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分析

2022-11-07李诗芬

灌篮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融合

李诗芬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飞跃,国家将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为重中之重,2017年,教育部要求全国各个高校推广“课程思想”的方针,目的在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从对象、目的、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课程当中。为有效落实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且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对体育行业职业人才要求的重要措施。体育课程是大学必修科目,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情感体验都贴合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独立自主、朝气蓬勃的特点。体育教学中的“思行结合”,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说教式的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喜爱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当代大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践行人生价值观。这样,体育教育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性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当中明确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在学生的教育教学中,需要通过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其三观,“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在公共体育课教育中,这两者的融合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价值

高校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体质,并在促进其运动技能提升的同时,让大学生对竞技精神更好地理解。同时,体育教学中爱国主义意识的渗透,还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思想意识的树立,使其更好地了解科学体育锻炼的知识,实现综合发展和全面提升。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017年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政治信仰至关重要。教师们可以通过奥运赛事中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的故事作为案例充实教学素材,由此对思政教育进行渗透。例如,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成为双奥之城、我国控制疫情的能量等。这些热点、社会事件以及政治案例都能够作为爱国精神培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际国情和事件,使得学生能够对爱国主义的内涵更为深刻地感知,让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不断的发展升华,增强民族信仰。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和进行,可以不同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竞技能力,激发学生进取精神。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基于体育本身活动背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无疑可以切身体会到团队凝聚力的魅力。目前 90 后和 00 后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两代人自我意识较强,大部分没有集体主义的概念。在有效地开展集体性体育游戏和竞赛活动中,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对当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

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可以被看作一项竞技性的集体性交往活动,能够综合评价学生的反应速度和毅力。同时,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身体素质与国家的命运一脉相连,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和三观正能量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了国家的未来发展。所以,作为国之栋梁的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要养成敢闯敢拼的精神,富于创新,顽强拼搏,有更加强壮的身体来面对今后的挑战,有正能量的三观来推动祖国的发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来培养这些精神,将优秀的红色文化精神品质润物细无声的融合到体育精神中。

二、高校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融合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基于国家对下一代接班人的要求,当前高校体育课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已然成了教学中的常态化,在初尝试的时候,两者间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促使思政元素春风化雨的融入体育课程。

(一)全方位评价原则

评价是课程教学以及课程内容优化的重要途径,同样要对体育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政要素进行充分挖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渗透思政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融合时评价需要全面多方位,将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不论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过程,还是学习成果等方面都要列到评价指标当中,将反映思政元素的评价标准也纳入评价体系,从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的综合体育水平和思政素养更加全面的考评。

(二)发展形成性原则

教育教学并非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间的融合同样如此。学生在不断的成长,由于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学校教学环境日新月异,教师的教学方法根据实时情况不断地改进,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教师也应该根据变化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根据实际要求融入思政元素,所以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中思政教育的融合也要坚持发展变化的基本原则,在对时代和社会变化充分考虑的前提下,对课程建设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形式等加以明确,然后再融合思政元素,由此保证体育课程思政更为科学合理的开展。

(三)精准有效原则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也应该基于时代的特征有效相融,这就必须遵循精准有效的基本原则。比如,在开展形成性评价时,体育教师就可通过精准化原则的运用,把“互联网+”有机地应用到思政课量化当中,进而选择更加精确的领域开展精确调查,制定出精确的教育教学策略,将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精确地反映出来,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策略,便于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思政开展就是要遵循精确有效原则,这是确保两者有效融合,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设施切不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应该走进体育课程实践,破除以往单一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同时要敢于突破和尝试,实现管理与实践的创新。

(一)强化体育教师能力素养与思政教育意识的提高

高校教师不但是大学生思想与心灵的塑造者,同时也是其人生道路的引领者。作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完成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人,对党和国家有着忠诚的信仰,并将此信仰传递给学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辅导人。高校体育老师是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融合的主导者和执行者,因此,作为高校来说,应该重视强化体育教师业务能力、政治素养的提升,让所有体育教师都可以深刻地意识到对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责任与使命感。

首先,对体育教师思想政治意识进行积极的培养,教师自身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丰富思想政治知识;其次,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教师了解思政教育元素,能够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融合技术教学;再次,可通过体育活动的丰富,将各种体育竞赛有机融入育人育德目标当中。不论是在赛前,还是赛后,教师都应该开展相应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体育精神,在体育活动中感受思政教育;最后,要重视增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实际来看,不少教师存在着得过且过的思想进行教学,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未能有效组织,而是留给学生自由活动,这无疑是浪费了学生时间,浪费了体育资源。因此,强化体育教师的责任感非常重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来约束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为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二)运用科学教学方法,巧妙设计体育课程

高等学校领导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和体育课程评价的方向,对体育教学制定中融合课程思想政治元素提出可行性意见,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和课程建设。在对体育教学计划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可将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适当的渗透其中,对体育理论课比重进行科学设置,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增加与体育理论教学相关的人文知识。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巧妙地将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课程和体育文化与体育历史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体育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增强体育教学的魅力。

开展“体育中国梦”为背景的体育大国教育,实现“体育强国”。“体育强国梦”,作为中国梦中的重要构成,应该把“体育强国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设计与开展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体育强国的实例。学生和教师都可以收集体育强国的相关故事,在课上进行分享,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推荐电影《中国女排》,让学生认识“独臂将军”陈招娣,她因拦网受伤桡骨断裂但是仍打着绷带单臂拼完五局,孙晋芳曾忍着腰伤打封闭上场,凭借鬼斧神工的传球,赛后却疼到无法站立。跟学生一起回顾中国体育现代史,1981年11月振奋一代中国人的中国女排,他们获得了七战完胜的傲人战绩,夺取世界冠军。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体育的发展,树立为祖国体育事业发展做贡献的理想。

(三)加强不同专项教师的合作

学校应组建专门的开发队伍,将公教部体育调研组和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教研活动,提高体育教师参与度,明确各自职责,最终开发出高校关于思政元素融合的特色体育校本课程。体育教师也应不断学习,优化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体育本体知识,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校本课程创新与研发的能力,通过调研、培训和校外集体学习,全面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实施推进。

四、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落实

(一)与健美操课程相融合

通过健美操情景教育模式使学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批评的习惯,大学生能够主动从自身寻找原因,便是及时的开展自我思想政治教育,传承和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对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大力发扬,在体育竞赛中学生能够学习他人的特长,弥补自身的不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健美操课程可以贯穿大众体育锻炼基础知识、健美操锻炼基础知识、健美操技术技能要点、健康锻炼及体能训练基础知识,重视培养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意识和良好习惯,将学期课程转化为4大模块,党史、红色文化与体能素质培养相结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旨在使育体和铸魂相辅相成,同向同行。

(二)与武术课程相融合

通过查阅资料得出“武术武德文化中具有舍生忘死、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顽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贵和尚中、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天人合一、和谐与共的团结精神”,我们可以将这些武德等思政元素纳入评价体系当下。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融入武品教育,根据武术以“德性文化”“以德为先”“以德服人”的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实践时,应致力从“德”的教学内容设计作为重点,由此来传承中华优秀“武德文化”并培养他们高尚的德性。高校武术课程思政也应将“才”的培养进行突破,传承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特色。学生“才”的获得势必要经过漫长曲折而艰辛的过程,从而培育大学生的坚忍不拔的毅力与和经久不衰的韧劲,这比单纯的知识与技艺传授更有实际意义。

(三)与体育舞蹈课程相融合

体育舞蹈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可以从服装与音乐作为切入口。以高校体育舞蹈为例,在其所选取的音乐当中,就可对传统民乐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充分运用和融入,如广东选手成兵、瞿腊佳通过对蕴含爱国主义精神的交响乐《黄河》的应用,对体育舞蹈的动作进行编排;而很多拉丁舞编导则通过对具有古风特点的《梁祝》《霍元甲》等音乐的应用,与拉丁舞动作相结合,让具有拉丁元素的戏曲作品呈现出来。近年来,伴随传统民族服饰,如汉服、唐装等越发盛行,很多体育爱好者以及体育舞蹈者则在体育舞蹈服装当中融入了传统服饰文化元素,并在世界舞台中呈现,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让中国风遍及全球各个地区。所以,将中国传统音乐以及服饰当中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高校体育舞蹈当中,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同样也是民族文化包容性的体现,是体育舞蹈“世界化”到“中国化”和“本土化”再到“世界化”的体现,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大国的建设。

新时代开启了新的征程,高等教育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之上,提高高等院校将体育课程和思政元素进行高效地融合,这不但满足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同时也适应了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广大师生在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技能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同心协力,通过积极有效的举措共同推进两者的融合,更好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融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刚柔并济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破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