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工作室驱动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2-11-05侯晓乐
侯晓乐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浙江 金华 322118)
一、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在此背景下,对民族器乐工作室驱动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丰富教学内容,培养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意识,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钻研专业知识、培养工匠精神,从而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改革专业课教学模式是当今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课题。
二、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社会上对高质量的音乐表演人才需求不断增多,而能够提供本科层次及以上高水平教育的音乐类院校数量有限,升学竞争中的一部分生源被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分流,这也给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方式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高职层次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质量会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分层次教学以及职业能力定位显得更加重要。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主要是以培养具有一定音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在学制短、技能要求高的情况下,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是高职院校发展趋势的必然,这种培养模式是促进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的行之有效的模式。
现在音乐表演专业民族器乐演奏的社会化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高职院校的一些优秀学生已经具有独奏、合奏、重奏等技能,他们在全国各种技能大赛中频频拿奖,能力不输于本科层次甚至音乐学院的部分毕业生,有着很好的就业和发展前景。怎样能更好地在教育过程中选拔出此类层次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以校企合作形式建立工作室,聘请校外导师以及行业专家定期来授课,策划组织演出,以“校中厂”等形式将美育普及至校内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这种形式目前已经成为笔者任职的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研究意义显而易见,价值极高,前景广阔。
1.与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技能缺乏紧密性
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功能定位的基点。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与企业需求的深度对接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表现是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所需的人才技能未能很好地加以结合,缺乏紧密性,甚至还处于脱钩状态。
2.学生在校期间沟通与实践性能力不足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曾经把人才具备的条件归结为:生存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可见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然而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沟通意识普遍淡薄,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表现的方式往往也是僵硬的,缺乏语言的灵活性和逻辑性。沟通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会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人际关系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
长期以来,音乐表演专业在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突出,客观上导致学生实践性能力不足,使毕业生无法有效地满足实际教育工作的需要。
(二)校企合作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音乐表演专业的生源困境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生源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由于高职音乐表演的招生专业界定不够明确,加之高考时录取分数也相对偏低,导致音乐表演专业的生源质量一直不够理想,学生的专业水平更是良莠不齐。
2.校企合作的地域性困境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涵盖了多方的合作主体,机制的运行也十分复杂,其中有很强的地域性差异,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校企合作也相对活跃。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这种地域性差异的形成与当地的经济和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一些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合而不作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3.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人才质量要求的困境分析
当前音乐市场正处在向产业化过渡的时期,企业急需复合型高技能的音乐表演人才,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高职院校的一些毕业生的人才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其表演技能单一,整体素质不高,离企业要求的人才质量还有一定的差距,使企业不得不花费时间、精力和成本对毕业生再进行培训。
探究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不难发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不相符,课程设置也不够合理。而作为毕业生因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在希望和现实存在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有的毕业生把跳槽当成了家常便饭,使就业的流动性大。还有的毕业生眼高手低,择业期望值较高,对工作满意度较低,对就业观念等持犹豫态度,造成就业质量下降。而真正需要音乐表演人才的一些偏远地区或基层单位却难以招到心仪的毕业生。
三、推进校企合作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进程
(一)创建民族器乐工作室的可行性
民族器乐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指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学、教室与艺术实践融合为一体,使传统的封闭的教学课堂转向开放式的项目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资源共享,各司其职来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一方面,社会对音乐表演人才的新需求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校企合作工作室模式采用了“学演结合、以赛促教、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工作室的建设研究,可以促进高职院校音乐表演各方向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将工作室一系列建设成果再反馈到教学中,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另一方面,创建民族器乐工作室的宗旨就是要通过校企合作与音乐教育的模式融合,实现直接与社会艺术培训挂钩,甚至是订单式培养,在工作室的培训下使学生不但具备从事民族器乐演奏的实操能力,更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工作室课程开发让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尽早地接受创业教育。也正是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积累了舞台经验。高职院校的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开发出具有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课程,增加学生创业就业的机会。而企业的目标就是从合作的高职院校中招聘符合本单位工作岗位能力的学生。从以上两个方面说来,创建民族器乐工作室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二)民族器乐工作室的教学团队建设
1.民族器乐工作室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民族器乐工作室教师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一些青年教师对国家高职教育政策、法规缺乏应有的认识,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一知半解。特别是缺乏对民族器乐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理解,未能达到实践教学的实际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同时还聘请专业院团、行业专家充实到专业教学和师资队伍中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
2.加强对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加强对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创作项目以及参加培训、考察、研修等活动,促进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各项能力的提升,以便在教学团队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三)民族器乐工作室的项目实施
1.依托横店影视资源,培养区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器乐是音乐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成立民族器乐工作室的目的,并非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一件或几件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能和技巧,而是以工作室运作为载体,使传统封闭式的音乐教学面向社会和市场,实现开放式教学的转变。
笔者供职的学院位于横店。横店是中国的“好莱坞”,纵观横店的地域文化产业可以看出,目前横店已经拥有了众多的影视城拍摄基地,并且影视核心产业链上的市场主体积极进驻布局,形成了集群效应显著、关联产业发达的完整产业链。这些得天独厚的影视资源以及特殊的地域优势,为学院的办学和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院为在校学生和影视剧组牵线搭桥,使剧组成为学生学习表演的新起点。在横店影视产业需求方面,因为剧情的原因,剧组需要器乐演奏方向的学生为影视表演提供必要的补充。学生在训练本专业的同时,通过掌握一定的演奏技能可以到剧组担任专门的器乐演员,也可以在电视剧、电影中充当手替。
通过校企合作直接到剧组,或通过各级项目制教学成果进行演艺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为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也为剧组解决了一定的演员需求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2.加强跨专业的联合作业,开创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依托横店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以民族器乐工作室成员为主体与横店圆明新园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演出服务,搭建了遍布横店影视城的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紧密对接影视产业链,实现跨专业的联合作业,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促使民族器乐工作室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通过与影视经纪公司开展网红孵化项目,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和大学生艺术下乡走亲等活动,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的能力和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同时邀请用人单位对学院期末考试、毕业生汇报演出等进行观摩、指导,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工作室办学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全方位的把脉问诊。
(四)民族器乐工作室对合理优化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作用
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创新创业的合格人才,而民族器乐工作室具有灵活的运作模式和独特的功能,这种灵活的运作模式和独特的功能恰恰满足了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需要,因而受到学生的青睐,可以说它是培养音乐表演专业人才行之有效的一种模式。
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进入,加之民族器乐演奏的形式过于单调,民族器乐一度遭遇人们的冷落而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然而民族器乐工作室的建立,拓展了民族乐器的展现空间,音乐表演专业的大学生以民族器乐演奏为基础,站在传承、创新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角度上,将民族乐器与不同的艺术形式重新组合、包装,打造成全新的形式。例如,民乐和京剧、婺剧的结合,民乐和多媒体的结合,民乐与西方音乐的结合,总之打破了以往民族乐器传统、单一的演奏形式,通过民族器乐工作室所展现的作品,重新唤起人们对民族乐器的喜爱和重视。
四、校企合作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措施及建议
(一)民族器乐工作室促进音乐表演专业器乐方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民族器乐工作室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器乐方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因为高职民族器乐工作室是依托音乐表演专业自身特点与用人企业的需求创建的。可以说民族器乐工作室就是学校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提供真实岗位的校内机构。学生在工作室经过一系列专业实践,不但民族器乐的演奏技术和技巧得到迅速提高,而且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在稳步加强,从而逐步达到社会对高职器乐方向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二)校外导师及行业专家的行业引领作用
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长期在高校从事教育活动,难免会出现掌握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不平衡的问题。专业教师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行业内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这些都制约了对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充分运用自身和学科领域优势,利用校外导师聘用制度、行业专家的行业引领作用,把高职院校、校外企业、文艺团体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几方共赢之目的。可以将具有丰富舞台经验的专家、学者吸收到导师团队中,共同进行教案研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民族乐器工作室的教育和教学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还可以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深入到文艺团体等单位、学校、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使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能够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以便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
(三)以民族器乐工作室为出发点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路径
目前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一些学生毕业后有的在社会音乐培训中心担任教师,有的在琴行担任器乐教学工作,也有的自主创业,开设音乐培训工作室等。但是从就业信息的反馈意见来看,企业和行业普遍认为这些毕业生缺乏工作实操的岗位技能,缺乏教学经验,存在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弱等缺点。针对目前的社会整体就业形式、高职音乐表演人才需求情况以及目前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必须有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取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
由于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水平不同,接受和掌握音乐等方面的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以民族器乐工作室为平台和出发点,根据测试学生音乐水平的等级采取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的方法,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授课,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定期为他们开设“小灶”,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分级标准。分类指导则是从音乐表演专业课的特殊性来考虑的,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不同乐器实践课程无法统一的教学难题,达到对器乐方向的实践课进行全覆盖的目的。
2.加强教材和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在制定基本教育方针时,应充分考虑目前社会整体的就业形势、音乐表演人才需求情况以及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尽快建立自己的教材体系,结合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写一些内容丰富、地方特色浓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校本教材,同时开发和使用校企“双元”教材、新型活页式教材等。
激励专业教师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从专业课程的性质、目标入手,剔除不利于专业发展的教学模块,以便尽快建立起实操型、实用型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核心课程的建设,带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改革,特别应加强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合唱与指挥等音乐理论基础课的开展,使课程设置更体现实用性和综合性。
3.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要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培养出企业和市场所需的高素质的音乐表演人才,艺术实践活动必不可缺。为了强化高职音乐表演人才就业的能力,可以以民族器乐工作室为出发点,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与专业院团的演员们一起参加演出,到企事业单位、文化馆、艺术培训中心顶岗实习,将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习、实训、实践和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活动有机地加以融合,注重按照艺术创作实践的真实流程来设计教学,并且通过实践来检验教学成果,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全省、全国技能大赛等舞台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舞台艺术实践活动的平台。总之,民族器乐工作室承担了艺术实践教学的主要功能,并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新能力。
4.开拓创新,构建特色人才的院团培养模式
可以探索和尝试在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构建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院团模式。所谓院团模式就是以舞台为中心,以艺术实践作为主线,实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教师通过最终的演出项目导向授课过程,按照表演艺术团体的发展模式,以演员的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舞台表演的过程,发现学生在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以改促学,以学促演,从而提升学生职业化的发展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校企合作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将教育和实践紧密相联,充分利用创建民族器乐工作室等手段进行课程拓展,在遵循高职音乐表演专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作实践两手抓、两手硬的局面,使高职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尽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人才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