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实践向度与现实路径

2022-11-06

观察与思考 2022年7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发展

周 娜 郭 坚 刚

提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途上,能否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融入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关系到共同富裕实现程度。当前,我国地区间、城乡间、不同群体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推进精神富有深入发展,重塑共同富裕实现各环节,最终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走向全体人民的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治国理政中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如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共同富裕推进的全过程,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

一、多维度把握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共同富裕有个动态性、历史性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发展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在此过程中,能否实现共同富裕,既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手段,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理解共同富裕,需要立足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从多维度进行具体把握。

(一)经济维度:“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调整”在新时代的再深化

从经济维度来看,共同富裕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新时代的更深层次调整。一方面,“共同”界定了富裕的社会性质,要求调整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整个社会的富裕,因而共同富裕是个“总体性概念”,要求发展成果在更大范围内被共享。正如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通过提低扩中,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可以看到,如何对生产关系进行合理调整,如何正确处理三次分配间关系,影响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影响发展的协调性和包容性。另一方面,“富裕”是“共同”的保障,影响“共同”的水平,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不是低水平的共同或全体人民的共同贫穷,而是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共同,是全体人民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面的高水平富裕。因而,“富裕”是“共同”实现的物质基础,在强调对生产关系进行再调整的同时,也要保护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性,要在全体人民对经济发展的共建中实现共同,唯有此,才能实现“共同”与“富裕”的有机统一,否则就会走向平均主义或两极分化的两端。

(二)政治维度:“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共产主义现实性”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从政治维度来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人民至上在新时代的现实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基础上,指出,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区别于资本主义,一个重要特征在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由二者内在的经济制度差异决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其具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巨大优势,从根本上保证了全体人民共同占有发展成果。新时代,国家要求把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可以看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不仅停留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层面,而是上升到国家发展目标层面,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三)价值维度:“公平与效率间关系”在新时代的再调整

从价值维度来看,共同富裕体现了“公平与效率间关系”在新时代的再调整。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侧重性,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改革开放初期,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新时代,要求注重发展效率的同时,更加强调公平,这是共同富裕对社会价值的重塑。具体表现为:“共同”要求在发展中要分好蛋糕,要注重公平,但不是绝对的同步和同一,而是包含差别的公平,这是对效率的保护,在公平中促进发展;另一方面,“富裕”要求注重发展效率,把蛋糕做大,但发展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要以“共同”为目的,因而,也不是单方面强调经济发展效率,而要以能够促进公平发展为前提,在发展中实现公平。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主要内涵。具体到共同富裕层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以人民为价值尺度、以人民为目标导向、以人民为实践主体,激发全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力。因此,它深刻地形塑着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和实践目标。

(一)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是以人为本的共富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着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在共同富裕推进中,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决定了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 以人为本。这一价值旨归的多重表现如下。

一是在共同富裕的最终追求上,以人为本的共富表现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主要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私有制、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直接所有、有计划地生产、消灭商品和货币、按劳分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这其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发展的价值旨归。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基本逻辑便是人本逻辑—— 人不再是“物化”的人,不再定位于劳动的手段和劳动附属物,而成为所有发展的中心。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本质上是人的全面解放和回归;二是在共同富裕的政治价值上,以人为本的共富彰显着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能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彰显着共同富裕的政治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步入新发展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已不再仅仅是理论问题,而成为现实问题。能否实现共同富裕不仅关乎社会主义发展正当性,更关乎党的执政基础。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源自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关键,具有重大政治价值;三是在共同富裕的时代价值上,以人为本的共富表现为对社会复杂发展问题的回应。共同富裕体现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时代追求,是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总量和规模不断提高,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扩大,而且呈现代际传递的发展固化现象。过大的发展差距已无法匹配过高的发展水平,而由过大发展差距所带来的相对剥夺感,又会进一步反向消解过高发展水平的合法性。因此,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复杂多样的社会需求,缩小各种发展差距,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共同富裕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共同富裕的“量的目标”是保持合理发展差距的全体人民共富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塑着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从“量”的角度来看,要求共同富裕所实现的发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但这并不是全体人民的平均主义,而是包含一定合理差距的全体共富。科学把握不同社会主体间发展差距,不仅是提高发展效率的要求,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而如何保持合理发展差距,则要求树立三种发展思维。一是动态发展思维。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中,富裕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在某种程度上,贫与富是一个相对概念,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富裕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以往衡量富裕的标准就不能再匹配当前新的社会发展水平。因此,要以动态发展思维来考察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避免用过去的低水平标准衡量现在的高质量发展,那样可能会掩盖贫富差距,隐藏后富发展群体,而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共同富裕的衡量标准,以一个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思维来考量;二是底线发展思维。共同富裕实现得如何不仅是看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总量,更要看底层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程度。要按照一定的科学标准,对社会主体进行精细化的分层分类,以便精准识别共同富裕发展的重点群体,通过技术赋能、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方式,提高底层社会发展主体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依据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底层社会主体的最低社会保障水平和最低收入水平,营造赋权增能式的发展环境,提高底层社会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公平发展思维。贫富差距过大有损公平,但没有任何发展差距也有损公平。在缩小发展差距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削峰填谷,追求绝对公平,既要提高后富群体的发展水平,又不能打击先富群体的积极性。鼓励先富群体和后富群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共建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共同富裕的“质的目标”是实现高水平、全方面的共富

共同富裕不是低水平的共同贫穷,也不是物质富裕等某一方面的共同富裕,而是高质量发展中的高水平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的全面富裕。以人民为中心所要求的共享性,不仅表现为量上的全体性,还表现为质上的全面性——全体人民的全面共享,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内容全方位的共同富裕。

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共同富裕发展的全方位性。处理好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间关系是实现全方位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物质富裕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别于以往发展,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放置于首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时代,实现物质富裕,必须要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结构和层次蝶变跃升,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实现高水平共富;另一方面,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释放精神文化的发展优势。共同富裕始于经济、成于文化,精神文化层面的丰富与理论思想的创造反映出一个国家、社会的文化强度与思想创造力。要充分重视精神富有的重要性,相比于有形的经济发展来说,精神文明建设在现实中显得更难抓。新时代,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以志愿服务引导社会向上向善,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公平氛围,促进精神文明发展,实现全方位共富。

三、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共同富裕的实践向度上则表现为发展性,蕴含着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中实现共富。因此,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发挥政府和政党力量,还需要发挥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组织等社会主体力量,创新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汇聚各类社会优质资源,合力迈向共富。

(一)党建引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引擎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要义。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百年历程中,一直致力于为全体人民谋幸福。如何实现多元主体有序合作、共同参与,实现多种行动逻辑有效融合,成为以共建促共富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力和整合力。

党组织作为一种特殊政治组织,具有其他组织所无法比拟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强化党组织资源整合功能。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资源支撑。然而,当前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存在“分布碎片化、使用困难化”问题,很多地区受制于发展资源不足,出现人口外流和产业缺失现象。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发挥党组织的特殊政治优势,通过党建联盟,实现发展主体间的联合和资源共享,将分散化的资源整合化,提高发展资源对共同富裕实现的支撑力;二是强化党组织的组织整合功能。如何实现分散主体的集体化行动,是共建共富的难点。为此,需要创新党建方式,强化利益整合和组织整合,实施“党建+”,将新兴社会力量吸纳到政治系统,织密纵横联动的党组织引领网络,实现党建统领与社会参与的双向互动,汇聚政治系统力量和社会系统力量;三是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强化制度机制创新,围绕共同富裕目标,全面加强党组织引领力,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到建设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中,引领各方力量提高政治站位,合力发挥优势,推动共同富裕行稳致远。

(二)物质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在这一过程中,物质富裕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坚实基础,没有“富裕”的共同,只能导致普遍贫穷。有学者也指出,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因此,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夯实物质基础。

从发展主体上看,物质富裕是全民共享的物质富裕,也是全民共建的物质富裕。一是以“共享发展”扩大物质富裕的主体覆盖面。目前,我国社会各群体间发展差距较大,缩小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要求提高发展的共享性。能否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普通民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和困弱群体的生活状态能否改善,关系到发展的正当性。在实际中,要以分层分类方式,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有序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扩大物质富裕的主体覆盖面;二是以“共建发展”提高物质富裕的主体参与度。物质富裕的实现要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绝不是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去补偿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有损发展的公平性。物质富裕的实现要求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积极性,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参与发展的机会和能力,让每个发展主体的优势效能都能够得到释放。这客观上要求政府不断完善发展环境,通过政策制定、资金输送等方式,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织密共富的主体参与网;三是以“高质量发展”提高物质富裕的主体富裕度。从发展方式上看,新时代的共同富裕要求推动低层次的发展向高层次发展转变。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的总量庞大,但是经济发展的质量还不足,尤其是经济发展的结构层次还较低,难以带来更大的发展效能,也难以更进一步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新时代,要转变发展理念,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实施创新驱动,为传统产业增添活力,为新兴产业提供环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升级,满足需求侧高层次需求,进而推动消费结构高端化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三)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的文明取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如果说物质富裕体现的是物的现代化,那么精神富有则更强调人的现代化。在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要坚持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从本质上来说,“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因此,精神富有在共同富裕中尤为重要。一是推进精神富有,要以中国精神为力量源泉。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汇聚成中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力前进。受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一度盛行,社会出现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理想淡薄现象。如何推进精神富有,重塑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至关重要。推进精神富有,要扎根中国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提高核心价值观影响力;二是推进精神富有,要以志愿服务为实践载体。精神富有是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所呈现出来的在精神方面的意愿与追求。因此,无形的精神文化的发展要以有形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志愿服务凭借其自愿性、公益性、服务性、灵活性等特点,可以最大程度吸纳社会成员参与,形成“人人志愿”的社会氛围,同时也可以在社会成员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过程中,重新荡涤其思想,增强其自身的价值感、幸福感和归属感,改造其主观世界;三是推进精神富有,要以评价机制为引领导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评价激励的导向作用,通过以评促建,引领社会文明风尚。要创新精神文明评价机制,在基层可以组织最美志愿者、最美建设者、最美家庭等各类评选活动,树立典型示范,增强典范的引领力,并在重大场合进行表彰,为全社会树立标杆与榜样。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发展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首发暨研讨会召开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纲出席会议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