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澳 融汇中西
——略评《澳门城市音乐与西欧早期音乐研究——戴定澄教授指导学士学位论文选》
2022-11-06姚红卫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200234
姚红卫(上海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上海,200234)
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集《澳门城市音乐与西欧早期音乐研究——戴定澄教授指导学士学位论文选》(下文称《论文选》)于2020 年9 月由澳门“集乐澳门”协会在澳门出版发行。这是澳门首部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集,就笔者目前所知,国内除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出过一册学士学位论文集,其他尚未见出版。本书所选均为我国资深音乐学教授戴定澄博士自2003 年应邀任职澳门理工学院以来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选》由“集约澳门”协会理事长、澳门资深音乐人洪少强任主编,上海师大音乐学院姚红卫副教授、澳门文化艺术教育中心李冰老师任副主编。如书名,《论文选》主要论及“澳门城市音乐”和“西欧早期音乐”两个块面,第一块面分4 部分:篇一“澳门粤语社群传统音乐探讨”,篇二“澳门葡语社群传统音乐寻踪”,篇三“澳门音乐社团考察”,篇四“澳门作曲家与作品研究”;第二块面为篇五“西欧早期多声部音乐分析”,全书5 个部分共包括论文14 篇。作为《论文选》副主编之一,笔者在编辑此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尽管是本科毕业论文集,但其中文章所呈现的学术品位、学术价值及学术规范却令人称道,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就文集选题的集中、选题的学术空白填补性,以及论文的结构、论述的严谨性而言,堪称亮点。《论文选》对澳门城市音乐学和欧洲早期音乐的研究领域有较为广泛的涉及,独具优势;对澳门城市音乐学的探索更在“西乐东渐、中乐南移”的汇聚观念上有较大突破,无论是历史时间还是区域空间上,均是今后“重写”中国音乐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我国的澳门特区作为集东西文化之成的国际化城市,它的音乐文化具内涵丰富、风格多元之特色和优势,这也为其城市音乐研究提供了良好土壤和广阔空间。占本书较多篇幅的“澳门城市音乐”研究块面主要涉及澳门本土的传统音乐(如粤曲、叫卖调)、音乐社团、作曲家和作品等,各文所呈现之学术价值引人关注。以首篇《澳门街头粤曲艺术现状:文化现象与内涵观》(曾获“2015 全国高校澳门学生论坛”优秀论文奖项)为例,该文以独特视角通过对常见于澳门城市角落的具民间性、自发性特点的街头粤曲表演的考察,旨在探讨此拥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戏曲在当代都市文化中的作用,并将其视为一种民间记忆之延续和乡土情感之联络的角色。文章既探讨这种街头表演形式生命力的缘由和存在现状,又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并对其艺术发展前景走向作探估。再如《从〈降B 大调弥撒曲〉看司马荣神父的圣乐创作风格》一文通过对该作品的音乐学分析,探寻其创作特征,进而反映西乐东渐之澳门历史传统及澳门的城市音乐价值。
需特别指出的是,书中不少论文对所探讨课题作丰富、翔实的相关田野调查,并使之成为论述的有力论据。例如,《澳门街头粤曲艺术现状:文化现象与内涵观》对澳门三处街头粤曲的“演唱基本情况”和“数据统计”有较详细、具体的调研、汇总。又如,《土生葡人“澳门人乐队”与他们的音乐:从1935 年至2015 年》(曾获“澳门国际研究所青年学生研究文论”评奖第二名)则对“澳门人乐队”在各时期的人员组成及乐队形式、规模、音乐风格及表演形式等做了细致的图文、唱片资料梳理。其他论题如叫卖调、本土音乐社团、土生土语歌曲等同样采用此探讨方式,由之产生较多一手讯息,形成重要的音乐史料。
《论文选》第二块面(篇五)为西欧早期音乐研究,这是国内除少数学者外音乐学界普遍关注较晚(现仍关注不够)的一个学术范畴。本书涵及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俗乐体裁意大利牧歌的词曲关系及其表现意义、西欧9—15 世纪多声音乐中终止式的演变等论题,其中所呈现之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如末篇《从勃艮第到佛兰德斯:由两部15 世纪同名弥撒曲比较看音乐技法的传承及演变》通过对15 世纪上、下半叶的两首同名弥撒曲之比较研究,观照欧洲早期多声音乐在一定技法层面上的传承和演变。
另值一提的是,书中包含较多对音乐本体的探讨,体现了作者较为扎实的作曲技术分析功底。此类探讨在时间上包括了现代作品(如林乐培的创作)、传统作品(如司马荣神父的创作)及早期作品(如两首《武装的人》弥撒曲);在空间上则包括了东、西方作品。此外,民间、民俗、仪式、土生的一手数据用经典的音乐学及相应理论方式作有理有据之梳理探讨,也是本文集的特色、优势之一。
除颇具价值的选题、学术探讨外,《论文选》还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意义。“澳门城市音乐研究”块面有关澳门传统音乐和音乐社团考察文章的“结论”中,作者均提出在论证、解析基础上所引发的思考和展望,这些对于城市主管部门可谓重要参考和借鉴。例如《澳门土生土语歌曲探究》一文提出:“澳门对于本土文化的认知教育不足,……若未来在澳门音乐研究方面渐趋完善,能让学生在中、小学时已能接触到澳门本土音乐,定能对土生土语歌这一重要本土文化的保育有所帮助。”《澳门街头粤曲艺术现状:文化现象与内涵观》一文则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为粤曲爱好者提供展现平台、进行专业培训、提供物资帮助等,还可举办粤曲文化周等进行宣传,提出政府对粤曲文化的关注、扶持、重视对该艺术形式在民间的传承、发展具重要促进作用。同时,文中还强调鉴于粤曲艺术可成为吸引来澳旅客驻足观赏的体验项目,建议将其与博彩作主次分明的捆绑和搭配销售,从而为形成更立体、丰富的澳门形象提供支援,等等。
二、文化内涵与本土特色
我国澳门特区400 余年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及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造就其特有的文化环境和音乐特色。本书中关于城市音乐研究的文章注重音乐文化精神的挖掘,强调与之相应的文化内涵保育和传承。所涉论题,无论是街头粤曲艺术、叫卖调,还是音乐教材改革、土生土语歌曲探析;无论是福建南音的传承探讨,还是本土道乐团的保育等,均注重将音乐讨论与文化探究相融合。此理念在一些论文的大、小标题中即有直接体现,如《澳门街头粤曲艺术现状——文化现象与内涵观》,又如《澳门土生葡人宗教生活中的音乐》一文结论中包括“土生葡人宗教生活中音乐的文化意义”,再如《澳门土生土语歌曲探究》一文结论则试图“从土生音乐看中西文化交融”等。将音乐探讨置文化背景下,阐述新颖且具文化视野;从音乐本体观其文化内涵,将挖掘文化内涵与凸显文化价值结合;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此可谓论文集又一特色。
《论文选》中的澳门城市音乐研究涵及传统音乐探讨、音乐社团考察、作曲家与作品研究等多个范畴,所选论题均立足于本土音乐,其中包括街头音乐的特色及保育、本土乐团的音乐及运行体制、本土教材设计、本土音乐家及其作品、本土民间音乐传承等。正如前文所述,为获论文写作所需文字、音响、人员等相关资料,在导师带领或指导下,文章作者进行了充分、有效的相关文化采风和田野调查,通过实地接触本地音乐社团、音乐工作者、爱好者、组织者等,记录了诸多翔实的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综合,力求梳理出澳门城市音乐独有的文化线索,进而挖掘其鲜明的文化特色。此文化立意不仅具自身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可引发社会各界对该特色文化的关注。例如,《澳门土生土语歌曲探究》一文通过对土生土语歌曲的保育及前景思考,提出“对土生土语歌曲甚至整个土生葡人文化的保育,需靠一些非土生葡人族群的支持,虽未至于要令所有人都投入到保育工作,但亦有必要令长期居在澳门的其他族群认识、了解,更深如探讨土生土语歌曲和土生葡人文化”。如本书主编洪少强先生在后记中所言:“希望透过当中一些线索引起社会对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视。”
此外,作为中国最早的西乐东渐之地,澳门与西方教堂音乐的渊源由来已久,从开埠之初外来神父创作的弥撒曲,到生于澳门的作曲家林乐培的近代风格音乐,无不体现该城深厚之西方多声音乐文化积淀。而《论文选》第二块面选定西欧早期多声音乐论题,笔者认为,一则体现了戴定澄教授作为处于该学术领域研究前沿的个人优势和风格,二则一定意义上也吻合我国澳门特区作为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之城的身份和特色。
三、研究理念与学术规范
《论文选》另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文章的写作格式、阐述方式、行文规范及其反映出的学术品格。书中论文总体包括三部分内容:导论、本论和结论。导论部分主要谈本论文的研究主旨、研究价值或必要性、研究方法等。主体部分以调研考证、音乐本体分析为主,其中包括翔实的图文资料、具体的音乐解析、广泛的田野调查等,作者将之作为阐述的论据,旁征博引、层层递进。最后,在充分解析、论证基础之上做出相关思考、展望,得出结论。以上三个部分的论述框架,使文章无论从格式还是从逻辑方面,均具较强的说服力。此外,所有论文均有注释、参考文献等必要内容或附录(如有)。综观《论文选》,文章选题的富于新意,结构的合理安排,论据的有理、有力,引用、注释的充分、明晰等,均反映出作者严谨的课题构思、阐述理念及学术规范,具体则体现于论文结构(如绪论、主体、结论)、论述方法(如文献法、田野调查、图表结合)、论述逻辑(如提出问题、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研究意义(如问题解决、前景展望、技术结论)等。
本人认为,该书中各文的呈现方式和写作理念,颇具“专业精神”,即特指的专业功底和专业能力,“就音乐学范畴而言,它不仅仅局限于论文写作能力,更包括对音乐本体的分析能力——做到眼(看谱)、耳(听音)、手(演奏、写作)、脑(分析、体会)并用”,在此专业精神引领下的论文写作自然能更紧贴音乐的本真、更具说服力和学术价值。如《澳门街头粤曲艺术现状——文化现象与内涵观》不仅以民俗、音乐两个视野角度文献做参考,还实地考察、梳理了澳门街头三个不同的粤曲兴趣小组,各章皆有详实数据统计和小结,再针对考察内容分析、讨论、厘清其异同,进而引发在演出地点、人员、曲目、投诉等方面的深层思考,得出结论。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该学士学位论文选集的编辑和审校颇为规范严谨,是难能可贵的音乐学士学位论文范例。综上,《论文选》所体现出的学术规范、论述方式及探究理念,“于每一位有志音乐研究之士,皆会产生极大裨益的启发、共鸣和帮助”。故可作为所有音乐探讨和论文写作的重要、有益参考和借鉴。书中除一些论文获奖外,还有一些发表于《教师杂志》(澳门)和《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出版后,澳门理工学院的不少兼职导师纷纷购买此书作为指导学生论文的参考,《论文选》在澳门中央音乐学院校友圈亦获广泛赞誉和踊跃订购,足见其良好的学术水准和社会反响。此外,全书装帧精美,文字与彩图共存,除赏心悦目外,也将澳门城市音乐的多元风貌及欧洲16 世纪音乐状况,在音乐学和音乐理论框架中充分展现。故本著又可作为特定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
四、结 语
《澳门城市音乐与西欧早期音乐研究——戴定澄教授指导学士学位论文选》作为澳门首部、国内少见的学士学位论文集,所辑论文无论从选题、行文,还是从研究视野、学术规范,皆呈现较高的专业水准。文章从多方位挖掘了本澳一些独有的音乐现象及文化特色,其中对音乐团体的考察、对音乐现象的探究、对音乐作品的剖析等,不仅反映出文章作者的研究能力及写作功底,也展现出论文导师的学术造诣、社会责任及教学成就。《论文选》原拟申请澳门文化局资助,但因疫情原因搁浅。出于对本澳音乐学术发展的责任感,主编洪少强先生奉献自己研究经费,加之澳门其他一些音乐家赞助,本著终得以由澳门特区“集乐澳门”协会出版。此学术尊重、文化关怀之举,着实令人钦佩。
论文集的指导教师戴定澄教授1999 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获博士学位,也是我国第一位作曲理论博士,导师为和声泰斗桑桐教授,曾任上海音协副主席、上海师大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校长等职。戴老师对欧洲早期多声音乐的研究系统、深入、成就斐然,可谓国内该学术领域研究较早、成果丰硕、极具影响的专家学者。2003 年应邀赴澳门任教以来,戴老师仍继续他在华人地区领先的欧洲早期多声部音乐研究,出版《合唱经典》《十六世纪欧洲多声部音乐研究》等多部专著。同时,他来澳之初即以其国际化的学术视野、敏锐之学术感知及深厚的学术造诣,开始关注、致力于澳门的城市音乐学研究,并做出卓越贡献,出版了澳门系列三部曲——《音乐教育在澳门》《音乐表演在澳门》《音乐创作在澳门》,《二十世纪澳门天主教音乐:独特历史背景下的作曲者与作品》等著作(后又被译为英、葡文出版),发表“澳门音乐简史”、“澳门城市音乐的学科体系:内涵、外延及展望”、等学术论文,另主编出版唱片《圣城琴音》,其对澳门城市音乐研究范畴之广、研究程度之深、研究成果之多令音乐学界瞩目和惊叹。《论文集》书末所附音乐学界(其中不乏华人音乐学界领军人物)对戴老师多部欧洲早期多声音乐及澳门城市音乐学研究专著的评价,即充分反映其在该领域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而这些著述也可作为阅读这本《论文选》的一个重要注脚。鉴于戴定澄教授对澳门音乐文化的突出贡献,2013 年澳门特区政府授予他“文化功绩勋章”荣誉。谈及投身澳门城市音乐学研究的缘由,戴老师坦言:“澳门的文化是深藏不露的、有深厚历史传统的宝藏,澳门的城市音乐具有品种类别多元、历史线索清晰、风格特征鲜明、数据传承丰富、现实表现多样的地区独特性。而对澳门音乐史的研究,我们应将之置入中国音乐史的框架之中,并且由于它的中西汇聚之特性,有必要进一步以世界史的视野对之进行透视和相应的比较式的梳理和探讨。”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林华教授也曾就戴定澄教授有关澳门天主教音乐的研究指出:“戴定澄的研究,把我们以往中国音乐史的视野,扩展到整个华人世界了。对于一个当前正锐意于文化自觉,在世界文明的竞争中显示自己文化影响力的民族而言,恐怕认真地研究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的输出和输入的关系,特别是加强对近百年来一直处在文化交汇发展最前沿的境外地区文化现象的研究,相信将会得到许多有益启示的。”此言精辟地揭示了澳门音乐历史同大中华音乐史的关系。本《论文选》的出版,无疑是对澳门音乐历史、音乐生态、音乐发展的一个相关可贵探索,这也应是其极富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之所在。
本书出版,一则体现澳门理工音乐学子勤勉求知优良学风,同时也展现了戴定澄教授在澳门城市音乐学和欧洲早期多声音乐两个研究领域之可喜教学成果。来澳门任职至今,戴老师除学术研究外,在本澳高校专业音乐教学方面也成果斐然,本论文集可谓其一标志性教学成果,其主要聚焦音乐理论研究及音乐论文写作。而目前即将付梓的由戴老师指导的非作曲专业本科生创作的钢琴曲选集《浪漫钢琴新作——谱、音、诗、图、文的赏心悦目》,则是体现他于专业音乐教学中和声应用与创作实践的又一教学硕果,该曲集中作品皆选自他所授《键盘和声》课程的优秀学生习作。而这对于作为我国首位作曲理论博士、作有诸多优秀音乐作品且具丰富教学经验、新颖教学理念和视角的他,同样属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就笔者目前所知,这在国内是首部非作曲专业音乐本科生创作的钢琴曲集,且充满创意、富于特色,其中将谱(乐谱)、音(扫码听音响)、诗(同音乐联想相关的浪漫诗歌)、图(同音乐联想相关的浪漫图片)、文(对作品创作构思的简要描述)相融,令人在学习演奏之余,赏心悦目地享用音乐,其正式出版着实值得期待。目前,戴定澄教授除一如既往致力他乐在其中的学术研究,还应邀担任澳门城市大学的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称他“研、教并茂,文、乐皆丰”可谓名副其实。笔者作为戴老师21 世纪初的硕士,由衷祝愿恩师继续学术成果丰硕、桃李芳菲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