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弹性区域环境 促进幼儿成长
2022-11-04金晓若汤贇曦
■文/金晓若 汤贇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在区域活动创设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我园在本学期初的教研活动中就如何创设区域活动环境做了集中探讨。在探讨中教师们谈道:教师辛苦创设的区域活动总是被幼儿冷落;区域环境更新的速度赶不上幼儿兴趣转移的速度;在区域环境创设过程中幼儿生成了许多有亮点的创意却无法实施等。教师的这些困惑,让我们意识到区域环境的创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弹性的。本文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创设弹性区域环境、促进幼儿成长,以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弹性区域环境
(一)变情境:情景性的区域环境
1.情景性的区域环境带给幼儿持久游戏的动力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区域活动中,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幼儿都特别钟爱“娃娃家”角色扮演游戏。这充分说明该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区角活动中,幼儿特别不愿意去数学区玩耍,就算勉强去了也坚持不久。如何解决这一困扰呢?下面笔者以实践案例来探究这一问题。
9月份开学,在“好朋友见面真开心”的主题活动背景下,教师们各自探索了数学区的创设,主题活动结束后,两个中班的教师分享交流了活动结果。
中班一:以瓶盖为主的数学区角活动,在每个筐子里投放了材料,并在活动中用语言说明了活动方法。
中班二:同样以瓶盖为主材料的数学区域内,将每个活动都赋予了“朋友”的定义,并以绘画的形式在筐子上说明了游戏规则,如瓶盖分类——找朋友;瓶盖排序——好朋友排队;瓶盖配对——我的朋友在哪里等。
对比后发现,中班二的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比中班一的幼儿高,他们在活动中会主动寻找小伙伴互相协助进行游戏,“我找到了5个好朋友,你呢?”“我用蓝盖子、红盖子分类找好朋友!”由此可见,区域环境的创设要情景化,区域游戏要充满童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带给幼儿游戏的动力。
2.情景性的主题区域环境的弹性变化
情景性的主题区域环境创设显然是成功的,但是如何让其更具长效性?这让教师们展开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教师们各自摸索汇总后发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1)用一个主题串联起多个情景性的活动环境
以中班美术区活动“夜空的猜想”和“我和月亮”为例。在中秋节节日氛围的烘托下,幼儿们有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话题,“月亮有多大?”“你知道玉兔吗?”“月亮是什么颜色的?”月亮每天都是不一样的。”于是,教师组织幼儿通过PPT观赏了月亮的照片,然后引导幼儿讲述关于月亮的故事。之后,教师在美术区创设了“我和月亮”的情境,让幼儿以月亮为主题进行绘画活动,并将其作品粘贴在美术区的墙壁上,于是,一面“我和月亮”的故事墙就诞生了。
教师还对“我和月亮”主题进行了拓展。教师引导幼儿:“夜空除了有月亮,还有什么?”幼儿答道:“有放烟花的夜空”“有星星闪烁的夜空”“有月儿圆圆的夜空”。接下来,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油画棒和黑卡纸,还有冰棒棍、玉米粒、棉花等多样化的辅助材料,请幼儿画下自己想象中的夜空。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幼儿的创作成果整理出来,也粘贴在故事墙上,主题是“夜空的猜想”。幼儿们看着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非常高兴,绘画的积极性增强了许多。
(2)用一个情景串联起多个主题的区域环境
用一个主题串联起多个情景性的活动环境受到了幼儿的欢迎。于是,我们不禁联想:用一个情景串联起多个主题的区域环境是不是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我们尝试探究在统一的主题情景下,递进式地创设主题环境。比如,在中班美工区的主题活动“冬天来了”中,教师创设了递进式的主题情景:剪纸→雪花;绘画→冬天的衣服→小动物的冬衣→冬眠的小动物→小动物的家。活动的结果跟教师们设想的一样,幼儿们随着主题的变换和内容的深入,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课堂气氛热烈。
(3)用一个主题情景串联起多个区域环境
接下来,我们尝试着将班级多个区域用一个主题的形式整合创设。比如,在主题活动“迎新年”中,有的幼儿在美术区以“除夕夜”为主题在黑色卡纸上画除旧迎新的夜晚;有的幼儿在手工区“甜品制作屋”制作“甜品”;有的幼儿在数学区给“新年礼物”分类、排序,整个班级显现出浓浓的新年氛围,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显然,弹性的区域环境创设带给了幼儿和教师共同的收获。
(二)变空间:可移动的区域空间
心理学家指出,学前儿童的注意以被动注意为主,色彩鲜明、外观生动形象或反常的现象往往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变化区域环境、适时调整区域布局,都能激发起幼儿主动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
1.换一换,区域也搬家
活动区域并非一个学期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幼儿兴趣的变化来灵活调整活动区域的布局。这种变化能够带给幼儿惊喜,激励幼儿爱上班级环境。教师要依据区域活动主题的变化来改变区域布局。下面以家长和教师的一次交谈为例,可以看出区域环境变化后带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
家长:“老师,你们期中也换教室了吗?”
教师:“我们没有换教室啊,怎么了?”
家长:“我们家宝宝说教室‘搬家’了,看来是宝宝在瞎说!”
教师:“小朋友说的没错,我们是‘搬家’了,但是只是更换了教室的布局,小朋友们可能认为这就是搬家吧!”
2.动一动,区域有魔术
动一动,指的是在活动区准备装上万向轮的架子、方便移动的屏风、布帘等材料,以使幼儿在区域活动时可以自由移动架子、帘子和屏风等。比如,美工区的作品展示柜,可以拉动到数学区,成为数学区的操作材料,也可以拉动到阅读区,成为阅读区里表演故事的道具等。
(三)变角色: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以往,参与区域活动的都是幼儿和指导老师,这次我们打破游戏的常态,借助特殊的日子,如家长开放日、家长一日志愿者等,将区域同时向家长开放。当幼儿看到爸爸妈妈也在摆弄自己所熟悉的材料时,积极性自然也就高涨了。活动中有时需要幼儿当小老师指导家长,此时幼儿的劲头就更足了。下面以彤彤小朋友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例。
“我们也做小朋友好了,他们的东西多好玩啊!”几个家长边摆弄区角里的材料,边聊道。
这时,彤彤挤了进来,对家长们说:“这个不是这样玩的!”说着,他示范着摆弄了起来。
有家长故意逗彤彤:“可我还是不会玩啊!”
彤彤更来劲了:“那我再玩一次,你看仔细了!”
教师还可以邀请姐妹班、平行班的幼儿进入本班区域,开展混龄、姐妹班活动等,以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兴趣。
(四)变材料:可分层的区域材料
区域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材料的复杂性和难度上的层层递进,主要表现在学习性区域的材料上。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视觉刺激入手、调整材料使用的难度,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比如,在科学区“分豆豆”主题活动中,教师请幼儿利用投放的工具(勺子、筷子、夹子、漏勺、叉子),分离混合在一起的小米和黄豆。所有工具中漏勺能最快速地分离混合物→使用漏勺分离大米、黄豆的混合物和分离小米、黄豆的混合物的区别(分离小米和黄豆的混合物速度更快)并找出原因(大米的颗粒比小米大,漏下来的速度就慢了)→继续投放绿豆和黄豆的混合物,最后找出投放速度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材料难度的层层加深,吸引着幼儿孜孜不倦地投入探究活动,乐此不疲。
二、区域环境创设要求
(一)区域情景创设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自发性是区域创设的核心。情景性的区域创设要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在区域情景创设中,教师要真正发挥引导者、参与者、支持者的作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将主动权交给幼儿,引导幼儿参与前期计划、实践布置、后期维护和更新调整等全过程。
(二)区域布局要合理
区域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确定是否需要改变区域环境,并根据幼儿的需要改造区域布局。通常的做法是以桌子、柜子、盒子、隔板等分隔物来划分区域。分隔物的高低视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变换,如小班幼儿需要相对开放的空间,分隔时教师要注意物体的摆放位置,要确保幼儿能随时看到教师,增加幼儿的安全感,也便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改变区域布局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更换区域位置。如将原来布置“娃娃家”的位置变换成小舞台,“娃娃家”则移到小超市的位置。二是改变区域结构。如将原本摆放在多层货架上的货物,变为以陈列的方式平铺在长方形桌面上。
(三)定期改变区域环境的原则
经久不变的区域环境无法长时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区域环境需要随幼儿年龄特点、季节、节日和主题等定期变换,其原则一是随情景而变化,二是随主题而更新。
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空间都影响着幼儿的生活与成长。环境创设也反作用于教师。在体验了幼儿成功的区域活动之后,教师们的创设信心和积极性也增强了。在学期结束后的区域环境评比中,教师们介绍自己班级区域环境时脸上洋溢的微笑,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喜悦。教育是一个有机变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尝试和积累的过程。教师们通过区域环境的创设,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今后,区域环境的创设仍然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将深入研究区域环境的创设、拓展,以探索出更有价值的实践策略。