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身体哲学视阈下的舞者身心开发探究①

2022-11-06高娟敏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上海200438

关键词:舞者身心哲学

高娟敏(上海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舞蹈系,上海 200438)

张雅乐(上海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舞蹈系,上海 200438)

在浩瀚无垠的哲学之海中,“身体问题”是一个亘古弥新的话题。身体是生理意义上的形体躯干,更是由历史、社会和文化共同发展建构而成的有机体。《舞蹈学导论》中有言:“舞蹈是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象征。舞蹈家从不同的认识中体悟自己的肉体与精神运动的律法和深层意义。”它是人认知自我的起点,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媒介。伴随着中西方不同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其身体哲学观点的流变,属于身体运动的舞蹈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更迭。

舞蹈是一门表演艺术,而表演工具是舞者的身体,所以,舞者必须通过专业的舞蹈训练才能达到舞蹈表演所需要的水平。作为一门特殊表演技能,舞者需要不断精进其训练水平、发掘自身最大潜能、追寻卓越的身体艺术表现力。因此,思考“身体哲学”与“舞蹈训练”的关系已成为现今舞蹈训练学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身体哲学历史的回顾,分析了自芭蕾舞出现以来不同年代中不同风格舞蹈的审美特点与训练理念,梳理了身心开发研究的相关成果,归纳、提炼出身体哲学与舞蹈训练的本质联系,为身心开发的舞蹈训练方法带来新思路。

一、中西方身体哲学的历史回顾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近代哲学研究的基础性问题,而人以身体作为存在物与思维的形成及其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诚然,人类发展是以身体发展为根基的,只有身体潜能不断发展,才能促进文化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身体作为人类文化长河中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在面对不同人类文明时,形成了五彩灿烂的文化。正是如此,在中西方多元文化历史背景下,衍生出不同思想观念及其表现形式,并由此形成不同的身体哲学体系。

(一)中国身体哲学的历史回顾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完整的生命体始终与外界环境和内心情感相呼应。也就是说,身体在感知外界信息的同时,也在表达着内心世界。进一步讲,中国的传统哲学是在生命的生成和演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身为本”的身体理念早已被深深印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对人身体的想象和符号化,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到伏羲炎黄,都是以人的身体为基准进行想象摹写。

儒家对身体的态度是“存天理、灭人欲”,人的身体完全浸润在大自然中,其生产、交往和整个社会的历史文化创造活动都密不可分。身体的内在意识与外在形态是相结合的统一体,且必须合乎礼教的尺度。但是,儒家思想却忽略了身体自身的差异性。

魏晋“玄学”迎来了身体的“客体”时代,受外来佛学影响,对“形而下”的真实身体逐渐让位给“形而上”的虚隐本体。并由此逐渐转向鼎盛,直至宋明理学开始抽象地谈论“理”“心”“性”,其“原罪说”更是将这一倾向推向极端。

明末清初,一种以中国传统身体为主的哲学运动又将身体重新推到了浪尖。王夫之的“即身而道在”、顾炎武的“古有学道,不稳学心”等将中国哲学的“天地之心”“神形合一”“安身方可立命”等身心如一观念不断加强。

此外,道家将身体归顺于自然。如,庄子将“天道无为”置于其思想体系的首位,对于真理不刻意追求,对于客观事物的差异也持有否定的态度。他秉承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理念,认为身体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进而逐渐消除自我欲望、尊重自然、时刻保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如今,我们多在历史文化古城中看到以人体为基本模型,塑造成供众人敬拜的偶像形象。因此,在中国古代的身体哲学中,身体被视为完整的有机体,并且始终内外通达,即内心情感与外界环境相互融通,身心和谐是中国古代身体哲学的显著特征。

(二)西方身体哲学的历史回顾

西方对于身体哲学的思考与中国不同,从“身心二元论”发展到“身心一元论”,西方身体哲学已有2000 余年历程,身体意识的觉醒及推进经历了一个由虚幻到现实、从形式到内容、从边缘入中心的漫长历程。

纵观西方身体哲学,身体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与肉体相关的感觉、感性和欲望等,另一部分却是属灵中的理性精神与灵魂等。古希腊,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源头,对他们来说,身体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四种元素和四种特性的研究,使人们相信体液支配了人的感觉、心境、情感和行为。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发展,西方哲学思想走上了以心为主导的道路,身心二元对立的雏形基本显现。在柏拉图看来,身体活动始终受灵魂支配,“带着肉体去探索任何事物,灵魂显然是要上当的”。亚里士多德继而提出灵魂是人的本原,是具有生活力的自然物的一部分,其赋予肉体以生气。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人们刻意将肉体与心灵分离。

随后,在中世纪,身体认为是充满世俗罪恶的形骸,只有通过禁欲、苦行、灵魂才能升至荣耀的天国。尔后,奥古斯丁的“禁欲主义”继续把身体推置身心分离的危险边缘。宗教其核心是要证明上帝的存在,继而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人类失去了主体地位,继而依赖上帝寻找其生命价值意义。然而,身体却被鞭笞到更低的角落,身与心的距离被拉扯得更远了。

文艺复兴时期,身体终于变成了爱与美的化身,迎来了人们对其呵护赞美。但是,这种改变在理性主义看来,仅停留在表现个体的意识与心灵上,并非人的整个身心都完整合一。之后,在17 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中明确了自己的身体与物质、心灵与精神、思维都紧密相连,将身心对立的观点理论化,从而形成身心二元论的基本结构内容。但是,他在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同时,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的存在,继而怀疑上帝的存在。从此,身体踏上了革命之路。

近现代,西方对于身体的认识和观点终于出现了转机,叔本华将自己的身体与精神提高到同等高度,并强调“我的身体与我的意志就同属一个事物”,身体与心理终于开始被同样重视。随后,尼采彻底破除西方传统思想中的“理性与灵魂”理念,确立了一种以“感性与身体”为研究核心的西方近代哲学理论。他恢复了身体的整体性与现实性。虽然,其观念是西方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但并未在世界上形成体系,且界定主要偏重于对身体的各种生物机制和功能,关于“身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意识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没有进行阐明,留给了后世很多探索空间。

在20 世纪下半叶,“身体”已然成为哲学领域的核心话题,很多学者都批判“身心二元论”,并重新定义了身心的内涵和功能。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以其现象主义的观点重新定义了自己的身体,他提到身体已不单单是“肉体”,而是“肉身”与“心灵”的结合,“作为物质存在的躯体”和“作为精神存在的意识”不可分割地存在于身体中并构成了意识产生的根源。梅洛·庞蒂把身体提高到了“认识始源”和“知觉主体”的高度。在他的推动下,西方哲学进入到了以“身体为本体”的“身体哲学”时代。

由此可见,从“身心二元论”到“身心一元论”,身体意识的觉醒及推进经历了一个由虚幻到现实、从形式到内容、从边缘入中心的漫长历程。自我与躯体的不可分离性,体现在身与心的逐渐融合中。西方身体哲学思想在全球不断扩散,回望历史可发现,不同的身体哲学思想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身体观点,从而产生不同的舞蹈风格与舞蹈训练方法。

二、中西方身体观对舞蹈训练的影响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同的身体哲学会产生不同的身体观,不同的身体观又会导向不同的身体教育。纵观中西方身体哲学发展,中国始终以“身心合一”为主线,把身与心视为一个整体;而西方却经历了从“身心二元论”到“身心一元论”的漫长旅程。当我们以“身心关系”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便可窥探舞蹈发展的容貌和舞蹈训练的特征。刘青弋在《返回原点》文集中有言“人类舞蹈艺术的每一次革命,都因为舞蹈家意识到自我身心的分离,并开始对身体动作进行本质批判。”

(一)“身心二元论”理念下的舞蹈训练——对抗分离

在西方“身心二元论”的影响下,舞蹈训练中的身体出现了身、心相离的状况。在训练体系中,对抗无处不在。古典芭蕾的整个身体都由基督教义的伦理性所支配,因受古希腊哲学、中世纪神学以及西方启蒙主义思想的熏陶与影响,这种身体有着“反自然”、“超人性”的形态特征。在遵循社会伦理道德的同时,却与现实生活大相径庭。舞蹈训练也因此受到贬低而忽视了身体,逐渐朝着抵抗自然、反抗自然的方向驶去。

其次,“身心二元论”影响下的舞蹈训练对舞者身体有着极其严苛的规范要求,“开、绷、直、立”的完美比例,正如巴赫金形容的“一种有严格界限的、封闭的、由内而外展开的、不可混淆的和类型化的人类”。古典芭蕾训练将人体下肢的生理学规则依次打破,从髋关节、膝关节、脚裸至脚指都向外转开90 度。这种对抗,是人对身体初始状态、外部自然环境甚至地心引力的全力抵抗。虽然芭蕾体系规范的固定审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将部分身体局限,而这种局限却恰恰成为了现代舞破茧而出的基础。

再次,身与心的关系在不断迂回调整,却没有达到适度的平衡。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至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阶段。身体哲学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对立与交融中得以呈现,一部分舞蹈创作在宣扬人的拥有理性的同时,贬低了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社会急速发展的需求与理性的片面致使人们以规则、逻辑为主要标尺,追求效率最大化。因而,古典芭蕾陷入了一个较为封闭保守、缺乏个性氛围的阶段,该环境下的舞蹈训练中身体时常用于表现高超的技术与能力,身体与教育的情感纽带也随之被阻断。此外,另一批实证主义哲学家否定客观事物具有的内在联系,只承认主观经验,因而舞蹈训练呈现出碎片性和流变性的特征,生命力受压抑而无处倾注,引起焦虑。

最后,到了现代,身体离心的距离似乎更远了。形式即内容的舞蹈表现手法,似乎否定了客观现实与真实的存在。舞者不断地忍受与世界分离的折磨,从而找不到精神栖息地。部分舞者的身体仿佛工厂流水线印刻出来一般,批量雷同生产。这种缺乏意识的舞蹈训练使得教师刻板教学,教与学实则变成了知识传输的机械运动,舞蹈更像是杂技与特效,缺乏实质内涵和创造。然而,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投其对客观世界的印象。随着身体哲学观念的转变,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舞蹈训练中“身”与“心”的关系,这种对抗分离也逐渐融化和解。

(二)“身心一元论”理念中的舞蹈训练——交融统一

不同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身心一元论,要探寻西方身心一元论的源头,还要回望其现代舞发展历程。西方部分舞蹈家在东方的身体哲学与民族文化中找到了身心合一的方法。同时,欧洲的艺术教育新思想也逐渐注入西方,身与心的关系开始趋于和谐。舞蹈训练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舞者的身体重心开始驶向地面,舞蹈家欲探寻人的“感觉”。

舞蹈训练开始与根深蒂固的“身心二元”的状态相抵抗,迈向“身心一元”的交融统一。19 世纪末第一位现代舞蹈家洛伊· 富勒(Loie Fuller,1862—1928)就是把身体感觉置于理性之前,不断向内求索。随后,“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 邓肯(Isadora Duncan,1877—1927)开始大胆地反叛传统古典芭蕾的机械化和程式化,并认为舞蹈是一门表现人类精神和内在灵魂的艺术。她运用现代舞这种精神与肉体高度合一的艺术形式去追溯精神的本源、去探寻真实的人性。她要求舞者身体训练要与“内心的意志相吻合”,从而促进舞者的身体与灵魂由身心二元状态返回身心一元。

其次,现代人体运动科学的兴起,也将这一身体哲学发扬光大。19 世纪末,德尔萨特(Francois Delsarte,1811—1871)建立“表情体系”,即对人体的动作和表情等各个方面进行作出系统而深入的科学分析。他在书中提出“对应律”的核心思想即人的每一个行为都具有某种内在的涵义,内心情感的变化时常影响动作幅度。而拉班·鲁道夫(Rudolf Laban,1879—1958)的研究则为人体科学提供了一个更为系统的理论。

在此基础上,兴起于19 世纪末期的身心学(Somatics)开始强调“身心合一”的理念,重视身体自身的智慧,强调重视内在经验与当下体验。美国的身体学专家托马斯·汉纳(Tomas Hanna,1928—1990)于1976 年重新界定了身体的概念,阐述了身体心灵的涵义,整理出了其基础理论,并将这一身体研究的领域称为“身心学”。进一步讲,该学科探索人体觉察、生物功能和外在环境这三者间互动关系的一门艺术和学问,是以“身体”为主体,进行其行为现象、动作体验、分析调整与治疗的全新领域。

此外,随着人们对舞者技术表现能力要求的提高,秉持“身心一元论”的理念的舞蹈跨界训练方法逐渐进入大众眼中。跨界训练(Cross-training)也被译为“交叉训练”,最早在体育领域中运用。舞蹈跨界训练是从舞蹈身体基础能力需求出发,将不同学科放入优势进行融汇创新(例如普拉提、富兰克林技术、亚历山大技法),由此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新个体。这种要素协同、整合集成的新型的复合训练方法体系,明确提出以身心合一训练理念为首,不仅是作为传统训练的有力支撑,还能帮助舞者快速提升技能水平和身体表现力,同时降低舞蹈损伤的风险。

总之,当人们把肉体和灵魂看作一体时,二者相互平衡补充,人体内在和谐统一,其外在表达形式就会相对丰富饱满,舞蹈作品进而能表达出个人以及社会的意识形态,与之互益的舞蹈训练继而有明显发展。但是,当身心二分时,过于关注技术层面的舞蹈发展就会受到抑制,舞蹈训练也会受到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身体训练理念在不断地吸纳中华民族传统的武术、太极等哲学思想精髓及训练方式方法,中国也在借鉴、学习西方科学的训练模式和体系。既然中西方都将构建身心和谐的身体作为舞蹈训练的准绳,那么对“身心一元论”的哲学探究以及如何更好地对舞者进行身心开发便成为当下舞蹈领域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身心一元论”的身体哲学对舞者身心开发训练的启示

现代身体哲学已经意识到,人的存在即肉体的存在,亦是精神的存在。人赖以生存的身体本质是一个灵与肉、身与心合一的整体概念。舞蹈训练是舞蹈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舞蹈表演人才的基本形式和必经之路,它是以舞者的身体和心理智能为对象,不断改善其身体形态和机能并提高身体基本能力、表演能力和心智能力的舞蹈教育活动。所以,在面对当下注重技术技巧及风格训练的传统舞蹈训练基础上,尤其需要秉持“身心一元论”理念,汇集中西方身体观之精髓,将身心开发训练科学地融入舞者的日常训练中。

(一)唤醒感知力的身心开发训练

感知力就是感觉和知觉,是对外界刺激的觉察和反应。要唤醒身体的感知力,就要坚守“身心一元论”的舞蹈训练理念。人体不是一个躯壳,而是身心一元的整体,人的意识、精神都与肢体运动紧密联系。进一步讲,舞者的身体,是兼具生理特征和思维意识的完整生命体,而在舞蹈训练中的身体是感知力的唯一物质媒介,因而提高身体的感知能力,是提升舞蹈感觉、舞蹈表现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身心二元论”割裂了身体与精神的协同性,将身体降格为了“无意识的肉体”。受此影响,舞蹈训练被更多局限在了“肉身”的范围内。由此产生了过于关注外在形态、缺乏对身体的内在感知力舞蹈训练形式。关于身体自我感知的缺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学的领军人物、现代“身体美学”的创始人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1948— )在《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中谈到对身体思维意识的忽视时提到:“有意识地关注呼吸情况,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此刻的心情。否则,我们可能会忽视这些情绪,并被它们误导。”所以,我们要在掌握身体生理知识的基础上,去关注、觉察心理变化,唤醒并提升感知力。

舞蹈本身是人类意识的一种肢体表现,在“身心一元论”理念下的舞蹈训练更能激发和改善舞者核心力量,提升舞者的本体感觉,从募集高效的肌肉收缩能力,提高舞者的技术技巧与艺术表现能力,并有效预防舞蹈损伤。例如,普拉提训练(Pilates)、亚历山大法(Alexander Technique)、富兰克林技法(Feldenkrais Method)等,其训练方法各有侧重,但对于身心的开发理念都是相同的,在身心学中是将“身体” (soma) 视为“有心性的身体” (mind-body),具有运作的智慧和感知的能力,能够自行运作的不断运动与改变的生命有机体。

譬如,普拉提则强调“控制”,要求动作实施过程中身体与心智的配合,用心去体会每块肌肉的延展、收缩与控制,通过心智来精确控制肌肉活动,来达到修正姿势、调整身体结构以达到身体的正确排列及提升身体各部位的使用功能。还有,意动法强调“意象”,通过“意象”练习提高身体动觉能力,即通过动觉上的意象及触觉引导、修正动作,对身体动作进行重新教育。此外,GROKINESIS(婵柔)、芭蕾进阶技巧(Progressing Ballet Technique,简称 PBT)也值得关注探索,这些技法都对感知力的身心开发有良好作用。

总之,我们要坚守“身心一元论”的舞蹈训练理念,不断对身体进行探索和研究。在舞蹈训练中,除了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等科学角度认知和学习我们物理的身体外,还要从身心学层面去感受和认知身体。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对感知能力的培养,更要突出对身体感知能力的开发与训练。

(二)借鉴以“气”为基的身心开发训练

舞蹈身心开发训练中有必要将“气”的训练加入其中。“气”在舞蹈训练中经常被视作“呼吸”,纵观中西方的舞蹈训练,无一不需要呼吸。舞蹈作为一门身体感觉的艺术,更要求气息和情感能够充盈整个身体,并且在动作时能够直达神经末梢。所以,舞蹈训练中“气”的练习至关重要,只有拥有了“气”,身体才会更有知觉,舞蹈才会更加动人。

不仅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也是个重要的概念,在太极拳中就有“以意领气,气贯全身”的原理。当“气”化为舞蹈训练中的“气”时,也要与自然相协调,调顺气息、集中意念,带出和谐顺畅的身体运动。“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

关于“气”的训练,可以用站桩的方法。站桩是指身体似木桩站立不动,目的在于像木桩一样有根稳定。它是中华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术在继承与发扬中国身体文化传统方面较舞蹈略胜一筹。若能将武术中的精髓吸取并运用于舞蹈训练,或许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在站桩时,要求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后跟略向外分开,两膝微曲,脚趾抓地。头部摆正、下颌微收、双肩双髋同高,两眼正视前方略低一点,两耳于正后方略高一点。双臂自然下垂,尾椎内扣下坐,小腹下掖,不挺肚子,头颈上提。脊椎连同两侧的肌群犹如绳索上下拉伸,充满弹性。需静心体会“立身中正、心静体松”的感觉。在站桩中寻求“极静生动”,气沉丹田,感受浑身的细胞与气的循环流畅。笔者在亲身体会过站桩后,方能感受到气血的流畅。每次站桩时间因人而异,可循序渐进,初次尝试以15 分钟为宜。可以想象自己变成一颗大树,与天地同步,感受内在小宇宙的变化,会有十分新奇的感受。

舞蹈中人的身体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如同自然界外在大宇宙和人体内小宇宙之间的紧密关系,亦是身体内外和谐统一的关系。因此,追溯中国传统身体观中以“气”为基的训练体系,学习经典文化中的身体方法,将其精华吸收并运用于舞蹈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 语

舞蹈乃是人类以审美的方式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改造世界从而把握世界的活动。在此活动中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等都与身体哲学密切相关。身体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形体躯干,更是由历史、社会和文化共同发展建构而成的有机载体。进一步讲,舞蹈可以被看作身体与每一个历史阶段和具体文化环境互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纵观人类关于身体哲学的发展历史后发现,“身心一元论”的观点为舞蹈训练提供了新的理念,成为推动当今舞蹈训练发展的一种新动力。这也让我们去思考要如何继承、整理、发扬中华民族的优势传统基因,如挖掘中华武术和中医学中的训练手段和方法等,同时也吸取西方身心学的科学理念及方式方法,尽快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融汇创新并运用到舞者身心开发训练中去,旨在不断地挖掘舞者的身体潜能,从容应对当下日益变化的身体极限挑战。

猜你喜欢

舞者身心哲学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Prepare for Your Exams with a Healthy BodyandMind以健康的身心应对考试
身心告急,回家充电
轮椅上的舞者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给身心降个温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破碎的“豪门”梦让我身心俱损
英文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