(Phra Rahu)的朋友,在这个故事里,他为了救偷喝不死甘露而被砍了头的罗睺,想要抓住咩卡拉来讨好帕英神,于是他与咩卡拉一直打斗不休。咩卡拉用宝石晃腩玛舜的眼睛,他便抛出巨斧砸向咩卡拉,屡屡发出巨响,人们用此来解释世间打雷的缘由。大部分泰国文学概况介绍的书籍中介绍腩玛舜是一个手持巨斧的妖魔,脾性蛮横,皮肤为深绿色,常常与咩卡拉联系在一起。并且在一部分介绍中也提到,有一次适逢凉季,腩玛舜想要和众仙女们一起嬉戏舞蹈,在这过程中他就看上了仙女咩卡拉手中的这颗宝石,一心想要争夺,于是在她们争斗过程中发出了打雷和闪电。通过多个版本的记载可以看出泰族初民是把腩玛舜看做了能发起雷鸣的雷神。

3.宽容大度的帕英神(Indra)。

帕英神这一神祇并非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但是在泰国民间文学中,帕英神常以天界众神之首的形象出现。在泰国人心目中,帕英神是一个心胸开阔的青年神祇,他有七大好品行:赡养父母、尊敬长者、话语动听、不诋毁他人、乐于奉献、忠诚和不易怒。泰国很多关于帕英神的民间故事中都讲到他慷慨大方、脾性善良。在这个故事中,帕英神也符合了本民族心中的形象,他虽知道咩卡拉偷走了宝石,不愿返回天界,但是还是表现出大度放任的态度,这和他在泰国初民心目中的形象是相吻合的。

(二) 印度文化背景中的相似神祇。

尽管这个泰国神话故事语言简练,但是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些神祇在泰国初民心目中的形象,我们也找到了这些神祇在印度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点。

1.迥然不同的闪电神。

《罗摩衍那》讲到:咩卡拉是一个皮肤像云朵一样白的仙女,她有一颗宝石;在《佛本生经》中也说到她是一个护海女神,能帮助心灵纯洁的人摆脱海上翻船的危险。但是这里并没有提及她是能发起闪电,是闪电之神。

然而印度文化中的闪电之神是在吠陀本集里有个叫鲁陀罗的风暴之神。很多文献亦称其为楼陀罗,是为梵文“Rudra” 的音译,意为“暴恶”,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神祇。这位风暴之神由于种种特点已经与湿婆神非常契合,如“发怒时用霹雳之矢”很形象于湿婆手拿的“比那卡”三叉戟;“颈项青色”与神话中湿婆吞了乳海中搅出的毒药全无二致;“善用草药,为人治病”与“暴怒”之间的矛盾,和湿婆身上所体现生殖与毁灭、苦修与纵欲间的矛盾又是非常相似的,因此这位鲁陀罗已被学者们公认是湿婆神的前身。②又如《印度神话》中就有这样的描述:“鲁陀罗,吠陀时代湿婆的前身,是红色的风暴和闪电之神,居住在山中的恐怖之神,人们必须好言抚慰的牲畜和医药之神”③。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湿婆是毁灭之神,也是闪电之神。

由此看来,在印度文化确实有咩卡拉这一神祇形象,但是她是作为护海女神的形象被流传下来,并没有真正说到她是闪电之神;能发起闪电的却另有其神,那就是湿婆。然而,湿婆的性情和咩卡拉也完全不相同,咩卡拉俊俏善良、温柔机智,是搭救人们性命于危难之时的仙女;而无论湿婆还是鲁陀罗,他们都以“毁灭”而著称,与咩卡拉近乎相反。

2.误入歧途的枭雄“腩玛舜” 。

同样是在《罗摩衍那》中“腩玛舜”还是一个夜叉,叫做那罗延那(Narayana),是毗湿奴的第六次化身,在他苦行修炼的过程中唯独剩下最高一层梵天没有修成正果,所以他脾性易怒,喜好打斗,曾误杀了因陀罗之子阿周那(Arjuna);还曾挑衅罗摩,在被制伏后却选择做一个背离雅利安族的邪恶妖魔。他也曾是毗湿奴为了战胜刹帝利转世而成的一名雅利安族的武士,他手持巨斧,其种姓是婆罗门。他转世为的是用手中的巨斧杀死没有品德的刹帝利君王。

3.英勇善战的雷雨之神。

众所周知帕英神即因陀罗(Indra),他既是婆罗门教中的神,又是佛教中的菩萨;在“吠陀时代”他是众神之首的天帝,是雷雨之神,同时他又是战神。同泰国文学作品中一样,手持金刚杵,维护天界道德是他的常见形象。他曾拓宽天空,释放七河之水,杀死巨龙,成为三界的统治者,又是刹帝利种姓的保护神。《梨俱吠陀》描写了因陀罗战胜象征干旱的恶魔的伟业,“天帝因陀罗,施展神力量,制服弗栗多,彼之魔力量。正是因陀罗,有此大胆量,斩除该恶魔,雨水得解放。④他是极具保护力的众神之首,所以故事中龙王把女儿寄托给他是无可厚非的。面对咩卡拉带着宝石到处游玩无心回天界也能一直容忍。故事仅着重体现因陀罗统领能力和宽容的一面,他是雷雨之神的能力并没有体现出来,反而是把这个能力承载在阿修罗腩玛舜的身上,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看做是对因陀罗能力的削减呢?

三、印度神祗在泰本土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一) 印度神袛在泰国本土化的具体表现。

1.保留印度文化中的精髓。

印度文化通过宗教典籍的流传,泰国初民们面对这丰富的印度文化,将其中最适合自己的精华保留下来,依照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有选择地吸收能够凸显本民族特色的精华部分。对于古印度来说因陀罗是吠陀神话中一统众神的天帝,是拥有颂诗最多的最高神格⑤;咩卡拉是机灵善良的护海女神;腩玛舜是用斧头杀死邪恶的刹帝利君王的功臣。在古印度初民看来,因陀罗虽然已被降为二级神明,但是仍然拥有巨大神力,心胸宽广,语言和善,被人们奉为至高神;咩卡拉样貌俊俏,救人于危难之时,被人们久久赞扬;腩玛舜这样一个武士,是人们精神的寄托,被人们认为是列国战乱时期的精神支柱。他们都是古印度初民们久久传颂的经典人物,在泰国这片地区的初民们像古印度初民们一样崇拜这些神祇,把他们的名字、形象借鉴到了泰国,融入了泰国的生活,丰富了泰国初民的文学素材。

2.更是本土化的创新。

尽管故事中三个主要神祇都来源于印度文化,但是他们并不是原原本本照搬过来,在神祇性格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同样是闪电神,印度文化中的闪电神是半男半女神,性情暴烈;而泰国神话中的闪电神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仙女,样貌可人温柔善良。她是从印度的咩卡拉形象借鉴过来的,但是通过再创作使得这个形象更加丰满是我们必须要肯定的。印度文化背景下腩玛舜是一名从有种姓武士走向歧途的妖魔;但是泰国没有经历与刹帝利斗争的这一过程,因此他完完全全是一个性情暴烈的夜叉,是一个恶魔。虽然他们都是以巨斧为贴身武器,但表现出来的功能却不同。作为恶魔腩玛舜,他手中的巨斧仅仅是帮助他得到一切想要的东西的工具。在印度他却是一个武士,当时的世界在武士刹帝利的统治之下,但众神都认为还是应该由婆罗门统治世界才更好,所以“腩玛舜”利用手中的巨斧,杀死了那些邪恶的刹帝利君王,这样的“腩玛舜”顿时成了正义的化身。即使他最后也从一个正义的武士变成了恶魔,但是相比于他自始至终都是嫉妒心极强、性情暴烈的恶魔雷神,要更容易让人对他产生宽容之情,这样的转变可谓是一种极端的选择。对于真正的印度雷雨之神因陀罗来说,却不再极力突出他的威慑力,更多的是侧重他心胸宽广,宽容大度。尽管在泰国其他神话中也保留了因陀罗的名字、众神之首的至高地位、善良的性格,但是,对于他的神力已经被大大削弱了,他作为雷神的神性已经逐渐淡化了甚至消失了,已经由力量型的天神转向了主宰权力的主神。

(二)印度神袛在泰国本土化的原因。

1.时代背景不同。

总览印、泰两个地区的历史,这些神祇是初民心中的文学形象,同是也是当时国家和地区发展状况的映射。据学者们推测,大约在公元前千纪中期,大量的雅利安人涌入印度河流域,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时建立了“吠陀时代”。雅利安初民在印度河流域过着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把社会划分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但是到了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时孔雀王朝出现列国纷争的局面,沙门思潮对传统的婆罗门教思想发起了严峻的挑战。这必然要求婆罗门的众教徒们团结一致,抵抗外来思想。到了笈多王朝时期,外来民族再次入侵印度,又出现了大分裂的局面。国家连年战乱不断,多个人种多个民族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渴望和平统一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相比于印度,当这些神祇传到泰国地区时已经是公元3世纪以后了,当时的东南亚地区社会生产力长期缓慢的发展着,地区落后、人口集中、自然资源富足是泰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社会生活的特点。虽然当时也有很多小国为了兴建国家而产生战乱,但是这些小国与印度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和不成熟的,所以初民们的生活还相对平静和安逸,在他们的审美习惯中万物终善还是占了绝对地位。这就为他们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打下了基础。没有过多的纷扰,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就很简单,从经典中汲取自己所需的部分就可以满足。

2.社会需求不同。

古印度时期,国家、民族、宗教团体为了领地而争,民不聊生。这就奠定了初民们信奉的神祇也要具有强大的神力,才能满足他们在面对随时出现的危险时得到保护的心理需求。相比“吠陀时代”至高的地位,众神祇的地位已经有所下降,但是当初民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借助像腩玛舜这样的武士来表达想要铲除外敌的愿望是理所应当的;当然对于像因陀罗这样一统众神而又善良的首领更是初民们必定想拥有的;而像闪电神——湿婆这样的主神更是应该具有强大的威慑力,这样才能带给人们和平统一的希望。

但是这些神祇从印度传到泰国后,无论是地位还是神力都有所褪减,这跟泰国地区在接受这些文化时正处于由原始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是有密切关系的。统治阶层不成熟,国家机器不完整,导致了人们还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宁静的状态。同样是多元的文化特点,印度的局势动荡是外来民族侵略造成的,而泰国的文化交融则是往来贸易和政治外交带来的,是一种和平的方式。他们相比印度的民族来说没有那么强烈的危机感,没有那么迫切地要去维护自己的宗教、民族利益和生活环境,他们就没有太大的抱怨。所以印度的神祇在泰国地区变得相对和谐与友善。因此,在泰国初民的心目当中,从印度传入的神祇们的神力再一次被削减。

3.本土化更能满足初民的审美需要。

印度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面对泰国的社会环境,它还是被改变了,变得更加符合泰国地区民族的思维方式,更加贴合这个地区的社会环境。在泰国学者研究泰国民间故事的学术成果中,通过数据整理的方式,整理了一些神祇流传到泰国后对泰国人的影响和价值。咩卡拉这一美丽的仙女,除了在闪电时被人们作为故事讲给孩子听以外,还成为了人们教育孩子要为人善良的榜样。在他人遇到危难的时候要像咩卡拉在危机关头搭救人性命一样,给予全力的帮助。当然针对不同的版本,也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对于她听从父亲龙王的决定,把她送给帕英神这一件事,也有人把她看成是尊重父母,服从父母的典范。帕英神或者说是因陀罗,也不再像印度文化中那样至高无上,他的七大好品行被泰国人久久传颂,引导人们像他一样慷慨大方,为人宽容,要学着抑制自己的怒火,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腩玛舜流传到泰国后,初民们也不需要再去追究他之前的事迹,只是简单的截取了初民看到的邪恶特点就可以了。印度文化确实灿烂辉煌,但是对于泰国初民来说,在经过本土化之后具有泰国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更能让泰国这个地区的民族所接受。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状况的体现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反映。印度文化,是一种由多种外来迁徙民族和原著民族共同创造的繁杂而灿烂的文明,体现着古印度国家的变迁,宗教的改革,同是也记录了古印度初民为了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保护自己的领地、捍卫宗教权益的斗阵历史。而泰国的文化是一种在经历了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影响后,形成的一种和谐的多元文化。泰国社会凭借其出色的包容性将各式文化融合再造,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之上开辟出了极具泰国本土特色的文化道路。

具体到本文讨论范围内,泰国选择性地吸收了印度文化中的神祇部分,咩卡拉除了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仙女外还担起来闪电女神的称号;腩玛舜不再是由一个英勇的武士变成的夜叉,而是一个“会打雷的夜叉”;因陀罗虽然还是心胸宽广,却少了英勇善战的一面。这些 就是泰国这片地区国家变迁带来的创新力量,是这片热土上的民族对社会的一些期许,更是初民们对理想生活追求的真实写照。

印度文化灿烂辉煌,丰富着泰国的民族文化。同是泰国文化有着强大的包容性,与印度、中国都有着深远的交流历史,他们相互交融相互融合,再依照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有选择地吸收,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丰富这人们的生活,更是书写着这片热土民族变迁、对外交往的灿烂文明。在印度文化的点缀之下,泰国的本土文化更是锦上添花,远远流传。

注释:

①泰国学者在广义上定义为“暹罗泰人”,即“各傣泰民族和其他民族,或者外来移民与当地原住民混合的群体”

②张乐.印度湿婆造像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1.

③(英)韦罗尼卡·艾恩斯著,孙士海,王镛译.印度神话[J].经济日报,2001,(38):57-58

④韩辉.印度神话中因陀罗地位职能演变探析[J].东方文学研究,2011,(3):93-101

⑤薛克翘.印度民间文学[M].宁夏: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蚁垤(印).罗摩衍那(一)童年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刀承华.泰国民间故事选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金勇.泰国民间文学[M].宁夏: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薛克翘.印度民间文学[M].宁夏: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张乐.印度湿婆造像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1.

[6]韦罗尼卡·艾恩斯(英)著,孙士海,王镛译.印度神话[J].经济日报,2001,(38):57-58

[7]韩辉.印度神话中因陀罗地位职能演变探析[J].东方文学研究,2011,(3):93-101

[8]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9]郁龙余,孟昭毅.东方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2015.

[11][D].,2015.

[12],2002.

[13][DB/OL].http://www.astroeducation.com/content/context/ramasura-mekhala-myths-of-thunder-lightning.

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6YJCXS39,2016年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彭蕊(1991.09-),女,汉族,云南个旧人,在读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亚非语言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本土化神话泰国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新年游泰国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神话”再现
去泰国啦
我的泰国之旅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