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22-11-06

观察与思考 2022年7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中华民族

邸 乘 光

提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历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具有引领发展和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将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激励我们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工业革命发生前的几千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第一方阵之中。”有资料显示,明朝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就大约有300项,其中中国便有170多项。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统计》,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GDP的比重达到32.9%,经济规模居世界首位。但在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从那时起,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党成立后,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根本上说,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党的百年历史,更是一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历史,而且“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奋斗历程中渐次提出和实现了一个个阶段性奋斗目标,并在进入新世纪后明确提出和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也郑重确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无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性目标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有一个过程。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而又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要实现现代化,更是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从本国的历史传统、基本国情出发,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而且还要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确定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等。目标是引领人们前进的灯塔,科学合理的奋斗目标具有强大的引领和凝聚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各个发展阶段,始终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总是根据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以引领方向、凝聚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曾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概括为两个时期,并分别提出了各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前,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统一,以造成中国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毛泽东深刻认识到,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清楚地告诉了中国人民:“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使之获得充分发展的可能性,有待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在全中国境内的实现。”二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毛泽东认为:“经过300多年,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有了现在这个样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改革开放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党都还是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不仅如此,邓小平还率先使用“小康”这个极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概念、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来诠释和描述中国的现代化设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由此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当时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简言之,就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回答他关于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问题时,使用了“小康”的概念,即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称之为“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到20世纪末,经过艰苦的努力,四个现代化某个方面即使达到了目标,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同西方那些发达国家来比,也还是相对落后的。所以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后来,在我们党先后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个“三步走”发展战略中,都把达到不同水平的“小康”作为“三步走”发展战略中某一步的发展目标。

首先是第一个“三步走”发展战略。1982年,党的十二大根据邓小平的建议确定,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在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长足发展,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了实现20年的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10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之前,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制定的“两步走”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他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这里,邓小平不仅再次使用了“小康”概念,而且赋予了它现代化战略的内涵和意义。党的十三大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这个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并把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发展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进一步肯定了“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不仅将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提出在199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要求”,“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404亿元,大大超额完成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要求,同时也超额完成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任务,实现了“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现代化建设这一“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发展目标。

其次是第二个“三步走”发展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站在世纪之交展望新世纪,初步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把原来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党的十五大提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相对于原来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这是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或第二个“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即“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具体明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目标包括: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全面小康,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再次是第三个“三步走”发展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重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强调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又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其中,在经济方面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根据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2012年,党的十八大对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并将其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根据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正是根据处于历史交汇期及我国发展的实际,2017年,党的十九大既对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明确要求,又对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30年(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阶段)作出了新的战略安排,即将这30年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新征程作出的重要战略擘画。这一战略擘画,实际上又是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这一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发展目标。

通过上述回顾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各个历史阶段,始终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新世纪头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再到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一个目标都富有吸引力、感召力,都发挥了引领方向和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和确立,为中华民族在该阶段的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凝聚了磅礴力量。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都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都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较之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虽只有一字之变,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集中反映了我国发展阶段的新飞跃,特别是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翻番”,使小康社会目标更明确、标准也更高。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首先在经济方面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等。同时,在政治方面,要求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在文化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进步,促使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在社会方面,要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在生态文明方面要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此外,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些新的目标要求,凝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描绘了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美好图景,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并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从根本上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建成一个全面小康的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首先,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或者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其次,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小康是全民共享的小康,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让所有人民都实现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再次,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小康。没有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是全面小康最大的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必须坚持区域全面覆盖、城乡协调发展,确保到2020年全国的城市和乡村,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区,都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自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用“小康”这个概念描绘和表述中国的发展目标以来,党一直在领导人民为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并不断取得新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指挥、亲自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战贫困、促改革、扩开放、抗疫情、治污染、化风险,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持续奋斗和不懈努力,这一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我们如期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小康。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抗击疫情的基础上,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取得了令世人羡慕的成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6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超过17%,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我国还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等。科技实力跨越式发展,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和前沿方向实现重大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正在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发展持续向中高端迈进,已从传统农业大国成为工业大国、服务业大国。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等等。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占据了国际民主话语的制高点。全过程人民民主,使人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人民的民主生活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基层民主形式不断涌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定、民事民办渐成风气。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人民民主具有坚实法律制度保障。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彰显。三是文化更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活跃,精神面貌深刻改变,精神力量显著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四是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20年的32189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就业局势长期稳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已建成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教育权利,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社会保障惠及全民,基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正向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目标迈进。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医疗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健康中国行动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持续融合,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现在已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前列。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五是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确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制定实施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不仅如此,我国如期建成的全面小康,还是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小康,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小康,体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发展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既兑现了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又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前景,同时也呈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实现这一阶段性目标,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又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励着我们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要把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而又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当然也是一项极其伟大的事业。要推进这项伟大事业,实现这一历史任务,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是不可想象的,没有正确道路的引领、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制度的保障、没有先进文化的支撑也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当代中国的一切,当然更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引领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并正在推进的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必经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凭空开创的,而是在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基础上开创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继续迈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多种形态存在着的,包括实践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制度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集中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部实践,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引领、指导、保障、支撑下推进的。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引领、指导、保障、支撑,就不会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还不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我们已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但是,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关键一步”,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从而也使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激励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更加自觉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理论指导、制度保障、文化支撑下,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县城建设蕴藏巨大潜力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小康微博互动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