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的逻辑意蕴*

2022-11-06

观察与思考 2022年7期
关键词:斗争理论

郭 秀 兰 程 学 军

提 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反腐败之路,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反腐败理论和思路。这一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廉政观精髓的坚持和创新,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反腐败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涵盖了反腐败斗争的本质特征、价值追求、治理方略、基本保障、实施步骤等方面,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具有政治性、系统性、实践性、民族性、国际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凸显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高度统一。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的逻辑意蕴,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就对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在党建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既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政党特色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廉政建设道路。与此同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反腐败理论和思路,指引反腐败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平稳健康地向前发展,推动反腐败斗争迈上新征程。研究和探讨建党百年视域下反腐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的渊源

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廉政观精髓的坚持和创新,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反腐败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廉政观为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廉政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并无专门论述廉政方面的文章,也没有明确提出“反腐败”这个概念,其廉政观点散见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中。在《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

马克思认为,腐败现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腐败的根源。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指出,“表面上高高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政权,实际上正是这个社会最丑恶的东西,正是这个社会一切腐败事物的温床”。这就揭示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及国家官僚制度与腐败现象的产生关系密切,也就是说,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和一定历史时期,腐败的产生和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公共权力私有化提供了可能,使得某些掌握公权力者的私人占有欲得到膨胀,基于私有制配套的国家官僚制度为滋生腐败现象提供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就表明,共产党作为新型政党,其定位在建党之初就是明确的,共产党人是大公无私的,没有任何私利,这一点不容置疑,也容不得丝毫马虎。列宁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指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带有官僚主义弊病的国家”,“官僚主义的脓疮无疑是存在的,这是大家公认的,必须同它作有效的斗争”,“……我们的任务是要维护我们党的坚定性、彻底性和纯洁性”。因此,共产党在领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坚决反对腐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列宁认为,“政治上有教养的人是不会贪污受贿的”。这就指明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反腐败建设的重要性。政治上的教养,即指思想政治素质高、品德修养高。一个人思想境界高,政治立场坚定,品格道德高尚,自律意识强,便能够以完全发自内心的、内化为信仰的精神力量为支撑,自觉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旨在强调提升官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夯实不想腐的思想基础,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性。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廉政观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家、社会以及政党建设等诸多问题的论述中。在这些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腐败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和国家政权入手,对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强调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廉政的价值取向,主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明确了无产阶级政权下实施廉政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并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廉政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廉政观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批判性和实践性,给当前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以深刻的启迪,为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百年来廉政建设的探索为反腐败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实践经验

回望历史,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在其中居于重要地位。百年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反腐倡廉道路,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理论体系。

党成立之初,就已经对腐败的危害性有所认识,开启了从严治党的积极探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倡经常对党员和干部进行拒腐防变教育,抵制糖衣炮弹的攻击,严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等。1926年出台《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文件,1927年选举产生了第一个党内监察机关即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1942年至1945年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1949年毛泽东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这一时期,“我们党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包括建设廉洁政府、依法惩治贪污腐败、发挥人民群众的检举和监督作用、加强廉政教育等,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从严治党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依据新的实际状况持续对反腐败斗争进行实践和理论探索。开展反贪污腐化运动和廉政教育,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关于处理贪污浪费问题的若干规定》等法规制度;1949年11月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954年9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从思想和组织上进行反对腐化堕落现象的斗争;开展“三反”“五反”运动,32.8万人被清除出党或被劝告退党。这一时期,反腐败斗争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理论上,都有了新进展。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对执政党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与思考。提出党风问题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将中国的反腐败建设制度化,开启了由运动反腐转向制度反腐之路;恢复设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部;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提出“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将“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将制度建设和对腐败的预防作为重点,提出了注重预防、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这些重要观点理念,为指导当时执政党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秉持高压反腐理念,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高压反腐不放松、正风肃纪不手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成效,把治理腐败提升到更高水平,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反腐败理论更加成熟完善。这一时期,反腐败理论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反腐败与改革协同推进,制度建设是主线,以法治的思维方式反腐败。

可见,历届党的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一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为反腐倡廉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用鲜活丰富的中国实践推动廉政建设发展、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发展的新境界。

(三)中华优秀廉政文化为反腐败理论注入了文化因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内容。其中,惩贪饬吏、整顿朝纲、修身养性、为官尚德等思想观点,均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因素。

在惩治贪官方面,一些封建帝王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手段非常严厉。比如:夏朝贪以败官为墨,即贪得无厌、败坏官纪,受墨刑;汉朝官吏若贪赃枉法,免官、禁锢(禁子孙做官)、徒刑直至弃市(死刑);唐朝若收受贿赂一尺绢,就得挨杖责一百下;宋朝贪赃官吏连坐制,累及上司和子孙;明朝“重绳赃吏”,采取经济制裁、罢免官职、肉刑、斩刑、绞刑等,形成极大震慑。

在权力运行方面,许多朝代都有惩治贪官的法律和规定,分工明确,形成了一定的权力制约机制。比如:尧舜时期具有监察功能的议事制度,西周制定《吕刑》,西汉文帝制定《惩贪律》,自秦汉到魏晋以后形成监察权力的纵向负责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分权制衡等等,均是古代在制度方面对权力运行和监督的典范。

在为官尚德方面,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身养德、以民为本和贤人政治。比如,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孟子提出:“行仁政、正君心、修德性”。《礼记·大学》明确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此后的贤明君主亦始终秉承“为官尚德”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千古好评。

在以人为本方面,以儒家的民本思想为代表。民本思想中蕴含着我国古代传统廉政思想的精华,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尽管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比如:孟子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五子之歌》);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夫之提出,“知天之道在人心”,这些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国家治理方式方面,提出贤人政治的主张。贤人政治,即依靠执政者个人的贤明治理国家的治国方式和理论主张。孔子曾提出,“为政在人,其人在,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并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孟子提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墨家主张,“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上》)。法家认为,“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管子·法法》)。儒家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选贤标准(《论语·述而》)。

古代中国在惩治贪腐、廉洁用权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是我们的宝贵资源,给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以有益启示。细细品读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的具体内涵,其中不乏此类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所以我们说,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理论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弘扬。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理论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涵盖了反腐败斗争的本质特征、价值追求、治理方略、基本保障、实施步骤等方面,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一)本质特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反腐败斗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党的领导,也就是说,反腐败工作亦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的鲜明特色。纵观百年历史,每个历史阶段的反腐败斗争,都始终不渝坚持党对反腐败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党的领导没有丝毫动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建党防腐、整风反腐,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运动反腐、重典惩腐,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对策反腐、制度反腐,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的反腐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其中。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我们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反腐败之路。也正是因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才使得我们党成为具有全球重大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二)价值追求:坚守人民立场

坚守人民立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对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反腐败斗争的价值追求,正是以此为导向,坚守人民立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我们深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毛泽东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腐败是社会的毒瘤,腐败现象是人民群众最痛恨的现象。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生机活力,必须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就是以良好的作风赢得民心。所以说,反腐败斗争正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通过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执政的基础,坚守初心使命,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这是反腐败斗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成功密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三)治理方略:标本兼治

标本兼治是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的一贯要求。治标和治本关系密切,二者不能割裂。没有离开“标”的“本”,也没有离开“本”的“标”,治标是为了治本,治本才能巩固治标的成效,也就是说,治标和治本内在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只有持之以恒坚持标本兼治,才能持续释放反腐败治理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反腐败要深化标本兼治,治标与治本同向发力、一体贯通,并将其作为反腐败工作的方略。一方面,从治标入手,狠纠“四风”不松懈,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破伞”,高压反腐力度不减、尺度不松,营造起高压反腐的强大社会氛围,为治本赢得了时间;另一方面,注重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强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在这一进程中,既注重治标,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注重治本,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回顾这段历程可以看到,从“标本兼治、治标为主”,到以一体推进“三不”深化标本兼治,标本兼治综合效应持续彰显,推动反腐败斗争形成常态取得常效。

(四)基本保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是新时代反腐败理论的鲜明特色。百年来,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党内法规制度在守正创新中确立、发展,并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修订和印发了一系列管党治党的法规制度,全方位扎紧制度的笼子,构建起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保障。“截至2021年7月1日,全党现行有效党内法规共3615部。其中,党中央制定的中央党内法规211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党中央工作机关制定的部委党内法规163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地方党内法规3241部。”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得以全方位推进,逐渐建立起健全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实现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有效衔接。通过党内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初步实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有效解决了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制度保障问题,为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与此同时,强化制度执行力,注重制度落实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努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使得依规治党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实效性凸显。

(五)实施步骤: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惩治腐败行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惩治腐败行为,对腐败蔓延势头形成了持续有效的震慑和遏制。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不松劲。“打虎”,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拍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问题;“破伞”,坚决清除黑恶势力组织的“保护伞”和“关系网”;“猎狐”,加大对潜逃境外腐败分子的追逃追赃力度,将一批外逃多年的犯罪分子缉拿归案。二是锲而不舍推进作风建设。先后提出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等等,推动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三是锻造过硬的干部队伍。继“打铁还需自身硬”之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起好干部标准,端正选人用人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管理“一把手”。四是不断加强纪律建设。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要求党员干部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用纪律管党治党。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五是实现党内外监督全覆盖。充分发挥巡视巡察利剑利器作用,深化政治巡视,始终保持党内监督利剑高悬。积极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实现反腐执纪与反腐执法的有机衔接,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的有机结合,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全覆盖。种种举措的推进和实施,体现了党中央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惩治腐败行为的决心和意志。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的时代特征

新时代反腐败理论,为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这一理念不仅理论根基深厚,实践支撑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凸显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高度统一。

(一)坚持政治引领,彰显鲜明的政治性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的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他曾深刻指出:“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2019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并对如何实施具体的目标任务作出了决策部署。2020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提出,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随后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予以进一步强调。2021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提“政治三力”。可见,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程中,政治引领始终贯穿其中,惩治腐败各项措施具有预见性和导向性,进一步引领全党把牢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从整个思路来看,这些理念凸显了反腐败斗争的政治性特征,成为我党反腐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坚持统筹兼顾,突出缜密的系统性

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系统工程,反腐败亦如此。腐败治理不仅仅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任务,需要各个领域、各类要素参与其中,系统谋划、同向发力,才能取得整体效果和治理合力。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理论涵盖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了系统施治、协同治理的要求。百年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反腐败斗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当作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人民立场;从科学判断反腐败斗争形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反腐败顶层设计方案,到精心谋划反腐败布局,周密设计反腐败举措;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监督体系,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关下运行;从侧重治标,到深化标本兼治,增强综合效应;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到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大力量常在,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坚定不移;从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独立思考和推进,到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反腐目标明确,思路不断清晰,反腐治理方略不断成熟,反腐举措坚定有力,腐败治理效能不断增强。这些新观点新理念,构成一个内在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深刻阐明了反腐败斗争的本质特征、价值追求、治理方略、基本任务等,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反腐败斗争理论体系。

(三)坚持与时俱进,带有鲜活的现实性

反腐败斗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固定的套路或模式,只能依据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因时而异,不断探索创新。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的,是在对党风廉政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不管是理念的提出还是内涵的演绎,都是根据实践发展作出的科学决策。既反映了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准确把握,又反映了对反腐败斗争阶段性特征的精准把握。百年来,在长期的反腐败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历史经验。党中央立足反腐败斗争实践,立足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以贯之坚持自我革命,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使得反腐败斗争理论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成熟、不断完善。我国的反腐败理念和实践,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立场、决心和信心。其间,不仅突出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而且始终告诫全党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对反腐败斗争形势进行判断的过程中,与时俱进,精准研判。从“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再到“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认识逐步深化,内涵不断演进。这一演进,不仅成为反腐败斗争在动态发展过程中进入新阶段的标识,标志着反腐败斗争实现了从胶着状态到压倒性胜利的飞跃,体现了党中央推进反腐败斗争稳扎稳打、善作善成的非凡战略,而且紧跟时代实践发展步伐,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根本属性,彰显出我党反腐败理论所具有的鲜活的现实性。

(四)坚持文化自信,凸显特定的民族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具体环境之中,又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无论是其内涵观点,还是语言表达,都蕴含着浓浓的民族风味,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有魅力。“红红脸出出汗”“带电的高压线”“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打铁还需自身硬”“咬耳扯袖”等等表述,句句说到了人们心坎上,深受人民群众欢迎,使得反腐败理论既内涵深刻、刚劲有力,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尤其是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汲取崇德尚廉、廉为政本等传统廉洁文化精华,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引领廉洁文化建设,使得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不断增强。因此,我们说,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理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为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局面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在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五)坚持全球视野,具有广泛的国际性

与腐败作斗争是长期性、历史性、世界性难题。中国特色的反腐败之路,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中国反腐败斗争所取得的成绩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百年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正风肃纪反腐纳入全面从严治党全局,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促进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我们党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以反腐败治理的显著成效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反腐败国际合作理念和主张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更加剧了世界形势的复杂多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中国共产党成长为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的发展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为世界抗疫作出的重大贡献,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大国的勇毅担当和一个大党的深厚情怀,让世界再次对中国刮目相看,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叹为观止。由此,中国特色的反腐之路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中国的反腐败成就和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中国特色反腐之路为全球反腐败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反腐败的一面旗帜,对全球反腐败治理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的反腐败理论,无论是对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来说,还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都具有广泛的国际性。

猜你喜欢

斗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在斗争中学会斗争
年轻干部要在斗争中历练成长
在斗争中走向胜利
领导干部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艾滋病之役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