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百年进程与经验启示*

2022-11-06

观察与思考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时代

杨 正 军 张 国 松

提 要:作为中国共产党天然优势和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精华的创新性发展,亦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百年来,密切党群关系是我们党赢得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胜利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和优良传统,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创性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全面性塑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等历史进程。始终牢固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不断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畅通和拓宽人民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坚持和创新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密切党群关系的宝贵经验。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指出,“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密切党群关系作为党的优良作风和创造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赢得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胜利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总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并续写新篇章的不竭动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四个伟大历史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百年峥嵘,历久弥新。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探索,总结党群关系的百年历史经验,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历史思考和经验启示。新时代,只有切实增强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政治自觉和雄厚底气,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担当起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

一、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及“为什么能”始终坚持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文化基因以及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密切党群关系,不仅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密切联系群众观点为理论基石,也是有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现实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在要求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最重要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批判“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运动”的历史唯心主义者否定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同时,揭示和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思想。首先,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地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指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其次,提出人民群众是真正可尊敬的人,是最值得歌颂和敬佩的人。“只有工人、英国的贱民、穷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他们不仅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且是最有前途的阶级,“他们还有力量从事伟大的民族事业,他们还有前途”。鉴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价值和历史主体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阐述,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把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列宁指出,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个阶级怎么能够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呢?”力量来自人民群众,特别是“来自农民群众”。因此,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团结群众、发动群众,为革命积蓄强大群众力量。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也非常重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比如:毛泽东提出,要向“努力工作的广大工人、农民和青年积极分子开门,使党成为一个伟大的群众性的党”。邓小平指出,党员干部必须“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江泽民同志强调,做一名党的好干部,需要“密切联系群众”。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党群关系,他指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标识,是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深厚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历经数千年发展,在巩固国家政权、君民关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和政治智慧。一是为政之道,必先存民。譬如:唐太宗把“君舟民水”作为治国理政方略,唐太宗说:“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看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对立统一及转化的关系,说明了以民为本的重要性。二是民为国本,民贵君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在巩固政权、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的问题上,民心向背最重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提出:“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稳固发展。《孟子·尽心章句下》中则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统治者只有重视百姓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才能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三是德唯善政,政在养民。推行善政的目的,在于养护百姓,维护民众的生存和生活。《尚书·周书·毕命》:“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无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均心系天下苍生,体现出知识分子济世救民的情怀。唐太宗在《政体》中提出:“可爱非君,可晨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统治者只有实施仁政,才能得到天下老百姓的真心支持与拥戴。概言之,我国古代大多思想家都强调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古代大一统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重要历史文化渊源。

(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善为政者,必固其本。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必须放在首位的突出核心问题。执政基础是执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执政基础问题,是党执政的来源问题,也就是说党执政依靠什么、为了什么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其执政基础的本质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归根结底就是切实密切党群关系,努力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党执政的认同、信任和拥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党的执政基础是人民,脱离了人民群众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密切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历史和实践证明,密切党群关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制胜法宝,而且为新时代不断巩固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供不竭动力和坚实基础。履行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一政治担当,没有捷径可循,必须持之以恒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时代在于进步,思想在于创新。新时代,需要创新党群关系模式,坚持党的宗旨不动摇,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党更加充满勃勃生机和战斗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二、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辉煌的百年发展史是一部密切党群关系的历史。党的百年历史与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形势和工作任务,创造性地探索了一套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符合的密切党群关系实践经验。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百年实践探索梳理,有助于准确、深入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实践,这对于新时代继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开创性探索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经验时说,我们党有许多宝贵的革命经验,其中,最集中表现为其是“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密切党群关系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和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与中国共产党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分不开的。首先,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1921年7月,从中国共产党成立那一天起就认识到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性。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明确提出:“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要求,“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5年1月,党的四大对人民群众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指出,农民“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这一论断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革命规律有了本质的认识,党的群众观点具有了初步轮廓。其次,强调革命必须扎根到基层和群众中去。1921年4月出版的《共产党》月刊第3号发表的《告中国的农民》指出,“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大多数”,“占重要位置的”,“要设法向田间去,促进他们的觉悟”。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中指出:“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扎根到群众中去,发动和组织群众,才能摧毁一切旧的反动政权,夺取新的伟大胜利。第三,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这个概念,是毛泽东1939年2月在评价别人的《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中最早使用的。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思想,他提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要求各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全面性塑造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20世纪重大事件,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最伟大的变革,它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新的一页,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和发展趋势。这一时期,怎样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如何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一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确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从1949年到1956年,作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正如毛泽东在《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所指出的,“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人民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在毛泽东看来,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掌握权力后,必须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通过整风运动为践行人民性提供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党内出现了一些功利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些思想严重危害了新生政权的巩固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957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加强党员干部自我修养,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本色。三是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政治上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是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对立的,只能采取专制的手段解决;而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采取民主的方式解决。毛泽东根据矛盾的不同性质和表现形式,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的解决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提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群众路线的内容作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彰显了我们党是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一是提出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把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结合,以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文中强调:“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论述,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二是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迈入21世纪之际,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下,立足维护政治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坚持密切党群关系。江泽民同志指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以为人民谋幸福的实际成果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三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前人密切党群关系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结合当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永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才能保证党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群关系的创新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时代产生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要正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和奋力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必须在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中展现新气象和实现新作为。一是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党的基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的执政追求,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提出了新时代适应我国发展的群众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使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利益同人民群众是相一致的,一切努力奋斗均致力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在着力解决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上,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三是将“为民务实清廉”政治品格作为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新型政党是人民的期盼,也是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为民就是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务实要求党员干部要秉承我们党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清廉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珍贵品质,是党员干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密切党群关系的经验启示

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宣示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筑牢了成就事业的根基血脉。党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高度重视党群关系、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凸显人民性本色的关键所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探索,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结晶,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认真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基本经验和内在规律,对新时代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

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明确的阶级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标识,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根本政治立场。牢固树立人民立场是密切联系群众、贯彻党的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的首要前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1942年3月,毛泽东在《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邓小平始终强调站稳人民的立场,心中始终装着人民。邓小平指出:“政府是人民的,也是为人民的。”党的百年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牢固树立人民立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领导人民取得伟大胜利。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立场。一要树立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的思想。牢固树立人民立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把人民群众记在心里,人民需要什么,就努力创造什么。在思想上,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处处为人民考虑。在工作中,要把群众观点落实在行动上,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与此同时,还要杜绝会场上认为群众路线重要,私底下认为群众路线次要的“两张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二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人民立场,需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植于最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增进人民福祉、造福人民。经济上,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政治上,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拓宽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文化上,要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生态上,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活的追求;社会建设上,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三是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回望过去,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百年历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力前进的根本精神动力。前进道路越是艰难,越要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越要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

(二)不断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作为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根本政治优势和组织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并续写新篇章的不竭动力。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需要以刀刃向内的精神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一方面要不断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党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人民民主、政治开明、与时俱进等优秀品质。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莫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我革命的重要性。“要敢于进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毒、敢于壮士断腕,防止祸起萧墙。”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不断砥砺政治本色,增强自身本领,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变味。另一方面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建设,提高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进入新时代,由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的形势也更加复杂,加上干部队伍结构的变化,部分党员和领导干部滋生腐败行为,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等,严重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要锻造成为长期执政的新型政党,必须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建设,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锻造党的优良作风,树立良好的为民形象。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自觉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三)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先锋模范是党组织的新鲜血液和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百年奋斗实践中,涌现出大批先锋模范,在人民中发挥引领功能和示范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指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并号召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先锋模范精神。邓小平也强调:“一切政府中的共产党员,特别是负责干部,必须成为工作中的模范。”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发挥好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要积极发扬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和密切党群关系的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奋发进取,不断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贡献。一方面在思想上树立先锋模范的意识。要发挥党员密切群众的模范带头作用,首先是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通过经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使党员懂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意义。引导党员增强党员意识和先锋模范意识,要牢牢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理论,使党员时刻不忘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另一方面要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群众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扎根到群众中去,发扬中国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虚心向群众学习,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切政治工作的最高标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畅通和拓宽人民群众利益表达渠道

利益表达是人民群众基本民主权利,也是党和政府定政策和作部署的重要依据。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的开篇就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强调“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利益需求并形成正确工作方法的行动口号。拓宽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是密切联系群众、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途径。一要完善群众利益诉求渠道规范体系。构建群众利益表达渠道的规范制度,拓宽和畅通人民群众利益表达的方式,是党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现实需要。畅通和拓宽群众利益表达渠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意收集制度、民意表达制度、民意跟踪时效制度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利益表达诉求,让人民群众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呼声有表达和实现的途径。二要切实保障拓宽群众利益表达渠道落到实处。要坚持群众利益需求为导向,把党的政策与基层决策相衔接,把为人民群众提供精准服务落实到基层工作的全过程中去,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能力。党员干部要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补齐思想短板,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增强与群众之间的感情,缩短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大事,把群众路线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群众利益表达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大众传媒、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重要途径。拓宽群众利益表达渠道,需要提高党员干部借助新媒体掌握社情民意的能力,积极推动基层组织功能转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

(五)坚持和创新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党前进的重要法宝。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上所作的《切实执行十大政策》的报告中特别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毛泽东强调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是一时也不是一事,是贯穿于整个革命过程的自始至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做好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需要坚持和创新党的群众路线。一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路线意识。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增强党员密切党群关系的意识,教育党员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把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心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二是完善群众路线制度体系。落实群众路线制度体系常态化,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保障。如: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下访和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党内与党外并举的监督制度、建立健全汇民意聚民智的机制、改革和完善传统信访工作机制等。三是把新媒体融入群众路线。在新时代新媒体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积极创新党群工作思路,党员干部要适应现代社会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化手段联系群众,畅通党群网络的互动交流渠道,从而实现党群之间信息的良性互动,拓宽各级党员干部体察民情、了解民事的渠道。

结 语

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标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性和人民性本色的体现。始终坚持密切党群关系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不断取得胜利的群众基础。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为拥有9500多万党员世界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并始终保持团结统一、集中领导和长期执政,一个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密切党群关系作为党生存和发展的最大政治优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把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治国理政伟大实践。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立足千秋伟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活实践,切实增强我们党密切党群关系的政治自觉和雄厚底气,大力推动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向纵深发展,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带领中国人民走在时代最前列、担当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坚强领导核心。正如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的,“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时代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